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清代国画精品系列欣赏

 闯王兄弟 2015-06-23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3) <wbr>清 <wbr> <wbr>朱僻 <wbr> <wbr>桃花白头图

【名称】清朱僻桃花白头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64.5厘米,横46.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描写月季花和夭桃,纵横交织,生机郁勃。一窝幼雏,正嗷嗷待哺,白头翁不辞劳苦,四处觅食;形象逼真,姿态生动活泼。枝干挥洒自如,法度井然。粉红的桃花和嫩绿的桃叶皆以没骨法点出,相辅成辉。画禽乌,以干笔皴擦羽毛,用淡色烘染,体现羽毛质感。构图新颖,色彩妍丽。

朱僻(1826-1900),早年名琛,后更名为僻,字梦庐,号觉未,浙江嘉兴人,朱熊之弟。擅画花鸟,初法张熊,“熊自视不能辨”。后改学朱礼,题字款识可以乱真。晚年画艺大进,惜未脱霸气。传世作品有《花卉鸟虫图》、《花鸟图》等。

附1.清朱僻花鸟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3) <wbr>清 <wbr> <wbr>朱僻 <wbr> <wbr>桃花白头图

【名称】清朱僻花鸟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00厘米,横25.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图画萱花两枝,花朵秀丽婀娜,枝叶茂密,错落丛杂,花丛间斜出一块巨石,翠苔斑斑,石上一只小鸟正梳理翅间的羽毛。一丛石竹,花朵纤小鲜艳,别有佳趣。此画作者自称师法白阳山人陈道复。笔法粗简,构图巧妙,设色淡雅,清丽脱俗,显示出作者在花鸟画方面深厚的功力。

附2.清朱僻花卉鸟虫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3) <wbr>清 <wbr> <wbr>朱僻 <wbr> <wbr>桃花白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3) <wbr>清 <wbr> <wbr>朱僻 <wbr> <wbr>桃花白头图

【名称】清朱僻花卉鸟虫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绢本,纵28厘米,(日)私人藏。

此册共四图,皆作团扇形,画面则相应作旋转式构图。作者以书法之意入画,流畅秀劲,色彩变化丰富变化。同时,色彩关系的处理及晕化手法则承自其师王礼。其很强的造型能力、写生能力在形神兼备的花卉鸟虫形态与神韵中得到充分体现,为其花鸟画精品。此选二幅。

清 赵之谦 四时果实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名称】清赵之谦四时果实图
【年代】清代
【简介】屏,纸本,水墨。设色。纵243.9厘米。横60.2厘米。(日)大阪市立美术馆藏。

赵之谦的重彩大写意花卉画将文人写意画笔墨技巧与明清兼工带写花乌画的设色原理巧妙地融合起来,标新立异。此四屏可谓其代表作。所画花果树木笔墨厚朴,设色浓艳。构图疏密对比强烈,题识书法亦古拙厚重,故其风格金石气浓郁,个性强烈。一屏题:“百子千房奇树传,领取宰相记十年。伪叔。”二屏题:“千秋万岁皆老寿。撝叔。”三屏题:“实花花悬清秋,千金直在中流。撝叔作。”四屏题:“不擎力士拳,且把如来臂。潭禅向天龙,又悟非一指。之谦为紫珮尊兄大人属画。同治九年十二月。”

附2.清赵之谦牡丹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名称】清赵之谦牡丹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75.6厘米,横90.8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以秀石及盛开的牡丹花丛入画历来是画家喜爱的选题。赵之谦的这幅牡丹图充分反映了其敷色用笔的独特风格。湖石钩勒圆润谨劲。牡丹的描绘既用恽寿平没骨画法,又参以勾线填色之法,两种画法统一在凝重沉厚的笔法中。敷色善用红、黑、绿等重色,在对比中求协调,使画面浓丽热烈。笔墨坚实,色彩鲜明,一反其淡雅清高的格调,达到了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附3.清赵之谦瑞果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名称】清赵之谦瑞果图
【年代】清代
【简介】团扇轴,设色,绢本,直径24.5cm。私人藏。

附4.清赵之谦墨松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3) <wbr>清 <wbr> <wbr>赵之谦 <wbr> <wbr>花卉图册

【名称】清赵之谦墨松图轴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176.5cm,横96.5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据画家自题,此图参用了篆、隶、草三体的书写技法来描绘松树,落笔圆浑滋厚,与作者的书法风格同一格调。树干、枝条、松针以草书笔法表现,秉承了文人画豪放洒脱的传统。画上行书落款笔力雄健遒劲,其金石韵味与松木的画法相映衬,意趣横生。此幅不愧为赵之谦以金石、书法入画的代表作。

本幅款署:“同治十一年七月,梅圃仁兄大人属。赵之谦。”钤“赵之谦印”朱文印。“同治十一年”是1872年,赵之谦时年44岁。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虚谷菊花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45.1厘米,横80.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中斜写黄白菊花于矮篱前绽放争秋。笔墨出神入化,侧峰逆运,淡彩焦墨,笔笔送到。黄菊枝叶以水墨晕写,而白菊却以青叶相衬,杆加赭色。两菊虽枝叶交杂,却密而不乱,层次分明。干笔疾劲,勾出矮篱,白花矮丛使画面稳定平衡。背景虽无它物,却充满空寥寂静之意。整幅画冷隽峭秀、傲岸清高,反映了画家本身的性格。

虚谷(1823-1896),安徽新安(今歙县)人。清代画家。僧人。俗姓朱,名怀仁,移居江苏广陵(今扬州)。初任清军参将,后出家,名虚白字虚谷,号倦鹤、紫阳山民。以字竹,室名觉非庵、古柏草堂、三十七峰草堂。不茹素,不礼佛,也“从不卓锡僧寺”,往来于上海、苏州、扬州一带,卖画为业,是“海上画派”杰出代表人物。他携笔墨、着僧装,“闲中写出三千幅,行乞人间作饭钱”,云游四海,清贫于世却笔墨人间,他行程之广、画作之多,己为当时罕见。他承古创新,另辟捷径,广集素材,勤奋垦作,终成一代巨擘。早年学界画,后以擅画花果、禽鱼、山水著名。风格冷峭新奇,绣雅鲜活,无一笔滞相,匠心独运,别具一格。亦能诗,有《虚谷和尚诗录》。传世作品有《梅花金鱼图》、《松菊图》、《葫芦图》、《蕙兰灵芝图》、《枇耙图》等。

附1.清 虚谷 小桥流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 虚谷 小桥流水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83厘米,横50厘米。(新加坡)国立大学李港乾美术馆藏。

图山水画,用笔与其花鸟画同,以小笔、侧锋、渴墨为之,有涩拙趣,而画树叶与山峰等则卧毫为之,本图亦然。所画山水多小幅,本画也不大,便于发挥其技法与特长。本画景色似从其家乡徽州黄山一带自然中写生或观察得来,构图有西洋画透视法影响,与传统山水画式有别。而线条之虚涩与设色之清雅,表现景色灵秀幽静之意趣,恰到好处,独具特色。

