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2管理复习题

 火烈鸟478 2015-06-25
所扮演的信息角色包括____、____和____。
5.管理者所扮演的决策角色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
6.正式组织存在和发展的三个条件是____、____和____。.
7.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____和____这两项内容。
8.管理的载体是____,本质是____,目的是____。
9.管理的____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____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____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
10.人际技能包括____和____。
11.“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被称之为____技能。
12.组织内每一个人只能服从一个上级并接受他的命令,这就是法约尔提出的____原则。
13.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总结,认为工人是____。
14.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____。
15.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____。
16.____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17.____被称为是“科学管理之父”。
18.____技能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19.斯密认为人是____。
20.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这是管理的____职能。
21.韦伯认为____、____和____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础。
22.正式组织以____为主要标准,非正式组织以____为主要标准。
23.巴纳德的理论为后来的____理论奠定了基础。
24.系统理论认为企业是由六个要素构成的,即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25.“权变理论”的核心是研究____和____的联系。
26.管理者的人际角色归因于管理者的____。
27.根据罗伯特?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____技能、____技能和____技能。
28.孙膑帮助田忌在赛马中胜了齐王,运用的是____和____的思想。
29.斯密的____观点促进了工业革命的发展,成为资本主义管理的一条基本原理。
30.____被称为“人事管理之父”。
31.亨利?汤尼于1889年提出采取____来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
32.甘特的两大贡献是____和____。
33.采取再造的结果通常是____和____。
二、选择题
▲1.____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
A.决策 B.信息 C.控制 D.创新
2.管理者出席社区的集会或参加社会活动时,所行使的是____的角色。
A.代表人 B.联络者 C.发言人 D.谈判者
3.____被称为是“人事管理之父。”
A.亚当?斯密 B.泰罗 C.罗伯特?欧文 D.亨利?法约尔
★4.____被称为是“科学管理之父”。
A.亚当?斯密 B.罗伯特?欧文 C.亨利.法约尔 D.泰罗
5.____对于高层管理最重要,对于中层管理较重要,对于基层管理较不重要。
A.技术技能 B.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
★6.越是处于高层的管理者,其对于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的需要,就越是按____顺序排列。
A.概念技能,技术技能,人际技能 B.技术技能,概念技能,人际技能
C.概念技能,人际技能,技术技能 D.人际技能,技术技能,概念技能
7.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总结,认为工人是____。
A.经济人 B.社会人 C.理性人 D.复杂人
8.斯密认为人是____。
A.理性人 B.社会人 C.经济人
9.保证企业中进行的一切活动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所下达的命令,这是管理的____职能。
A.控制 B.组织 C.领导 D.决策
10.韦伯认为____权威是理想组织形式的基础。
A.个人崇拜式 B.理性——合法的 C.传统式
11.决策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是____。
A.计划 B.组织 C.领导 D.决策
12.____职能是各项管理职能的灵魂和生命。
A.决策 B.领导 C创新 D.控制
13.在_c___中,管理者处理信息并得出结论。
A.人际角色 B.信息角色 C.决策角色
14.管理者向董事和股东说明组织的财务状况和战略方向时,所扮演的是____。
A.发言人角色 B.传播者角色 C.联络者角色
15.著名的霍桑研究就是采用____研究管理中人际关系的成功例子。
A.归纳法 B.试验法 C.演绎法
16.属于人际关系学派的主要观点是______。
A.企业的职工是社会人 B.满足工人的社会欲望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
C企业中实际存在着一种“非正式组织”
D.人的行为都是由一定的动机引起的
E.企业应采取新型的管理方法
17.管理中的组织职能首先是对管理人员 的的管理。
A.管理水平 B.管理方法 C.管理质量 D.管理劳动
三、简答题
1.根据明茨伯格的理论,管理者应扮演哪些角色?
2.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应该具备哪些技能?
3.亚当?斯密为什么认为分工是增进劳动生产力的重要因素?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包括哪些方面?
5.差别计件工资制与计件奖励工资制有什么不同?
6.什么是等级链?
7.什么是数量管理理论?
8.简述系统管理理论。
9.简述质量管理理论。
10.什么是工作定额原理?
11.韦伯的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和理想的组织形式具有哪些特点?
12.巴纳德在其《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认为经理人员的主要职能有哪些?
13.巴纳德认为对于正式组织来说,不论级别的高低或规模大小,其存在和发展都必须具备一些条件,这些条件是什么?
14.什么是非正式组织?
15.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是哪些?
16.何谓决策科学化?
★17.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对管理有何意义?
18.巴贝奇在对报酬的研究中提出按照生产率贡献的大小来确定工人的报酬,他将工人的收入分为哪几部分?
19.亨利?汤尼于1889年提出采取收益分享制度来克服由利润分享制度带来的不公平,收益分享制度的具体办法是什么?
20.何谓再造?
四、问答题
▲1.什么是管理?如何理解管理的具体含义?
★2.管理包括哪些职能?它们各自的表现形式是什么?它们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
3.理解法约尔关于经营和管理的概念及其管理原则。
4.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与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有何不同?
5.西方管理理论出现哪些分支?每个理论分支的内容与特征各是什么?
6.请综合分析斯密和巴贝奇关于劳动分工的研究。
7.如何客观地评价泰罗制?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
2.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决策角色
3.代表人,领导者,联络者
4.监督者,传播者,发言人
5.企业家,干扰对付者,资源分配者,谈判者
6.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良好的沟通
7.不断完善,再造
8.组织,合理分配和协调的过程,实现既定目标
9.决策,计划,控制
10.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
11.概念
12.统一指挥
13.社会人
14.提高工人的满足度
15.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
16.信息
17.泰罗
18.概念
19.经济人
20.控制
21.等级,权威,行政制
22.效率,情感
23.“社会系统学派”
24.人,物资,设备,财,任务,信息
25.组织,环境
26.正式权力
27.技术、人际,概念
28.运筹学,对策论
29.劳动分工
30.罗伯特?欧文
31.收益分享制度
32.甘特图,计件奖励工资制
33.公司规模缩小,外包业务增多
二、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C 7.B 8.C 9.A 10.B 11.D 12.C 13.C 14.A 15.B 16.ABCE 17.D
三、简答题
1.亨利?明茨伯格研究发现管理者扮演着十种角色,这十种角色可被归入三大类:人际角色、信息角色和决策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人际角色是代表人角色、领导者角色和联络者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三种信息角色是监督者角色、传播者角色和发言人角色;管理者所扮演的四种信息角色是企业家角色、干扰对付者角色、资源分配者角色和谈判者角色。
2.根据卡茨的研究,管理者要具备三类技能:
技术技能是指管理者“运用其所监督的专业领域中的过程、惯例、技术和工具的能力”;人际技能是指“成功地与别人打交道并与别人沟通的能力”,包括对下属的领导能力和处理各种关系的能力;概念技能是指“把观点设想出来并加以处理以及将关系抽象化的精神能力”。
3.(1)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2)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3)分工可以使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
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
5.差别计件工资制是指计件工资率随完成定额的程度而上下浮动。如果工人完成或超额完成定额,则定额内的部分连同超额部分都按比正常单价高25%计酬;如果工人完不成定额,则按比正常单价低20%计酬。
计件奖励工资制是指超额完成定额的,除了支付日工资,超额部分以计件方式发给奖金;完不成定额的,只支付日工资。这种制度优于差别计件工资制,可使工人感到收入有保证,劳动积极性因而提高。
6.等级链是指“从最高的权威者到最底层管理人员的等级系列”。它表明权力等级的顺序和信息传递的途径。
7.数量管理理论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
8.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这一理论的要点如下:
组织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要素构成的。根据需要,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这样,对系统的研究就可以从研究子系统与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入手。
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从环境输入资源,把资源转换为产出物,一部分产出物为系统自身所消耗,其余部分则输出到环境中。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9.质量被定义为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两项内容:(1)不断完善:对质量采取不断完善的方法,是指个人或组织不能在成就面前止步。不管事情做得多么好,个人或组织总可以做得更好。组织必须不断努力完善、学习和成长。(2)再造;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中最关键的部分是在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和经验的基础上确定它应该做什么,即确定它能做得最好的是什么。
10.把工人的操作分解为基本动作,再对尽可能多的工人测定完成这些基本动作所需的时间。同时选择最适用的工具、机器,确定最适当的操作程序,消除错误的和不必要的动作,得出最有效的操作方法作为标准。最后,将完成这些基本动作的时间汇总,加上必要的休息时间和其他延误时间,就可以得到完成这些操作的标准时间,据此制定一个工人的“合理的日工作量”,这就是所谓的工作定额原理。
11.(1)存在明确的分工;(2)按等级原则对各种公职和职位进行法定安排,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指挥链和等级链体系;(3)根据经过正式考试或教育培训而获得的技术资格来选拔员工,并完全根据职务的要求来任用;(4)除个别需要通过选举产生的公职以外,所有担任公职的人都是任命的;(5)行政管理管理人员是“专职的”管理人员,领取固定的“薪金”,有明文规定的升迁制度;(6)行政管理管理人员不是其管辖的企业的所有者,只是其中的工作人员;(7)行政管理管理人员必须严格遵守组织中的规则、纪律和办事程序;(8)组织中成员之间的关系以理性准则为指导,不受个人情感的影响。
12.(1)建立并维护一个信息系统;(2)促使组织中每个人都能做出贡献;(3)明确组织的目的。
13.明确的目标、协作的意愿和良好的沟通。
14.企业成员在共同的工作过程中,相互之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情感、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这就构成一个体系,成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以它独特的情感、规范和倾向,左右着成员的行为。
15.(1)确定系统的最终目标,同时明确每个特定阶段的目标和任务;(2)把研究对象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统一的系统,然后确定每个局部要解决的任务,研究它们之间以及它们与总体目标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3)寻求完成总体目标以及各个局部任务的可供选择的方案;(4)对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分析和比较,选出最优方案;(5)实施组织所选的方案。
16.决策科学化即指决策要以充足的事实为依据,按照事物的内在联系对大量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和计算,遵循科学的程序,进行严密的逻辑推理,从而做出正确的决策。组织中电子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DDS、ERP等的应用为决策科学化提供了可能。
17.首先,独立的管理职能和专业的管理人员正式得到承认,管理不仅成为一种活动,还成为一种职业。其次,随着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横向的管理分工开始出现,这不仅提高了管理效率,也为企业组织形式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具有管理才能的雇佣人员掌握了管理权,直接为科学管理理论的产生创造了条件。
18.分为三部分:按照工作性质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对生产率所做出的贡献而分得的利润;为增进生产率提出建议而应得的奖金。
