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新东方、学而思、学大经营模式全解析!

 jiutian011 2015-06-24


为什么学大菁英学堂办不起来?为什么学而思文科项目发展缓慢?为什么新东方优能中学的高中项目做得比初中项目大,而一般其他机构是完全相反的?看似同质化的行业竞争其实各机构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和运作策略制度大不相同,这导致这些大型培训结构在渗透进入这个行业的其他细分市场时会产生巨大的阻力。而他们的运作策略以及发展模式几乎都与该机构刚创始时的业务模式以及创始人的个人风格密切相关。这也许是某种意义上的“基因决定论”。基因无所谓绝对的好坏,存在即是合理的,某种基因能留存下来说明它一定有某种适应能力。教育培训业的发展模式也是如此。


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什么是教育培训机构的生存根本。大部分人肯定会告诉我,是优秀的师资力量和较高的教学水平。其实无论哪个行业的公司想生存发展,高素质的人才都是必不可少的。但在其他大多数行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必须在公司里配合其他同事和部门才能发挥出他的才干。而教育培训业的特殊性导致,一个优秀的老师完全可以不依靠公司或机构就能独立地完成授课,而一个有名气的老师也完全不用担心招生的问题,这个行业极不稳定的因素就是教师的流动门槛很低,一个教师刚被机构培养起来就可能马上把老东家给炒了自己去创业了。到此,相信各位已经能想到,一个教育机构能持续发展下去,要么建立一种模式保证老师不会轻易流失,要么建立一种模式降低教师的重要性,也就是教师流失了也不会影响机构的运营。这是这个行业的根本,如果不能先解决这个问题,其他的营销、招生、策略、教学等都是扯淡,要么变成永远也不可能发展起来的小作坊,要么就是昙花一现。


学大模式


学大的创始者首先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并很快进行了“模式创新”,创立当时让所有教育从业者都瞠目结舌的学大模式”。简言之就是把教师的重要性降低到最低。整个业务的核心是教学顾问,由教学顾问进行咨询、销售、教师匹配,最后再由教师授课。若学生对教师有不满,教学顾问可以立刻调换教师。大家都知道,教育学有条经典定律就是“再差的学生总能找到适合的老师”,而学大模式实际上是反其道而行之,信奉的是“再烂的老师也总能找到适合的学生”,只是找的过程交由教学顾问完成,教师只是完成最后一步教学过程。换言之,学大的教师一般不会离开机构,因为离开机构后他就可能无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生。当然,教学能力出色的教师仍然可能离开机构,但这并不重要了,因为学生家长更重视学大的顾问进行的教师匹配服务,“最合适的才是最好的”。不仅好教师会慢慢自动流出,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机构本身也希望特别好的名气高的教师离开机构。因为一个教师再出色,他带不了多少学生,反而会因为他的出色和名气大反而使家长和学员产生选择障碍,“选不上这个最好的老师,那我就不在这个机构找老师了”。在这个模式下出现了经典的“劣币驱逐良币效应”。一对一模式不需要名师,只要大量水平相差不大的教师即可。按这个逻辑发展下,出现了比“学大模式”更极致的“龙文模式”。2011年开始,龙文逐步辞退了此前找来的所有的老师,包括一批教学能力出色的教师,而改从三流大学中大量招聘毕业生,送往河北某地集中培训,再一个个打造成为一对一教师。试想一下,这些人员原本可能只找到月薪两三千的工作,却突然拥有了稳定五六千的教师课酬收入,那么他们的稳定性是足够强的。


然而学大模式是只适合一对一课程。因为你可以为一个教学水平不高的教师找到一个合适的学生,但不可能让他同时给两个学生上课。且不说给两个学生上课已经破坏了个性化服务,两个学生得相互妥协上课时间、上课内容、进度、难度,仅从该模式下筛选出来的教师能力就无法做到。就算能找到水平不错的教师去上课,学大本身的制度就没有能留下这些教师的基因,必然导致这些老师的流失,从一对一过渡到小班课程的美好愿望只能流产。