附2.清虚谷枇杷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虚谷枇杷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29.8厘米,横72.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画枇杷数枝,枝干直挺,穿插交错而又层次分明。构图顶天立地,布满全幅,用逆笔、枯笔,粗细有致,给人以鲜明的节奏感。设色明丽,显出枇杷长势壮盛,个个饱满,把质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此画是虚谷去世之前的作品。

附3.清 虚谷 松鹤延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虚谷松鹤延年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84.5厘米,横98.3厘米。现藏于苏州博物馆。

图上满地黄菊,花繁叶茂,苍松参天,藤萝四垂。松侧菊畔有一雄健的丹顶鹤傲然而立,一爪举前,悠闲自在,一爪着地,岿然不动。松针茂密而疏松,菊花竞艳而吐芳,作为画面的中心,丹顶鹤俨然是这方小小世界的主宰,注目远方,神态安详。整幅画作给人以一种福寿康宁的愉悦和满足,充分地体现了“松鹤延年”的题旨。

附4.清虚谷梅鹤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虚谷梅鹤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45.2厘米,横78.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本幅画二只白鹤在梅枝间翩翩起舞。画家以顿挫的侧峰描绘了如剑如戟、铁干清曜的梅树,那参差交错的枝条,棱角分明的花瓣,突出了梅花天生寒骨、峥嵘向上的铮铮傲骨。鸣飞的白鹤,一改光洁华美、悠闲典雅的贵族气象,而以苍劲的笔触写出长颈后缩收紧,雪羽铺展飞扬的奇特造型,突出了仙鹤卓而不群的风神和凌空向下的劲势。

附5.清虚谷瓶菊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4) <wbr>清 <wbr> <wbr>虚谷 <wbr> <wbr>枇杷图轴

【名称】清虚谷瓶菊图轴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26.2cm,横57.7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为瓶插秋菊的小品画。构图匠心独运,巧于设置,高低错落的瓶和壶、“S”形走势的秋菊令画面富有活力,并形成多层次的节律变化。设色淡雅清新,笔法灵活娴熟,是虚谷晚年的花卉画代表作。

此图款署:“壬午冬月写于瑞莲精舍,虚谷。”钤 “虚谷书画”、“三十七峰草堂” 朱文印二方。“壬午”是清光绪八年(1882年),虚谷时年60岁。

任熊(1823-1857),清代画家。字渭长,号湘浦,浙江萧山人。凡人物、山水、花鸟、虫鱼、走兽,俱擅胜场,尤工神仙佛道。笔法圆劲,形象奇古夸张。与任薰、任颐、任预,合称“四任”。又与朱熊、张熊合称“沪上三熊”。传世作品有《四红图》、《柳鸭图》,有《列仙酒牌》、《于越先贤传》、《剑侠传》、《高士传》等画谱,刻印行世,为木刻画中精品。

附1.清 任熊 柳鸭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5) <wbr>清 <wbr> <wbr>任熊 <wbr> <wbr>鼓琴图轴

【名称】清 任熊 柳鸭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设色,纵144.6厘米,横52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将水墨及设色融为一体,清新朴实。柳树丝绦蔓垂,枝叶纷披,皆以水墨撇写,浓淡有韵,大笔渲染出岸背景。两只凫鸭水墨写成,略加赭石渲染,留白以成白羽,姿态生动,俯仰呼应。画面意境深远,悠然淡雅。

附2.清 任熊 花卉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5) <wbr>清 <wbr> <wbr>任熊 <wbr> <wbr>鼓琴图轴

【名称】清 任熊 花卉图
【年代】清代
【简介】扇面,洒金笺,纸本,水墨,纵19.2厘米,横54.3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扇面以纵笔恣肆的风格,写鲜花盛开之貌,设色大胆、对比强烈。红、黑、绿三重色相互映衬。叶之俯仰欹正,随意点写,又自得天成之趣。

附3.清任熊瑶宫秋扇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5) <wbr>清 <wbr> <wbr>任熊 <wbr> <wbr>鼓琴图轴

【名称】清任熊瑶宫秋扇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85.21厘米,横33.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工笔写一仕女手执鹦鹉纨扇,姿容秀丽。衣纹线条刚劲、飘洒,时出方折之笔,笔致细腻,设色浓丽,有更多世俗趣味。人物描写着重刻画动态。造型略带夸张,风格近似陈洪绶,是任熊的传世杰作之一。

附4.清任熊临陈洪绶钟馗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5) <wbr>清 <wbr> <wbr>任熊 <wbr> <wbr>鼓琴图轴


【名称】清任熊临陈洪绶钟馗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97.6厘米,横35.6厘米。苏州博物馆藏。

此图绘钟馗骨相奇伟,一手持剑,一手捧爵,似正在驱鬼。用枯墨粗笔,勾画衣纹,简疏方折,仿效陈洪绶早年的奇倔笔意。衣上补子的图案、剑鞘、花纹以及其帽翎之旁的鲜花却极细上整细致。画面粗中有细,变化之中又有统一。钟馗面容层层晕染,结合方笔勾墨,显得坚毅而果断,须髯皆由细笔绘出,根根宛若生成。此画继承了陈洪绶人物画夸张变形的特点,线条遒劲,刻画出钟馗鲜明的个性,其耳畔一簇工笔花卉,又便画面平添无限生趣,也反衬出钟馗面恶心善的本性。

戴熙(1801-1860),清代画家。字醇士,号榆庵,又号莼溪,自称井东居士,谥号文节。杭州人,道光十二年翰林,官至兵部侍郎,后引疾归。王诗书,善山水、花卉。师法王晕。所作木石小品,匀妥贴,花草、人物,无一不佳。著有《习古斋画絮》和《题画偶录》行世。

附1.清 戴熙 忆松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6) <wbr>清 <wbr> <wbr>戴熙 <wbr> <wbr>岩谷春回图轴

【名称】清 戴熙 忆松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色,纵37.7厘米,横123.2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忆松图》是戴熙“师造化”的最好例证。画家跋云:“地近方山,山有龙池云洞诸胜,多松,漫溪弥谷,旷望无际,常月夜行万松中,遇要氏兄弟,结苑读书其下,赋诗赠答,慨然有卜邻之志。后来京师,每值风和月霁,辄追忆之,嘱写《忆松图》,落落五年末有以报,丁未早春,侨居都下颇忆故山松径……”《忆松图》颇有“北宋”山水的气势,在意境上突破了“四王派”末流的萧淡枯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雄浑沉厚,山石形态及皴法。

附2.清戴熙云岚烟翠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6) <wbr>清 <wbr> <wbr>戴熙 <wbr> <wbr>岩谷春回图轴

【名称】清戴熙云岚烟翠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38.5厘米,横64.5厘米。青岛市博物馆藏。

