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行测详细复习方案

 haosunzhe 2015-06-23

常识部分

  这个部分我觉得我能说的很少。这个部分也很难补,我觉得专门花大把的时间在这上面是得不偿失的。基本上我花在这上面的时间比较少。如果要补的话,我觉得有这么几种方式:第一个是你首先要了解下大政方针,比方说今年如果要考,那么十八大报告、中国梦的相关主题要了解,了解这些不仅对常识可能有帮助,更多的是对申论有帮助;另外今年如果是个特殊年份,历史上的有些事情需要注意,比方说2011年的时候,就可以看看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当做一个专题来记一下。第二,做到的题,错了的,可以拿个本子专门记录下来,分门别类,没事儿的时候就当看着玩儿。第三,像法律方面的题,说白了就是去找下感觉,因为虽然说法律是很专业的,但是其实很多东西可以用常理去推敲,也可以结合定义去分析应该具备那些构成的要件,然后再看选项的内容是否符合。这就需要平时做题的时候仔细的去思考,建立起一种思维方式,会有很大的帮助。

  总而言之,这个部分,即使你背完百科全书,也未必能考到你背过的题,所以我们的中心思路就是,往靠谱的方向去复习,提高命中的概率就行了。另外就是观念上,不要花太多时间,当看着玩儿,即轻松,又涨了姿势,哈哈。

语文部分

  语文部分我想说的大多其实就是我上面发的那个EXCEL里我自己总结的我的毛病。我这里把这些内容整理下来。

  我还想多说一句,以前我问过很多人,你哪个部分是做得最好的,往往得到的答案都是“语文最好”。后来我实际了解了他做题的情况之后,我发现,其实他语文并不好。之所以他会觉得自己语文最好,是因为他觉得相对几个模块,语文没有题不会做。其实这并不代表语文就好。我打个比方,大部分人的语文错误率都是7个左右,而我虽然都会做,但是我每次都错10个;而数学大部分人都错7个,而我虽然做得也很艰难,但是基本上能保证只错5个。这样看起来,其实数学就比语文好。永远要记住,我们不是要达到分数线,我们是要考过别人,所以这个需要看别人的水平来衡量自己的水平,而不是自己的感受。

  (一) 选词填空

  1、前面我说过,语文有个最大的难处在于模棱两可。基本上我的思路是用数学的方式来推导出一个做语文的逻辑。什么意思呢,就是像我前面例举的那样,一道题,我不光光是看这道题的答案是什么,而是从中推导出了“词义-有无暗示-靠语感”这样的一个思考顺序。这就好像是一个公式一样,一步一步的去推导一个答案。这样的推导本身就具有确定性,科学性,很大程度上能使你的选择更加靠谱。这样的复习能够有效的提高效率,这样的公式推导得越多,你能够涵盖的题就越多,举一反三就是这么来的。

  2、学会找关键词,比如“甚至”,“以至于”,“但是”等等,这些词语其实直接导致后半句的一个趋向,在一些时候,两个意思完全不相同的词语选项放进去好像都能说得通,但是这些词语就会决定应该选哪一个答案。其次,如果很难选,可以归纳一下这句话的意思,看他到底想说个什么意思。然后你就想,如果选A答案,换你来表述这个意思你会不会这么表述,为什么不会这么表述?所以说这个答案的问题在什么地方?这样就能比较容易去进行比较。

  3、通常选词填空都会让选两个词。有的题会很贱,会故意把其中一个词设置得特别合适,但是后一个词却不那么合适。而另一个选项两个看起来都不是最好的,但是也说得过去。那这种需要多琢磨一下,通常这种题都选择后一种两个看起来都合适的。

  4、有些词根本就不知道意思,或者对这个词的理解存在误区,这种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唯一的就是记下来,涨涨姿势,下次遇到记得就行了。