19.(1)每个员工享有一种“保证工资”;(2)每个部门按科学方法制定工作标准,并确定生产成本,该部门超过定额时,由该部门职工和管理阶层各得一半;(3)定额应在3~5年内维持不变,以免降低工资。
20.再造即“对业务流程进行彻底的思考并在此基础上重新设计,以便在业绩衡量标准(如成本、质量、服务和速度等)上取得重大突破”。再造首先确定公司必须做什么,然后确定如何去做。再造不把任何事情想当然,它对“是什么”有所忽视,而对“应该是什么”相当重视。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管理是指组织为了达到个人无法实现的目标,通过各项职能活动,合理分配、协调相关资源的过程。对这一定义可作进一步解释:(1)管珲的载体是组织。组织包括企事业单位、国家机关、政治党派、社会团体以及宗教组织等。管理不能脱离组织而存在,同样,组织中必定存在管理;(2)管理的本质是合理分配和协调的过程,而不是其他;(3)管理的对象是相关资源,即包括人力资源在内的一切可以调用的资源。在这些资源中,人员是最重要的。任何资源的分配、协调实际上都是以人为中心的。所以管理要以人为中心;(4)管理的职能活动包括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5)管理的目的是为了实现既定的目标,而该目标仅凭单个人的力量是无法实现的,这也是建立组织的原因。
2.答案要点:管理职能有信息、决策、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七种。七种管理职能各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信息职能通过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表现出来;决策职能通过方案的产生和选择表现出来;计划职能通过计划的制定表现出来;组织职能通过组织结构的设计和人员的配备表现出来;领导职能通过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表现出来;控制职能通过偏差的识别和纠正表现出来;创新职能是通过组织所提供的服务或产品的更新和完善以及其他管理职能的变革和改进来表现其存在的。
相互关系:(1)信息职能是其他管理职能赖以有效发挥的基础;(2)决策既与其他管理职能有所交叉(管理者在行使其他管理职能的过程中总会面临决策问题),又是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的依据;(3)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旨在保证决策的顺利实施;(4)创新贯穿于各种管理职能和各个组织层次之中。
3.答案要点:法约尔指出,任何企业都存在着六种基本活动,管理只是其中的一种。这六种基本活动是: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所谓“经营”,就是努力确保六种固有活动的顺利运转,以便把组织拥有的资源变成最大的成果,从而实现组织的目标。管理活动是指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法约尔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分工、权力与责任、纪律、统一指挥、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报酬合理、集权与分权、等级链与跳板、秩序、公平、人员稳定、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4.答案要点:(1)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把人看做经济人。梅奥的人际关系学说认为,工人是社会人,除了物质需求外,还有社会、心理方面的需求,因此不能忽视社会和心理因素对积极性的影响。(2)科学管理理论仅注重正式组织的作用。而人际关系学说提出,企业成员在共同工作的过程中,相互间必然产生共同的感情、态度和倾向,形成共同的行为准则和惯例,要求个人服从。这就构成一个体系,称为“非正式组织”。非正式组织不仅存在,而且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对生产率有重大影响。(3)科学管理理论认为金钱是刺激人们工作积极性的唯一动力。梅奥认为提高生产率的主要途径是提高工人的满足度,即工人对社会因素特别是人际关系的满足程度。
5.答案要点:西方管理理论可被划分为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管理理论、数量管理理论、系统管理理论、权变管理理论和质量管理理论。
古典管理理论: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美欧,它可分为科学管理理论和组织管理理论。(1)科学管理理论着重研究如何提高单个工人的生产率。其代表人物主要有:泰罗、吉尔布雷斯夫妇以及甘特等。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工作定额、标准化、能力与工作相适应、差别计件工资制、计划职能与执行职能相分离。吉尔布雷斯夫妇在动作研究和工作简化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甘特最重要的贡献是创造了“甘特图”,另一贡献是提出了“计件奖励工资制”。(2)组织管理理论着重研究管理职能和整个组织结构。其代表人物主要有:亨利?法约尔、马克斯?韦伯和切斯特?Z?巴纳德等。法约尔把管理职能划分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并提出了一般管理的14条原则。韦伯对管理理论的主要贡献是提出了“理想的行政组织体系”理论。巴纳德对管理理论的贡献主要体现在《经理人员的职能》一书中,他认为在组织中,经理人员是最为重要的因素。
行为管理理论: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梅奥对其领导的霍桑试验进行了总结,阐述了与古典管理理论不同的观点——人际关系学说(主要内容略)。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维克托?H?弗鲁姆和戴维?麦克莱兰分别提出了双因素理论、期望理论和成就需要理论。
数量管理理论:产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它是指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成果(如先进的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技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等)为手段,运用数学模型,对管理领域中的人、财、物和信息资源进行系统的定量分析,并做出最优规划和决策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运筹学、系统分析和决策科学化。
系统管理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中的范畴、原理,对组织中的管理活动和管理过程,特别是组织结构和模式进行分析的理论。组织是一个系统,可以把系统分解为子系统,子系统还可以再分解。系统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与环境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系统在投入——转换——产出的过程中不断进行自我调节,以获得自身的发展。
权变管理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在美国形成的一种管理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是力图研究组织与环境的联系,并确定各种变量的关系类型和结构类型。它强调管理要根据组织所处的环境随机应变,针对不同的环境寻求不同的管理模式。权变管理理论着重考查有关环境的变量与各种管理观念和技术之间的关系,以使采用的管理观念和技术有效地实现目标。环境变量与管理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就是权变关系,这是权变管理理论的核心内容。
质量管理理论:质量被定义为产品或服务满足顾客目标或需要的能力。质量管理理论主要有两项内容:不断完善和再造。
6.答案要点:(1)斯密:斯密分析增进劳动生产力的因素时强调分工的作用:首先分工可以使劳动者专门从事一种单纯的操作,从而提高熟练程度、增进技能;其次分工可以减少劳动者的工作转换,节约通常由一种工作转到另一种工作所损失的时间;另外,分工可以使得劳动简化,使劳动者的注意力集中在一种特定的对象上,有利于发现比较方便的工作方法,促进工具的改良和机器的发明。(2)巴贝奇:赞同斯密的观点,但是他认为斯密忽略了分工可以减少支付工资这个好处。他提出了“边际熟练”原则。
7.答案要点:冲破了多年沿袭下来的传统落后的经验管理方法,将科学引进管理领域,是管理理论上的创新。由于采用了科学的管理方法和科学的操作程序,使生产效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使管理理论的创立和发展有了实践基础。把工人视为会说话的机器,是资本家最大限度压榨工人血汗的手段,也是对人的片面的认识。

第二章 道德与社会责任
习题
一、填充题
1.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四种道德观: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公平观保护了______的利益。
3.综合观主张把______和______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去。
4.______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业和各公司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5.崇尚道德的管理不仅把遵守道德规范视作组织获取利益的一种______,更把其视作组织的______。
6.崇尚道德的管理不仅从组织自身角度更从______角度看问题。
7.崇尚道德的管理不仅把人看做手段,更把人看做______。
8.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______、______和______三个层次。
9.只受个人利益影响的道德发展层次是______。
10.除价值准则外,还有两个个性变量也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
______和______。
11.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2.受他人期望影响的道德发展层次是______。
13.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影响的道德发展层次是______。
14.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______以及______的组织文化。
15.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______作为行为的指南。
16.崇尚道德的管理以______为行为导向。
17.道德准则是表明组织的______和______的正式文件。
18.为了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不能仅以____来衡量绩效,还要考查行为的____。
19.只履行社会义务的企业只追求那些对其______有利的社会目标。
20.有______的企业受道德力量的驱动,去做对社会有利的事而不去做对社会不利的事。
21.企业的伦理经营意味着企业注重维护____的利益,从而要采取行动并付出一定的成本。
22.两种社会责任观分别是______和______。
23.古典观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就是指______。
24.伦理的功利观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____或____做出。
25.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提供尽可能多的____。
26.伦理的权力观认为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____的前提下做出。
27.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从而____伦理行为产生。
28.人生的完善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方面。
29.法律不能激发人们追求卓越,它不是____的准则,甚至不是____的准则。
30.道德发展的前惯例层次包括_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阶段。
31.道德发展的惯例层次包括______和______两个阶段。
二、选择题
1.____认为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
A.功利观 B.权利观 C.公平观 D.综合观
2.假如管理者认为解雇工厂中20%的工人是正当的,因为这将增强工厂的盈利能力,使余下的80%的工人工作更有保障,并且符合股东的利益,那么这位管理者接受的道德观是____。
A.综合观 B.公平观C.权利观 D.功利观
3.接受____的管理者可能决定向新来的员工支付比最低工资高一些的工资。
A.功利观 B.权利观  C.公平观 D.综合观
4.____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业和各公司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A.功利观 B.权利观 C.公平观 D.综合观
5.如果一个人做周围人所期望的事,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____层次。
A.前惯例 B.惯例  C.原则
6.如果一个人只在符合自己的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那么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____层次。
A.前惯例 B.惯例  C.原则
7.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的概念是____。
A.自我强度 B.控制中心 C.强化中心
8.如果一个人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即使这些准则违背了法律,也说明他正处于道德发展的____层次。
A.前惯例 B.惯例 C.原则
9.下列问题对管理者的道德行为影响较大的是____。
A.受伤害的人较少
B.很多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
C.行为的后果出现得很晚
D.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小
★10.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履行了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履行了它的____。
A.社会责任 B.社会义务 C.社会反应
11.影响管理道德的主要因素中,最不应该包括的是______。
A.当地所实行的经济制度
B.伦理道德的发展阶段
C.行为本身所涉及道德问题的严重程度
D.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
12.为了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组织的高层管理者应特别重视______。
A.新员工招聘 B.建立明确可行的工作目标
C.定期的道德教育 D.以上都是
13.以下____措施与提高组织的道德标准或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无关。
A.对绩效进行全面的评价
B.以市场占有率最高而不是利润最大化作为经营目标
C.确立道德准则
D.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
14.克制冲动并遵守内心信念的可能性最大的人是____的人。
A.自我强度高 B.自我强度低
C.具有内在控制中心 D.具有外在控制中心
15.下列对道德发展的前惯例层次的描述正确的是______。
A.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平常秩序
B.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
C.尊重他人的权利
D.遵守自己选择的道德准则
16.下面______不是人本管理的观点?