目前学大拥有的是先发优势和规模优势,然而劣势是该模式太容易被模仿和抄袭。学大的进一步发展则要看其是否能在模式上有新的改革和发展,能否始终保持先进性。


学而思模式


和培训中介机构起家的学大创始人不同,学而思的创始人是培训拥有核心技术的体制外教师。中介机构总想的是如何扩大规模,招来更多老师和学生从而获得更多收入;而体制外教师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扩大自己的影响,培训更多的学生。因此,当优秀的家教发现自己所有的时间都被一对一学生占领还是不断有新的学生要求加入培训时,小班授课模式就产生了。当然,只有真正授课有感染力、表达流利、逻辑清晰的体制外教师才有可能完成从一对一课程到小班课程的转变。在20世纪初,这样的小微机构出现了澎湃发展的态势,但能够像学而思那样做大做强的机构只是少数。小微机构发展到一定程度,原创始人也无法再吸纳更多的学生时,就开始招聘培训自己的师弟师妹们作为新教师参与到机构教学来。随着机构的壮大,即使是极具理性管理能力的学而思也不可避免出现了教师流失现象。有的兼职教师大学毕业了,就自谋发展离开了机构,自己续班的学生也不管不问了;有的教师小有名气后,拉走自己的学生独立创业了。小班模式中最重要的就是续班制度,学生跟着老师一个季度一个季度往下续班,而老师一旦留不住必然会对续班体制产生极大的冲击。大部分的小班机构就在这些冲击中淹没于历史洪流了。学而思创始人经过一系列事件的经验总结后,发现教师只会在自己的教学能力可以独当一面时才会出走,学生家长更关注教学内容的连续性与发展性而其实不完全是这个教师本身。于是他们改革了对教师的教研培训方式,创造出“学而思教学模式”,这是学而思成功的四大关键性要素之一(另外三个是“网络平台”“奥数背景”“培优营销”)


学而思创始人自身有教学研发能力,他们慢慢建立起一支区别于教师团队的教学研发团队,即教材编写团队。教材内容精心选取学校考试和竞赛中的最新试题,按题型分类归纳,难度由浅入深排列,同时编写出详尽的答案解析。这是一个极其细致的工作,几乎难以靠教师个人来完成。而一个教师只要自己能弄懂教材的例题,并依次讲解给学生,那么就能保证学生能收获应该掌握的知识点。由于例题本身就选自学校考试的题目,而每年学校的大型考试题目都有和上一年类似的部分,学生学完教材后自然会有一定的提分,产生出学生学习能力提高的假象。学而思要求所有教师都必须使用这本统一的教材,其实大大降低了教师的门槛。学而思的教师不需要有极强的讲述感染力、也不需要有极强的课程设计能力,只要按教材授课,就能成为让学生和家长接受的教师。因此学而思在培训教师的时候,只要求他们能按培训内容讲清教材例题,不强求他们提高授课的其他能力。这种模式的好处有两点:第一点,降低教师能力门槛后,学而思只要选择有解题能力的人即可。而这样的人群本身有另一个制度帮着学而思挑选着——也就是高考制度。学而思只要在清华北大招聘大学生兼职教师即可,因为清华北大的学生在解题能力上一定能过关。第二点,学而思大多数教师因为没有独立的课程设计能力,很难脱离学而思单干。即使他们因为毕业等原因离开了学而思,由于课程教材本身的连续性,即使是再换一个教师也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那有人就会问,既然学而思模式有这么多优点,那其他机构大量复制是不是就行了。其实学而思模式会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要求机构负责人本身具有教学研发能力。仅这一点那些培训中介机构起家的公司们只能望而却步了。2.学大把钱砸在了咨询顾问上,而学而思把钱砸在了教材研发上。学而思号称其每年会花费7000万用于教材研发,那大家可以想想看他还能投多少钱在教师本身。所谓的“百万年薪教师”不过是领导画的一张又圆又润的大饼而已。3.学而思除了有这个模式的先发优势外,还有其他几个要素的支撑,后来的复制者很难全面跟进。到目前为止,类似这个模式在北京市场能有较好发展的机构也仅高思和杰瑞而已。


