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世界(一) 开始进入心理世界,将全面解构心理奥秘。 1
每个人都有欲望,都存在不同的追求。这些不同中存在共性。人的欲望包括感知欲、操控欲、准确决策欲;追求生存,追求更好地生存。这是所有人的最根本的欲望和追求。其中,感知欲、操控欲、准确决策欲来自人脑生存的需要。更进一步的归结起来就是肉体和精神的生存和更好地生存。对生命现象来说,更好地生存,包括成长|完善、繁衍、进化。本质上来源于对变化的适应,是为了适应环境变化而带来的需求。 人的最基本的需求是生存。生存,就是要保障精神上的自我。价值评价体系是自己那套行为模式的基础。 这套行为模式就是自我的根本。价值评价体系是在个体成长过程逐步建立和完善的。建设时相对容易,但是破坏和修正时就会带来痛苦,很多时候是剧烈的痛苦。破坏越大,修正越大,痛苦就越剧烈。这种抵抗过程就是在防御对自我的破坏,这在这个过程中,生气,发怒,恐惧,痛苦。繁衍,就是复制价值评价体系的过程,用自己的评价体系来影响别人,组建家庭,影响后代。著书立说,也是一种繁衍。人活于世,在追求肉体和精神生存,追求肉体和精神的繁衍,追求肉体和精神的完善和进化。支配也是为了繁衍,永恒也是为了繁衍。这就是共性,也就是最本质的追求。 生存问题解决之后,就开始追求发展,发展就包括完善/进化,和繁衍。排在第一位的需求是生存,第二位的是发展。完善/进化和繁衍都是属于第二顺位的需求,他们的地位是基本相同的。 2
灵魂,自我、人格这三个概念相当的接近,其最基本的东西是一致的。它们是一种在大脑中形成的幻像。自我概念侧重于自觉性,人格概念侧重于理性思维活动和行为风格,灵魂概念侧重于主宰。 人脑在进行决策时,需要构建一个可以模拟外部世界的幻象,用来实现对其的感知、掌控和准确决策。这个幻象就是自我、灵魂、人格的本质。自我界限是这个幻象的一个组成部分。一个人区别于其他人的地方主要就在于行为模式不同。这些具体的行为模式是由价值评价体系、性格、和认知集合三者决定。所以可以说,人格就是由这三者构成。 电影《阿凡达》中的杰克·萨利就是利用所谓的科学仪器,接受到了阿凡达的感觉,可以掌控阿凡达的行为,可以利用阿凡达来感知自我界限。他的灵魂就离体而去,就像灌入了阿凡达一样。佛教中说的灵魂的转世投胎,基督教说的上天堂,转世,等等。这些都是没有很透彻地认识清楚这一点。 灵魂是否可以和肉体分离?这一点,可以说不可能,也可以说可能。可以借助一些手段来实现这种分离的情形。利用科技手段,复制大脑的一切信息和状态,在另一个大脑中复活。那么这样就可以出来两个相同的灵魂。这些信息和状态可以说记录了灵魂,并使它和肉体之间出现了分离。这两个相同的灵魂在往下生活的过程中,又会发展成不同的自我。因为他们会拥有不同的感知,不同的认识集合,甚至价值评价体系也可能改变。 但是,如果完成复制之后,消灭掉原来的那个,这又会是什么情形呢?是否可以看成灵魂的转移?对新存在的那个大脑来说,在他的记忆里,一切都是连续的。最多是存在一个手术时间。或者中间只是睡了一下,或者昏迷了一下。通过这样处理,这个灵魂就从一个肉体到了另一个肉体来了。这就像灵魂转移一样。 灵魂是可以用特殊的手段实现和肉体的分离的,但是灵魂总是得存在一个载体。不是肉体就是一个记忆体。无论如何灵魂、自我、人格都是一种幻象,无法脱离物质而存在。 谈起自我,往往会包含一个自我界限。这个自我界限就是自我所能控制和影响得到的范围。这在心理学中往往可以观察到自我界限的非物质性,或者说非肉体性。我们可以通过言语或者其它可以控制的动作来控制机器、工具和其他人。如果这个控制一再地被证明是可靠的,我们就会慢慢地把那些东西归属到自我界限之内,直至出现他们都是自我组成部分的幻觉。身剑合一、心眼合一、意到气到等等都是在讲述这个道理。 婴儿会错误地把母亲和周边的一切当作自己的组成部分,因为他可以控制它们。这个错觉会因为发现了种种不可控的情形而逐步地消失。 在恋爱过程中,会因为一些别的机理再次回到那种无所不能、无所不控的幻觉之中,这会让人感到极度的喜悦。