A.职工是企业的主体
B.人是“经济人”所以只要给予足够的物质刺激,就能让他为企业卖力
C.职工参与是有效管理的关键
D.服务于人是管理的根本目的
E.组织中存在非正式组织,对此管理者要给以压制
★17.大多数研究表明,企业的伦理经营和长期效益之间有______关系。
A.正相关 B.负相关 C.不相关
18.职责和权限、利益和能力之间的关系遵循等边三角形定理,______是三角形的三个边,它们应该是相等的?
A.权限、利益、能力 B.职责、权限、利益
C.职责、权限、能力 D.职责、利益、能力
19.下列关于伦理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合乎伦理的管理具有他律的特征
B.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伦理判断和伦理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C.合乎伦理的管理超越了法律的要求
D.合乎伦理的管理仅仅把遵守伦理规范视为组织获利的一种手段
★20.市场经济中要提倡“以义治商”和“以义取利”,这里的“义”指的是____。
A.义气 B.法律 C.和气 D.伦理道德
21.以下行为中不属于企业伦理表现的是______。
A.治理污染 B.定期和不定期培训员工
C.为顾客提供售后服务 D.开发新产品
22.关于影响伦理的结构变量,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
A.正式的规章制度会减少伦理行为的产生
B.在仅根据手段来评估绩效的地方,伦理标准会降低
C.管理者的行为是个人的事情,对企业的管理伦理没有影响
D.压力越大,越可能降低伦理标准
三、简答题
1.什么是道德?
2.崇尚道德的管理具有哪些特征?
3.道德发展阶段是如何影响个人的道德判断的?
4.个人特征是如何影响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的?
5.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管理者的道德行为的?
6.影响问题强度的因素有哪些?
7.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的反对意见和赞成意见分别是哪些?
8.什么是“社会责任”?区分社会责任、社会义务和社会反应。
9.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有哪些?
10.支持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有哪些?
11.简述两种社会责任观。
12.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表现在哪些方面?
13.企业的伦理行为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1.在商业道德方面存在哪些观点?它们各自有哪些特点?
2.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3.管理者可以通过哪些途径来提升员工的道德修养?
4.支持与反对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理由有哪些?
★5.企业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的关系如何?
6.简述道德的三个发展层次。
7.与法律相比,伦理有哪些特征?伦理与法律及效益的关系各是怎样?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功利观,权利观,公平观,综合观
2.弱势群体
3.实证,规范
4.综合观
5.手段,责任
6.社会整体
7.目的
8.前惯例,惯例,原则
9.前惯例层次
10.自我强度,控制中心
11.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12.惯例层次
13.原则层次
14.控制能力,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
15.亚文化准则
16.组织的价值观
17.基本价值观,组织期望员工遵守的道德规则
18.经济成果,道德后果
19.经济目标
20.社会责任
21.利益相关者
22.古典观,社会经济观
23.利润取向
24.后果,结果
25.利益
26.个人基本权利
27.促进
28.物质,精神
29.榜样行为,良好行为
30.遵守规则以避免物质惩罚,只有在符合直接利益时才遵守规则
31.做你周围的人所期望的事,通过履行允诺的义务来维持正常秩序
二、选择题
1.A 2.D 3.C 4.D 5.B 6.A 7.B 8.C 9.B 10.B 11.A 12.D 13.B 14.A 15.B 16.BE 17.A 18.B 19.C 20.D 21.D 22.ABC
三、简答题
1.道德通常是指那些用来明辨是非的规则或原则。根据这一定义,道德在本质上是规则或原则,这些规则或原则旨在帮助有关主体判断某种行为是正确的或错误的,或这种行为是否为组织所接受。
2.崇尚道德的管理具有以下几个特征:把遵守道德规范看做责任;以社会利益为重;重视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视人为目的;超越法律;自律;以组织的价值观为行为导向。
3.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4.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1)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2)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5.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
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处在这种文化中的管理者,具有进取心和创新精神,意识到不道德行为会被发现,敢于对不现实或不合意的需要或期望发起挑战。
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工作小组和部门标准会对弱文化组织中的道德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6.取决于以下六个因素:(1)某种道德行为造成的伤害(或利益)有多大?(2)有多少人认为这种行为是邪恶的(或善良的)?(3)行为实际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或带来实际利益)的可能性有多大?(4)行为后果的出现需要多长时间?(5)你觉得行为的受害者(或受益者)与你(在社会上、心理上或身体上)挨得多近?(6)道德行为对有关人员的影响的集中程度如何?
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问题的强度就越大。
7.反对者认为,个人价值体系是在早年建立的,从而成年时的道德教育是徒劳无功的。
支持者指出,一些研究已发现价值准则可以在童年后建立。另外,他们也找出了一些证据,这些证据表明:(1)向员工讲授解决道德问题的方案,可以显著改变其道德行为;(2)这种教育提升了个人的道德发展阶段;(3)道德教育增强了有关人员对商业道德问题的认识。
8.如果一个企业不仅承担了法律上和经济上的义务(法律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遵守有关法律,经济上的义务是指企业要追求经济利益),还承担子“追求对社会有利的长期目标”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是有社会责任的。
社会义务是企业参与社会活动的基础。如果一个企业仅仅履行了经济上和法律上的义务,我们就说该企业履行了它的社会义务,或达到了法律上的最低要求。只履行社会义务的企业只追求那些对其经济目标有利的社会目标。
社会责任和社会反应超出了基本的经济和法律标准。有社会责任的企业受道德力量的驱动,去做对社会有利的事而不去做对社会不利的事。社会反应则是指企业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的能力。
9.减少利润。一些社会活动白白消耗企业的资源;目标的多元化会冲淡企业提高生产率的基本目标;
不符合股东利益。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实际上是管理者拿股东的钱为自己捞取名声等方面的好处;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其本已十分强大的权力更加强大;
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能“越俎代庖”;
公众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意见不统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
企业不存在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资源,如企业领导人的视角和能力基本上是经济方面的,不适合处理社会问题。
10.增加利润,特别是增加长期利润。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会使:(1)自身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2)与社区、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
符合股东利益。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被看做风险低的和透明度高的,其股票因而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欢迎;
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昕拥有的权力均是有限的,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企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力。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它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呼声很高;
企业拥有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资源,如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11.一个阵营主张企业只应对股东负责,企业只要使股东的利益得到满足,就是具有社会责任的表现,至于其他人的利益,则不是企业所要管的和所能管的,这种观点称为“古典观”或“纯经济观”。
另一个阵营则主张企业要对包括股东在内的所有利益相关者(如消费者、供应商、债权人、员工、所在社区乃至政府等)负责,这种观点称为“社会经济观”。
12.企业对客户的伦理行为,包括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及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力。
13.(1)企业对环境的伦理行为:环境保护、以绿色产品为研究和开发的对象、污染治理;(2)企业对员工的伦理行为:不歧视员工、定期和不定期地培训员工、营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善待员工等;(3)企业对顾客的伦理行为:提供安全的产品、提供正确的产品信息、提供售后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以及赋予顾客自主选择的权力;(4)企业对竞争对手的伦理行为:有序竞争;(5)企业对投资者的伦理行为:带来有吸引力的投资回报;将其财务状况及时准确地报告给投资者;(6)企业对所在社区的伦理行为:提供就业机会和创造财富、为社区做出贡献。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1)功利观:决策要完全依据其后果或结果做出。功利主义的目标是为尽可能多的人谋求尽可能多的利益。一方面,功利主义对效率和生产率有促进作用,并符合利润最大化的目标。另一方面,它会造成资源配置的扭曲,尤其是在那些受决策影响的人没有参与决策的情况下;同时,功利主义也会导致一些利益相关者的权利被忽视。
(2)权利观:决策要在尊重和保护个人基本权利(如隐私权、言论自由和游行自由等)的前提下做出。权利观积极的一面是它保护了个人的自由和隐私。但它也有消极的一面(主要是针对组织而言的):接受这种观点的管理者把对个人权利的保护看得比工作的完成更加重要,从而在组织中会产生对生产率和效率有不利影响的工作氛围。
(3)公平观:要求管理者公平地实施规则。按公平原则行事,也会有得有失。得的是它保护了弱势群体的利益,失的是它可能不利于培养员工的风险意识和创新精神。
(4)综合观:主张把实证(是什么)和规范(应该是什么)两种方法并入到商业道德中,即要求决策人在决策时综合考虑实证和规范两方面的因素。这种道德观综合了两种“契约”:一是适用于社会公众的一般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做生意的程序;二是适用于特定社团里的成员的特殊契约,这种契约规定了哪些行为方式是可接受的。这种商业道德观与其他三种的区别在于它要求管理者考查各行业和各公司的现有道德准则,以决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2.答案要点:影响管理者道德行为的因素包括道德发展阶段、个人特征、结构变量、组织文化、问题强度。