学而思模式的最大弊端是无法大量产生有全面教学能力的教师,这也导致了学而思在对教师综合能力有极高要求的高考课程以及对教师的表达能力有极高要求的英语语文文综课程的发展上产生瓶颈。如何能保持自身优势的同时能打破这个瓶颈,是学而思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新东方模式


琴棋书画只是少数人的闲情逸致,语数物化也只是基础教育的阶段产物,已经找不到哪一个课程能像英语培训那样可以贫富兼济,老少通吃。无论是为了通过考试、还是为了提高自身素质、亦或是获得一种生存技能,英语学习的需求总是无处不在。这就是为什么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当中小学生课外辅导需求还没被完全激发出来的时候,大多数做得不错的都是语言类培训机构;这也就是为什么在美国上市的第一家中国教育培训企业,是以做英语起家的新东方。


但如果问到,为什么上世纪末如此之多的语言培训机构中能持续发展扩张,并最终做到行业老大的是新东方,有人会说是新东方重视英语课程的教学研发,有人会说是企业领导人的个人品质和魅力,还有人会说是新东方独有的激情幽默励志元素。但这些其实都只是逆向推导出来的表象,并不代表这些条件具有充分性和必要性。最最重要的是新东方在建立自己独有的模式时会从一开始就想办法处理教师培养和流失的问题。俞敏洪能够清楚地意识到,即使是钱给足了,优秀老师也未必能留下来。于是“新东方模式”在这种特殊环境下诞生了。


在90年代中期,英语大班教学已经非常流行了,一个班坐满300人、500人甚至是1000人也不足为奇。这样的大班课程是否一定能保证所有学生的效果落实不好说,但一定能保证授课老师的收入。当时的新东方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号召力,招来学生不成问题。同时新东方又是以针对留学考试短期突破的应试课程为主,这类课程最大的特点是一次性消费,很少有学员会重复学习,更不可能出现像中小学课外培训那样连续好几年报班的情况。所以当时的新东方老师即使离开也带不走学员。所以新东方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只有两个:1.满足教师的成长感;2.即使优秀教师流失也不会导致口碑流失。而在实际操作上,“新东方模式”也就是两点:1.树立标杆;2.教师搭班。


上文已经说过,只有教师在认为自己的教学水平可以独当一面时才有可能会离开,而是否能独当一面其实往往缺乏准确的标准,于是教师通常会把自己跟机构里面最出色的教师做比较,其他的机构往往缺乏教师之间衡量比较的标准,导致教师错误估计自己的实力跳槽离开,而新东方有一套操作简单的打分评价体系,把老师的授课能力数值化从而可以有效比较。由于创始人俞敏洪自身的教学实力,新东方起步时基本以他自身作为标杆,再往后分工细化后又推出了各个单项标杆。这种树立标杆的方式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教师的跳槽速度,但也不可避免地把企业文化引向个人崇拜色彩,而这种个人崇拜色彩在某种意义巩固新东方的现有体制却减缓了改革的速度。


看到这里,读者会问难道标杆就不跑么,标杆跑了岂不是危害更大。所以“新东方模式”还有第二个操作就是教师搭班。不同课程之间教师搭配早已有之,但是单独的英语课程中,却让不同的教师搭班授课可以说得上是新东方的创举。搭班制度将英语课程分四块教学,每个教师只负责其中一块,并在打分制度激励下不断磨砺自己的课程,力求达到授课的极限水平。从表面上看有利于教师的教学水平的提高,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只能教授某一单项,缺乏独立完整授课的能力,这样的老师即使水平很高也不敢轻易离开新东方独立创业。


