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幽门螺旋杆菌,澳大利亚马歇尔和华伦发现,05年获诺贝尔奖

 梧桐小楼 2015-06-23
 200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澳大利亚科学家巴里·马歇尔和罗宾·沃伦,以表彰他们发现了“幽门螺旋杆菌及其导致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致病机理”。目 前已知,80%~90%的消化性溃疡病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所以诺贝尔奖委员会在声明中说:“感谢马歇尔和沃伦的先驱性发现,溃疡病不再是慢性病,通过短 期服用抗生素和抑酸剂,能予以治愈。”
幽门螺旋杆菌被发现不过22年,却让人如此“刻骨铭心”:它有着令人难以置信的感染率,在某些国家和地区甚至超过70%;它是目前唯一一个被确认为胃癌致病因素之一的细菌。
虽然幽门螺旋杆菌与某些胃病关系密切,很多时候,胃部不适不一定是幽门螺旋杆菌从中作梗,而是由于人们缺乏科普知识,使幽门螺旋杆菌背了黑锅。消化内科专 家已经形成了一个共识:并非每一个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者都需要治疗,但在4种情况下必须治疗:胃炎比较严重,甚至糜烂,胃部明显异常,自感症状加重;有胃癌 家族史,伴有糜烂性十二指肠炎;有消化不良症状,经正规治疗无效;所有胃溃疡幽门螺旋杆菌阳性的病人,都需要抗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无论是初发还是复发,处 于恢复期还是活动期。严禁单独服用一种抗生素,这样可导致幽门螺旋杆菌耐药,治疗起来更加困难。
有些人感染幽门螺旋杆菌后,大可不必惶惶,其实胃癌的发生除了与感染幽门螺旋杆菌有关外,饮酒、家族史、饮食等也是重要诱因。即使最终发展为胃癌,也不是 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感染上幽门螺旋杆菌的胃炎病人,经过数十年后,胃的腺体逐渐消失或被小肠的上皮细胞所取代,于是形成萎缩性胃炎,最后 可能导致胃癌的发生,这一过程,至少需要几十年。
此外,愈合的溃疡有四分之三的比例一年后复发,即使是使用最强的质子泵抑制剂根除幽门螺旋杆菌,其中最主要的复发因素,可以在错误的饮食习惯里得到解答。 因此建议消化性溃疡患者应该少吃过酸、过甜、过于辛辣的食物,不饮浓茶和咖啡;少量低度酒和少量辣椒可促进和改善胃黏膜的血液循环,刺激前列腺素合成,对 黏膜有一定保护作用,不必列为禁忌;提倡细嚼慢咽,避免狼吞虎咽。溃疡急性期可以短期进食稀粥等流质或半流质食物,但不提倡长年如此,急性期过后,即可恢 复与一般人相同饮食;溃疡病急性期可以少量多餐,每日进食四、五次即可,一旦症状得到控制,应鼓励患者尽快恢复到一日三餐;饮食应定时、定量,不宜过饱、 过饥,有规律的定时进食,以维持正常消化活动的节律;餐间避免零食,睡前不宜进食。新鲜柠檬汁、橘汁、柚子汁等味道很酸,其PH值不过是2-3.6,与胃 酸PH值1.6相比,不会影响胃液酸度,对溃疡病人来说,没有限制的必要。此外,牛奶和其它蛋白质食物一样,在中和胃酸的同时也有刺激胃酸分泌作用,后者 作用强过前者,另外牛奶中钙含量高,也能刺激胃酸分泌,故不主张多喝牛奶。

發現幽門螺旋桿菌 解開胃潰瘍致病謎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代表醫學研究最高榮譽的諾貝爾醫學獎昨揭曉,今年桂冠落在解開胃潰瘍致
病之謎的兩位澳洲醫師貝利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和羅賓華倫(
Robin Warren)身上。

他們在1982年發現幽門螺旋桿菌才是造成胃潰瘍病因,而非過去熟知的壓力
或生活不正常等因素。他們顛覆傳統的發現,讓消化系統潰瘍等疾病從不可
能治癒的難纏慢性病,,變成一個可用抗生素及其他藥品即可在短期內治癒
的疾病。

事實上,從霍亂、瘧疾這些傳染病以降,許多醫界菁英將他們的興趣轉入控
制 高血壓、糖尿病等改善人們生活的醫療項目,如馬歇爾與華倫兩人從發
現病原到以抗生素即可根治胃潰瘍的例子,已經少之又少。英國皇家學會理
事長梅爵士在讚揚兩人的貢獻即說:「馬歇爾和華倫的研究是50年來對於一
個疾病的觀念最徹底和最重要的改變。」

現年68歲的病理學家華倫和54歲的馬歇爾發現幽門桿菌是造成胃炎和消化性
潰瘍的主因,由於這個觀念違反當時認為壓力和生活型態才是主因的主流想
法。學院成員諾馬克說,為了證實胃潰瘍因細菌而起,馬歇爾不惜喝下含幽
門桿菌的飲料,結果導致嚴重潰瘍,不過沒有多久就治好了。

