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有德然后君子

 陋室书屋2 2015-06-25

“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所以说“礼”这个东西,是个很虚伪的东西,是个很客套的东西,是正直、诚信的教化在社会上没落到了尽头而灾难祸乱即将到来的那个时代所通行的东西。“礼”在过去又是常和“法”连在一起用的。

 

“法”就是法制纪律,法家的思想是认为“人之初,性本恶”的。所以对待所有人都认为你是潜在的罪犯。这样就要制订严格而苛刻的法律来约束每个人的行为,谁不守法,谁就要被国家机器进行强制教育、严厉惩处。

我们可以看到了法制盛行的时代,真正的自由已经不存在了。每个人只是被要求去被动的守法,而不是主动提升自己的个人修养——“道德”。法律越来越严,是政府对无法教化人心向善的一种无奈的举措。这种“法制”充其量只能让人们在外表上保持着“仁义道德”的皮相,谁知道肚子里是不是男盗女娼呢? 

凡是单纯提倡法制治国的国家都是危险的,因为它的政府是在和老百姓玩斗智的游戏。人为的法律永远都会漏洞,永远都跟不上时代的发展,因为“法律”是建立在现在人类社会具体现状的“有”的基础上的,而且法律是强制执行的。所以失去道德约束的公民的心态会是和“法律”对抗的,会想尽办法去钻法律空子、打法律的“擦边球”的。

 

这就是为什么“礼”和“法”会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的道理。

 

“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前面那些“德”、“仁”、“义”、“礼”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就是个“道”在不断远去而“愚”在不断生长的过程。所以老子就提出了他的观点:“大丈夫”应该是“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厚”和“实”是什么?就是“道”;“薄”和“华”又是什么?就是“愚”。

 

“大丈夫”是什么样的人呢?孟子曾经说过:“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我所理解的“大丈夫” 就是那种内心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因此他可以无视外界的一切诱惑与压力,他是那种不为“物”所役的人,是真正顶天立地的人。

这样有着无比强大的精神力量的人,必然是内修道德的人,而且是道德修养极其高深的人。因此他能够“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他是“为腹不为目”的,他是“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的。所有这些,就是老子所说的“故去彼取此。”去的是“薄”、“华”、“为目”、“自见”、“自贵”,取的是“厚”、“实”、“为腹”、“自知”、“自爱”。

 

内修道德的人,就应该这样“去彼取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