  (二)言语理解

  我觉得言语理解最大的障碍是——“精力集中”。因为很多时候如果走神,一道题题目又很长,晦涩难懂,最后翻来覆去读三遍,还是不得要领,最后就只能三短一长选最长这样去选一个,很浪费时间。避免这种情况当然最好的就是心无旁骛,如果做不到,那么就尝试去按照题目所描述的场景去想象,想象那个画面,这样就不容易走神,就不会眼睛在看题,而脑子想的是别的场景。这种方法在练习的时候就要学会去练,而且平时做卷子的时候如果状态有起伏,会遇到脑子很乱找不到状态的时候,这种时候千万别放弃想待会儿状态好一些再来做。这种状态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学会调整心态。因为考场上未必就是你状态最好的时候,万一当时很浮躁怎么办?所以这种时候也是锻炼自己的一个好机会。

  1、有的选项是这样的,它提到了很多题干中描述的事情,但是他望文生义了,或者画蛇添足了。这种选项说的事情有部分或者绝大部分是符合题干的,但是它有一部分却说了题干完全没提到的事情。这种选项是错误的,而且很有迷惑性。

  2、和上面这种选项相反的是,有的选项属于以偏概全,别人的题干说了两层意思,但是它只说了一层意思。这种表述的意思不全,也不能选。

  3、跟选词填空一样,要找关键词,要跳出来概括一下中心意思,看看他到底想说什么。尤其是那些表示转折、递进或者并列的词语,这些词语对于整段话意思和结构的理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比如说,如果出现“例如”“其中”这样的词,其实这个词后面的已经是在举例子,所以它的中心意思是在这个词前面的主旨句,那些扯到“例如”后面句子内容的选项,都是错的。

  4、直接性。无论是言语理解或者申论的小题,需要的都是直接性,不需要你去延伸它的意思。比方说如果它说某某事情非常重要,而一个选项是说“如果不做某某事情就是不对的”,这种去引申或者反面描述的选项,往往是错的。这个道理和逻辑题里面那种加强或者削弱类型的题有相似之处,如果要加强一个观点,那么直接加强,比间接加强的加强效果更好。

  5、如果两个选项很纠结,那么就不要再拘泥于题干的每个词句,而是总结一下整个段落的意思,然后想逐个去想着两个选项的意思,想,如果换我来表述这两个选项的意思,我会怎么去说,然后看这两种表述哪个和题干的表述更接近,那就是哪个选项。

  6、有的选项说的每一个分句都是原文的原话,这种选项往往需要尤其警惕。因为很可能是断章取义出来的,实际原文根本不是想说这个意思。还有的也是引用原文,但是可能引用了5个分句,4个都符合原文,但是它偷梁换柱的改掉了其中一个分句的意思,这种也需要警惕。看起来最完美的往往暗藏杀机。

  我觉得做语文不要光靠语感。有时候你的语感是错的。而语感的培养就是这样很明确的、很科学的培养起来的,你如果能像我说的那样按图索骥的一步一步的去思考每一道题,做多了之后形成的思维方式,我认为这才叫语感。因为我们已经告别高中多年,很多东西都退化了,我们需要用一种很科学的方式来把语感找回来。

  还有,可能有人觉得我说得很抽象,不知道落实到题目上是个什么情况。如果你有这种感觉,你就需要在海量做题当中去体会。我只是把很多问题总结出来了而已,而且我总结的只是我经常犯的错误,你未必会犯。我说的只是一种复习方法,你也需要去总结你自己的一套做题心得,这个因人而异。因此,要总结出这样的一套一套的方法,需要海量的做题。同样道理,这样的海量做题才是有效率的。因为这样的总结不是针对某一道题的,而是针对某一类题的,这样做一个就能顶过去五个,头也就不疼了。

逻辑部分

  (一)图形推理

  我只说复习方法,不说具体的题。

  首先我还是认为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这上面。

  其次,你们可以去下载以前QZZN上有高人发过的一个NO.1行测学习方法,上面很认真的把各种类型的图形推理进行了整理,以及每种类型对应的思考方向。这样能够大大减少你走弯路的时间。比方说看到汉字,那么无非就是笔画、结构、开口等等,通过反复的练习来熟练掌握对应的方法,能解决大部分题。(以前很多人发站内信找我要这个NO.1学习方法,我换过一次电脑,已经找不到了,不过网上貌似可以搜得到)