因为自我界限突然崩溃了,突然扩张出来了。(可以参见后面关于喜的定义) 人格主要是与理性思维活动和行为风格相关。这个在演员表演,和精神分裂症患者那里可以观察得到。精神分裂症患者就是因为不得不解决逻辑推理和现实之间的矛盾,造成的隐藏和分裂认知集合,隐藏或分裂价值评价体系带来的现象。分裂的价值评价体系、分裂的认知集合,何分裂的性格,相互组合构成一些残缺的人格。这些人格彼此相互竞争对身体的控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就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一会儿这样行事,一会儿那样行事。体现出来的就是不同人格在同一个个体中的存在,这就是误解为灵魂附体的由来。而演员需要的就是通过表演出来的行为风格来塑造人物形象,虚构出鲜活的人格。 自我、灵魂、人格,这些概念都具有虚幻性。 对于人之外的一些现象,比如人群,比如蜂群等,我们同样可以感受到他们自我、灵魂和类似人格的存在。面对一个企业,我们可以感受到它的活力,感知能力,价值观,和某些固化的处理模式,甚至还有响应能力。这些都可以给我们造成一个虚幻的自我、灵魂或人格的存在感。对于蜂群,我们同样可以用暴躁,疯狂,勤奋,等词汇去形容它们。事实上,这些都体现了自我、灵魂的虚幻性。 据国外媒体报道,只要使用带有虚拟现实技术的护目镜和探针,科学家们就能够愚弄志愿者的大脑,让他们相信他们的灵魂正暂时性地进入了一个计算机创造的3D角色中。 在一项实验中,志愿者的臂膀被一根指挥棒敲击,而他看到的阿凡达的臂膀也被计算机生成的棍子敲击。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名志愿者竟然沉浸在了虚拟世界中,并且相信他们的灵魂在阿凡达体内而不是自己的身体中。而在另一项研究中,志愿者们站在一个巨大的显示屏面前,显示屏中一个阿凡达背对着志愿者。当科学家们碰触志愿者的同时,显示屏中的阿凡达也被一个电脑生成的棍子敲击,志愿者认为感觉灵魂出窍了。他们之所以会认为那个阿凡达就是他们自己的身体,是因为我们使志愿者的视觉和触觉分离,从而让他们以为他们的身体正在距离他们两米的前方。 所谓灵魂不过是一种是为了满足人脑感知欲,控制欲,准确决策欲的需要而构成幻象。自我、灵魂、人格本来也没有什么神秘的,只不过大家没能深入下去理解这个概念而已。 3
大部分宗教都认为灵魂和肉体是可以分离的,灵魂是外来的,是依靠某些特别的存在赋予的或者是通过特别的渠道和过程获得的。而事实上,自我有一个产生和成长的过程。小孩子拥有意识有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有一个逐步塑造出来的过程。 性格是思维方式+心理特质形成的较为稳定的一种行为选择模式。人们用它决定自己精力的分配方式,决定兴趣爱好的发展方向,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命运。 人的思维方式不同是因为人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不同。人的最基础的东西就是对因果关系的理解,这个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是通过先天遗传得来的,后天的经历也会在一定程度影响它。 人对因果关系的理解有一因多果,一果多因,一因一果,无因无果。无因无果和多因多果是一个概念,就是不承认因果关系的存在。 人的性格分为四种: 活泼型的人认为一因多果:做一件事,会有不同结果,有可能这样,也有可能那样;所以他们是经常变,变的是结果;明明答应你的事,过两天就忘了; 力量型的人认为一果多因:一个结果,可用多种方法,可以这样做,也可以那样做;所以他们也经常变,变的是方法;明明教你这样做,过两天要你那样做; 完美型的人认为一因一果:做一件事,只有这一个方法,而且必须按照这个方法去完成,喜欢做计划,做表格,制定规范,很难接受别人的意见; 和平型的人认为无因无果:任何事情,这样也好,那样也好,这样做也行,那样做也行;口头上应和,心里觉得不一定;如果大家都这样,我就这样,大家都那样,我就那样。 