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伏羲女娲兄妹婚与祝融的重黎关系

 荷香月暖 2015-06-22

伏羲女娲兄妹婚与祝融的重黎关系

广西 贺州  董全吉

    

     

     我在《祝融部落分分合合的演变》一文论证:发现火,保管火之后,产生管理,即董,管理火的部落也就是董部落。之后,形成祝融部落,此时期,《吕氏春秋恃君览》:“昔太古尝无君矣,其民聚生群处,知母不知父,无亲戚兄弟夫妻男女之别,无上下长幼之道。”不同辈份男女之间处于杂乱的性交关系。《管子君臣》:“古者未有君臣上下之别,未有夫妇匹配之合,兽处群居,以力相征。”。由于有了农业的发展, 祝融部落分重、黎两大部落内分工,历史有时合,时分,或者以祝融、老童等不同称呼。此时期,还没有出现兄妹婚配。

    为社么是董祝融重黎,不是重黎祝融?这从祝融的词义以及称呼可知:祝融是楚祖祝融,融风之神。《左传·昭公二十九年》“火正曰祝融”下孔疏引贾逵曰:“夏阳气明朗。祝,甚也;融,明也;亦以夏气为之名耳。”这种名为祝融的夏气即是融风,《左传·昭公十八年》载:“夏五月,火始昏见。丙子,风。梓慎曰:‘是谓融风,火之始也”。 1988年,湖北荆门包山二号楚墓,出土的竹简有这样的记载:楚人的祖先是老童、祝融、媸酓。《礼》中也说:“伏羲、神农、祝融,三皇也。”又说:“祝者,属也;融者,续也,言能延续三皇之道而行之,故祝融也。”祝融亦即古三皇之一燧人氏,因其发明钻木取火,温暖人间,故尊其为祝融。祝融,在古语中,是持久,是光明,让他永远光明。字在甲骨文的字形,像一个人跪在神前拜神、开口祈祷,其本义指男巫,是祭祀时主持祝告的人,引申用来表示对人对事的美好愿望。字是个形声字,从鬲,虫省声。鬲是古代一种烹饪器。字的本义是炊气上升,引申为长久、明亮、通达、流通、显明、昌盛、和乐、恬适、和煦、暖和等义。所以,祝融一词表示在炊器旁用火,给人们带来希望的人,是掌管用火的人 “祝融之名,异写亦多,或作祝庸、祝诵、之后,又以陆终,吴回、回禄等代表的部族首领,“融”字占读如“黎”,“祝融”是否和“祝鸠”之名有关系,因其重黎的黎而分化“蚩尤”、“颛顼”之名?而出现重黎,黎,表示已经出现了农业的耕种,即黎的分化。而重是打猎、战争、冶炼、守卫、观测等。

   1,婚姻变化与祝融部落的分化

    1.1,重、羲、黎、和的分工需要

     那么,重黎又如何进一步内部分工分化呢?由于观测天文,开始分工不是很明确的,后来也就细化分工:重的部落,分出一部分专门观测白天的太阳;黎的部落一部分负责夜晚观测月亮。从此分成:重---羲,黎---和,也就产生:重,(管理火,仍以祝融为管理称呼)、羲(观测白天太阳,后以伏羲为管理称呼)、和(夜晚观测月亮,后以的女娲为管理称呼)、黎(从事农业耕种,后来演化为以水灌溉,以共工为管理)。《山海经·大荒南经》:“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有夫羲和,是主日月,职出入,以为晦明”。《山海经·大荒南经》:“瞻彼上天,一明一晦,乃有夫羲和之子,出于阳谷”。以致形成重、羲、黎、和,这四个部落内的分工,是重黎部落的进一步分化。

   人类进入到婚姻从原始人群内部男女两性关系从无限制的杂交,演进为同辈份的血缘群婚的大进步。开始形成长幼、辈份的意识;人类伦理、道德观念的启萌。逐渐摒弃不同辈份男女杂乱的性交关系,原始人群内部的婚配也过渡到局限于同辈的男女之间婚姻。人们以兄妹婚进行,因此,伏羲、女娲兄妹婚, 其实是代表一个时期的婚姻形式。重部分的重、羲以伏羲为代表的管理,黎部分的黎、和以女娲为管理。