  第三,有的题目解题过程太过奇葩,一是逻辑很诡异,二是这样的解题方法不属于NO.1上提到的任何一种常规解法,三是这种解法很少遇到。那么遇到这样的题目你根本不用屌他,更不用去深究它。因为第一是很少遇到,时间成本不划算;第二是考试遇到的每一个题,我们都只能从常规解法入手,不可能去尝试那些奇葩解法,这样很容易陷进去,一味的尝试导致时间的浪费。

  第四,我想单独说下那种折纸盒的题目。就是那种一个正方体拆开之后各个面上有不同的图案,然后问你哪个选项是折起来之后的样子。这种题压根儿就不用什么空间想象。很简单,你考试的时候带一块橡皮擦,长方体的。正方体6个面,你橡皮擦也6个面,你按照题干上的每个面的图形画在橡皮擦上,按照选项里面的摆放方式来摆放,如果三个面都符合那就是对的;如果只有两个面一样,第三个面不同,那就是错的。

  (二)逻辑判断

  虽然说逻辑判断部分有好几种类型的题。但是大致说起来,只有两种,我称之为需要看书的和不需要看书的。

  所谓需要看书的,就是逻辑推理,里面的单言命题、联言命题、反命题、三段论等等。这类题更多的是偏数学思维,而且很多是需要你看了书上的公式,一步一步的推导。比方说三段论,就涉及大中小项,如果问你以下哪个选项的逻辑错误是不同的,这种就需要用三段论的定理来推导。这类题也是每次考试前我进行专项练习的一个必练的内容。具体内容你们可以自己买书来看,任何考公的书都有。如果觉得自己买的书上讲得太晦涩难懂,那可以在论坛上下载相关的资料,看看有没有一种讲法是你觉得可以更容易理解的。

  而所谓不需要看书的,就是类似于概念、类比、加强减弱等等。这些题不太需要看书,自己读一下,想一想基本上就能做对。但是类比题要注意看清题目,因为很多题颠三倒四的把前后两个构成要件换来换去,这种题没有什么难度,唯一的是需要你做慢一点,仔细一点。而加强减弱类型的题目,需要你自己总结一些规律出来。比方说那种是最能加强的?直接加强的就比间接的要好;从内因去加强的就比从外因去加强的要好;削弱某个理论,直接质疑这个理论本身,要比举个例子来反驳要来得好;支持某个理论,举共性的例子又要比举单个个体的例子要好。等等。

  其实还是那个道理,不要就一道题去总结,你总结出来的东西一定是能解决一类题的。

数学部分

  数学推理我想说的所有内容都和图形推理一样,就不说了,复习方式大概也差不多。我有朋友以前考前就花了功夫做了一大堆数学推理,结果11年上半年省考没有考数学推理。其实我估计就算是考了,他那样搞和没搞也是一回事儿。

  说说数学运算。很多人看到数学头就大,做题基本靠蒙。其实数学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一是分值很高,如果网上说的分值标准是正确的话,那数学运算应该是1分一个,是所有题里面单个分值最高的。你想想,如果你直接放弃,就算15个数学运算题,那你就相当于从85分开始做,而最近一两年行测又相对简单,80多分的都不在少数,你这样搞,相当于别的题全对都未必能考过别人。所以数学运算一定不能放弃。

  但是数学如同浩瀚的大海,你永远复习不完。我的建议是,提高概率。基本上,如果你熟练掌握二元一次方程,那么能搞定一两个题;然后有几个类型考的概率很大:牛吃草问题、行程问题、时钟问题、三集合、抽屉原理、排列组合和概率、方阵。这几个考到的概率比较大。如果你觉得你数学很差,我觉得花上一个多月时间搞懂这几个类型还是比较现实的。另外还有些题什么都不复习也能做对,这样大概就搞定10来个题了,也差不多了,算中上了吧。