(1)道德发展阶段:人类的道德发展要经历三个层次,每个层次又分两个阶段。随着阶段的上升,个人的道德判断越来越不受外部因素的制约。道德发展的最低层次是前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只有在其利益受到影响的情况下才会做出道德判断;道德发展的中间层次是惯例层次,在这一层次,道德判断的标准是个人是否维持平常的秩序并满足他人的期望;道德发展的最高层次是原则层次,在这一层次,个人试图在组织或社会的权威之外建立道德准则。
(2)个人特征:有两个个性变量影响着个人行为。这两个变量是自我强度和控制中心。
自我强度用来度量一个人的信念强度。一个人的自我强度越高,克制冲动并遵守其信念的可能性越大。这就是说,自我强度高的人更加可能做他们认为正确的事。我们可以推断,对于自我强度高的管理者,其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会更加一致。
控制中心用来度量人们在多大程度上是自己命运的主宰。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认为他们控制着自己的命运,而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则认为他们生命中发生什么事是由运气或机会决定的。从道德角度看,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人不大可能对其行为后果负责,更可能依赖外部力量。相反,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人则更可能对后果负责并依赖自己内在的是非标准来指导行为。与具有外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相比,具有内在控制中心的管理者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可能更加一致。
(3)结构变量:组织的结构设计有助于管理者道德行为的产生。一些结构提供了有力的指导,而另一些令管理者模糊不已。模糊程度最低并时刻提醒管理者什么是“道德的”的结构设计有可能促进道德行为的产生。正式的规章制度可以降低模糊程度,职务说明书和明文规定的道德准则就是正式指导的例子。
(4)组织文化:组织文化的内容和强度也会影响道德行为。最有可能产生高道德标准的组织文化是那种有较强的控制能力以及风险和冲突承受能力的组织文化。在弱组织文化中,管理者可能以亚文化准则作为行为的指南。
(5)问题强度:行为造成的伤害越大,就有越多的人认为行为是邪恶的,行为发生并造成实际伤害的可能性越高,行为的后果越早出现,观测者感到行为的受害者与自己挨得越近,行为的后果越集中,问题的强度就越大。这六个因素决定了道德问题的重要性,道德问题越重要,管理者越有可能采取道德行为。
3.答案要点:招聘高道德素质的员工;确立道德准则;设定工作目标;对员工进行道德教育;对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建立正式的保护机制。(具体内容略)
4.答案要点:见下表。
观点类型 古典观 社会经济观
利润 一些社会活动白白消耗企业的资源;目标的多元化会冲淡企业的基本目标——提高生产率,因而减少利润 企业参与社会活动会使:(1)自身的社会形象得到提升;(2)与社区、政府的关系更加融洽,因而增加利润,特别是增加长期利润
股东利益 企业参与社会活动实际上是管理者拿股东的钱为自己捞取名声等方面的好处,因而不符合股东利益 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通常被看做风险低的和透明度高的,其股票因而受到广大投资者的欢迎,因而符合股东利益
权力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会使其本已十分强大的权力更加强大 企业在社会中的地位与所拥有的权力均是有限的,企业必须遵守法律、接受社会舆论的监督
责任 从事社会活动是政治家的责任,企业家不能“越俎代庖” 企业在社会上有一定的权力,根据权责对等的原则,它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社会基础 公众在社会责任问题上意见不统一,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缺乏一定的社会基础 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并不缺乏社会基础,近年来舆论对企业追求社会目标的呼声很高
资源 企业不存在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资源,如企业领导人的视角和能力基本上是经济方面的,不适合处理社会问题 企业拥有承担社会责任所需的资源,如企业拥有财力资源、技术专家和管理才能,可以为那些需要援助的公共工程和慈善事业提供支持
5.答案要点:(1)古典观下的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古典观所指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是相当狭窄的,企业只需并且只能对股东承担责任。在持古典观的人看来,如果一个企业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股东的利益,那它就是尽了最大的社会责任;相反,如果一个企业从事一些社会活动,或为社会利益着想而把资源从企业中转移出去,则它不仅损害了股东的利益(管理者这样做是在慷他人之慨),而且更为严重的是,损害了其他社会群体的利益。所以,在古典观那里,企业的社会责任指的就是利润取向,企业的唯一目标是追逐利润,使股东的利益达到最大,在这样做的过程中就自然给社会带来最大的福利。
(2)社会经济观所指称的企业社会责任范围很广,它包括了所有的利益相关者,企业不仅要对股东负责,还要对其他利益相关者负责。在多数情况下,企业从事社会责任活动要付出代价,并且很难使成本及时得到补偿,这意味着有关企业要额外支付成本,直接给当期利润造成不利影响。就是说,对非股东的利益相关者负责通常给股东的利益带来不利的影响(至少从短期看或从静态上看)。但若我们换一个角度看,事实上,企业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一些社会责任活动相当于投资。虽然短期内这种投资或许牺牲了企业的经营业绩,但从长期看,这种投资由于改善了企业的社会形象和生存环境、吸引了大量优秀人才和减少了政府的管制等,可以使企业的收益增加,并且所增加的收益足以抵补企业当初所额外支付的成本。从这种意义上讲,企业在利他的同时也在利己。
因此,在古典观下,企业在实现利润目标的过程中就在承担着社会责任。从而在古典观那里社会责任与利润取向是完全一致的;在社会经济观下.我们有充足的理由表明,与不承担社会责任相比,承担社会责任或许会使企业的短期利益受到损害(承担社会责任通常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换来的却是比所损害的短期利益多得多的长期利益。从而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与其利润取向相容。
6.答案要点:前惯例层次:只受个人利益的影响.决策的依据是本人利益,这种利益是由不同行为方式带来的奖赏和惩罚决定的。管理层次:受他人期望的影响,包括对法律的遵守,对重要人物期望的反应,以及对他人期望的一般感觉。原则层次:受个人用来辨别是非的道德准则的影响,这些准则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一致,也可以与社会的规则或法律不一致。
7.答案要点:伦理是指人与人相处的各种道德准则,而法律是指一整套前后一致的、公开的、被广为接受的、带有强制性的普遍的规则。伦理与法律相比。具有以下的特征:非强制性、非官方性、普适性和扬善性。
伦理与法律在内容上是相互渗透的。伦理与法律在作用上是相互补充的。

第三章 全球化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__________。
2.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和______方式。
3.从历史的发展来看,在国际化经营的初始发展阶段,活动方式主要以______为主。
4.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______、______的不断深化以及__________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
5.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______,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
6.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______,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7.从企业的发展来看,国际化经营是一个从______到______的过程。
8.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9.______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
10.卡乌斯基尔曾经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______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______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
11.在非股权安排阶段, _____、_____、____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
12.当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时,企业处于其国际化过程的______阶段。
13.在直接投资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_____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______,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
14.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渐进性。如乔纳森和范赫尼所言,既体现了国际化经营中的_____,也同时体现了企业________、____和______以降低“心理距离”的重要性。
15.国际经营所面对的环境的____和___往往随着国际化经营的地理范围和目标市场的扩大而愈趋扩大。
16.跨国公司多元化经营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多元化的国际经营可以______。
17.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体化的表现之一在于,通过____来保证公司全球战略的实现。
18.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内部的张力就会要求它通过____和______来实现这些优势。
19.邓宁指出,______、_____和______,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
20.____优势是国际化经营的前提。
21.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虽然有着很大的差异,但基本上都是以追求______为基本前提的。
22.一个国家的______、有无______、市场对外来产品的____,都直接关系着海外经营机会的大小。
23.文化因素与政治因素不同,政治因素一般带有____,而文化因素则带有______。
24.霍夫斯泰德把文化因素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四个维度。
25.______是出口进入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____是出口方式的另外一个缺点。
26.国际直接投资是以______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
27.______、______和______反映了进入方式的内在特性,是企业在制定进入决策时需要重点考虑的要素。
28.有四种可供选择的全球竞争战略,即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
29.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市场扩张的路径通常为____、____、___、____、___。
30.邓宁将企业的国际化经营分为四个不同的发展阶段:_____、______、_____、____。
31.当一个企业拥有______优势和______优势时,出口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32.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__和______。
33.______主要指企业转变经营内容、方式、地点时的成本水平。
34.风险指在经营过程中______因素引发的损失的可能性。
35.全球竞争战略根据______和______两个维度分为四种模式。
36.衡量市场规模的指标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37.国际化经营的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8.控制程度影响企业国际化经营的______和______。