    1.2,重、羲、黎、和的部落形成

     其实,由于内部分工的变化,产生不同的血缘远近,新的血缘家族依然施行内部的血缘婚。内婚制虽然能保持原始人群的相对稳定,但婚配的男女之间血缘关系太近,致使繁育的后代易患先天性疾病,或体质不良,智力低下,与自然界抗衡的能力因而减弱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当然,兄妹时期大家还处在一个大部落,也就逐步认识血缘的亲远,部落也就正式分化。最后,伏羲为大部落联盟的酋长,伏羲,我们拆分羲,是什么呢?伏羲是不是重黎部落的首领代称呢?从此,出现祝融(火)与伏羲()、女娲()、共工()的四大部落。出现崇拜自然中火、日、月、水的氏族。今河南杞县流传的“女娲补天”则谓:“共工、祝融,女娲、棺人”为兄妹。历史《创世纪》传说:“远古时代,洪水泛滥淹没了大地。仅存兄妹两人躲藏在一个大葫芦内,侥幸生存。洪水消退之后,世人都淹死了。兄妹二人找不到配偶,只好彼此匹配成婚。他们生育九男九女。因为当时世间还没有其他人类,所以九对兄妹又互为婚姻。怒族终得以繁衍”。 

     1.3,九黎与太昊的演变

为何伏羲女娲生育九男九女九对兄妹又互为婚姻伏羲之后,炎帝时期,黎部落分化为九大部落,后人贬称:畎夷、于夷、方夷、黄夷、白夷、赤夷、玄夷、风夷、阳夷,合称九黎或九夷,每个部落有九个氏族,共有八十一个氏族。《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其后《龙鱼河图》(《太平御览》卷七八引)云:“蚩尤兄弟八十一人,并兽身人语,铜头铁额,食沙石子”从伏羲“人皇九首”,实为伏羲东迁后有九大胞族,被称为“九风”,“九英”,“九凤”“九首人面鸟身”。“皇”本是人与太阳合一字,此字亦作“昊”“皋”。可见,重-----昊的关系。黎,在神话中即太阳(火)神祝融,蚩尤为九黎之君,而祝融即黎,九黎的九既是蛇,又数九,“祝融”的重黎的黎之称演变“九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颛顼氏有子曰犁,为祝融。”老童之子“黎”担任帝颛顼的“火正祝融”之官。有学者论证“而东夷的传统是崇拜大火,而且用鸟象来表示大火崇拜,所以九黎集团中的祝融族后来成为颛顼的火正,祝融也成了一只鸟”,这证明黎与重黎或祝融的原始崇拜关系。而至于变成出现鸟的图腾,则是到了少昊时期。而少昊时期,祝融部落也是中坚力量,是分布最广的部落。

1.4,陈、潘的来历

     重、黎或重黎皆为氏族族团名,是古老的氏族。祝融部落迁徙,见上文,从伏羲“人皇九首”,“皇”本是人与太阳合一字,此字亦作“昊”“皋”。昊是什幺意思呢?是大(指天),又与皡通。《礼·月令》其帝太皥。《释文》皥,亦作昊。《疏》昊者,元气博大之貌。李巡云:夏万物盛壮,其气昊昊,故曰昊天。《周礼·春官·大宗伯》以禋祀祀昊天上帝。可见重-----昊的变化关系。太昊,古籍中或记为“太皞”,是上古东夷部族的祖先和首领。东夷部族世居之地在今河南东部及山东、安徽一带。《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陈,太皞(又作太昊)之虚也。”。依据“东,董不识”,再者,太昊是在伏羲“人皇九首”之后,也就明显晚于祝融。迁徙的黎部落太昊,以观测太阳阶梯式的在两边山岭的升降,即“东”和“太阳升降的阶梯”组成,表示“陈”姓图腾,则表达了陈从董姓部落、祝融部落之后分化。从“太昊之墟古宛丘之地,神农都之始为陈”说明,太昊之时黎部落迁徙为观测地,至神农始为陈,真正成为小部落的时期在神农氏时期,不是在祝融之前。那“陈、潘”是黎部落迁徙后的观测太阳与种植稻谷的黎部落下的小部落而形成的姓氏图腾。他们都在祝融部落之内最后分化。我在“对《上古帝王断代表》的辨析”一文论证,陈早于祝融是不合理的,应该是祝融早于陈。以那太昊其实就是管理观测太阳;少昊就是管理观测月亮。太昊表示太阳的光辉。少昊表示月亮的光辉。