  还是那句话,如果你要复习某一个专题,就要达到至少80%的正确率,不然和不复习没什么区别。论坛上相关资料很多,习题也很多,复习过相关的公式之后,就需要大量的做题。

  还有,自己可以准备一个笔记本,记录下各种题目的解法,甚至于一些比较冷门的公式。没事儿翻翻看,看多了自然就记住了。比方说像三集合,我就在不同的资料上看到过两种不同的公式,其实能运用于不同情况的三集合题目,你自己整理一下,能够扩大做对题目的范围。

  所以说,复习的工作量是很大的。基本上,我手上各种资料,包括下载的,也包括我自己记录整理的,完全够得上搞一本自制的行测教科书了。

  我最开始的时候讲过,数学其实最困难的不是对于公式的理解,也不是对于某个题目解法的理解,而是你凭什么看到这道题知道该这么做?除了总结类型,就是大量做题,尝试自己去突破瓶颈,这样才能提高。但是需要的时间很长,这也是为什么我说考公需要花费三个月左右时间的原因,因为确实需要做的工作很多。

  这里,我推荐一下天字一号的60道数学题。上面的题目大多比较难。但是可以尝试着去做,其实大概难度就和国考差不多,而且题目很经典。都能自己做了,再做省考题就觉得小儿科了。

  我还想说说对于“秒杀”的看法。首先我觉得秒杀的有些观点还是具有参考性的,比方说如果你实在是不知道怎么算,打算蒙一个答案,你可以看看题干中出现的数字是不是能找到一个最小公倍数。比方说所有的数字都是3的倍数,那么最后的答案很可能也会是3的倍数,这样能排除一些答案。还有就是,遇到应用题,你第一个反应应该是看看是不是能够用代入法把选项代进去看看,或者用特殊值法试试,能大大简化运算过程。再比如说,十字相乘是个很重要的内容,甚至在资料分析的时候都可能用到。

  其次,我觉得秒杀的方法可以看看,但是不要痴迷于秒杀,因为不是所有题都能秒杀的,或者即使可以秒杀,你未必就能知道该怎么秒。而一味痴迷,只会让你在遇到一个题的时候千方百计想秒杀,结果徒劳无功,最后老老实实算发现其实挺简单,之前在那儿想办法秒杀只是在耽误时间,偷鸡不成蚀把米。

  数学的资料我这儿倒是挺多。我就不发上来了,因为论坛上资料更多,而且好多我都没看过,加上我已经一年多没有考过试了,不知道有没有更好的资料。如果有需要,可以单独联系我,但是麻烦说清楚需要哪方面的资料,我不可能把所有的都发给你。

资料分析部分

  好了,现在就是我认为最应该拿下的部分。2011年下半年和2012年上半年省考我的资料分析正确率都很高,2012年上半年我对完答案,一个都没错。我觉得你有什么理由去错?仅仅因为算起来麻烦?所以这个部分可能会是整个行测试卷里面提高最快的部分。

  第一,因为计算量很大,所以有些惯常的计算应当烂熟于心,练得滚瓜烂熟。比方说今年GDP是100,比去年同比增长2.4%,问去年的GDP是多少。那应当根本不带任何考虑的直接用100000除以1024,哈哈,1024。如果这种还要想半天,那就说明练得不够。另外,在具体计算的时候,因为涉及的数字很大,有一个很麻烦的事情是在列竖式计算的时候找商很麻烦,很容易大了1或者小了1,这就需要比较强的心算能力。说白了,就是练,练得算个东西都不带思考,但是仍然能保证正确。

  因为我说了,你是要考过竞争对手。你凭什么考过人家?人家会算的你也会算,你赢过别人的就是你算得比别人又快又准。

  第二,草稿一定要打工整。这个其实很重要,每次我计算资料分析,我一定会在草稿纸上专门找一块比较完整的大块的地方来打草稿。原因是不要把这样计算量大的草稿挤到和别的题一块儿,本来计算量就大,再凌乱一些,就很容易弄错。此外,你甚至可以把每个计算的结果标记上番号,因为后面有的题可能会用到,到时候就不用计算了。那种问以下哪个说法是正确的题,四个选项,每个选项都需要计算,但是正确的选项只有一个。那些不正确的选项,不要白算了,比方说选项A说某某市去年的GDP增长率是2.4%,但是你算出来是3.6%,那你应该把3.6%就写在旁边,因为很可能后面一个题会用到,你就不用再去算一遍。

