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松柏经冬不凋,有人以为这里的“凋”是指落叶,其实作为一种比喻,并不一定要与实际紧扣密合,心知其意可也。据《庄子·让王》记载:孔子率弟子周游列国,被围困在陈蔡之间,七天没有生火煮饭,只能喝野菜汤度日,精神疲惫,面有菜色,但他依然弹琴唱歌。子路叹息:这可真算到了“穷”的地步了。孔子从容地纠正说:“穷”是用来形容对道没有了解的人的;如今我怀抱仁义之道而遭到乱世的灾难,这不能叫做“穷”,反而是值得欢迎的考验: 大寒既至,霜雪既降,吾是以知松柏之茂也。 这不但为我们提供了孔子之语另一个版本,还为我们提供了孔子之语可能的语境,足资我们参照。 其实可供参照的佳句名论多了。由于孔子之语既深蕴哲理,又富于诗意,所以不但屡为后人引述,而且往往还有漂亮的发挥,如《荀子·大略》: 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知君子。 《史记·伯夷列传》: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世乃见。 《淮南子·俶真》: 夫大寒至,霜雪降,然后知松柏之茂也。据难履危,利害陈于前,然后知圣人之不失道也。 除了正史诸子的引述,它还化入了诗语,化出了诗意,前者的显例如唐人刘禹锡的《将赴汝州途出浚下留辞李相公》: 长安旧游四十载, 鄂渚一别十四年。 后来富贵已零落, 岁寒松柏犹依然。 后者的显例如今人陈毅的《冬夜杂咏·青松》: 大雪压青松, 青松挺且直。 要知松高洁, 待到雪化时。 宋人又将经冬不凋的竹与至寒始放的梅与松并举,美其名曰岁寒三友——“岁寒”云云,自然也是从孔子之语中衍化来的。 原文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第九》) 今译 孔子说:“天寒冷了,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