二、选择题
1.在国际化经营的高速发展阶段,____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
A.进出口贸易 B.国际间接投资 C.对外直接投资
2.在国际化经营的初始发展阶段,活动方式主要以______为主。
A.进出口贸易 B.国际间接投资 C.对外直接投资
3.当企业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时,企业处于其国际化过程的______阶段。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4.当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时,企业处于其国际化过程的______阶段。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5.当一个企业拥有所有权优势和内部化优势时,______将成为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6.当一个企业仅拥有所有权优势时,其国际化经营的主要方式是____。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7.当一个企业同时拥有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优势时,______成为可行的经营方式。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8.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这一动机在以____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企业中尤为明显。
A.出口 B.非股权安排 C.直接投资
9.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受不同层次、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在设立评价指标时要有____。
A.目的性 D.系统性 C.客观性
10.在“冷热”分析法中,下列因素更多强调其对国际经营活动积极影响的一面的是____。
A.市场机会 B.地理和文化差异 C.自然阻碍
11.下列方法中,主要用于对国际经营环境的对比分析的是____。
A.“冷热”分析法 B.等级尺度法 C.多因素评价法
12.决定一个企业究竟是将其技术秘诀作为商品出售,还是以此为依托在海外从事直接生产和销售的关键,是其拥有者的____。
A.财务能力 B.内部化倾向与能力 C.管理者个人能力
13.描述企业在不同进入方式下,影响其国际经营的组织体制和决策能力的要素是______。
A.控制程度 B.资源投入的沉淀性 C.风险程度
14.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跨国企业将采取______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5.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跨国企业将采取______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6.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跨国企业将采取______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B.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7,当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跨国企业将采取的竞争战略。
A.多国模式 D.国际模式 C.跨国模式 D.全球模式
18.从战略的角度讲,企业进行跨国经营可以达到哪些效果,以提高竞争优势:____。
A.转移特殊竞争力 B.获得区位经济效益
C.更好满足客户需求 D.形成最佳经验曲线
19.企业经营活动的国际化必然引发______的国际化。
A.信息资源 D.附加价值C.文化 D.A与C
20.企业经营国际化.若信息资源过度转移。会导致。
A.技术空洞 B.本国就业不足 C.文化摩擦 D.贸易摩擦
21.企业国际化经营时一般会经历以下进程,请按顺序排列______。
①全球化经营 ②在销售市场建立经营基地 ③追求低成本而在国外开设生产企业 ④在国外直接投资⑤开展进口业务
A.⑤④③②① B.⑤③④①② C.⑤③④②① D.④⑤③②①
22.为了提高轿车工业发展的规模经济性,你认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下列诸项国家产业政策中哪项最具可操作性:______。
A.强制关闭达不到经济生产规模的厂家
B.通过行政干预对达不到经济规模的厂家实行联合经营
C.在限制轿车进口数量的同时,努力扩大国内轿车市场的规模
D.积极扶持规模大的厂家,努力提高其轿车的市场竞争力
23.形成管理外部环境中政治环境的因素包括有______。
A.国家的法律 B.社会舆论 C.政府机构 D.价值观念
24.企业为了创造价值,通常将其在母国所开发出的具有差别化的产品转移到国外市场,这属于______。
A.多国本土化战略 B.全球化战略 C.国际战略 D.跨国战略
25.为实行成本领先战略,企业向全世界的市场推销产品和服务,并在较有利的国家中集中进行生产经营活动,由此形成经验曲线和规模经济效益,以获得高额利润,这种战略称为______。
A.国际战略 B.全球化战略 C.跨国战略 D.多国本土化战略
26.在全球激烈竞争的情况下,企业为了谋求发展,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成本效益和应用效益,转移企业内的特殊竞争力,同时注意当地市场的需要,这种战略是以下几种战略中的哪一种______。
A.跨国战略 B.国际战略 C.全球化战略 D.多国本土化战略
27.20世纪60年代日本产品进军美国市场前,先在澳大利亚进行产品销售试验,以便积累经验。后来在美国销售成功后,发现两地的销售情况差不多,以后就再也未曾采用这一做法。这一情况说明:______。
A.试销做法过于谨慎,多此一举
B.试销做法代价太大,不宜多用
C.不作调查即跨国经营虽然冒失,但可在实践中纠偏而取得成功
D.做销售试验应直接到目标市场国去做.以便取得第一手资料和数据
28.一家用器械制造商以往从未向美国大型百货提供过产品,最近却与西尔斯百货公司签订了一份3年期合同,将其洗衣机产品40%的生产量集中出售给西尔斯公司。这一行为使该制造商的经营环境发生了何种变化:____。
A.环境复杂性降低 B.环境复杂性升高
C.环境动态性降低 D.环境动态性升高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国际化经营?
2.跨国界的经营活动主要包括哪几种方式?
3.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4.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其国际化过程可分为哪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征?
5.与国内化经营相比,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哪些显著的特征?
6.企业国际经营所面对的外部环境的多元性和复杂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7.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体化表现在哪里?
8.简述OLI优势。
9.霍夫斯泰德关于文化的四个维度分别是什么?
10.在评估国际化经营环境时,评估体系中指标的设置有哪些原则?
11.何谓“冷热”分析法?
12.何谓等级尺度法?
四、问答题
1.国际化经营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2.企业为什么要进行国际化经营?
3.国际化经营要受到哪些环境要素的影响?
4.对国际经营环境有哪些具有代表性的评估方法?它们各有哪些优缺点?
5.国际化经营的进入方式主要有哪些?各自的优缺点是什么?
6.试从适用条件、特点、优缺点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全球战略。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国际化经营
2.国际贸易,特许,劳务输出,国际间接投资,国际直接投资
3.进出口贸易
4.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世界市场
5.跨国公司
6.对外直接投资
7.被动,主动
8.出口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直接投资阶段
9.出口贸易
10.间接出口,直接出口
11.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
12.非股权安排
13.商业利益,资源优化组合
14.风险性,动态学习,积累,反馈
15.多元性,复杂性
16.降低国别风险
17.分级计划管理
18.扩张规模,扩张市场
19.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区位特定优势
20.所有权
21.经济利益
22.市场大小,市场潜力,准入程度
23.强制性,习惯性
24.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
25.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控制程度低
26.控制权
27.控制程度,资源投入的沉淀性,风险程度
28.国际模式,多国模式,全球模式,跨国模式
29.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全国市场、海外邻近市场、全球市场
30.间接被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直接主动参与国际贸易阶段、非股权安排阶段和国际直接投资阶段
31.所有权,内部化
32.独资,合资进入,新建,兼并进入
33.资源的投入沉淀性
34.不确定
35.全球一体化压力,当地反应化压力
36.人口数量和增值速度、人口分布状况、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市场消费水平、消费性质和消费结构、市场竞争态势
37.跨国界经营,多元化经营,资源共享,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38.组织体制,决策能力
二、选择题
1.C 2.A 3.A 4.B 5.A 6.B 7.C 8.C 9.B 10.A 11,A 12.B 13.A 14.D 15.A 16.C 17.B 18.ABC 19.B 20.A 21.A 22.D 23.AC 24.C 25.B 26.A 27.D 28.A
三、简答题
1.如果一个企业的资源转化活动超越了一国国界,即进行商品、劳务、资本、技术等形式的经济资源的跨国传递和转化,那么这个企业就是在开展国际化经营。
2.(1)商品在国际间的交换,即国际贸易;(2)特许,包括商标、专利权、专有技术及具有财产价值的知识产权的使用;(3)劳务输出,包括市场广告、法律服务、财务信息咨询、保险、货物运输、会计以及管理技术咨询等服务;(4)国际间接投资,包括证券及不动产投资等;(5)国际直接投资。
3.(1)初始发展阶段:从19世纪至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当时企业国际化经营活动的主要特点是,活动方式主要以进出口贸易为主,跨国投资的方式较少且所涉及的国家和行业也十分有限,此时的跨国投资主要是被当作各发达国家企业保卫各自海外市场的防卫手段。
(2)高速发展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20世纪80年代。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国际分工的不断深化以及世界市场的不断扩大,各国企业纷纷以主动的姿态开展国际化经营。这一阶段突出的特征在于,国际化经营的产物——跨国公司逐渐成为世界经济的核心组织者和最主要的经济活动主体。对外直接投资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主导方式,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了国际贸易。在这一阶段里,虽然发达国家的现代公司在国际化经营中继续保持领先地位,但一些新兴工业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跨国公司也纷纷崛起,并成为国际化经营中的一支重要的新兴力量。
(3)全球竞争阶段:20世纪80年代,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各国经济相互联系与相互依赖的程度不断加深,几乎所有的国家都被纳入到国际分工体系中;同时,由于信息技术革命和各国市场日趋开放,国家间、企业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当今国际化经营活动中最主要的载体。利用国际直接投资,跨国公司实施全球战略构建并形成全球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在世界范围内开展经营活动。