理解因果关系形成性格之后,再在这基础上根据个体独特的评价系统,个体独特的知识结构/认知集合,就可以发展出很多各式各样的多彩的自我。 在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中,一方面面临的是从一张几乎完全空白的纸上从无到有的自我构建过程;另一方面面临的是生理心理的成长过程。狼孩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充分地体现了成长环境对人成长过程的巨大作用,另一方面也充分地体现了在人对环境的强大适应能力。 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存在很多变数。三从婴儿到成人的过程,关键性的变化有几个时期:3岁、七岁、青春期10-20岁。这些阶段不是在解决危机而是在形成自我的某些重要方面,而这些方面将极大地改变行为模式以使得人可以更好地适应这个生存环境。 这里整合分析相关阶段的主要作用,并以之作为个阶段的名称。 3.1
这个阶段从出生持续到一周岁。婴儿首项社会成就是愿意母亲离开而不产生过分的焦虑和愤怒,因为她不仅具有一种外部的预见性,而且还发展了一种内在的信念。当儿童形成的信任感超过不信任感时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的危机方才得到解决。应当牢记,重要的是信任感和不信任感所占的比率。对任何人和任何东西都信任的儿童必然会陷入困境,某种程度的不信任是积极的和有助于生存的。 对所有事务主要采用信任还是不信任是两种不同的行为模式,它决定一个人处理不熟悉的外界事务时,采用冷漠还是热情的态度进行面对。这两种态度显然对应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有着不同的适应度。 3.2
这一阶段发生在出生第一年后至第三年。在这个阶段中。儿童学会了如何抓握和放开。他们不仅把这些能力应用于物体,而且还应用于控制身体。换句话说,儿童现在能“随心所欲”地决定做还是不做某些事情。因而儿童从这时起就介入了自己意愿与父母意愿相互冲突的矛盾之中。在达到3岁这个阶段时,小孩开始自主控制身体,和尝试控制外界,形成了基本的自我界限概念。 在控制和失控之间来回摇摆,是小孩感受到不满和失落的原因,也是3岁期小孩子叛逆不听话的主要原因,因为这是他们在和大人争夺对身体对外界环境控制权的一个过程。 自信自主和疑虑羞怯同样是两种重要的生存模式,它可以调整对自我的期许和评价,调整和修正自我界限的范围,以便于式自己的行为更能适应外界环境的需要。 3.3
这个阶段发生在第四年至第六年左右。 在这个阶段,小孩子开始发展出分辨能力、规划能力、想象能力、创造能力。他们在全方位地开始认识世界的本来面目,利用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形成规划,以便提高解决更加复杂问题的能力。 在7岁左右,基本形成自己对世界的认识。这个时候,随着认识集合的逐步成形,还有一直以来的评价系统的完善,自我逐步成形。 小孩子在7岁左右的时候,他的评价系统基本建成,也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认知集合,自我的骨架子基本搭起来了。所以有句话叫做7岁看老,也就是说,他一辈子就这样了。 有句话叫做,未知其生,焉知其死。没有深入认识灵魂自我的产生过程,又怎么能明白它们的死亡过程呢?这就是评价宗教学说中关于灵魂的胡说八道的道理之所在。 正因为对自我、灵魂、人格的不理解,人们臆造了魂魄,鬼灵等等东西,同样人们也无法理解精神分裂症,意识的产生,梦,梦游症等等现象。也因为对自我的形成和产生过程的不理解,难以解答人生下来之后,自我从何处来,死亡之后,人向何处去。 对自我概念的研究是心理学的一个中心课题。 4