远处山峦起伏,树林茂盛,行云浮动于山间。山泉在云岚下汇成小溪,匝谷而下。茅屋草舍参差于谷中平坦处,隐见小院主人正忙於窗前。近处水波涟漪,岩头杂草横生,密林茂繁。整个画面明快秀雅。此图结构精微,风度闲逸;笔墨清润,全无俗气,虽貌似耕烟,然又别有一番气象。上题“云岚烟翠。拟大痴葱郁之象,不以家数求也。伯黍大兄属,时咸丰五年乙卯清明节醇士戴熙。”

汤贻汾(1778—1853),清代画家。字岩仪,号雨生,晚号粥翁,武进(今常州)人,寓居金陵(今南京)。工诗,善画山水、松梅。书画仿董其昌,闲淡超脱,画梅极有神韵。

附:清 汤贻汾 秋坪闲话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7) <wbr>清 <wbr>汤贻汾 <wbr>秋林读易图轴

【名称】清 汤贻汾 秋坪闲话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97厘米,横4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笔墨简淡,干笔皴擦、点苔。坡石杂树,枝干挺拔,画树叶用夹叶点叶,笔法细秀而苍劲,罩以花青、赭石。山坳间秋树掩映阁楼,坡石上二人对坐共语,意境幽深。款识:“秋坪闲语,今甫二兄大雅属即请正之,七十一叟,贻汾。”钤“龙山琴隐”白文、“忠孝子孙”朱文方印。另钤“虚奇定”、“莱臣欣赏”等鉴藏印。

刘彦冲(1807-1847),清代画家。初名荣,字咏之,四川铜梁人,侨寓江苏苏州。朱昂之弟子。工诗文,善绘事,山水人物花卉师古有深造。传世作品有《柳燕图》、《群峰秋翠图》、《松阴高士图》等。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8) <wbr> <wbr>清 <wbr> <wbr>刘彦冲 <wbr> <wbr>好消息图轴

【名称】清 刘彦冲 桃柳双燕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水墨,纵136.5厘米,横31.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以柳、桃及双燕为题,写春天桃红柳绿之景。画中柳干桃枝皆以水墨粗笔写成。桃花取没骨法淡墨晕染。用中锋描作柳叶,墨色浓淡、干湿相得盖彰,用笔似乱非乱,似断非断,将垂柳飘曳飞扬的风姿表现的淋漓尽致。图中二燕,一动一静、一上一下,使画面空灵淡宕之间,又具动感神韵。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9) <wbr> <wbr>清 <wbr> <wbr>吴庆云 <wbr> <wbr>秋山夕照图轴

【名称】清 吴石仙 秋山夕照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墨笔,纵104.2厘米,横51.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夕阳斜曛,老汉骑驴过桥而归,童子挑担相随;桥下溪旁,渔翁戴笠侧身于船上,作扭首闲眺状。柴篱村舍错落于远近山坳,无处寺廊塔影隐隐可见。山顶梵宫屋宇巍峨。秋山夕照,归鸦点点,诗意尽在画图国。气势雄厚,丘壑幽奇,水墨晕染,烟云生动。画家擅长米芾、高克薛两家的画法。人物线条细腻,落笔潇洒,具有晚清上海画派的风格。自题云:“看山人坐夕阳船,董两家笔法,甲寅小阳月,白下吴石仙。”是他晚年所作。

吴石仙(公元?—1916年),名庆云,字石仙,号泼墨道人,后以字行,上元(今南京)人,流寓上海。善画山水,吸收西画透视原理,所作峰峦林壑,有阴阳向背明暗的变化。



吴庆云,清代画家。字石仙,以字行,号泼墨道人,上元(今江苏南京市)人,寓居上海。所作山水画,初学四王,不为人重,后赴日本归来,画风转变,富于革新精神。长于描绘烟雨出没的自然景色,糅合米芾、高克恭的画法,并掺以西洋水彩画技法,所作山水多墨晕淋漓,云烟生动,尤其擅长表现风雨之状。画风合乎时尚,与岭南画派颇相近。但也有少数画幅用笔细密,钩勒圆劲,类似王蒙画法,为学古人之作。此图写夕阳斜曛,倦鸟归巢之时,有归人骑驴过桥而还,童子挑担相随;溪边茅舍中,有隐士正抱琴出门,应是携琴欲访友。亭榭楼阁错落于远近山坳,溪泉隐然于远山丛树之中。秋山夕照,归鸦点点,诗意尽在画图中。气势雄厚,丘壑幽奇,水墨晕染,烟云生动。画家擅长米芾、高克薛两家的画法。人物线条细腻,落笔潇洒,具有晚清上海画派的风格。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0) <wbr>清 <wbr> <wbr>王素 <wbr> <wbr>钟馗图

【名称】清王素钟馗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76.8厘米,横9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描绘五仕女簇拥着酒醉的钟馗夜归的情景。钟馗作张髯大腹、步履蹒跚之状,双目斜视,左右胁各有搀扶侍女一人,后侧一侍女护送。侍女头部发髻乌黑光亮,脸部敷脂抹粉,体态轻盈,衣褶飘逸。钟馗宽袍束带,以淡墨疾笔写衣褶,作兰叶描。人物画法,以工带写。左上自录吴山尊杂诗一章,诗意揭露世态炎凉,不如尽醉为乐。此画是王素人物画中的佳作。

王素(1794-1877),字小梅,晚号逊之,甘泉(今江苏扬州)人。幼年跟鲍芥田学画,又向华岳学习画艺。擅画人物、花鸟、走兽,无不入妙。

传世作品《二湘图》、《春雷起蛰图》、《钟馗图》、《梧桐仕女图》。

附:清王素朝云小像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0) <wbr>清 <wbr> <wbr>王素 <wbr> <wbr>钟馗图

【名称】清王素朝云小像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31厘米,横31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根据作者自题,可知朝云是苏东坡在惠州时所结识的一个歌女,善解人意,才艺出众。作者以劲细流畅的笔意写衣衫,人物的脸部以淡墨晕染出写实立体的效果,富有质感。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1) <wbr>清 <wbr> <wbr>蒲华 <wbr> <wbr>红蓼荷花图

【名称】清蒲华红蓼荷花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设色,纸本,纵247.8厘米,横60.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画构图奇绝,以下半幅之墨叶白荷与上半幅之碧荷红莲相对比,又以红蓼、浮萍将全画统一协调。荷叶以湿笔写出,墨彩淋漓,线条洗练流畅。设色淡雅,却有气势磅礴之感。笔力奔放雄健,如天马行空,有徐渭、陈淳的风骨。款识:“高士有洁癖,美人无冶容。抚白阳山人大意。蒲华。”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1) <wbr>清 <wbr> <wbr>蒲华 <wbr> <wbr>红蓼荷花图

