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促进社会办医如何“软硬兼施”?

 众和医疗 2015-06-23




文 | 健康点专栏作者 曹健

对外经贸大学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中欧商学院卫生管理与政策中心兼职研究员


政策利好虽然欢欣鼓舞,但现实问题是社会办医受到了人才与设备的诸多限制,在此列举社会办医的痛点若干。




【健康点】社会办医难,可谓“办医难,难于上青天”。小到办一家个人诊所,大到举办一家三级医院,要想在短期内能够办下来,估计只能是“望医兴叹”了。


近年来,促进社会办医的各种政策频频出台。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又下发了《关于促进社会办医加快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简称“措施”),“措施”希望通过促进资源的流动与共享来加快社会办医发展。对于社会办医疗机构来说,推动社会办医长期以来资源缺乏的现象非常明显,一是医疗设备方面的硬资源,二是人才方面的软资源。


硬资源的缺乏


长期以来,医院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配置方面(大型医用设备是指列入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管理品目的医用设备,以及尚未列入管理品目、省级区域内首次配置的整套单价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医用设备),政府一直按照严格的配置管理规定进行审核,社会办医在大型医疗设备的需求方面始终不能够按需购买,而且申请程序复杂、审批繁琐,如厦门长庚医院等大型民营医院在申请购进相关大型医疗设备的时候,也未能如愿完全获得批准。




在医疗设备的使用配置问题上,一方面是民营医院普遍医疗设备缺乏如山西省11个市(区)的204家民营医院,平均医疗设备总价值在500万元以下的有179家(占调查医院总数的87.7%),单体机构的平均金额为96万元;而平均医疗设备总价值在1000万元以上的更少,只有14家。民营医院在医疗设备的占有量上明显处于劣势。另一方面却是公立医院医疗设备使用率不高,在一份对我国上海、陕西、浙江、湖南四省市的71家二级和三级医院的调查中发现(2012年):大型医疗设备的使用率普遍不足,如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其平均使用率为41%,MRI(核磁共振成像)平均使用率为39%,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的平均使用率更是只有15%;医疗设备的较低使用率,直接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成本和降低了医院的运营效率。


此次在“措施”中提出了“促进大型设备共建共享”,如若真能如此实现以公建民营或民办公助等方式,建立起面向所有医疗机构开放的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那么对于社会办医疗机构来说,一是降低前期的投资成本,二是增加医疗服务的开展项目及扩大服务内容。对于整个社会来说,不但可以有效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而且还可以降低医疗费用。大型医疗设备的共用,明显要比单个医院的独自使用可以大幅提高设备的使用频次,直接降低设备的均次使用成本。“那么,建立区域性检验检查中心就完全有条件对大型设备的检查费用进行较大幅度的降价,不但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看病成本,也有利于医疗设备使用效率的提高。”


要想实现大型设备的共建共享,还需要促进医疗机构与区域检验检查中心之间,以及各医疗机构间医疗信息化的互联互通和结果互认,唯有如此才能够提高效率,有效降低患者的看病费用。


软资源的缺乏


在当前,困扰社会办医的两大制约因素中,如果说硬资源的缺乏还能够较容易解决,那么软资源的缺乏解决起来则更为复杂。




在对山西省11个市(区)的204家民营医院调查显示(2013年):204家民营医院的员工人数平均为47人,执业医师人数平均为12人;从知识层面结构来看,只有12家民营医院拥有博士;而且,过半的民营医院医生没有院外进修或培训的机会。由此可见,民营医院对于医师仍处于极度的缺乏状态。


在过去的十年间,政府与公立医院并未有对社会办医疗机构进行大量的医生培养和人才储备。如今,政府不停的促进社会办医,而医生的来源问题却始终无法得到解决。民营医院较弱的医疗培养能力和不断扩大的医疗人才需求,日益成为制约民营医院快速发展壮大的桎梏。


单纯依靠加强医师多点执业并不能够解决民营医院医生短缺的问题,要想真正实现医生资源的优化,还需要建立起切实有效的医师培养机制,从根源上建立起民营医院的人才造血机制。截至2012年末,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民营医院执业医师的数量仅占到公立医院执业医师数量的12.9%;从2004年至2013年十年间,全国执业(助理)医师数量增长了39.8%,而医院床位数量则是增长了93.7%。医院床位规模的增长与医师数量的增长形成了极大的供需缺口,在医师资源尤其是高级别医师严重缺乏的情况下,大力鼓励社会办医,更加凸显医师资源的严重匮乏。


在“措施”中只是“鼓励公立医疗机构为社会办医疗机构培养医务人员”,单纯的行政性鼓励于解决实际问题并无太多意义。目前,具有较强临床培养能力的大型公立医院所培养的医务人员数量仍然较少,大量的医务人员还需民营医院自己培养和外部招聘,然而,民营医院又都普遍缺乏培养能力。因此,在医师人才培养问题上,还需要从国家层面,建立起统一的医师培养体系。“这种统一的医师培养体系,要求大型公立医院尤其是大学附属或教学性医院,必须强制性的要求在每年的医师培养计划中,除了本院的人才培养以外,还必须为外部医院或暂时还没有医院接收的医学毕业生进行培养。”对于培养的医生,应制定更为详细、明确的培养考核标准,使其经过这种系统培养之后的医生都能够具有独立的疾病诊疗能力。


因此,要想真正实现社会办医的快速发展,还需要通过医疗资源的深度优化,提高资源的使用效率。对于社会办医软资源(医生)的缺乏,解决的关键在于如何快速增加医生的供给量,而非一味地挖掘现有的存量资源。


本文为健康点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文首注明来源:财新健康点(微信号:caixin-life),谢谢!


健康点,全球健康互联点。



www.healthpoint.cn

微信caixin-life | 微博@健康点healthpoint

财新传媒旗下创新孵化项目,投稿 | 合作请回复“来福君”


“健康点(HealthPoint)”,财新传媒旗下创新孵化项目。定位于全球健康互联新媒体,是医疗、运动、智能硬件与数据云的跨界观察者,致力于大健康领域的政策、产业及投资报道,搭建健康行业圈内人的沟通平台。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庄一强观点 | 社会办医利好政策的解读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