     1.5,羲和的身份称呼变化

     需要区分的是,羲和的身份称呼变化,表示不同时期。羲和属于重黎对应的新名称。一个早期的女娲、一个后期的嫦娥,都表示与月亮有关,与黎部落有关。《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少昊氏(注:少昊氏时期,证明与伏羲时期不同了,故称呼略有改动)有四叔:重、该、脩、熙。”,重、熙则疑即重、黎。《书·吕刑》:‘乃命重、黎。’《传》曰:'重即羲,黎即和’”有说:《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这个羲和的身份,在神话中变化无定。在伏羲女娲时期,则为“《山海经·大荒南经》郭璞注云:“羲和盖天地之始生,主日月者也。故《归藏·启兹》日:'空桑之苍苍,八极之既张,乃夫有羲和,是主日月,职出人以为晦明。’又曰,'瞻彼上天,一明一晦,有夫映和之子,出于阳谷。”。可见,变化有:或为帝俊之妻,或为日御,又或为日月之神,总之都是与太阳祟拜及古历官的职贵纠缠在一起的,并且明显地出于东夷传说,所以不妨视为祝触或重黎的化身。”。一个是出于兄妹混的婚姻时期重、羲、黎、和,早于后来的黄帝之后少昊时期的重,该、修、熙。重为太昊佐、少昊叔。黎为东夷族团领袖,也是少昊叔,是分衍出来的大巫觋集团。见《左传》昭公二十九年说:“少昊氏有四叔:重、该、脩、熙。”所谓“四叔”;而到帝俊时期,重、黎(分化九黎)变成重,该、修、熙。该与和,羲与熙。此时是把四个管理人员分到四岳进行祭祀或观测太阳月亮。只是史学家为了分开“羲和者,帝俊之妻”,把部落首领的习惯名,与部落的名称呼女子区分,“羲和”不就是“重”吗?同样,不是祝融部落的“重、黎”?如何又从祝融部落变成少昊部落之下的蚩尤部落了?其实,少昊是部落迁徙后,入居九黎部落的首领,而九黎是从黎而来。“汤谷”也是帝俊时期的一个地名,并将太昊与伏羲并称为一体是不符合的,不然岂不把兄妹混的时期与后来的对偶婚时期混淆了?

    羲和、东君、祝融、太昊等等就是中国古代不同地方的人们对太阳神的不同称呼,“女童”应是“东母”的倒称,童、重、东古字通,在甲骨文中本为一字,故可通。因此,楚人女始祖女童实即东方太阳神东母,它们都同为女神。长沙子弹库出土的楚帛书中有楚人先祖女童的记载,1963安志敏、陈公柔撰文《长沙战国缯书及其有关问题》:以为“此处之女童,或即母童,即传说中之老童”。

     在《山海经》和《楚辞》中,只要提到太阳,都会言及扶桑、扶木、若木、苍梧等,古人就用扶桑树象征太阳东升西坠的昼夜变化,因此在神话中,扶桑就成了日出之树。《法言义疏》十三《重黎卷第十》:或问:“南正重司天,北正黎司地,今何僚也?”〔注〕司,主也;僚,官也。少皞氏衰,九黎乱德,帝颛顼命重、黎主天地也。曰:“近羲,近和。”〔注〕尧有羲、和之官,王莽时亦复立焉。圣王之立重、黎、羲、和,考其所以重、黎、羲、和耳,非莽所立也。“孰重?孰黎?”曰:“羲近重,和近黎。”〔注〕羲主阳,和主阴,故云耳。尧典郑注云:“四岳,四时之官,主四岳之事。始羲、和之时,主四岳者谓之四伯。至其死,分岳事置八伯,皆王官。”(周礼疏序。)又云:“尧既分阴阳为四时,命羲仲、和仲、羲叔、和叔等为之官,又主方岳之事,是为四岳。”羲、和四官,而云近重、近黎者,尧典孔疏云:“颛顼命掌天地,惟重、黎二人。尧命羲、和则仲、叔四人者,以羲、和二氏贤者既多,且后代稍文,故分掌其职事。四人各职一时,兼职方岳,以有四岳,故用四人。…… 汉书迁传张晏注云:“南方阳也,火、水配也,水为阴,故命南正重司天,火正黎兼地职。”历书索隐云:“左传重为句芒,木正;黎为祝融,火正。尧典孔疏引郑答赵商云:“先师以来,皆云火掌为地,(按:“掌”乃“当”字之误,“地”乃“北”字之误。)当云'黎为北正’。”。迁传臣瓒注云:“重、黎司天地之官也。唐、虞谓之羲、和,则司地者宜曰北正。重为东方太阳神,析、折丹、羲和、太折以及东母、女童、东皇等都是异名同实的东方太阳神;黎、噎、夷、石夷、耆、西王母等都是西方太阳神。著名的重黎绝地天通神话实际上是有关东西方太阳神神话的一种改造。