4.(1)出口阶段。出口贸易通常是一个企业“走向世界”的最初方式,也是企业尝试国际化经营的初始阶段。一般来说,企业的出口活动开始是偶尔的,然后才是主动和大规模的。如卡乌斯基尔就曾指出,企业出口活动的展开是由不规则的行为为起点,然后再逐步走向以间接出口方式为主的试验性阶段和以直接出口为主的积极出口阶段。在这一过程中,出口所面临的首要任务是正确地选择能对企业长远发展提供战略机会的海外市场,并采取相应的战略措施。
(2)非股权安排阶段。随着出口活动的推进,国际市场了解的加深,企业开始尝试新的手段和方法。此时,特许经营、技术转移、合同制造等非股权安排成为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新方式。在这一阶段,企业开始考虑如何通过有关经营方式的选择来达到对海外市场渗透和扩展的目的,以及如何调整和变革管理体制(如人力资源策略、营销体系与策略)、各种内部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等以应对企业国际化程度加深所带来的挑战。
(3)直接投资阶段。在这一阶段,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活动不再仅仅以一般商业利益为目标,它还希望通过生产的国际化,实现全球范围内的资源优化组合,并最终实现生产利益和商业利益等综合利益的最大化。很显然,这一时期,企业所拥有的人、财、物、生产和经营管理的技术等条件亦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企业面临的问题主要是,如何识别和判断目标市场出现的新机遇,如何对可供选择的投资机会进行有效的筛选,如何将新的扩张性行动与原有优势结合起来,以及如何推动企业所拥有的竞争优势向可持续化方向发展等。
5.与国内化经营相比,从事国际化经营的企业有着以下显著的特征:跨国界经营、多元化经营、资源共享、全球战略和一体化管理。
6.第一,各国政体和国体差异决定了国际经营活动所面临的政治和法律制度各不相同。第二,不同的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水平决定了国际化经营企业面对的经济环境远远有别于国内。第三,各国拥有的价值观、生活方式、语言文化的差别又决定了国际经营者必须面对多种文化之间的冲突问题。这就要求,国际企业的管理制度、组织结构、决策程序、人员的要求和配备等必须适应国际化的环境。
7.国际企业管理的一体化表现在,一方面,通过分级计划管理来保证公司全球战略的实现;另一方面,总公司与分支机构、子公司之间,各分支机构、各子公司之间,通过互通情报、内部交易来降低风险、共负盈亏。
8.OL I优势是指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这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外国企业所不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生产诀窍、营销技能和管理技巧等。内部化优势是指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发挥自有的所有权优势,使企业缓解或免除外部市场的结构性和交易性失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区位优势则是指因生产地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竞争优势。
9.(1)权力差距。在一个社会组织中,权力分配往往是不均等的,即存在着权力等级。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距离的接受程度较高,可称之为“高权力差距”的社会;有的国家或地区,对权力差距接受程度较低,可称之为“低权力差距”的社会。
(2)不确定性的避免。任何一个社会,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情境,都会感到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但是,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国家或地区,对于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
(3)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一个人只关心自己,而且也只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所有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绝对的忠诚作为报答。 (4)男性化或女性化。这个指标表示的是所谓“男子气概”价值观在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程度。“男子气概”是指自信武断、进取好胜、喜欢冒险。一般地说,一个社会对“男子气概”的评价越高,其对生活数量的追求越要超过对生活质量的追求。
10.(1)系统性和目的性。由于国际经营环境受不同层次、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因此在设立评价指标时要有系统性,能够反映不同层次因素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由于国际经营方式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穷尽所有因素是不经济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要注意有针对性地选取相关指标。
(2)客观性和可比性。指标体系中指标设计要本着客观性的原则,如果小可避免采取主观指标时,也要保证这些指标在测量时的可信度。同时,这些指标的含义要明确和可度量,能够为各评价单元的分析提供依据和标准,以便于比较和选择。
(3)差异性原则。要选择一些对经营环境影响程度较大的因素和指标,而影响程度小的因素和指标通常只作为辅助参考。
11.“冷热”分析法由利特法克和班廷提出。他们认为构成国际经营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七种: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成就、文化一体化程度、法令阻碍、自然阻碍、地理和文化差异。这些因素对国际化经营都存在着“冷”和“热”两种作用方向。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水平和成就、文化一体化程度对国际经营活动有积极影响,其特征越明显,其“热效果”就越高。法令阻碍、自然阻碍、地理和文化差异则对国际经营活动有消极影响,其特征越明显,其“冷效果”就越大。
12.等级尺度法首先根据各个因素表现程度不同,分别细分为若干种情况,参照每个因素的重要程度,定出从最差到最好的各种情况的分值标准,然后根据东道国投资环境的实际程度,对各项评分,并合计总体评分,根据评分结果,评判东道国投资环境的优劣。其分值越高的国家,投资环境越好,反之越差。
四、问答题
1.提示:从历史发展和企业发展两个角度来进行分析和判断,详见简答题3.4。
2.答案要点:各个企业发展成为国际企业有着各自不同的动机。一般来说,这些动机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利用优势能力: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那么企业内部的张力就会要求它通过扩张规模和扩张市场来实现这些优势。
(2)为了占领日益增长的世界商品和服务市场,特别是总部在国内市场较为狭小或日趋饱和的企业一般都有强烈的向外扩张的倾向。
(3)获取关键性战略资源:由于资源在国家间和企业间的分布是不均衡的,企业为了获得对发展有利的关键性资源需要付出较高的代价,而利用国际化经营,企业可以更便利地获得这些资源,并降低获取时所必须支付的成本。这一点在以直接投资为主要形式的国际化企业中尤为明显。
(4)抵御和分散风险:为了避免生产、销售、利润大幅度波动,企业可以选择国际性经营活动实现经营的多元化,或在不同的市场开展经营,以达到“东方不亮,西方亮”的效果。
(5)对竞争对手进行反击:企业发展成为国际化企业的另外一个重要动机是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做出反应,并保护自己在世界市场中的份额。
3.答案要点:(1)政治与法律环境:国家政治体制;政治的稳定性;政府对外来经营者的态度;本国与东道国之间的政治和经济联系;法律环境。
(2)经济和技术环境:经济体制和经济政策;经济发展水平及其发展潜力;市场规模及其准入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社会基础设施。
(3)文化环境:权力差距;不确定性的避免;个人主义或集体主义;男性化或女性化。
(4)自然地理环境。
4.答案要点:(1)“冷热”分析法:构成国际经营环境的因素主要包括七种,即政治稳定性、市场机会、经济发展水平与成就、文化一体化程度、法令阻碍、自然阻碍、地理和文化差异等,它们对国际经营都存在着“冷”(不利)和“热”(有利)两种作用方向。其中,前四种因素更多地强调其对国际经营活动积极影响的一面,它们的特征越明显,“热效果”就越高;反之,则相反。后三种因素更注重其特征变动对国际经营活动的消极影响,它们的特征越明显,“冷效果”越大,越不利于国际经营活动的开展。
“冷热”评价法比较简单和直观,适合于粗略评价。但该方法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选取指标相对笼统,且多为主观指标;其次,评价结果只有冷和热两种结果,因此不够细致;另外,各因素的冷热和国别冷热之间逻辑性不强,因此评价结果的整体性较差。
(2)等级尺度法:挑选了影响投资环境的八个基本因素,即资本抽回限制、外商股权比例、对外商的管制和歧视程度、货币稳定性、政治稳定性、给予关税保护的意愿、当地资本的可供程度、近5年通货膨胀率。
等级尺度法将定性问题加以定量化,结果一目了然,有利于投资者对投资环境进行比较。等级尺度法主要考察了外国投资者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直接与投资使用有关的主要影响因素,但没有考虑影响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的外部因素,如投资地点的基础设施、法律制度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等。而法律制度、市场体制和行政机关的办事效率恰恰是大多数发展水平较低国家的薄弱之处。
(3)多因素评价法:试图从多方面、多角度采用多指标来全面衡量一个国家的投资环境。投资环境因素分为11类,即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财务环境、市场环境、基础设施、技术条件、辅助工业、法律制度、行政机构效率、文化环境、竞争环境。每一个因素又由一系列子因素构成,如政治环境包括政治稳定性、国有化的可能性、当地政府的外资政策等。
多因素评估法是一个较一般的投资环境评价方法,适合于对各国投资环境的全面评价。但由于其出发点是一般性,因此对具体项目的投资动机考虑较少。
5.答案要点:(1)出口:是指企业将国内生产和加工的产品输往海外目标市场的活动。根据该企业与目标市场联系的紧密程度不同,可以将其区分为直接出口进入与间接出口进入两种类型。
出口方式并不需要企业拥有丰富的国际化经营的知识和经验。其次,出口方式的资源投入相对较少,风险也相对较小。在出口经营过程中,企业无需投人大量的专项资本。另一方面,企业原有投入可以或已经在国内经营过程中得到了有效的分摊。
非生产性成本支出较大是出口进入方式面临的最大问题。在出口进入方式下,企业往往会遇到东道国的关税与非关税壁垒,此外还需要支付高额的运输和保险费用支出。控制程度低是出口方式的另外一个缺点。在出口进入方式下,本企业难以对其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企业对营销渠道及其运行效率的控制必然会被削弱,有关国际经营计划实施与发展所必需的稳定性也会受到影响。
(2)非股权安排:是国际化经营的第二阶段,该种方式的主要特征是不以股权控制为目标,并且所涉及的财务风险较小。非股权安排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特许、合同制造、管理合同等。
相对于出口进入,非股权安排的资源投人增大,所面临的风险也在增大。从事非股权安排的企业在进入东道国时,可以绕开贸易壁垒,节省关税支出;还可以通过技术渗透实施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
由于不涉及股权,因此就大多数情况而言,非股权安排对东道国企业的控制是相当有限的。非股权安排的另外一个威胁在于,极易造成技术泄密,从而使企业丧失所有权优势。例如,东道国企业可以在特许的范围内,接触并使用许可技术、品牌或专利,很可能会掌握其中的诀窍。
(3)国际直接投资:是指以控制权为目的的国际资本流动,控制权的获得是通过股权的占有来实现的。国际直接投资进入主要包括合资进入和独资进入、新建进入和兼并进入等多种方式。
合资:采取合资经营往往能够享受比较好的优惠待遇;与东道国投资者共同投资经营企业,也可以减小由于东道国政治环境因素变化而带来的政治风险;借助于东道国投资方熟悉当地情况的优势,有利于提高企业对东道国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
当然,合资经营也有不利的一面,主要表现在:一是由于合资企业是由投资各方共同管理,而投资者各方投资动机不尽相同,因而会造成合资企业在经营目标、经营战略和策略各方面难以协调统一,从而影响合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二是由于不能独立地掌握对企业完全的经营自主权,因此国际企业在整体经营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等方面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约;三是合资经营经常会受到跨文化冲突的困扰。
