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詹福瑞:读书的三个阶段

 cflfg2004 2015-06-22

读书的三个阶段


古人谈到读书,也曾讲过三个阶段,清代人张潮在《幽梦影》书中说:“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


这三个阶段,实际上是讲人生阅历对于读书收获的影响。少年因阅历不深,读书时对书中内容的认识和理解是不全面的;到了中年,有了一定的阅历,这时读书才能对书中的内容有比较全面的理解;而到了老年,阅历已经十分丰富,此时读书,对书中的内容就有了充分的理解,甚至是有了批评的权力。


我这里所说的读书的三个阶段,固然与人生阅历有关,但又与张潮所说的不同,主要是讲人生的不同阶段对于书的需求的差异以及对于读书的影响。




幼少时期:知识积累与兴趣的培养


这一时期,不仅仅是人的身体的重要生长时期,而且也是人的精神和智力的重要生长时期。这一时期的阅读当然主要是学习和积累知识,但同时又是读书兴趣培养的阶段。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特别强调读书兴趣的培养对于青少年的重要。他说,当孩子根本不喜欢读的时候,读书对他有什么用处?不能让还不喜欢读书学习的学生对读书发生厌恶的心情。不能让他体会到读书的苦味,以免过了青年时期他还觉得读书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6-137页)。


少年时期的读书对于孩子心灵的成长十分重要。可惜大部分家长只知道少年身体发育的重要,却不知道读书对于少年心灵成长的必要和重要。或者知道了,却不知怎样做。因此可以说有相当多的少年是在茫然中走过本来很重要的少年阅读期的。


少年时期读书,当然是为了汲取知识。但是还有比汲取知识更为长远的目的,那就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与形成。“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同上,第223页)卢梭在《爱弥儿》中这样告诉我们。


可以这样说,少年读书与其说是为了知识的积累,不如说是兴趣的养成更为确切。也就是培养对知识的渴望,要让书籍激发起孩子对世界的好奇、对人生的惊异,并且从中培养出对书籍的热爱。所以这个时期读书,不要急于获取什么知识,也不要渴求成为什么神童。读书的目的主要在于习惯的培养和兴趣的生成,如同找到一个要好的伙伴,得到一个喜爱的玩具,爱不释手,睡觉都舍不得丢开,还要放在枕边。少年时期有了这样的习惯,有了读书的兴趣,会为我们一生持久的阅读打下良好的基础,可以说是一劳永逸的事情。




少年时期读书,应该提倡无界域阅读,似乎不应该分辨什么样的书应该读,什么样的书不应该读。只要内容健康,又不深奥难懂伤了少年读者的胃口,让他们见书就烦,就适宜阅读。


金圣叹在《水浒传序》中说:“吾每见今世之父兄,类不许其子弟读一切书,亦未尝引之见于一切大人先生,此皆大错。”少年读书如同吃饭,要五谷杂粮什么都吃,才会营养健全,有益于心灵的成长。不能偏食,更不宜挑食,否则就会造成精神上的营养不良。当然,少年时期可能更容易接受小说故事一类文学性的书和想象丰富的书。


但是,这个年龄段的读者,又不同于幼年时期的小读者,专注于童话和神话类图书。少年读书,选择的范围将会更加广泛,无论哪一类的书,只要形象、生动,都会引起浓厚的兴趣。比如《十万个为什么》,以生动具体的文字介绍百科知识,就很受小读者的欢迎,至今仍畅销不衰。可惜这样的书近年来出得太少了,不能满足小读者的需求。比起自然科学来,面向小读者的普及类社会科学作品尤其少得可怜。


少年时期,正是接受能力快速成长的时期。除了提倡无界域阅读之外,还要鼓励少年超年龄段阅读。其实有许多小读者也有超年龄段阅读即超接受能力阅读的成功例子。


所以在这个年龄段的少年读者,不妨尝试读一些个人还不能完全接受、读起来似懂非懂的图书,如中国的古典名著《西游记》、《水浒传》、《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现代著名作家周作人在谈到他少年读书的经验时就讲过,他那时读我国古代小说名著,虽然有的句子还不懂,但是上下串起来也就大致知道了基本意思,而且也正是这样的超接受阅读,大大增强了阅读的能力。古人读书也大量存在超接受能力阅读的现象,不管懂不懂,先囫囵吞枣地吞下去,也就有了所谓读书的童子功。事实证明,超接受能力阅读,既可使读者快速汲取知识,也可以加快提高少年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


少年时期读书,一般来说,还没必要似成年人那样严格分什么精读和粗读,但是有必要通过粗读式的读书方法来训练快速阅读的能力。粗读,也就是书的一般性浏览,对于培养少年的读书速度,是很有成效的。一目十行的读书态度,一直是我们所批评否定的不认真的读书态度。然而如果谈的不是读书态度,而是一种读书的方法,一目十行的方法,当会有助于提高我们的阅读能力和速度,也不妨一试。




青壮年时期:职业与工作需要


青壮年时期,一般人基本完成学业,开始进入工作阶段。这一时期的读书,由知识的积累自然转入到知识的应用,读书有了极强的功利性和目的性,就是为了适应职业和工作的需要,不断增长知识和工作技能,读书开始进入职业化和专业化的阶段,对书也由一般性的阅读转入对书的钻研和使用。


专业化或职业化读书,是一种很特殊的读书。对书的选择性日渐加强,范围也比较狭窄,一般而言,往往是追踪式的阅读,即专注在某一个领域作长期的跟踪,甚至要对所有的文献竭泽而渔。而且阅读的过程也极其枯燥,读书的兴趣实际上就是专业或职业的兴趣,而不在读书本身。