     1.6,十二月历的产生

    女娲时期,羲和常连在一起,其实是和观测月亮,而到帝俊时期观测月亮的延续则为常羲,又作常仪、昌义、昌意。常羲又名常仪,“仪”字繁体字作“仪”,最初作“义”,“常羲”又写作“常仪”。  上文记载“重即羲”,因此,也与祝融部落有关。常羲观月(占月)的地点叫作,是一座方形立体的坛,四角立四根石柱,作为游表,坛高三重,坛面为八方九宫形,各置一根石柱作为圭表,中央为主表(石柱天表,它是天齐、天心(宀))。帝俊时期,《山海经》中,常羲又被称为“女和月母”,以“女和”为名。“女和”,月神最初叫常羲。《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那是不是帝俊两个妻子,一个是羲和,另一个是常羲?只是在帝俊时期,天文周期的进步。产生了十日与十二月的周期。“羲和生十日,常羲则生十二月,”,而常羲生十二月即指常羲根据月亮的阴晴圆缺的规律制定了一年十二月的纪月制度。《世本》说黄帝为了制定历法,让“羲和占日,常仪占月”,常仪就是常羲,占月就是观测月亮的晦朔弦望的周期,这就是“常羲生十二月”的来历。这样,生十日,十二月,都是天文周期,中国传统历法(所谓夏历),是阴阳合历,所谓阴阳合历是指同时参照太阳和月亮(太阴)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制定十二月太阴历。表明了同时进行太阳与月亮的观测,以制定历法。

   2,羲和生十日与后羿射日

常仪慢慢演化成了月亮女神嫦娥。而“羲和生十日”,祝融部落强大,出现九黎乱德之说,后羿射日的传说,射下九日,就是驱逐九黎部落,九黎祝融部落被迫迁徙边远地方。以“九黎乱德”进行镇压九黎部落,祝融部落分化。也就有了后羿射日的古代传说

     先有祝融的称呼,后才出现重黎的称呼,是历史的不同阶段。九黎源于祝融的重黎,黎变化为九黎。历史上九黎与祝融关系亲密,有时候九黎与祝融的重黎混合,有时候,黎又以九黎出现。黎还通犁,是指农业,“黎、犁、理、老、陆、禄、离”相通假。重黎---童老---老童----女禄--陆终;重黎----重、羲、黎、和---羲和;祝融--重黎--重、黎---火神重黎(出现耕种,崇拜火)------九黎崇拜太阳---太阳神,则证明从祝融到重黎的名称出现,是开始太阳观测的变化开始。人类从崇拜火,转入崇拜太阳,而太阳,转入观测太阳,与扶桑有关,太阳观测,产生了董、重、童的不同的时期的观测仪,草字头,其实是四周游表,是观测太阳使用的,重与童为社么同一,也是观测太阳的主要部分细小变化,因此,观测都与东、太阳的影子重合有关,东故有董不识的书写称呼。董姓现在称呼的图腾,是观测太阳的简化的重仪,这是代表董字,考古时候,周边是个四方框,甲骨文没有发现清晰的字,重、童是少了四周的四游表

2.1入赘祝融部落的首领

     要说婚姻,《史记·五帝本纪》说“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颛顼”。是与《海内经》:黄帝生昌意,昌意生韩流,韩流生颛顼”相矛盾的。《山海经·海内经》载说:黄帝妻雷祖,生昌意,昌意降处若水。。这说明:生昌意,是指一个部落。那这个部落不就是重黎部落的重吗?哪一个黄帝入赘祝融重黎部落?