【名称】清蒲华天竺水仙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46.3厘米,横77.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工整、含蓄,不同于常见的豪放不羁、水墨淋漓的风格。一块崚嶒怪石,拖笔烘托,坚实稳重,天竺、水仙、腊梅、万年青环绕四周,花叶纷披,枝干纵横,各尽其致,整幅构图严密,繁而不乱,疏而不漏。设色鲜丽,令人醒目,沉着端庄,艳而不俗,明媚的春光夺纸而出。右自题七绝诗一首,诗画交融,情意俱佳。

蒲华(1833-1911),清末画家。原名成,字作英,号种竹道人、胥山野史,浙江嘉兴人。工书画,善山水、花卉、墨竹。初师傅啸声,后宗陈道复、徐渭、李鲜。他幼时随外祖父姚磐石读书,后师事林雪岩。1853年入庠为秀才。他虽34岁才开始学画,但因文化修养深,书法好,终在绘画上取得很大成就。然他生性嗜酒,疏懒散漫,有“蒲邋遢”的雅号,故命运不济,一生潦倒,到处奔波。他以卖画为生,从不与人讲求润笔,有索辄应。1881年春,他从上海去日本,画艺备受日本同道激赏推崇,这段经历是他一生之中最为得意的,故特意绘《海天长啸图》以为纪念。同年夏天回国,依游走四方。1894年冬,定居上海登瀛里(今汉口路、西藏路间),居室名“九琴十砚楼”。1911年夏天的一个晚上,蒲华酒醉后酣然沉睡,不料假牙落入喉管,因窒息而辞世。传世作品有《倚篷人影出菰芦图》、《荷花图》、《桐荫高士图》。

附:清蒲华山晴水明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1) <wbr>清 <wbr> <wbr>蒲华 <wbr> <wbr>红蓼荷花图

【名称】清蒲华山晴水明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淡设色,纸本,纵144厘米,横77.5厘米。江苏省美术馆藏。

此图颇具特色,笔致松秀,墨韵空灵。远方山峦苍莽,中景竹林幽深,近处二文士相逢于板桥,一人携琴而来,一人桥上相候。画境明快,竹林尤为出色。远近、疏密、浓淡、虚实之穿插分布,极有韵致。此图虽云仿梅道人,实乃自出己意。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支遁爱马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设色,纵135.5厘米,横30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以东晋名僧支遁爱马为题材。支遁字道林,世称支公,陈留(今河南开封以南)人。本姓阙氏,二十五岁出家为僧,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善谈玄理,著有《即色游玄论》,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相传他善草隶,尤好畜马匹,人或谓“此非道人所宜”,而支遁却回答:“贫道爱其神骏。”自此支遁爱马被传为佳话。

此图右侧画一丛芭蕉,支遁扶杖伫立其下,观赏骏马。马则扬蹄,作昂首回礼状。其画法出自任薰一派,远追陈洪绶的笔调。而马的笔法,又参以任熊、徐渭长的笔致。二者结合,生动自然,这是任颐绘画的高妙所在。画上自署:“铭常仁五兄大人雅属,即请正之。光绪丙子新秋,伯年任颐写于海上客齐。”钤“任颐印信长寿”白文印。是他三十七岁所作。

任颐(1840-1896),初名润,字小楼,后字伯年,浙江山阴(今绍兴)人。父亲任声鹤是民间画像师,大伯任熊,二伯任熏,均是名声显赫的画家。任伯年的绘画发轫于民间艺术,他重视继承传统,融汇诸家之长,吸收了西画的速写、设色诸法,形成自己丰姿多采、新颖生动的独特画风。任伯年精于写像,是一位杰出的肖像画家。人物画早年师法萧云从、陈洪绶、费晓楼、任熊等人。工细的仕女画近费晓楼,夸张奇伟的人物画法陈洪绶,装饰性强的街头描则学自任董,后练习铅笔速写,变得较为奔逸,晚年吸收华岩笔意,更加简逸灵活。传神作品如《三友图》、《沙馥小像》、《仲英小像》等,可谓神形毕露。

就任伯年的个人艺术造诣来看,花鸟画的本领比较高,若以当时画坛的情况而言,他的人物影响比较大,原因是当时画人物画家少,成就高者更少,象任伯年这样造诣,自然推至旁首。任伯年的花鸟画更富有创造,富有巧趣,早年以工笔见长,仿北宋人法,纯以焦墨钩骨,赋色肥厚,近老莲派。后吸取恽寿平的没骨法,陈淳、徐渭、朱耷的写意法,笔墨趋于简逸放纵,设色明净淡雅,形成兼工带写,明快温馨的格调,这种画法,开辟了花鸟画的新天地,对近、现代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任伯年的山水画创作不多,早年师法石涛,中年以后兼取明代沈周、丁云鹏、蓝瑛、并上追元代吴镇、王蒙、以纵肆、劲真的笔法见长。

19世纪80年代是任伯年创作的鼎盛时期,创作题材上范围扩大了,具有深刻的社会内容,用隐晦的手段寄寓深情。90年代,数量很多,但从作品的思想性看似乎没有超出80年代,但艺术手法上则更加熟练,大胆、概括,特别是花鸟画,达到“炉火纯青”的佳境。

附1.清任颐梅花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梅花仕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横96厘米,纵42.6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

附2.清任颐花鸟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花鸟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绢本,纵26.5厘米,横27厘米。天津艺术博物馆藏。

此画面意境空灵,藤枝只几笔没骨写成,枝梢点出黄绿色的叶片,娇嫩新鲜。紫藤花用撞水法写意而成,笔意生动饱满。两只小雀用墨笔点出花纹斑点,又以浓淡的变化呈现体积感,神情毕肖。

附3.清任颐凌霄松鼠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凌霄松鼠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63.5厘米,横46.5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任伯年的花鸟画多有兼工带写、明丽活泼的特点。画中老松以赭石淡写,以淡墨点写晕染。凌霄花以写意之法勾花点叶。两只松鼠却是以短细的线条,细细绘出皮毛的质感以及明暗的变化,浓墨点睛并留出高光,显得灵动活泼。

附4.清任颐幽鸟鸣春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幽鸟鸣春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37.5厘米,横64.8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写春季桃花烂漫,几只寒鸦立于巨石之上,似正迎接春天的来临。桃树用笔豪放,以点粉随意写出;花蕊却以细毫精致描出,神韵布满枝头;花萼以艳色点出,气氛热烈。山石结合点簇、钩勒及晕染,有厚重之感。寒鸦皆以墨色的变化表现出质感。背景渲染融汇西洋水彩画法。此画笔墨简逸放纵、设色淡雅、明快温馨,风格清丽脱俗。

附5.清任颐小红低唱我吹箫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2) <wbr>清 <wbr> <wbr>任颐 <wbr> <wbr>支遁爱马图

【名称】清任颐小红低唱我吹箫图
【年代】清代
【简介】任颐《小红低唱我吹箫图》,钤印:任伯年、任颐印。题识:子凤仁兄大人正之。光绪壬午九月初吉,伯年弟颐写于春申浦上寓斋。