独资:独资企业在所有权和经营权上有着独特优势:一是不存在与其他投资者的利益冲突和调整问题,可以享有完全的经营自主权;二是有利于企业在跨国经营中企业整体战略的制定、调整和实现,有利于在资源和生产配置、利益实现方面进行最佳的调整;三是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使母子公司之间协调统一,保证子公司的经营活动符合母公司全球战略利益的要求;四是可以保证母公司转移给子公司的技术资产不易扩散。
但采用以独资方式投资进入的难度较大,许多国家通常对独资企业与合资企业采取区别待遇,如有的国家不允许外资占有全部股权;有的国家对独资企业审批严格,要求承担高技术投入或产品出口义务,给予的优惠措施少于合资企业等。一是投资者在投资所在地独立经营,由于对东道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环境的适应能力差,开展经营活动有较大难度。二是企业独立承担全部投资费用,资本投入大,风险也大。
新建:企业通过新建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有利之处在于:一是有利于与国际企业整体战略更紧密地协调配合。新建形式可以不受已有企业的束缚,跨国公司可以按照自己所希望的规模筹建新的企业,在企业的选址、生产布局、生产规模、适用技术等方面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做出安排;二是有利于母公司对子公司的控制和管理。与收购方式相比,创建企业没有固有管理模式的束缚,国际企业可以采用更适合自己的管理模式。
创建的不利之处在于:首先,形成生产能力所需的投人大、周期长。由于新建新企业需要大量的筹建工作,因而投入大、周期长,在国际市场情况变化很快的情况下,不利于企业迅速进入市场。其次,通过新建方式新增加的生产能力,将意味着对原有市场格局的重新整合,在市场竞争较激烈的行业,易导致竞争对手的剧烈反应,从而加大企业进入市场的难度。
兼并:通过购并从事对外直接投资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一是有利于企业迅速进入目标市场,收购方式可以省掉建厂的时间,从而可以迅速建立起国外的产销体系;二是有利于节省企业的资金投入。在大多数情况下,收购投入要大大低于新建的投入;三是有利于充分利用被收购企业的现有资源,如迅速获得现有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和生产设备,获得被购并企业的先进技术,利用被收购企业的分销渠道;四是有利于降低行业进入障碍,通过收购形式,一方面可以获得被购并企业在原行业内的市场份额,不至于使原来的市场格局发生巨大变化;另一方面购并也直接起到了减少竞争对手的作用。
购并进入的不利之处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实施购并的前提是对被收购企业资产价值的评估,但由于国家间的会计准则不同,国外市场信息收集的难度大,一些资产特别是无形资产的价值难以准确估价,因此对目标企业价值评估的难度往往较大。其次,被收购企业固有的管理模式与跨国公司的管理模式一般会有较大差异,国际企业与被购并企业需要进行全方位的磨合,因此国际企、少对被收购企业的有效控制和管理通常是一个缓慢而充满风险的过程。
6.答案要点:(1)国际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低时适用这种模式。这是一种由母公司开发现有的核心能力并传递到子公司的战略模式。在国际模式下,母公司向世界各地的子公司转移技术和知识。突出的缺点是它不能为子公司提供最大限度的自由,以使它们能够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反应。此外,它通常不能以规模经济实现低成本。
(2)多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低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高时适用这种模式。与国际模式相比,多国模式中母公司虽然也行使最终控制权,但它赋予子公司很大的自主权,以根据当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改变。在多国模式下,每个子公司是一个自治的单位,具备在当地市场运作所需要的所有职能。多国模式的优点是允许子公司根据当地国家的情况作出反应,很少需要公司总部来进行协调和指导。同时,由于子公司是自治单位,产品和服务很少在子公司之间相互转移。主要缺点是较高的制造成本和重复工作。尽管多国模式中核心技术也由母公司向各东道国传递,但不能通过实行集中制造和向全球市场提供标准产品的方式实现规模经济。而且由于多国模式倾向于将战略决策权分散,因此在许多情况下,它难以向竞争对手发起协调一致的全球性的进攻。
(3)全球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高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低时适用这种模式。全球模式的特点是由母公司集中决策,并对海外的大部分业务实行严格的控制。那些采取低成本全球竞争战略的公司通常采用这种模式。采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通常在成本最低和技术最好的地方进行生产,将标准化的产品向全球市场销售。这些公司把全球作为一个单一的市场,认为不同国家的消费者的品味和喜好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使用全球模式的公司需要做大量的协调工作,而目,这类公司还必须为在不同国家的子公司之间进行的产品转移确定价格。
(4)跨国模式:全球一体化的压力和当地反应化的压力都比较高时适用这种模式。在当今全球经济中,要想获得竞争优势,经常需要同时从适应当地情况、转移技术和节约成本中追求利润,使得企业能够同时获得全球扩展的所有利益。这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组织模式——跨国模式。特点是,将某些职能集中在最能节约成本的地方,把其他一些职能交给子公司以便更多地适应当地的情况,促进子公司之间的交流以及技术的转移。在采用跨国组织模式的公司中,某些功能特别是研究倾向于集中在本国进行。其他一些功能也集中,但不一定必须在本国。跨国模式需要子公司之间的大量和广泛的沟通。子公司之间为了互利,相互转让技术和知识,同时集中化的加工厂与各地的组装厂相互协调,以便高效率地运行全球集成的生产体系。

第四章 信息与信息化管理
习题
一、填充题
1.在管理学科中,通常把信息定义为______。
2.信息评估的关键在于进行______。
3.______是信息的最重要特征。
4.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的特征。
5.______是信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
6.衡量信息采集工作质量的唯一标准是______。
7.根据信息载体的不同,可将信息源划分为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8.鉴别信息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9.信息筛选的依据是信息的______、______与______。
10.______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出环节。
11.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有______、______和______的干扰。
12.客观传播障碍主要有_____的障碍、_____的障碍、_____造成的障碍等。
13.______是信息采集、加工、存储和传播的最终目的。
14.信息开发包括开发______和______开发。
15.作为一个过程,信息的反馈包括______、______和______等三个环节。
16.一般信息系统包括五个基本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7.信息系统为管理者提供了一种在组织内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信息的系统方法。
18.系统分析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______。
19.______是考察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
20.系统实施的结果是产生一个______。
21.决策支持系统包括______和特殊化的______。
22.用户以一种______的方式与决策支持系统进行对话。
23.人工智能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是______和______。
24.信息存储应注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在系统设计阶段,需要确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专家系统是以______为基础的信息系统。
27.例外报告是在______时产生。
28.信息系统中的处理是把______的过程。
29.信息存储要注意方便性问题,既指______方便,又指______方便。
30.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______的管理思想。
31.ERP包含的基本的功能模块有______、______和______。
32.ERP将______和______集成到了整个供应链上。
二、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无形成本的是______。
A.员工士气不振 B.工作程序变动造成的工作瘫痪
C.员工工资 D.公司信誉的降低
2.下列不属于有形成本的是______。
A.购买计算机 B.厂房
C.系统维护和升级 D.公司信誉的降低
3.下列不属于有形收益的是______。
A.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 B.销售额的上升
C.存货成本的下降 D.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4.下列不属于无形收益的是______。
A.可度量的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B.士气大振
C.更好的顾客服务 D.信息获取能力的提高
5.下列哪项不是信息完全性的要求:______。
A.尽可能详细 B.尽可能简洁
C.在详细和简洁间找到一种平衡 D.信息提供越多越好
6.通过寻找物证、人证来验证信息的可靠程度的方法是______。
A.查证法 B.比较法 C.佐证法 D.逻辑法
7.______是考察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
A.系统调查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分析
8.______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
A.系统调查 B.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分析
9.编制新信息系统说明书是在系统开发的________一步骤完成。
A.系统调查 D.系统设计 C.系统实施 D.系统分析
10.如果借助金字塔来对管理决策或控制进行分类,则位于塔底的是______控制,位于塔中部的是____控制,位于塔尖的是____。
A.业务或操作,战术或功能,战略计划和控制
B.战术或功能,战略计划和控制,业务或操作
C.战略计划和控制,业务或操作,战术或功能
D.业务或操作,战略计划和控制,战术或功能
11.过程控制处于____之列。
A.战略计划和控制 B.功能控制   C.业务控制
12.______是对及时信息的首要要求。
A.例外报告 B.时间敏感性   C.频繁性
13.______是信息管理工作的第一步,是做好信息管理工作的基础与前提。
A.信息的采集 B.信息的传播  C.信息的利用
14.旨在解决信息的可靠性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是____。
A.鉴别 B.筛选 C.激活
15.旨在解决信息的适用性问题的信息加工过程是____。
A.鉴别 B.筛选  C.激活
16.作为沟通的媒介,信息技术对协调过程的功能具有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在以下哪些领域里能够很明显地看到____。
A.缩减沟通的隔阂 B.时间差异也大大缩减
C.组织内信息能够更好地保存 D.供部分用户享用
★17.信息技术可以透过以下____方面来提高公司的绩效。
A.商业过程的改进 B.个人生产力和决策质量的提高
C.取得行业内的竞争优势 D.ABC.
18.______是ERP系统的核心所在。
A.物流管理模块 B.财务管理模块  C.生产控制管理模块
19.下列______不是ERP模拟运行及用户化阶段的目标和相关任务?
A.模拟运行及用户化    B.切换运行
C.制定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 D.验收
20.下列______不是ERP项目实施小组的主要工作。
A.审定项目目标、范围及评价考核标准
B.制定项目计划,保证计划的实现
C.提交各阶段的工.作成果报告
三、简答题
1.什么是信息?信息与数据有什么关系?
2.哪些信息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的?
3.为什么说决定是否收集更多的数据以产生更多和更好的信息是比较困难的?
4.信息管理工作包括哪些方面?
5.为了使信息的采集富有成效,管理者必须做好哪些工作?
6.作为一个过程,信息的加工一般由哪些步骤组成?