    常仪是少昊的母亲,既然是和不也是重黎部落的人吗?以母亲为姓?然此仅仅以名字称呼,且变成首领了;少昊与后羿都是东夷地区部族的首领。据古史记载,少昊长大后,去了母亲嫦娥(常仪)的老家——后称东夷(主要是山东境内),在那里做了东夷部落联盟的总首领,建立了以太阳或鸟为图腾的、初步具有国家形态的“鸟”国。

《世本·帝系》:“颛顼娶于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产老童”,女禄是什么?禄,回禄,是重黎的黎的转化,后成为回火。那而其有产生老童,老童早就存在,《经义述闻》卷三十一:“黎老者,耆老也。古字黎与耆通。”而《说文·部》:“童……,从重省声。”老者与重黎这种恰好颠倒的命名方式。 女禄的禄字和重黎的黎是不分的。证明是颛顼入赘重黎部落;于是轮到老童作为祝融部落首领。颛顼时期形成的高阳氏政权之后,又轮到少昊的大儿子帝喾为首领,再者,帝俊两个妻子,重即羲,也只是入赘祝融部落。《山海经·大荒南经》:“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应作浴日)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该前一句是说明远古时期处于东南海之外,是准确的;第二句则是套用到女子羲和,而帝俊入赘婚姻时期了,却说明黄帝入居祝融部落, 帝俊入赘祝融部落,颛顼入赘祝融。那也就是说太昊、少昊只是重黎部落的首领。

2.2,祝融吴回被镇压,被陆终取代成为祝融部落的首领

     而《大戴礼·帝系姓》的记载,老童之妻或以为骄福(弱水氏),或以为高娲(根木氏),

有虞氏首领吴回在帝高辛时期接替“鐘離氏”担任火正祝融之官,“祝融”本是火正之官,到吴回之时,已是掌管陶器、兵器制作的官职,并担任讨伐的职责,是“将军之祖”,后世也称为“雷神”。吴回,应该叫“吴同”,就是掌握了“火炼铜”技术而加工出锋利的“吴刀”而担任了“火正”和“祝融”。 吴回功绩巨大,所以在帝尧陶唐氏(姞姓)之后被推举为“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虞”、“帝吴”、“大吴”、“天吴”。上博楚简《容成氏》两次出现的“又吴迵”应当读为“有虞迵”,即帝吴;《容成氏》还说明,有虞氏和陶唐氏一起形成了“唐虞联盟”时期,互相交替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如:帝尧(陶唐氏)、帝吴(有虞氏)、帝丹朱(陶唐氏)、帝舜(有虞氏)。帝高辛时期大力南征三苗,有虞氏吴回就是先锋。所谓的“犬戎之将吴将军”乃是“征伐犬戎之将吴将军”即吴回。吴回在帝喾(帝高辛)之后担任华夏部落联盟首领,称为帝吴,姚姓(其实祝融部落制造陶器的窑,史书以窑变成姚称呼)有虞氏自此成为豪门巨族。帝喾十五而佐颛顼,封有辛地方(今河南商丘)实住帝丘(今濮阳,即祝融部落地),三十而得帝位,迁都毫邑(今河南偃师县西南),司马迁《史记》则记载云:帝喾崩,而挚代立。帝挚立,不善,而帝放勋立,是为帝尧。《左转·昭公十七年》:“郑,祝融之墟也。” 即证明。瓠、斛、葫、扈、觚、弧、古都是古代通假字。盘瓠就是盘葫、盘古。也是祝融九黎的黎部落,后称呼为姚姓有虞氏的族人。姚姓有虞氏的支系“盘瓠”的勾姓有易氏也因此强大,成为北方大国。成为帝喾利用盘瓠打压吴回的工具:《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寇,帝患其侵暴而征伐不克,乃访募天下有能得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赐黄金千镒、邑万家,又妻以少女。时帝有畜狗,其毛五色,名曰盘瓠。下令之后,盘瓠遂衔头造阙下,群臣怪而诊之,乃吴将军首也……帝不得已乃以女配盘瓠。盘瓠得女负而走入南山,止石室中,所处险绝,人迹不至……经三年,生子一十二人,六男六女,盘瓠死后因自相夫妻……其后滋蔓,号曰蛮夷……今长沙、武陵蛮是也”。 