姜夔与范成大交好时,成大有一歌妓叫小红,因为姜夔作了《暗香》、《疏影》两曲,由歌女演绎出来清婉美妙,范成大十分欣赏,便将小红赠予姜夔。两人坐船回家,路过垂虹桥时,姜夔吹起箫,小红便轻轻唱和着,在箫声与歌声中,小船载着他们驶过一生中最美的一段旅程。姜夔也为此作下了“自作新词韵最娇,小红低唱我吹箫;曲终过尽松凌渡,回首烟波十四桥。”而今夜,烟波桥下没有歌声萧声,连橹声也没有。也不知当初那一只小船,是否载得动姜夔与小红的一腔深情?他清贫的生活,是否能延续这浪漫的情愫?而小红的身影,随着时间的流逝,便在他的诗词中渐渐消失了琵琶女也好,歌妓也好,都不会在姜夔的生活中长久,他穷困的生活,平民的身分,注定了艰辛的一生。上天创造了周邦彦,创造了柳永,所以一定要创造一个姜夔,让他一生过着漂零江湖、寄人篱下的生活,让他布衣终身,却为人素洁清高,让他的这种身世个性和诗韵修养渗入到作品中,散发出清冷、落寞的气韵,自然高妙的品格。让我们知道,还有这样一位与众不同的婉约派词人,曾经生活过,热爱过,也落魄过……

倪田(1855-1919),初名宝田,字墨耕,号默道人、壁月盒主,江苏江都人,侨居上海。初学画于王小梅(素),人物仕女及佛像皆取景高远,线条流畅。尤擅画马及走兽,能随手挥洒,不用笔起稿。兼上山水。传世作品有《写吴昌硕六十六岁肖像》、《钟馗仕女图》、《三侠图》、《昭君出塞图》。

附1.清 倪田 钟馗仕女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2) <wbr>清 <wbr> <wbr>倪田 <wbr> <wbr>山水人物图册

【名称】清 倪田 钟馗仕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尺寸不详。徐悲鸿纪念馆藏。

此图写钟馗与其妹倚石对坐,喝酒饮茶,似在谈天说地,旁边一小鬼卒端上新采的野果,气氛平和轻松。人鬼两界的兄妹俩倒都像是凡间的人物,加上瓶花、香炉,更添一些世俗化的气息。作者以不同的笔法来体现不同的人物特征。钟馗以大色块渲染,粗笔干墨略加钩勒,画法粗犷有力,体现其孔武雄健之力;其妹用笔轻细,渲染较为细致,色调清雅,显其娴静之态,,一刚一柔,一张一弛,构图斜中存直,对比之中又协调统一,使画面产生独特的艺术效果。

附2.清倪田昭君出塞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2) <wbr>清 <wbr> <wbr>倪田 <wbr> <wbr>山水人物图册

【名称】清倪田昭君出塞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05厘米,横51.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图自题“一望关河萧索”,写王昭君的思乡之情。画面景色肃杀枯败,塞外深秋,寒气袭人。一身胡服穿戴的昭君,一手执马鞭,一手执缰绳,似刚下马背。空中几只南归的大雁吸引了她的目光,让她不觉黯然神伤,萌生故国千里、归期如梦之感。画家较少用线条钩勒,以墨彩直接渲染。师法任伯年的小写意人物画,却又独具一格,笔法更为自由,写中带工,收敛自如。背景以淡彩渲染烘托,以红、绿、黑等重色为主调,形成较为强烈的视觉效果。笔不显而意满,景不实而韵足,格调清新雅致,是一幅难得的佳作。

附3.清倪田四红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2) <wbr>清 <wbr> <wbr>倪田 <wbr> <wbr>山水人物图册

【名称】清倪田四红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22厘米,横49.9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图中以古拙奇趣之笔意,塑造四个不同时期的女子。线条圆润劲秀,设色妍丽,笔法工整细致。作者近学任伯年,远效陈洪绶,得工笔重彩之神韵,却又不拘成法。人物造型略有夸张,但比例大致准确,面部及目光的正侧欹仰,自然生动,赋于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表现了人物或刚或柔,或外露或内敛的不同精神面貌。

附4.清倪田紫藤白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2) <wbr>清 <wbr> <wbr>倪田 <wbr> <wbr>山水人物图册

【名称】清倪田紫藤白头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74厘米,横39厘米。上海朵云轩藏。

紫藤与白头翁向来是文人画家喜爱的题材。画中紫藤似随风飘摆,花叶皆有动势,藤花烂漫。画家师法任颐,善于用水用粉,画面光色浮动,花叶之淡雅隽秀皆由笔端生出。白头翁取静势,与花叶之动摆形成动静相照的效果,笔法简洁,以水墨淡彩形成茸毛、飞羽的不同质感。

清 宋曹 行书七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91) <wbr>清 <wbr> <wbr>宋曹 <wbr> <wbr>行书七律诗轴

行书七律诗轴,纸本,纵158厘米,横47.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8) <wbr>清 <wbr> <wbr>赵之琛 <wbr> <wbr>松芝图

【名称】清赵之琛松芝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106.6厘米,横23.7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图中写苍松二株相依并起,树干用淡墨钩勒,树身用碎点作斑驳鳞次之状,松针用细笔中锋写出,昂然迎风,似飒飒有声。地面有芝兰为伴,气氛清隽,笔墨秀雅,笔力苍拙有金石气,可见篆刻家在绘画上所具有的自家风格。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8) <wbr>清 <wbr> <wbr>赵之琛 <wbr> <wbr>松芝图

【名称】清赵之琛梅花山茶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41厘米,横37.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梅花山茶图,用笔工致坚凝,骨力雄秀,设色古雅,得恽寿平没骨真谛。花间辅以焦墨钩勒的湖石为陪衬,愈衬出山茶的不凡风姿。是一幅熔铸金石气息的佳作。

附1.清赵之琛双钩竹石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8) <wbr>清 <wbr> <wbr>赵之琛 <wbr> <wbr>松芝图

【名称】清赵之琛双钩竹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28.2厘米,横61.5厘米,浙江省博物馆藏。

此图写坡上修篁三竿,皆以双钩绘出,竹叶淡染汁绿。湖石玲珑瘦立,笔法峭劲。敷色清雅,布置奇险。是作者晚年用意之作。自识:“心培三兄属写于补罗迦室,时为癸卯十月之朔。次闲。”

赵之琛(178l-1860),字次闲,号献父,钱塘(今杭州)人,诸生。工书,擅画山水、花卉,喜写佛像。山水师法元代倪瓒和黄公望,用笔萧疏、幽澹。花卉用笔潇洒,着色淡雅。

传世作品有《梅花幽篁图》、《松芝图》、《双钩竹石图》等。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7) <wbr>清 <wbr> <wbr>罗芳淑 <wbr> <wbr>梅花图