在新东方模式下,所有教师都能感受到一种内在的压力,不得不努力提升自己以追上标杆或者在搭班打分中有出色表现。这往往使得这些老师除了注重教学外,别的事务较少触及。这又陷入另一个陷阱,你想跳槽出来独立你得具备管理能力,而你注重管理时,你的教学水平又会不可避免地下降。你想维持住教学的高水平,你就不得不放弃管理方面的事务。所以从新东方跳槽出来的老师,除非能找到模式和制度的创新点,否则很难做得不错。


当然新东方模式也有他自身的缺陷。搭班打分使得老师永远在提高教学效果和迎合学生口味之间来回摇摆,一会儿变成了心灵导师,一会儿又变成了娱乐明星。惟结果导向的打分制度使得过程标准化变得并不那么重要,不同老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可以完全不同。可以说新东方模式是在特殊的时空人物背景下的场景,对别的机构而言几乎没有可复制性。对新东方自身而言,该模式如果不能进一步改良则无法实现机构的进一步发展。新东方模式对于少量精英教师以及不需要续班的大班课程非常有效,然而如何能进一步将其优势引入需要大量教师、需要续班、而且是小班教学的中小学辅导上会是影响新东方行业竞争的关键因素。


新东方、学而思模式比较


对比新东方与学而思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两家同样都是由怀揣教育理想的北大人创立的教育培训机构,分别在留学培训领域和中小学领域做到了最强品牌,也先后在美国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一个是教育行业的领航者,一个是培训产业的后起之秀。新东方以留学英语考试培训为主业,学而思以小学奥数培训起家。学科的差异很容易让大家想到管理者思维模式的不同,但行业外的读者却很难找出这种不同对公司运营治理的影响。


英语课程归属于人文科目,新东方就是一个典型靠感性思维来运营的企业。感性思维典型特征是靠经验和直觉来做决策,思考行为直线式、果断决绝,更注重对当前问题的解决却往往忽视对长期问题的研究。依靠着这种感性思维,新东方迅速在全国各地建立分校,每个分校都很快做到营收千万量级,达到当地中等规模培训机构的水平。新东方新分校校长在主做中小学业务时,大部分人都会选择优先做高考年级。因为高考年级存在极强的刚性需求,只要教师优秀就可以立刻招收大量学生。同时高考学生的成绩也将成为分校的宣传口碑,加强分校的影响力。从直观的感性思维上来分析,新开校区优先做高年级逻辑没有任何问题,却在实践中反而成为了分校发展的累赘。优先做高年级确实可以迅速带来学员数量和收入,但实际上教学的口碑很难向下传递,分校也难以有精力和资源去做好高三以外的其他年级。同时,分校的名师也会被高考项目绑架,不可能让他们抽出时间去高三以外的年级授课。这种追求短期最优的扩张模式使得大多数新东方分校优能项目的高三学员远超高一高二学员,高中的学员远超初中的学员。同时,这种扩张模式也使得分校的初期营收水平不错,但是缺乏增长后劲,且营销成本下降困难。


学而思的扩张模式却恰恰相反,走入的是另一个极端。奥数学科的背景让学而思的扩张模式趋向于理性思维模式。理性思维模式更依靠数据和抽象逻辑来分析,缓慢、不直观,但往往能抓住问题的关键。一般学而思新分校建立的时候,学而思总部不允许新学校开设初二年级和初二以上年级的课程,并根据当地情况重点做初一年级,甚至是四、五年级的课程。低年级的课程刚需程度自然没有高考年级强,招生人数和营收也很有限。一个学而思新分校的第一年往往只有百万级的营收规模,这常常遭到当地本土机构和其他大型机构的鄙视和嘲笑,并认为它没有胆量也没有能力去做高中课程。而这却正是学而思扩张模式的厉害之处。真正强悍的公司是能抵挡住短期利益诱惑的公司。例如,新分校第一年把所有的资源和优质师资都投放到初一年级,并全力做好续班服务,让口碑在该地区这个年级的学员和家长中传播。经过一年的努力,本身初一的学生会对学而思产生高度的认可。他们不会像高三的学生那样,一年后就离开了中学体系而是继续上初二的课程。这样,学而思通过续班体系顺势开设初二的课程,并让这波成熟的教师继续跟随着学员教授初二的课程。由于这波学员已经对学而思有熟悉有了解,学而思不需要再为这波学生投入营销资源了。它又重新把精力和资源放入新的初一年级,并培养新的教师担任新初一课程的教师。只要师资力量还算靠谱,口碑能顺利传播开来,新初二的学生将会是原来初一学生的两倍,新初一的学生也会是原来初一学生的两倍。这样学而思第二年在没有进行更多的资源投入的情况下,业绩轻松翻4倍,增长率高达300%。学而思的扩张模式初期看来很谨慎,规模很小,但是后劲强劲。它从低年级做起,依靠续班模式,在没有增加市场投入的情况下实现高速增长。