关于专业化或职业化的读书,有好多名人都谈过此类读书的体会。其中郭沫若的一段话,颇有代表性:“为研究而读书,这或许正是狭义的真正的读书。譬如研究一种学问,或者特殊问题,但凡关于那种学问或问题的一切书籍和资料,必须尽可能地全都搜罗把它们读破,这样,你对于那项问题便有了充分的把握,你可以成为该项学问或问题的有权威的专家。


……例如我有研究古代史的志趣,为了使这志趣完成,我便用下了苦工,把我毫无素养的甲骨文字和青铜铭文完全征服了。……在今天凡是有志于古代研究的人,似乎都在沿走着我自己所走过的路径了。又例如我存心研究周秦之际的意识形态,我对于诸子周秦的著作便非彻底清算干净不可,管是喜欢它,不喜欢它。不喜欢它,你却得和它接触,由不得你的自由。假如有一家你没有清算得彻底,那你的认识只是局部的,而不是全面的。


用具体的例子来说吧,韩非子的思想我是极端憎恨的,但为了要研究,我不能不读他的书,而且还须得翻来覆去地读了又读,读得烂熟。这犹如研究敌情一样,并不是出于爱而去研究,而是出于恨而去研究,这便限制了一个人的情趣的自由。大抵在研究而读书上我的方法是:(一)直探本源不受前人的约束。(二)搜罗一切资料尽可能使无遗憾。(三)对于资料毫无容情地、毫不惜力地加以清算,必须彻底,决不放松。这样去读书,我相信研究是会有成绩的。”(《我的读书经验》,《华侨日报》1948年8月19日)


朱光潜《谈读书》也讲过类似的读书:“读书必须有一个中心去维持兴趣,或是科目,或是问题。以科目为中心时,就要精选那一科的要籍,一部一部地从头到尾读,以求对于该科得到一个赅括的了解,作进一步作高深研究的准备。读文学作品以作家为中心,读史学作品以时代为中心,也属于这一类。以问题为中心时,心中先须有一个待研究的问题,然后采关于这问题的书籍去读,用意在搜集材料和诸家对于这问题的意见,以供自己权衡去取,推求结论。重要的书仍须全看,其余的这里看一章,那里看一节,得到所要的材料就可以丢手。这是一般做研究工作者所常用的方法。”(《谈修养》,中华书局2012年版,第92-93页)


当然,专业化和职业化阅读,也并非只看本专业书不可。这是因为除了职业和专业化阅读之外,还应有消闲阅读。此外,为了扩大视野,专业书籍之外,也应阅读一些其他书籍。鲁迅在《读书杂谈》中说过:“爱看书的青年,大可以看看本分以外的书……即使和本专业毫不相干的,也要泛览。譬如学理科的,偏看看文学书,学文学的,偏看看科学书,看看别人在那里研究的,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子,对于别人、别事,可以有更深的了解。”(《而已集》,《鲁迅全集》第三卷,人民文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458页)




老年时期:消遣与娱乐


所谓老年生活,在我国一般是指退休以后的生活。进入老年的读者,在阅读方面,可能还会延续中年的专业化和职业化的阅读习惯,继续为研究、为问题而读书。有些学者已经形成了研究问题和思考问题的习惯,并以此为乐,所以即使是退休之后,还会继续他的专业化和职业化阅读。事实上,在哲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里,许多学者不是青年成名,常常是大器晚成。这在学者中不是个别的现象。但是,就老年这个群体来说,大部分人是退休之后,即转入到休息和养生阶段,开始颐养天年。


对于这部分群体来说,功利性的阅读退居其次,代之以消闲阅读、养生阅读,阅读是为了消遣和娱乐。培根认为读书有三种作用,一为颐神旷心,二为增趣添雅,三为长才益智。如果说青年和中年时期,阅读以长才益智为主,以颐神旷心、增趣添雅为辅的话,而到了老年,情况就完全不同,其顺序可以完全颠倒过来,即以颐神旷心、增趣添雅为主,以长才益智为辅了。


这一阶段的读书,虽然在精气神方面已经不如青壮年强盛,但是这一阶段,人首先有了丰富的阅历,可以一边读书,一边咀嚼人生,以人生来丰富书的内容,以书的内容来咀嚼人生。而且有了悠闲的时间,可以以书为伴儿,作慢条斯理的漫步。有了态度上的从容和淡定,对书可作老牛式漫不经心的反刍。所以老年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进入到人生的最佳读书状态。


这一阶段的读书,可以完全没有目的,不要方法,想读就读,想扔就扔,想读什么就读什么,完全是随心所欲。我觉得英国著名作家毛姆关于读书的意见,很适合老年人的阅读。他认为读者只能为兴趣乐趣而读。在《读书是一种享受》随笔中,毛姆讲:某一本书,纵然人们异口同声地加以称赞,但如果它不能真正激起你的兴趣,那么对你而言,它仍然是毫无作用的。


因此在读书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那些自己喜爱的书来读。如果觉得那本书不适合自己的胃口,就应赶快搁下它,而绝不要硬着头皮去读,因为那样就毫无乐趣可言,也就根本不可能真正享受它。他还说,读书一定随自己的兴趣,不一定读完一本再读一本,而可以同时读五六本。比如清晨脑子清醒,注意力集中,可以读科学著作或哲学著作;当一天的工作做完后,心情轻松,又不想从事激烈的思维活动,可以读一点历史、散文、评论或传记之类的书;晚间,不妨读读小说。身边还可以随时预备一本诗集,乘工作间隙,见缝插针地读一二首诗;床头可放一本可随时取看、又能在任何段落随时停止、心情也不受影响的书。毛姆虽然不是专门对老年读书而说的,但是却很值得老年读书者参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