情绪存在的目的是为自我的生存和发展提供动力和方向。 4.1
当自我逃离险境,维持住自己的生存,那么首先体会到的情绪就是喜。当自己掌握了新的知识,掌握了新的工具,使得自己的能力得到提升,可以控制更多身边的事物。这就使得自我界限得以扩张。这时你所能体会到的情绪还是喜。高兴是得到满足时产生的一种情绪,包括生理满足,心理满足。满足实际上就含有一个规划和预期过程,有规划了就有了预期,而且成功达到了才会高兴。否则最多是一种舒服、舒坦。 高兴的是证实了自己决策的正确性,满足了自己的准确决策欲。满足自己的准确决策欲,也就是使得自己的控制范围得以扩张。你今天为什么高兴?有人给你送花啊。满足了你对自己美貌,性格等的一种预期,证实了你的魅力,你当然就会高兴。今天你为什么高兴?涨工资了嘛。如果你工作并不努力,你并没有预期会涨工资,那么你就不会多么高兴的。但是如果你在努力工作,而且成绩斐然,涨工资的时候会特别的高兴,因为这符合你的心理预期,而且得到了认可。 这里讲的喜和笑是有区别的。幽默笑话,那是另外一个话题,他们是在不同精神层面形成的。 4.2
当发现自己的理念受到威胁时,人往往就会产生愤怒的情绪。当然,也可能产生恐惧的情绪,带来逃避。如果你生气了,那一定是你的某种理念受到了威胁,你觉得它很可能站不住脚,需要极力去维护它,不然,你是不会生气的。仔细分析每次你生气的原因,你就可以认识到这一点。 比如,一个并非内行的人,对你行业内的一些观点、知识大加指责和嘲讽,你会生气吗?你可能只是简单的笑笑,不加理会或耐心地给他解释,你决不会生气。但是如果是内行人这么做,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你就会紧张,就会生气,还可能恐惧。因他是内行人,他说话很可能有道理,但是这些道理与你的一些理念存在冲突。进一步,这些理念的改变如果会带来对自己的否定,就会产生恐惧感。 4.3
进行了规划,然后采取了行动最后达不到预期目的,这时就会产生悲哀的情绪。这跟喜正好相反。 如果你没有仔细规划,没有努力采取行动,最后没有达到目的,你就不会感到多少悲哀。但是当你认真仔细进行了规划,非常努力地采取实际行动进行实施,最后失败了。如果你不努力分析原因的话,你就会会感到沮丧、失望、悲哀。何事秋风悲落叶?感叹的是人生,人生苦短,一事无成。一辈子的努力,完全化为泡影,完全达不到预期的目的,怎么会不悲伤? 4.4
恐惧是一种用来逃避危险,保障自身安全的情绪。当对自身的安全产生怀疑时,恐惧占据了上风,人的选择就是逃离。当人相信自己拥有足够的安全时,好奇的情绪占据上风,人的选择是接近。 自身安全的评估是界定恐惧和好奇情绪的分界线。自身安全的评估有两方面:一方面是生理上的安全,一方面是心理上的安全。心理上的安全感主要指的是对自身的价值体系和认识结论的稳定性、正确性的预期。生理上的安全感是指对自身身体机能的稳定性和完整性的预期。 小狮子小老虎他们的好奇心非常强,一方面是需要学习新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它们的安全感也较足。这样它们对新的技能和新的知识学得较快,能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成年的兔子、老鼠,他们的胆子很小,它们的恐惧感非常强。一方面它们不再需要学习多少新的知识,另一方面它们的安全感严重偏低。所以一有风吹草动,它们是跑得最快的。 发怒与恐惧也是存在相似之处的两种情绪,只不过发怒是还在想办法对抗,恐惧是感觉到无力对抗只能躲避。 4.5