学而思的新分校会呈现出初期量小,增长率高,增长稳定,逐年递减的特点。学而思通过分阶段开设新分校的方式,形成老学校量大增长率低,新学校量小增长率高的扩张结构。这种扩张结构的增长是非常稳定的,甚至在这个结构下,就算学而思每一个分校的增长率下降了,学而思的整体增长率也会上升,我们把这种增长率反而上升的现象称为结构性增长。学而思扩张模式还有两大优点。第一、该模式实现了口碑随进入年份向上传递,6年的时间即可让当地整个中学市场充斥着学而思的影响。第二、续班模式可培养学员的消费习惯。学而思抓住了最基层年级的学生,一旦学员在学而思学习的年份超过两年,那么他就会养成在学而思补课的消费习惯,在惯性作用下他几乎不会再去考虑选择别的机构。


然而,学而思的扩张模式并非无懈可击,它也有不可回避的三块短板。第一,该模式初期发展速度显然是低于新东方的扩张模式,在一个市场环境非常好,生源充足的地方,这种慢速扩张有可能让机构失去先机而处于不利的地位,且初期的发展非常脆弱,一但被竞争对手盯上并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则几乎没有发展起来的可能。第二,该模式容易被对手模仿,像在北京高思和杰睿就是采取与学而思类似的方式进行扩张,并确实在北京市场中分得不少,这也是学而思将高思视为最大的竞争对手的主要原因。第三,该模式下,大部分学生会养成续班习惯,这使得机构教师的授课变得更加容易。教师在缺乏压力的情况下很难自我驱动改善教学水平。由于学而思的资深教师都是从低年级课程开始教授,所以普遍缺乏对接近成年人状态的高中学生的教学经验,因此他们在高中年级特别是高考应试课程上,与一开始就在高考项目上磨砺的新东方教师相差甚远。这导致当学员升至高中后,便开始不断流失,到高三时学员的数量可能就不足其初一时的五分之一,形成依年级分布的正金字塔结构,与新东方优能中学的倒金字塔结构相映成趣。


这充分说明模式的优劣并不是绝对的,它会根据市场的具体环境而转变。对于教育培训行业市场来说,2002年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分界线。在此之前成立的培训机构,几乎都是倾向于感性思维模式进行扩张和管理。而在此之后发展起来培训机构,大多是倾向于理性思维模式进行扩张和管理。随着教育培训行业竞争的愈发激烈,传统上依靠感性思维进行管理的机构越来越不能适应,而理性思维进行管理的机构变得更有竞争力。直观的感性思维看似能立即解决问题,其实并没有考虑决策带来的动态影响,反而会为未来埋下定时炸弹。新东方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管理模式的转型。


然而虽然新东方在管理上存在一些问题,它的核心竞争力从未缺失过。在市场不断恶化、管理出现问题、甚至老师出走离开的情况,新东方仍然能在大基数下维持业绩的增长,只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过硬的教学质量和能不断打造出名师的环境。只要这个核心竞争力没有失去,那么即使新东方出现再大的问题也有翻盘的机会!(via:雪球小狼)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