分享

笔精墨妙写高古,胸有丘壑织丹青

 志涛书馆 2021-07-20

“那时画画,为了一个细节,在下生活中总是将最激荡人性美感的,一次又一次的有感而创造”。这是一位画家敬畏艺术、融入生活、用真情创作的经验之谈!这位画家就是上海美术家协会会员,国画系副教授、高级工艺美术师杨怀琰。他在探索艺术道路上,坚信要获得艺术的新感觉,就须得从艺术本源的出处使其新生,因而他的山水画具有高古之美及文人情韵!


杨怀琰,出生于浙江省定海,其生命历程中与丹青结下了不解之缘。他在孩提时期即接受艺术熏陶,由于天生爱涂鸦,一进入少年宫就很逗人喜欢。他专习国画得以启蒙,画出的画虽天马行空,却彰显了少年心性,在市儿童画展中获奖的成就感更催生了他画画的兴趣与激情!后来杨怀琰进入市青年宫学习,天分加努力,换来了青年宫名师的指点,悟性受到进一步激发,画艺渐进,更坚定了追逐艺术的梦想。


六十年代初,杨怀琰17岁便考人上海市工艺美术学校。如果说此前的画画只是零散地吸收,难入堂奥,那从此就算是真正步入了艺宛。他抓住这一生难得的机会,将国画艺术的研究与创作当作自己终身的事业对待。在美术学校,他接受了严格的正规训练,为以后向更高境界攀登夯实了基础。这时期,他受教于各位名师专攻山水,特别幸运的是得到博览历代旧迹、融通南北画风的西冷石伽大师的长期亲授。


艺术源于生活,课堂里的说教需要在生活中去实践印证,并在不断的修正中丰富完善。传统的中国山水画,像一条长河,源远流长,无不是历代画家于悠悠岁月中守正创新所留下的积淀,它为现代画家提供了丰富的滋养。杨怀琰认真学习了唐宋元明以来各大名家的传世之作及绘画理论,追其风神,穷其精蕴,可谓达到了目不旁鹜、孜孜以求的程度。入古方能出新,他广采博收,使其在生活中寻找艺术真谛有了感觉。


“搜尽奇峰打草稿”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石涛的经典语录,他是一位广泛师法历代画家之长,又注重师法造化,从大自然吸取创作源泉的画家。“搜尽奇峰打草稿”揭示了画家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摆脱藩篱、创作出新的极端重要性。杨怀琰深谙其中的道理,在艺术实践中,遵循古训师教,读万卷书以博采中西、融合古今,行万里路以师造化、积累生活,力求“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以实现山水画的出新。


书法篆刻家单孝天曾治印一方“功在不舍”赠给杨怀琰,勉励他在丹青艺术上刻苦追求。其铭记于心,艺术征程从传统、生活、更新这三个历程走来,数十年如一日,不懈努力,确是一个上下求索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他不断寻求自己的绘画语言,摆脱藩篱的羁缚,赋彩制形,刻意创新,努力追求那种意境深远、气韵生动的境界。也正是这种“功在不舍”孜孜追求的精神,才使他在山水画创作上渐入佳境。


“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欣赏杨怀琰的山水画,能感触到山河的壮美及韵致的高古!正如他所说:“在艺术日趋现代中,我还是画得比较精致,在大气势上借鉴了现代画家的敢于造景,但笔墨上不弃前辈的高古。”确实如此,他善用浑穆的山水造型,丘壑纵横、云水交错,画面典雅且富于文气。这体现了他在追求时代感时对传承的寄情,因而其笔墨的积累所产生的造景之美总能使欣赏者产生共鸣。


在杨怀琰的山水画中,画面还常常跋以古文诗词,注重画面的文气诗性审美精神,这也反映出他对姊妹艺术的重视态度!比如,他的山水画作品《山居图》就题有唐代诗人戴叔伦“数家茅屋清溪上,千树蝉声落日中。”的诗句,将有声有色的诗句嵌入画中,可谓诗画相得益彰,画境更添韵味!总之,从杨怀琰的山水画中,我们既可看到前辈的山水笔墨逸韵,也可看见杨怀琰追求的现代朗润,画面总能带给观者舒适、轻松愉悦的美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