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平乐双碑凹唐碑

 pengxq书斋 2015-06-25

平乐双碑凹唐碑

(2013-10-23 11:41:10)

  “双碑凹”位于洛阳白马寺以北5公里邙山之阳,属洛阳孟津县平乐镇管辖。在上屯村西1公里、翟泉村北1.5公里处,高矗着两通石碑,故村民称此地为“双碑凹”。
平乐双碑凹唐碑

   “双碑凹”东西两碑,东碑高3.5米、宽1.18米、厚0.3米,碑额字漫漶已久,碑身满布自然风化裂缝,仅顶部残存楷书数十字,故以著录文字为主的传统金石学书籍未载此碑。(见上图)

平乐双碑凹唐碑

 1984年,洛阳学者苏健等考察施拓,刊布资料,研究碑文,将东碑定为狄仁杰同族曾孙狄兼谟碑,但不能令人信服。按葬俗,兼谟为知逊之曾玄孙辈,二碑不能并列。
      平乐双碑凹唐碑

碑身风化破损严重

    西碑原保存较好,碑座以上高3.65米、宽1.18米、厚0.37米,覆斗形座高0.7米、宽1.5米、厚1米;碑首篆额3行,每行4字:大唐故邛州刺史狄府君之碑。此碑楷书31行,满行61字。碑上半部有字,下半部约1/3碑面因风化剥蚀而失字,为土覆草掩的底部尚存约百余字。

    此碑即宋元以后频见于著录的“狄知逊碑”,狄知逊为狄仁杰之父。清代学者钱大昕、武亿等撰跋,王昶《金石萃编》录其残文考其人事,北京图书馆所藏清代拓本已著录,较易检寻。20世纪90年代,有人用炸药炸碎碑身,盗走碑首。1998年碑首由香港返豫,归洛阳古代艺术馆保存。


“双碑凹”与狄仁杰

   关于双碑凹唐碑,清代学者、偃师人武亿曾亲赴考察,并手拓狄知逊碑,考其事迹,认为:“往时,洛阳令王君宇尝为溧阳狄氏访其先墓,得梁公碑于草间。遂竖置白马寺东偏,因封树焉。不知狄氏先墓固在平乐北山上,俗名‘双碑凹’者,以此也。”且将此看法告之金石学者黄易。黄氏云:“望双碑凹,一是魏王基碑,一是唐狄府君碑。府君,梁公父也。虚谷云,昔狄氏后贤,访问祖墓,得洛城道旁一石,题曰‘唐忠臣狄梁公墓’,遂以墓穴在是,封鬣表之,不知双碑凹为确也。”
   20世纪90年代,紧挨双碑凹的邙山上屯村出土了唐代官吏、狄仁杰曾侄孙狄兼谟墓志,此碑由唐代翰林学士令狐绹撰文,详述了狄兼谟生平行事,并证实了武亿和黄易的判断。该墓志出土地及所记葬地说明其曾叔祖梁国公狄仁杰的墓域也在今孟津县翟泉村北的双碑凹,从而纠正了在洛阳白马寺之误。

  狄兼谟为官亦以忠耿名,颇具家风。墓志青石质,边长0.94米,厚0.18米,楷书43行,满行45字,表面局部风化,残泐(lè)约200字,仍存1400余字。碑文载唐宣宗某年“天水狄公(狄兼谟)薨于洛师履道里之私第,享年七十三”。接着说狄姓“其先周之后也。成王少子孝伯,封于狄城,因而命氏焉。秦并天下,囗囗(字缺失)陇西,为秦州之强家大姓。至后秦建国天水,狄伯支为佐命之臣,晋史称曰名将子孙,今为天水人”。从这里可知,太原并非狄仁杰真正的祖籍,天水才是正宗。碑文还记载狄兼谟“曾祖仁续,皇潞州长子县令。祖光友,洺州长史,赠怀州刺史”。这里的“曾祖仁续”,即狄仁杰的哥哥狄仁续。

  碑文对狄仁杰的记述是:“曾叔祖囗囗囗辅梁,文惠公仁杰,天锡大忠,独遏鸣牝,续皇纲于既绝,复明辟于已废,振耀今古,联辉囗书。”对狄仁杰高度褒奖,并引以为傲。最重要的是,此墓志记载狄兼谟“葬于河南府洛阳县金镛乡双洛村,祔梁公之茔”。

  所谓“祔”是将后死者神位附于先祖旁而祭祀,也就是说狄兼谟的神位是附于狄仁杰墓茔之旁。这也符合唐宋时期洛阳一带高门大第的丧葬特征,比如李德裕家族、姚崇家族、范仲淹家族、吴越王钱俶家族等,均为长幼有序合族聚葬,一个家族墓埋好多代人。

  所谓金镛乡,即汉代金镛城遗址周围,历史上曾设立过金镛乡,双碑凹正处在金镛城遗址范围。此外,翟泉村有吕氏自唐迁居洛阳,原有一通古碑记述吕氏有两个宋代祖先就葬于狄梁公神道碑之畔。由此,可以大体确认:狄仁杰最后的归宿就在双碑凹。


撰文:段宇京(中国文物学会青铜器专业委员会理事)
图片:肥田老鼠(洛阳信息港网友)

转载:太乙清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