兩人培養出細菌,方便研究這株細菌和疾病。學院說:「1982年,馬歇爾和
華倫發現這株細菌時,壓力和生活型態被視為消化性潰瘍的主因。現在則證
實,九成以上十二指腸潰瘍和八成的胃潰瘍都是幽門桿菌造成的。」

瑞典卡洛林斯卡學院在宣布得獎者的頌辭中即說,包括柯亨氏症、潰瘍性結
腸炎、類風濕性關節炎、及動脈粥狀硬化在內,許多疾病都是慢性發炎造成
。這兩位澳洲醫師的發現促使許多科學家研究細菌是否造成其他炎症的原因


學院說:「華倫從組織切片檢查發現,約五成患者胃部下部有小而彎曲的細
菌。他觀察發現,在細菌附近的胃黏膜總有發炎的跡象。」馬歇爾對華倫的
發現十分感興趣,於是兩人攜手對100名患者的組織切片展開研究。

嘗試數次後,馬歇爾從若干組織切片成功培養出前所未知的菌株,後來稱為
幽門桿菌。兩人一起發現幾乎每一個胃炎、十二指腸潰瘍、或胃潰瘍的患者
體內都有這種細菌。基於這項發現,他們建議把幽門桿菌納入這些病的病原
學。

兩人以纖維胃鏡等普遍的技術協助判斷幽門桿菌是否造成許多胃潰瘍的原因
。學院說,「馬歇爾與華倫的先驅性研究,使潰瘍不再是一種經常使人痛苦
不堪的慢性病,而成為一可以用抗生素和胃酸抑制劑在短期內治癒的疾病。


兩位醫學獎得主將分享130萬美元(約新台幣4300萬元)獎金,一紙證書,
一枚金質獎章。頒獎典禮定於12月10日在斯德哥爾摩舉行。

胃潰瘍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有時還會導致胃癌。富裕國家的感染率低
於開發中國家。一般都是從小感染,而且多半都是母親垂直傳染給子女。這
種細菌只存在於人類體內,而且可能終其一生都存在其胃內。

全球約有三分之二人口感染幽門桿菌,但大多數人都未出現任何症狀,只有
10%到15%的人會發生潰瘍,嚴重時還會胃出血和穿孔,有的人甚至罹患胃癌


【2005/10/04 民生報】



※ 幽菌與人類共存千年以上 可溯源人類遷徒軌跡

【記者詹建富、薛桂文、林進修、錢基蓮、黃靜宜、張耀懋】

貝利馬歇爾和他的老師羅賓華倫發現幽門螺旋桿菌的過程,可說是實驗室的
一頁傳奇,卻也凸顯人類與長期與細菌奮戰的過程,甚至可以從體內的幽門
螺旋桿菌,進一步探討人類祖先溯源及遷徒的軌跡。

台大醫學院內科教授林肇堂說,從古希臘時代起,人們就相信胃是一個重要
的消化器官,後來科學家陸續在人的胃內發現了胃酸,讓許多人一直認為,
在這麼惡劣的胃酸環境之下,胃內應無任何細菌可以生存,也就是胃內應是
無菌環境。

甚至在一百多年前,德國有一位著名的病理學家曾做過多次胃切片實驗後聲
稱,胃裏絕無細菌存在。且因他的名氣大,即使有人從屍體解剖中發現幽門
桿菌蹤跡,也都被他指為是實驗室汙染所致,讓學者噤聲。

直到1982年,馬歇爾在華倫的支持下,終於可以將幽門螺旋桿菌從胃黏膜中
找出來,並在體外培養成功,而且其他許多病人的胃裏也都可發現有這隻細
菌的存在。1993年,科學家又從非洲甘比亞地區的小孩糞便中,培養出這隻
細菌,證實人類可能經由糞口接觸感染,再傳給下一個人。

不過,為何幽門螺旋轉桿菌可以長期活在胃酸環境,而不被消滅?林肇堂說
,是因幽門桿菌可分泌許多不同酵素,化尿素為鹼性的氨,像防護罩形成保
護膜,免受胃酸傷害。

台大醫院內科醫師吳明賢說,全球人口約有四至五成感染幽門桿菌,尤其在
低度開發國家,感染率更高達八、九成,古埃及的木乃伊,即使沒有內臟器
官,依然可檢出幽門螺旋桿菌的抗原存在,顯示這隻細菌早已與人類生活密
不可分。

紐約大學教授馬丁布雷瑟(Martin Blaser)從幽門螺旋桿菌與人類共存現
象,從幽菌的菌種變異型態進而探討六萬年前人類祖先的起源及遷徒模式。
研究者發現,從目前已知各地區感染不同的菌種分析中,共發現五種古老的
菌種,其中兩個在非洲,兩個在歐亞大陸的西部和中部,另一個則在東亞。
至於其菌種的差別,北歐人感染幽菌的型態以sea為主,地中海附近國家則
是感染sed,至於東亞國家則是感染sec為主。

另外,從印地安人和亞洲人感染幽門螺旋桿菌的菌種高度相似,可以再次驗
證,早期的印地安人其實是由亞洲經由白令海峽,然後遷徒到美洲,而這是
透過幽門螺旋桿菌本身的差異性,作為人類遠古溯源及遷徒蹤跡的依據。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