    2.3,陆终成为祝融部落首领后,对祝融部落的强行分化

    吴回生陆终,是真正的生吗?以前的生可以是继任者,那么,《大戴礼记·帝系》:“老童娶于竭水氏,竭水氏之子谓之高緺氏,产重黎及吴回。吴回氏产陆终。陆终氏娶于鬼方氏,鬼方氏之妹谓之女隤,氏产六子;孕而不粥,三年,启其左胁,六人出焉。其一曰樊,是为昆吾;其二曰惠连,是为参胡;其三曰籛,是为彭祖;其四曰莱言,是为郐人;其五曰安,是为曹姓;其六曰季连,是为芈姓。”

    但陆终之妻,却均以为是“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弱水氏或根木氏的居所无从查考,而鬼方氏的地望却是有案可稽的。作为一个在商和西周时曾相当活跃的部族,《史记集解》引徐广曰:“一作鬼侯。”是故鬼侯或可称九侯。司马贞《史记索隐》释荤粥:“匈奴之别名也,唐虞以上曰山戎,亦曰熏粥,夏曰淳维,殷曰鬼方,周曰猃狁,汉曰匈奴”。“晋改蒐于董”。“鬼方的称呼在商朝称鬼方;西周称昆夷、玁狁”可知,后来也就把昆吾部落,居住昆仑虚的昆夷、昆戎等以及季连之苗裔曰鬻熊 。见于商周间者,曰鬼方、曰昆夷、曰獯鬻。就是《世说新语》是记载汉末魏晋时期士大夫阶层言语行为的一部笔记体小说。《下卷。下排调1》也记载:“干宝向刘真长叙其《搜神记》,刘曰:卿可谓鬼之董狐。"”王国维先生所引《竹书纪年》“王季伐西落鬼戎,获十二翟王。”翟、狄二字古混而不分。据《西山经·西次三经》记载:“……马鬼山……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那这样不就是重黎部落即祝融部落本身吗?为何还称呼鬼方?上述论及“鬼方在传世典籍中又可作鬼、九、阝九、阝几、饥、黎、耆。”既然如此,“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 ,不可能不知道同姓不婚?颛顼娶於滕氏,滕氏奔之子谓之女禄,女禄的禄字是黎字的通假也是九黎的,娶女禄生下了祝融氏;上面论及“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谓之女嬇 ,不可能不知道同姓不婚?其实,颛顼也好,陆终也罢,都是入赘祝融部落,成为部落联盟的大首领或部落首领。

    陆终娶鬼方氏之妹聩氏,生六子,得八姓。这鬼方是那里啊?这也是祝融部落的分部落,同姓不婚,在那时已经形成,“陆终氏娶于鬼方氏”,怎么会呢?再者,当时刚进入入赘婚,那陆终也只是安排在祝融部落的首领,其入赘祝融部落也行为可能。既然,陆终仍按祝融部落的信奉巫教,杂拜鬼神。经过多年的内部争斗,也就有“三年,启其左胁”,让祝融部落感受如身体般的痛苦;这就是帝喾高辛氏击退犬戎之后 ,《后汉书.南蛮传》:“昔高辛氏有犬戎之将吴将军头者”犬戎把吴回的头咬了,即失败了。他并没有趁机穷追猛打,将精力转向内政,处理民族问题。喾四妃是帝喾氏族在迁移中,不同氏族与不同联姻的顺序,不是同一个帝喾拥有四妃。于是,帝喾高辛氏就把重黎部落的强大支系重分化了六大部落,最后在分化为八大部落,

     “羲和生十日”,祝融部落强大,出现九黎乱德之说。九黎,神话为变成为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人们难耐高温。后羿力大无比,射掉了九个太阳,剩下现在的一个太阳,使温度适宜人们居住。其实就是镇压驱赶了九黎部落。九黎变成害人的九个太阳?强大的祝融部落也分崩离析了。也就《尚书·虞书》:窜三苗于三危。《广韵》释放也,即流放之意。三危,孔安国传曰:西裔之山,裔指边远之地。《史记·五帝本纪》载:三苗在江淮、荆州数为乱。于是舜归而言于帝,请……迁三苗于三危,以变西戎

 

 

201562221:55荷香月暖(QQ353159928)作于贺州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