【名称】清罗芳淑梅花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墨笔,纵26.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册共六开,或以浓淡墨作梅树枝干,用白描淡墨画花,浓墨点蕊,疏朗秀挺;或用胭脂作没骨梅,加以白须黄蕊,冷艳奇丽;或用粗笔画枝干,白描钩勒花朵,填以白彩、红蕊,雅致秀丽。在此选录其中红、白梅各一开。

罗芳淑,生卒年未详。清代女画家。字香雪,一字润六,江苏扬州人,一作安徽歙县人,侨居扬州。扬州画派著名画家罗聘之女,擅写梅,时人称为“罗家梅派”。传世作品有《梅花图》等。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6) <wbr>清 <wbr> <wbr>苏六朋 <wbr> <wbr>太白醉酒图

【名称】清苏六朋太白醉酒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204.8厘米,横93.9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写李白醉酒于唐玄宗(李隆基)宫殿之内,由内侍二人搀扶侍候的情景。图中省略布景,人物造型准确,李白戴学士巾,五绺清须,面部用工笔描绘,层层晕色,表情活脱若生,眉宇间流露出高傲之态,十分传神。李白身穿白色朝袍,朱色靴、带,色调鲜明;内侍的服饰作皂帽、青杂色衣履,色调灰暗。以服装色彩明暗度的不同,烘托出李白高昂尊贵的气势。运思十分巧妙,多用方正之笔钩勒线条,设色富有层次。是作者于道光24年(1884)二月创作的名作。

苏六朋(1796?-1861?),清代画家。字枕琴,号南水村佬、南水渔郎、南溪渔者、罗浮樵子、浮山山人、浮山七十二洞天樵子等。广东顺德南水村人。青年时居罗浮山读书,并向宝积寺僧德堃学习书画,后至新会乡下当塾师。中年移居广州石亭巷,以开馆授徒和卖画为生。室名作“石亭池馆”、“枕琴庐”、“毕竟如是轩”等。

苏六朋工画山水、花鸟,尤以人物故事画著称。学吴伟、蓝瑛及上官周、黄慎等人的画法,有粗放、工细两种面貌,均能挥洒自如。人物画题材有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也常以市井风俗、平民生活入画,内容通俗易懂。曾画《群盲评古图》、《群盲聚斗图》等,含讽刺之意。作品雅俗共赏,既为官宦、商贾收藏,也悬挂于茶楼酒肆和乡村祠堂。亦能画佛道题材,有《达摩图》传世。门生刘简、陈琛、何作斡、何作裕以及儿子苏腾蛟、苏子鸿均传其法。同县苏仁山,字长春,号菩提尊者、杏坛居子等,亦以画名,世以“二苏”称之。

附1.清苏六朋东山报捷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6) <wbr>清 <wbr> <wbr>苏六朋 <wbr> <wbr>太白醉酒图

【名称】清苏六朋东山报捷图
【年代】清代
【简介】纸本,立轴,纵238厘米,横117厘米,现为广州美术馆藏。

作品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清雅与宁静。山间一隅,树木葱茏,一道清泉逶迤婉转,自山石之间缓缓流下,水声淙淙,使画中环境显得更加寂静安宁。对弈的二人神情专注,仿佛心无旁骛。画家通过对人物形体、姿态与服饰的具体描绘区分出二入主与客的关系。主人谢安的身体全部展现在观众面前,他神态高雅,气度雍容,衣冠线条宛如行云流水,简洁酣畅。客人的身体有一半被掩映在树后,他给观者的只是一个侧面,作者采用了这样一种对比的方式,有意弱化客人的形象,其目的就是为了突出画中主人的地位,从而使谢安的形象不言自明,虽是少许变化,却是别具匠心。

作品另外一个非常巧妙的地方,就是在画面的右上方,婉蜒曲折的山道上,一匹战马风驰电掣般飞奔而来。这一处微小的安排恰恰是这件作品的关键,战马上的特使是刚刚从战场上归来向谢安捷报的,这正是这幅《东山捷报图》的主题所在。作者有意把这—人一骑安排在这样的—个角落,是为了避免纵马狂奔的强烈动感破坏了画面的整体和谐与宁静。观者在看至挞匹奔马的时候,仿佛能够听到急促的马蹄声,使画面在舒缓与寂静之中平添了一种紧张与躁动,能够在—幅作品中处理好这种动与静的强烈对比是需要深厚功力的。整幅作品结构严谨,造型生动,笔法细致,设色淡雅。在山崖的晕染中,十分注重水分的应用,使崖石显得滋润透亮,如同笼罩着一层淡淡的水气,具有典型的江南山水秀美华滋的韵味,色彩明快清爽,淡而不薄。树木的勾勒皴擦细腻精到,法度森严,颇有唐寅与仇英的遗韵。

附2.清苏六朋清平调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6) <wbr>清 <wbr> <wbr>苏六朋 <wbr> <wbr>太白醉酒图

【名称】清苏六朋清平调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32厘米,横101.5厘米,广州美术馆藏。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5) <wbr>清 <wbr> <wbr>蓝涛 <wbr> <wbr>销夏图

【名称】清蓝涛销夏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浅绛纸本,纵128厘米,横49.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幅怪石峥嵘如鬼面,造意奇巧。古树乔松傍石而立,山溪永涨,两叠下注为溪。茅屋二问,深隐溪石林木之间,诚是销夏避暑的佳胜处所。全幅以线条勾勒为主,颇含篆隶书法笔意,景繁而不板塞,虚实的处理甚是融洽,有深秀空灵的情致。题识记述山居销夏之乐,其意舒展。仿王蒙画法。

蓝涛,清代画家。生卒年末详,号雪坪,钱塘人。蓝深弟。善山水,兼工花卉,得父传。所作细致小景,衰梧丛菊,颇得旧法。康熙十八年(一六七九)作玉堂富贵图,二十七年(一六八八)仿盛懋高山流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104) <wbr>清 <wbr> <wbr>胡公寿 <wbr> <wbr>香满蒲塘图

【名称】清胡公寿香满蒲塘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78.9厘米,横47.5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用笔简练,设色明丽,描写“荷钿小小半溪香,水凉风搅一池荷“的情意。先用湿笔画二丛绿色的菰蒲,白莲盛开,亭亭玉立,随风摇曳,清香远溢。荷叶穿插顾盼,富有感染力。

胡公寿,1823年生,1886年逝世,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清代书画家。名远,号小憔、瘦鹤、横云山民,以字行,寓上海。工画山水、兰竹花卉,尤喜画梅。集古今诸家之妙,自成一格。喜用湿笔,浑沦雅秀,得淋淳浓郁之致。传世作品有《桂树图》、《香满蒲塘图》等。

明 祝世禄 行书七绝诗轴 纸本 纵215.9厘米 横60.3厘米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9) <wbr>明 <wbr> <wbr>祝世禄 <wbr> <wbr>行书七绝诗轴

