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非富即贵”的 门第符号 ——扬州古典建筑中的抱鼓石

 红豆居士 2015-06-22
“非富即贵”的
门第符号
——扬州古典建筑中的抱鼓石

    吴道台宅第抱鼓石

    ▲门宅抱鼓石

    ▲史公祠槟榔石抱鼓石

    在扬州古建中,抱鼓石是门前的常见装饰物。抱鼓石民间称谓较多,如石鼓、门鼓、圆鼓子、石镙鼓、石镜等等。一般是指位于宅门入口,形似圆鼓的两块人工雕琢的石制构件,因其有一个犹如抱鼓的形态承托于石座之上,故得名。此外,在传统牌楼建筑中也有类似夹杆石的抱鼓石,其主要起稳固楼柱的作用。

    宅门抱鼓石由门枕石发展而来。门枕石俗称门墩、门座、门台、镇门石等,是古代门槛内外两侧安装及稳固门扉转轴的一个功能构件。后来为了区分门第,便加大门的面积,门外枕石部分也相应地扩大凸出,头部也越做越高,以至后来用料用工远远超过门枕的实际功能作用,并出现了类似鼓状的抱鼓石。

    抱鼓石并非是单纯的装饰品,而是一组有机的构件,用以支撑两扇门板,使大门板门扉能够稳定地直立与转动。抱鼓石和门簪、门槛、门扇、门框一起产生整体的装饰效果。此外,抱鼓石还是“非富即贵”的门第符号,是最能标志屋主等级差别和身份地位的装饰艺术小品。

    那么为何古人选择鼓作造型呢?汉代画像石提供的答案是:石鼓原来是传达信息的工具。官宦人家门口竖一面鼓,有客人来访时,门卫就敲鼓报信,让居住在内宅的主人做好接待准备。在讲究等级的封建时代,只有官宦人家的宅门才能安放抱鼓石,普通人家只能用门枕石。在民间普遍认为方形门枕石形同装书的箱子,用来表示自家是书香门第。另外,鼓是法事专用的乐器,抱鼓石还可看作能够驱邪避灾的法力象征,因而在佛寺、祠堂等大门两侧也常摆放抱鼓石。

    抱鼓石纹样丰富多彩。鼓座上多浮雕牡丹、荷花、葵花以及如意纹、卷草纹、祥云纹等吉祥纹样,寓意花好吉祥。鼓面雕刻常运用浅浮雕与高浮雕结合的手法。因狮者为兽中之王,狮纹也成为抱鼓石最常见纹样,以此显示旧时豪门大户的威严。

    扬州知名的抱鼓石有三处:史公祠槟榔石抱鼓石、吴道台府第抱鼓石、仙鹤寺大门的抱鼓石。

    槟榔石为水成岩,因石纹形如槟榔,故名。史公祠槟榔石抱鼓石原是扬州北观音寺遗存。抗战期间,寺庙遭日军破坏,在此寺出家的梁姓僧人将抱鼓石移至黄珏家中保存至今。这对抱鼓石高45厘米,长60厘米,宽13厘米,鼓径24厘米。抱鼓石青白底上密布黄绿色花纹,形似竹叶,叶边勾以赭赤,十分精美。吴道台宅第抱鼓石位于门堂两侧,约有150厘米高,托以卷云石雕基座。抱鼓石的侧面由光滑的青石制成,寓意“明镜高悬”。仙鹤寺大门两旁的抱鼓石,为双面雕刻,花纹繁杂华丽,系明代遗物。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