史考特.帕克说爱,是为了促进自我和他人心智成熟,而具有的一种自我完善的意愿。其根本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提高协同生存发展任务的执行可行性,更好地推进协同生存发展任务的执行过程;其本质就是人脑的控制欲。 爱是所有情绪中最让人迷惑的情绪之一,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爱情的存在。爱情是参杂了性需求的爱,在生存的本能指使下,形成爱情的人们头脑都会出现迷糊,让人往往分不清东西南北,稀里糊涂就完成了做爱,结婚,生小孩。这正是生存和繁衍的本能导致的现象,如果大家不迷糊,那么生存繁衍的几率就会降低不少。 人脑是人的神经中枢器官,它的作用是感知外界情况、控制身体、推理决策,所以存在操控欲、感知欲、准确决策欲。那么作为爱来说,促进自我界限扩张时,就应该存在感知,操控和决策准确性判断的需要。相对应来说,爱有三个方面的体现:第一是感知,第二是操控,第三是帮助提高。帮助提高是为了提高准确决策能力。自我界限就是自我所能够控制的范围。自我界限的扩张就是控制欲带来的。希望能控制的东西越来越多。自我界限的扩张把对方包容过来,把对方当做自己的一个组成部分。 接纳和包容就是爱的一种体现,就是把对方的感受当作自己的感受,把对方的问题当作自己的问题。这样就把对方包到自己的自我界限之中来了。 希望对方可以感知到你的情绪,也希望可以感知对方的情绪。希望对方受你支配,也希望对方支配自己。保护对方,也希望对方保护自己。这就是爱。 帮助成长、帮助成熟,其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决策准确性。 比如爱的对象还不稳定,我们就会想办法让它成熟稳定。爱的对象能力不够,无法满足操控的需要,那么我们就会想办法去帮助他提高能力。 操控是爱的另一种体现,操控不了对方,我们会高呼爱的口号、打出爱的旗帜,想方设法让对方按自己的意志行事。 爱本质上说是控制的需要。控制就包括感知,操控,准确决策。爱情如此,亲情如此,友情,热爱都是如此。爱情,亲情,友情都是参合了其它情感在内的情绪。他们都是爱。都包含有爱的情绪。 讲完爱,我们继续讲恨。 4.6
仇恨是因为被人坏了好事。仇恨是因为别人展现了敌意,并破坏了自己的执行规划。干扰了自己达到预定目标。恨一个人,往往是因为某个事的规划或者执行规划中受到对方的阻碍、干扰。现在常见的办公室斗争和办公室政治,其来源都是某某要厉行推动某个举措,某某不同意,并极力找出这个举措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带来的问题,并制造各种可以阻碍,延缓举措推行的事端。这样这两个人或形成的两派彼此就结下了仇怨,结下了梁子。 他们的目标互相矛盾,一个要推行,一个要阻碍;他们行动也是针锋相对,一个赞成这么做,一个就反对这么干。这就是仇恨的本质:恨,是协同生存发展任务形成和执行中受到阻碍而产生的一种情感。恨所带来的后果,或者说其行动指引是去除对方协同任务的干扰。最深的仇恨是欲去除对方的肉体存在而后快,甚至除去其家族后代,消除潜在的干扰来源(消灭遗传基因,如株连九族)。 爱恨的交织,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在爱情中,出现了自我界限的崩溃,认为对方是自己的一个部分,可以完全由自己来控制和支配。但是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往往因此出现矛盾。 你计划好一件事情,原本因自我界限的崩溃认为对方不可能有反对意见的,但结果是往往不能得到对方的认同,在执行过程中受到阻碍,这就产生了恨这种情绪。爱恨交织就是这样出来的。 4.7