祝世禄《行书七绝诗轴》,纸本,纵215.9厘米,横60.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祝世禄(1539-1610),字延之,号无功。江西德兴人(一作鄱阳人),明万历十七年(一五八七)进士,授休宁知县,任南科给事,尚宝司卿,随户部尚书耿定向修业,讲学东南,与潘去华,王德孺同是耿定向门下高徒。工诗,善草书。著有《祝子小言》、《环碧斋》诗集三卷等。

附:祝世禄偕王赞卿访郑山人山中条幅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9) <wbr>明 <wbr> <wbr>祝世禄 <wbr> <wbr>行书七绝诗轴

祝世禄《偕王赞卿访郑山人山中条幅》,行书。台湾何创时书法艺术馆藏。

晚明书家邢侗,董其昌,米万钟号为名家,用笔大抵秀劲,遒丽一路,因以行笔出之,故往往乏圆浑厚拙之趣,何况有时以偏侧而求妍美,如簪花仕女,轻盈多姿,却难免气魄不足,利弊互见也,祝世祿此帧行草书则每每笔墨酣厚,下笔沈著痛快,因以篆笔为之,故得中锋之妙,全篇点画布置穿插避让,欹正相参,俯仰离合,颇富变化尤其墨法苍郁,笔力雄奇,行间有呼有应,俱见笔法纯熟与善于空间处理之功夫。

释文:谷口拥寒沙,崖头卧古枒。偶随青鸟使,共话白云家。绝壑长留雪,空林未著花。日高灯火冷,应是服朝霞。偕王赞卿访郑山人山中诗一首,祝世禄。

王铎(1592-1652),明末清初书法家,字觉斯、觉之,号嵩樵,孟津(今河南省孟津县)人。官至清庭礼部尚书。明末书坛受董其昌书法的影响,追求所谓俊骨逸韵。王铎等人反其道而行之,以“敏而好古”为标帜,追求雄强、激烈的风格和对动荡的内心生活的表现。王铎一直不断地从王羲之、王献之的作品中汲取,后受米芾影响,使之成为创造个人风格的有力支点。极重视向优秀传统学习,其行、草书有很高的成就,用笔沉着富有变化,粗犷豪放,不失法度,既发扬了明代草书气势奔放、直抒性灵的特点,又矫正了线条粗率的弊病。在结构方面,以奇险取胜,节奏对比强烈。他对笔画结构十分敏感,创造出不少新的构成方式。还兼画,山水宗荆关。亦善画梅竹、兰石,别成一格。

附1.清 王铎 丛山兰若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8) <wbr>清 <wbr> <wbr>王铎 <wbr> <wbr>行书五律诗轴

【名称】清 王铎 丛山兰若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绫本,水墨,纵167厘米,横51厘米。首都博物馆藏。

此幅构图饱满,山峦重叠,草木丰蔚。行笔纵姿,随意点染,不着皴擦。逸笔草草,不拘绳墨。属文人笔墨游戏的风范。本图为画家晚年所作。

附2.清王铎山水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8) <wbr>清 <wbr> <wbr>王铎 <wbr> <wbr>行书五律诗轴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8) <wbr>清 <wbr> <wbr>王铎 <wbr> <wbr>行书五律诗轴

【名称】清王铎山水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洒金笺,设色 纵20厘米,横20厘米。辽宁省博物馆藏。

山水图之一《十里松荫图》。画平冈高松,疏落有致,松针繁茂一笔不苟,风格苍秀,意境深遂,清新之气袭人。画家运用笔墨的微妙变化,使画面层次分明、结构严谨,富于变化,设色幽清有致,和谐自然。山水图之二《深山幽居图》。画林峦深壑,草阁藏溪涧之滨,山径迂回,书斋寂静,用苍劲明快的笔墨,勾画出一幅山林隐居景象。构图简净,意境清远,充分显示了作者对自然界入微的观察和驾驭笔墨的高超技艺。

 

明 文震孟 行书初入侍班诗轴 绫本 纵214厘米 横51.4厘米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7) <wbr>明 <wbr>文震孟 <wbr>行书初入侍班诗轴

文震孟行书初入侍班诗轴,绫本,纵214厘米,横51.4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文震孟(1574-1636),初名从鼎,字文起,号湘南,别号湛持。长洲(今江苏苏州)人。

文震孟出身书香门第,吴门画派创始人、“明四家”之一文徵明,是其曾祖父。震孟幼承家学,读书认真,21岁即获乡荐,但会试屡屡下第。后得“醉颖堂”废址,缮修加筑,更名“药圃”。园建成后约二年,他第十一次赴京赶考,得一甲一元,状元及第,也是苏州史称的四大“状元宰相”之一。授翰林院修撰。因疏陈勤政讲学,忤魏忠贤,被廷杖八十,贬职调外,愤而告归故里。崇祯元年(1628)以侍读召,改左中允,充日讲官。三年(1630)进左谕德,掌司经局,直讲如故。又因连劾魏党王永光,被斥为“任情牵诋”,乘机避归五年。五年(1632),在家被擢为右庶子,重新赴任,未久进少詹事。崇祯八年(1635)正月,闯王李自成占安徽凤阳,捣毁皇陵。借此历陈致乱之源,七月擢为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预政。因与权奸温体仁不洽,被劾落职。九年(1636)卒,十二年(1639)诏复原职,十五年(1643)赠礼部尚书衔,赐祭葬。南明福王追谥“文肃”。

崇祯初拜礼部左侍郎,兼东阁大学士。书画有家风,“书迹遍天下,一时碑牒署额,与待诏(文徵明)埒”。《明史》有其传。著述丰,主要有《念阳徐公定蜀记》、《剃茶说》、《策书圆记》、《姑苏名贤小记》、《文肃公日记》、《文文起诗》等。

 

张瑞图,生年不详,卒于1644年,字长公,一字果亭,号二水、白毫庵主,福建晋江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进士,以附魏忠贤仕至武英殿大学士。工书善画,山水学黄公望,骨格苍劲,点染清逸。亦工佛像,著有《白毫庵集》。

张瑞图(1570—1641年),字长公,又字无画,号二水,别号果亭山人、芥子、白毫庵主、白毫庵主道人等。晋江二十七都霞行乡人(今青阳镇莲屿下行)人。生于明穆宗隆庆四年庚午(1570年),著名书画家。《明史》将之载入“阉党传”。

张瑞图是晚明时期最有创造性的书法家之一,年轻时即以擅书名世。时人将邢侗、张瑞图、米万钟、董其昌并称为晚明“善书四大家”。

日本书坛亦极力推崇。从江户时代起倭人就因黄蘖的隐元禅师东渡日本时带去张瑞图的书迹而熟知其人,对日本书坛影响甚大,张瑞图被称为“水星”。日人称其书法“气脉一贯,独自风格”。

