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父亲的书房

 凤凰山书院 2015-06-24

孙瑜

上小学的时候,每每溜入父亲的书房,就像进了“阿里巴巴”的宝库,每本书都在书柜里闪烁着诱人的光芒。我总会趁父亲不注意,悄悄藏一本在衣襟下,夹回房间细细品读。父亲是位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家,勤奋刻苦,对子女管教很严,并不赞成我过早涉猎大量的课外闲书,担心影响学业。待父亲发觉我已着了魔似的无法抑制读书的冲动,便单独给我开放一个书柜,里面摆满了他精心挑选的适合青少年阅读的各类书籍。

当时的我拿到书柜的钥匙后,兴奋极了,仿佛捡着了“芝麻开门”的密匙!但父亲严肃地对我讲了一番话,至今犹在耳畔:“读书一定要有所挑选,书的品质非常重要,读适合自己的好书如得良友,读不好的书也像交不好的朋友一样,可能会伤害到你。”

从那以后,我所有的课余时间几乎都是在那个书柜旁度过的。随着年龄的增长,我阅读的范围又延展至整个书房,父亲珍藏的那些古今中外各类书籍,真的变成了金光闪闪的知识宝库。那一本本厚薄不等的书,统统变成了通往创作之路的奠基石,直至我终于成长为一位职业作家,那些宝贵的书籍仍然相伴我的左右。并且,一直在更新和丰富。

时光荏苒。慢慢地,我也开始有了自己的书房。慢慢的,我的书房里也有了一位爱看书的小姑娘—我的女儿惠子。这位爱看书的小姑娘五岁起便有了自己的小书架,后来又增至三个小书柜,里面都是惠子喜爱的、适合她阅读的各类图书。如今,八岁多的惠子已经自由创作了近百篇作品,有诗歌、散文和童话;并且,也已经嗜书如命,甚至连吃饭和睡觉都离不开书的陪伴。惠子在她的诗歌《书》中这样写道:

“一本好书会是你的良师益友,也是不会说话的老师,

还可以是能随时随地为你解答问题的教授,

一本好书,有时成为诗人写诗的灵感,又能感受书中的美,和给你启发。

所以好书就像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灵感之泉。

我们要跟书做好朋友,

不能损坏它,也不能砸它,摔它,让我们跟书做好朋友吧!让我们与书共度一生吧!”

看到女儿已经对书籍产生了这样的情感,我深感欣慰。一位酷爱读书的人,无论今后从事什么样的职业,无论处于生活的顺境还是逆境,都不会孤独,都能在阅读中静下心来,从书中看到远方,寻找到希望!

我感激我的父亲,不光是父亲留给我众多的好书,关键是父亲培养了我优良的读书习惯,使我很早便感受到了阅读的魔力。大师们的作品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扎根,诗人们的佳句在我青春的血管内流动,并在我后来的创作中逐渐焕发出耀眼的神采。如今,这阅读的魔力已通过我继承到了女儿的身上,在一代代的传承中延续着“勤奋苦读”的家风。

我始终记着父亲曾经说过的一句话—“一个人读多少书是写在脸上的”。正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书的益处无穷无尽。古人云:“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读书可以使人作出理智的判断,不为蝇头小利而动,不为艰难险阻所困,踏踏实实地走好人生的每一步,做一个勤奋、诚信、品质高洁的人。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把“读书”定为家风,是不少家族的优秀传统和行为准则。“处世无如为善乐,传家唯有读书高。”晚清重臣曾国藩,敦促家人每日坚持学习,并多次为全家拟定严格的学习计划,把读书与劳动作为家风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诗、书、画”三绝闻名于世的郑板桥曾以竹入联写道:“咬完几句有用书,可充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以此教育儿孙要勤读好书,做人要像竹子一样虚心有节、刚直不阿。

“虎门销烟”的民族英雄林则徐也十分重视家教,他曾写道:“子孙若如我,留钱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则增其过。”林则徐因病辞官回乡后生活俭朴,但要求子孙勤学苦读,处处言传身教,时时督促教导,乡亲们无不称赞他是做人的楷模。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的这句名言,形象地说明了书籍对推进人类文明的作用。一个爱读书的人,必定是一个素质较高的人;一个爱读书的民族,也必定是一个文化素质较高的民族。缺少书香浸润的家风一定会底气不足,难以对民风、政风和社会风气产生正面和积极影响。

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让我们每个人都从爱书和读书做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阅读的魔力终将使你对自己刮目相看。

netease 本文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