  第三,我觉得资料分析需要注意这几个事情:一是需要“扫盲”,对于一些基本的概念应该知道是怎么计算的,比方说什么叫增速、什么叫贡献等等,这些概念可以抄在你自己的笔记本上,复习之前翻一翻,还有比方说人家问“增加最快”的,那计算的一定是增长率最快的,而问“增长最多”的,一定是增长量最大的,等等;二是需要多做题来了解出题的方式,尤其是一些图表,千奇百怪,不按常理出牌;三是一定要反复核对你所找到的对应条件是不是解决问题的,不要找错地方,最可怜的情况是你哼哧哼哧算了10分钟,出来的结果和四个选项差了十万八千里;四是要有耐心,尤其是遇到那种问你“以下哪个选项是正确或者错误的”,每个选项都得算一遍,我的建议是先算BC选项然后再算AD选项。

  好了,大体上关于行测我想说的就这么多。如果你是希望我写的是一片类似于葵花宝典,盖世秘籍,那可能让你失望了。行测靠的是自己的总结、练习,不可能寄希望于某个高人直接把武功用真气传输给你,因为行测没有捷径,只有方法的提高和注意事项。

  我觉得每次考试结束之后,最可怕的其实并不是你自己分数不高,而是你分数不高你还不知道为什么。所以,每次考试完了之后,不要像高考完的学生一样觉得完成了毕生最大的目标,因为很可能以后你还会考。所以,考完之后,应当趁着还有印象,马上看看网上公布的那些题,看看自己哪些地方做错了,今后通过什么样的方式能够提高。因为实际考试和平时的练习也不完全一样。

  有人说考试最重要的是心态。其实我觉得不完全是。我觉得心态不是取决于你的复习的强度,不是说你成天埋头苦干就说明心态不好。心态源于你的实力,而你的实力源于你复习准备的过程和结果。

  其实考试最重要的是“精力”,你需要在考试当天有一个充沛的精力,清醒的大脑。所以在考前要注意调节时间。首先是在考前大概一周到十天的时候,就需要严格按照考试的作息时间来复习,比方说上午9点到11点就做一做行测试卷,下午3点开始写一篇申论。如果你是工作族,那也得严格掐着时间来做。怎么忙里偷闲又还能掐着时间做呢?就是我前面说的,你需要记录你做题的时间,比方说你早上9点开始做一套行测,做到9点23分的时候你被叫去干活儿了,那你就在你做到的那个地方写一个“9:23”,10点32的时候你回来继续做,开始的时候你就写一个“10:32”,做完之后每一个部分用了多长时间仍然能够反映出来。

  其次,调节你的作息。你必须保证考试头天晚上睡眠充足,而且考试当天又能够稍微起早一点,因为9点钟考试你8点半才起来,可能在考场上脑子还没足够清醒。比方说3号考试,我通常1号晚上会熬夜到很晚,然后又逼着自己2号早上7点过就起来,而且2号中午不睡午觉。这样2号你就会很困,早上9点过10点就能睡着了。然后第二天早上7点过起来一样觉得很清醒,神清气爽。起来之后泡一杯浓茶喝了,很浓的茶,不要喝太多水,怕考试时候想上厕所。

  第三,在能打印准考证的时候,必须第一时间想尽各种办法在考场附近定好房子,甚至可以不惜专门跑到考场附近去订个宾馆。这个非常重要,有时候你头天知道考试地点,第二天去找房间就已经找不到了。我还见到过考试头天跑到考场附近找房子的,可能找到么?如果考试当天坐车去,我担心会影响我的状态,也怕路上遇到堵车等意外情况。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