《明史·卷288·列传186·文苑4·董其昌》:“同时以善书名者,临邑邢侗、顺天米万钟、晋江张瑞图,时人谓邢、张、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远甚。” 清·秦祖永《桐阴论画》:“瑞图书法奇逸,钟、王之外,另辟蹊径。”

附:明 张瑞图 松山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6) <wbr>明 <wbr> <wbr>张瑞图 <wbr> <wbr>行书七绝诗轴

【名称】明 张瑞图 松山图
【年代】明代
【简介】立轴,绢本,水墨,设色,纵151.8厘米,横47.8厘米。日产静嘉堂文库藏。

此图画奇峰高耸,瀑布悬挂,云烟浮动,苍松挺立。作者充分利用薄绢质地,皴擦渲染并重,笔墨交融,浓淡渗合,使山之雄伟,松之傲然。属于张瑞图的晚年之作。

费丹旭(1801—1850),字子苕,号晓楼、环溪生、偶翁、环渚生、三碑乡人,乌程(今浙江吴兴)人。擅画人物、花卉,尤精仕女。其山水画,清灵雅淡。所作肖像,“如镜取影,无不曲肖”。传世作品有《东轩吟社图》、《纨扇倚秋图》、《仕女图》、《姚燮忏绮图》、《月下吹箫图》等。

附1.清 费丹旭 罗浮梦景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名称】清 费丹旭 罗浮梦景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43.5厘米,横47厘米。无锡市博物馆藏。

此图写梦境,万玉竞艳之中,美女睇盼有情。作者以纵放的笔意写梅,枝条纷披,曲折纵横,冷葩寒萼,暗香浮动。仕女面容娇俏,具典型的费氏风格,柳眉细眼,脸庞长圆。梅花纯以水墨写成,仕女却设色妍丽,二者相为映衬,产生玄虚梦幻的效果。

附2.清费丹旭姚燮忏绮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名称】清费丹旭姚燮忏绮图
【年代】清代
【简介】卷,纸本,设色,纵31厘米,横128.6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姚燮,是清代后期的诗人和画家,字梅伯,号复庄,又号大梅山民。此图是描绘姚燮与家中诸侍姬真实的生活情景。画中姚燮端坐于蒲团之上,怡然微笑似有所悟,身边诸姬环绕,或解书囊,或铺帛纸,或轻声对语,或倚树观望,或正结伴赶来,神形各异,仪态万千。加之空中明月高悬,夜色如水,桃林烟弥雾漫,竹林枝叶萧萧,构成一幅清逸出尘的画面。作者对姚燮面部细加渲染,有肖像写实效果,而其他人物则是以作者一贯的纤弱美女的形象写出,设色清淡,面目雷同,只在衣着发饰之上有所变化。

此图名为“忏绮”,是指姚燮对生活的感悟和对虚度年华的忏悔之意,旨在刻画“罗绮丛中悟此身”的禅学意境以及“鬓丝禅榻心暗伤,年华似水不可恃”的感触。但从画面来讲,不过是士大夫阶层一个生活场景的描绘而已。

附3.清费丹旭月下吹箫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名称】清费丹旭月下吹箫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36厘米,横56厘米。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藏。

此图疏梅朗月,青竹秀石,烟笼水面。茵茵芳草之上,雍容典雅的仕女正在吹奏洞箫。美奂美仑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出来。画面工写结合,疏密并存,浓淡相宜,人物神态形象的刻画是作者一贯画风的体现。

附3.清 费丹旭 十二金钗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3) <wbr>清 <wbr> <wbr>费丹旭 <wbr> <wbr>天官赐福图轴


【名称】清费丹旭十二金钗图
【年代】清代
【简介】册页,绢本,设色,纵20.3厘米,横27.7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册共十二页,分画《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现选其中两页,之一为《黛玉葬花》,之二为《史湘云醉卧芍药圃》,画面人物纤细娇弱,娟秀清丽,刻画细致工整,具典型的费氏风格。环境则以逸笔写出,淡彩晕染,墨笔勾皴,空灵秀润,以衬托出中心人物。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2) <wbr>清 <wbr> <wbr>余集 <wbr> <wbr>梅下赏月图

【名称】清余集梅下赏月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墨笔,纵65.2厘米,横31厘米。上海博物馆藏。

此图中画一士人,身着袍服,头戴摺巾,反背双手,漫步赏月,对景沉吟。两枝老梅偃蹇相伴,环境幽雅而富有诗意。构图简洁。用淡墨烘出月亮,空旷幽淡。人物用笔爽利,线条有力,生动传神,是余集的精湛之作。

余集(1738-1823),字蓉裳,号秋室,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乾隆三十一年(1766)进士,官至侍讲学士。擅画山水、花卉、禽鸟、兰竹,尤工仕女,无不精妙,工书及诗画,时称三绝。传世作品有《松荫课子图》、《卿须怜我图》、《梅下赏月图》等。

附:清余集落花独立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2) <wbr>清 <wbr> <wbr>余集 <wbr> <wbr>梅下赏月图

【名称】清余集落花独立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93.1厘米,横34.1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画中雨意朦朦,桃花嫣红,点点飘落,帘栊高卷的檐下,一位少妇正依门而立,注视着细雨中匆匆归来的双燕,神态凄清孤寂。画面用笔疏简,设色清淡,烘托出“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归”的诗意。

余省(1692-l767),字曾三,号鲁亭,江苏常熟人,余殉之子。擅画花鸟、虫、鱼,尤擅画蝴蝶。师从宫廷画家蒋廷锡,亦供奉内廷,故得院体情致,并参合西法,色彩及光暗关系,处理恰当。传世作品有《菊石图》、《花鸟图》等。

附1.清余省花鸟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1) <wbr>清 <wbr> <wbr>余省 <wbr> <wbr>桃花双绶图轴

【名称】清余省花鸟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纸本,设色,纵168.5厘米,横88.5厘米。常熟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藏。

全图以老梅着花为主体,树干粗壮雄浑,花枝盘曲伸展;树下泉石清幽,旁衬两丛天竺,绿叶朱实;四只八哥,飞鸣对唱。形成满园花香、色彩缤纷、春意喧闹的祥瑞之气。画幅墨韵辉粲,清润高雅。墨随笔运,笔力沉着劲利,在色彩与明暗上参用了西法。

附2.清余省菊石图

上海博物馆 <wbr> <wbr>历代绘画展(81) <wbr>清 <wbr> <wbr>余省 <wbr> <wbr>桃花双绶图轴

【名称】清余省菊石图
【年代】清代
【简介】立轴,绢本,设色,纵136.7厘米,横64厘米。南京博物院藏。

此画描绘秀石之畔丛菊盛开的景象。秀石以淡墨勾染,浓墨点苔,粗犷硬朗。而菊花描绘极其细致,具有写实风格,设色艳丽饱满,以色彩的浓淡变化,延伸了空间的伸缩感,具有空灵高洁之气。自题七言一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