怜就是同情,就是利他行为。同情是人脑的感知欲的体现。对周边的人,人同样会尽力去感知和控制。通过揣测去感受别人的痛苦和情感,通过自己的各种做法去控制和改变他人的状态。帮助别人,会带来一种自我界限扩大的快感。控制别人,使别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进行改变,也会带来一种自我界限扩大的快感。同情是自我界限的一个突破,通过同情心理,感受别人的痛苦、烦恼,把别人当作自己的一个部分。同情也是为了帮助同类生存而出现的一种社会性情感,是为了种族的繁衍而形成的一种行为。 同情和怜悯都是一种利他情绪,都可以导致利他行为的发生。利他情绪和利他行为可以使自我界限扩大,满足大脑的最基本欲望。但是大脑的的这个最基本欲望很多时候又是与生存这个人的第一序需求是相矛盾的。 生存本能是比人的自我界限扩张本能也即(感知欲控制欲)更为基础的本能。利他行为和现象的出现一方面是由于自我界限的扩张造成的,另一方面是生存竞争形成的。生存本能是比人的自我界限扩张本能更为基础的本能。 在群体较小,生存空间大的环境下,利他行为会对生存带来很大的好处。通过利他行为,将大家结成一个整体,相互之间的帮助可以大幅提高大家对生存风险的抗受能力。此外通过利他行为,也保持了基因和物种的多样性,使得在面临环境巨变时,可以使得基因组合变异的可能性大幅提高,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从而带来整个物种的生存。 这就是怜的作用。 在群体大,生存空间狭窄、生存唯艰的情况下,利他行为就存在一些对个体生存不利的情况了。利他行为可能消耗个体的资源,并增加一个生存竞争的对手,为个体的生存带来困难和威胁,在一些情况下甚至会导致无法生存。 再继续往下讲一下大脑的基本欲望。 5
人脑是人的神经中枢器官,它的作用是感知外界情况、控制身体、推理决策,所以存在操控欲、感知欲、准确决策欲。 5.1
大脑作为信息加工中心、决策中枢、控制中枢。对信息来源存在需要。一个人无聊发呆时,往往感觉很不舒服。当他无法感知社会的相关信息时,就会出现与社会脱节的感受,作为社会性的人这会引发心理上的不安,还会引起一些不必要的反应。对于被剥夺了信息来源的人来说,也会出现各种心理精神故障。这时往往会依靠大脑自己给自己制造信息来源,比如出现臆想症等现象。 新闻的存在就是大脑感知欲的一种体现。 5.2
大脑对外界的操控是一种本能,它会尝试着控制一切可以控制的东西。 比如,人们在学习使用工具器械时,当熟练到一定程度时,我们就会形成一种固定的神经网络结构,把对它的操控固化起来。比如,我们常用的鼠标。用多了,就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控制。渐渐地我们就会把它当做身体的一个部分,形成自我的扩展。比如,经常看到的武侠小说中讲到,练习武器的使用,需要练到身剑合一、心眼合一、意到气到等等。这都是一种完全掌控状态,达到这个状态之后,渐渐地人脑就会把身外之物当作随身之物,同化为自身认知。 又比如,医学上,训练舌头神经或者手臂皮肤的触觉来替代盲人的眼睛,最后也可以形成视觉。当然,这实际上是通过训练在大脑内部建立了味觉神经,触觉神经感受器与视觉生成功能神经网络的链接。 能操控的才是自己的。就像我们的身体,我们的家庭,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一切,只有我们可以控制、可以影响到的,才能为我们所认同、接纳,否则就可能弃之而去。 追求自我界限的崩溃,或者说对宇宙的掌控感,其根本动力来源就是大脑的操控欲。追求获得权力的春药也是这么一回事。 5.3
大脑的准确决策欲:大脑对准确决策是存在需求的。 大脑通过对信息的感知,利用自身的价值评价系统、过往认识集合、理性推理形成决策,用以指导行为。并利用对决策指导下的执行结果认知,通过反省等手段对整个决策过程进行验证,调整。调整的过程有时往往是在异相睡眠的快速眼动期中完成的,调整的目的是一定要达到准确决策。如果由于性格上存在的问题,顽固地坚守自我、拒绝改变,因为必须满足准确决策的需要,还会导致人格分裂的出现,导致精神病的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