7.在信息的加工过程中,筛选与鉴别有何不同?
8.信息的存储包含哪几层含义?
9.在信息的存储中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10.管理者在传播信息时,要注意防止信息畸变或信息失真,导致信息畸变的原因有哪些?
11.什么是信息孤岛?
12.信息反馈需要满足哪些要求?
13.有用信息的特征有哪些?
14.信息的利用过程包括哪些步骤?
15.试从管理思想、软件产品、管理系统三个层次来理解ERP。
16.从开环MRP经过闭环MRP直到MRPⅡ,其发展有哪些局限?ERP的发展是怎样突破这些局限的?
17.Gartner Group公司把从MRPⅡ到ERP称为是一场革命,其革命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1.对管理者有用的信息具备哪些特征?
2.组织中的信息传播与大众传播有什么不同?
3.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努力做到哪些,并应尽力避免哪些现象的发生?
4.叙述信息系统开发生命周期。
5.对特定的组织而言,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系统可应用于哪些方面?
6.组织中的管理人员应该怎样评估信息?
7.新旧信息系统转换有哪些方法?
8.ERP的基本模块有哪些?
9.ERP实施的基本过程是怎样的?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2.成本一收益分析
3.质量
4.高质量,及时,完全
5.信息的采集
6.所采集的信息是否对组织及其管理者有用
7.文献性信息源,口头性信息源,电子性信息源,实物性信息源
8.查证法,比较法,佐证法,逻辑法
9.适用性,精约性,先进性
10.编写
11.传播主体,传播渠道,客观传播障碍
12.自然语言,学科专业知识,传播技术迅速更新
13.信息的利用
14.外延式,内涵式
15.反馈信息的获取,传递,控制措施的制定与实施
16.输入,处理,输出,反馈,控制
17.收集,处理,维持,分配
18.功能要求
19.系统设计
20.运行系统
21.分析模型,数据库
22.交互和实时
23.专家系统,机器人
24.准确性、安全性、费用问题、方便性
25硬件、软件、人员、数据来源
26.知识
27.事情超出常规
28.原始数据加工转换成有意义、有用的信息
29.使用,更新
30.供应链
31.财务管理模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式,物流管理模块
32.财务计划,价值控制功能
二、选择题
1.C 2.D 3.A 4.A 5.D 6.C 7.B 8.D 9.C 10.A 11.C 12.B 13.A 14.A 15.B 16.ABC 17.D 18.C 19.B 20.A
三、简答题
1.在管理学科中,通常认为“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就成了信息”。
信息和数据是两个既有密切联系又有重要区别的概念。数据是记录客观事物的性质、形态和数量特征的抽象符号,如文字、数字、图形和曲线等。数据不能直接为管理者所用,因为其确切含义往往不明显。信息由数据生成,是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得到的,如报表、账册和图纸等。信息被用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规律,从而为管理工作提供依据。
需要注意的是,信息和数据的区别不是绝对的。有时,同样的东西对一个人来说是信息,而对另一个人来说则是数据。
2.有两类信息不值得管理者去获取:一类信息的收益较高,但其获取成本更高;另一类信息的获取成本较低,但其收益更低。
3.在很多情况下,由于信息对组织来说是新的,确定可能发生的成本要比预测潜在的收益容易。实际上,新信息的最重要收益通常是无法预期的,只有在员工对新信息比较熟悉时才能做到。很多组织在引入信息技术时会遇到此类问题,不仅所预期的收益是不切实际的,而且真实收益通常是不可预见的,从而无法量化。
4.信息管理工作包括信息的采集、加工、存储、传播、利用和反馈。
5.(1)明确采集的目的:在任何情况下,信息的采集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特定时期的特定目标,也就是说,信息的采集具有目的性。
(2)界定采集的范围:这包括采集的对象范围、时间范围和空间范围。
(3)选择信息源:管理者要明白,信息源的选择对信息的采集至关重要。管理者也要明白,不同的信息源具有不同的特征,所提供的信息的种类与质量可能不一样。管理者要根据采集目的、自身掌握的信息源状况以及时间的紧迫性等选择合适的信息源。
6.(1)鉴别:是指确认信息可靠性的活动;(2)筛选:是指在鉴别的基础上,对采集来的信息进行取舍的活动;(3)排序:是指对筛选后的信息进行归类整理,按照管理者所偏好的某一特征对信息进行等级、层次的划分的活动;(4)初步激活:是指对排序后的信息进行开发、分析和转换,实现信息的活化以便使用的活动;(5)编写:是信息加工过程的产出环节,是指对加工后的信息进行编写,便于人们认识的活动。
7.筛选与鉴别是两种不同的活动。鉴别旨在解决信息的可靠性问题,依据的是与信息有关的客观事实;而筛选旨在解决信息的适用性问题,依据的是管理者的主观判断。鉴别中被确认可靠的信息,未必都被保留;而鉴别中被确认可疑的信息,未必都被剔除。
8.(1)用文字、声音、图像等形式将加工后的信息记录在相应的载体上;(2)对这些载体进行归类,形成方便人们检索的数据库;(3)对数据库进行日常维护,使信息及时得到更新。
9.(1)准确性问题:在对信息进行记载、登录时,要做到内容准确、表述清楚、结构有序;(2)安全性问题:要保证信息在存储期间不会丢失与毁坏;(3)费用问题:信息的存储应尽量节约空间,以节省费用;(4)方便性问题:第一层含义是指使用方便,第二层含义是指更新方便。
10.(1)传播主体的干扰:在组织中,传播主体可能为了私利,故意歪曲、扣压信息,报喜不报忧;或者受自身理解与表达能力、心理状态的影响,无法正确把握信息的内涵,无意中造成信息的失真;或者由于工作能力低下、人浮于事、办事拖沓,一方面不能及时处理信息,造成严重积压;另一方面又不善于识别、判断信息的价值,可能把一些无关紧要的信息投入传播,而把有价值的信息丢在一边。
(2)传播渠道的干扰:组织的信息传播渠道有外部的,也有内部的。对于内部的正式传播渠道,如果机构庞杂、层次繁多,上层管理者的信息往下传播时,每经过一个层次,信息就要受到该层次管理者的一次综合,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再传播出去,这样不仅导致传播速度慢,而且每一次综合和理解都不可能保证信息完全不变。组织的信息传播系统不健全、分工不明确、责任不清、办事推诿等,也会影响传播速度,造成信息传播中断。
(3)客观传播障碍的存在:客观障碍主要有自然语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传播技术迅速更新造成的障碍等。自然语言的障碍包括外国语言、方言的障碍;学科专业知识的障碍是指对学科专业的不熟悉可能会妨碍有关主体理解 信息的真实含义,因为有些信息在表述中不可避免地会用到某些学科专业知识;现代传播技术更新很快,来不及学习与掌握也会构成障碍。
11.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或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会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是组织肌体不健康的表征。
12.(1)反馈信息真实、准确;(2)信息传递迅速、及时:反馈信息传递迟缓会影响控制措施的及时实施,使管理工作中的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3)控制措施适当、有效:在较快地得到质量较高的反馈信息的前提下,管理者就有可能采取切实有效的控制措施,确保信息管理工作卓有成效。
13.首先必须质量较高;其次必须是及时的,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能够获得;最后必须是完全的和相关的。
14.(1)管理者在认清问题性质的前提下,判断什么样的信息有助于解决问题;(2)对组织目前拥有的信息资源作梳理,在此基础上,判断所需要的信息是否存在;(3)如果组织中存在需要的信息,则可以直接使用。如果不存在,则需要考虑是否能够通过对现有信息的开发、整合来满足管理者对信息的要求。如果不能,则要考虑重新采集信息,回到信息管理的源头。
15.(1)ERP是一整套企业管理系统体系标准,其实质是在MRPⅡ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而成的面向供应链(Supply Chain)的管理思想;(2)ERP是综合应用了客户机/服务器体系、关系数据库结构、面向对象技术、图形用户界面、第四代语言(4GL)、网络通讯等信息产业成果,以管理企业整体资源的管理思想为灵魂的软件产品;(3)ERP是整合了企业管理理念、业务流程、基础数据、人力、物力、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于一体的企业资源管理系统。
16.有两个局限:(1)尽管从物料资源扩展到制造资源,但仍限于企业内部的资源;(2)是功能上以优先级计划以及需求和能力平衡的计划为核心,基本上是结构化决策。
ERP的发展突破了这两个局限。首先,ERP中的资源计划已不局限在企业内部,而是把供应链内的供应商等外部资源也都看做是受控对象被集成进来,因此,ERP是面向供应链管理的。其次,时间被作为资源计划的一部分,且当作最关键的资源被考虑,这是ERP对资源内涵的另一个扩展。
17.(1)由层级文件到关系数据库系统;(2)由字符界面到图形用户界面;(3)由主机系统到客户机/服务器;(4)由刚性结构到弹性结构(指模块功能配置方面);(5)由反应式功能到能动式功能。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1)高质量:质量是信息的最重要特征。质量方面的要求又可细分为几方面的要求。首先,高质量的信息必须是精确的。清楚是高质量的信息的另一要求。另外,高质量的信息是排列有序的。最后,信息传递的媒介对质量有重要影响。
(2)及时:多数管理工作需要及时的信息。及时的信息有以下几方面的要求。管理者一有需要就获得信息,是对及时的信息的首要要求。及时的信息的另一个要求是信息要反映当前情况。最后一个要求是信息要频繁地提供给管理者。
(3)完全:如果信息有助于管理工作的有效完成,那么它必须是完全的。信息的完全性也有几个方面的具体要求。首先,信息的范围必须足够广泛,从而可以使管理者较全面地了解现状,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简洁和详细是完全性的另外两个要求,要在简洁和详细之间找到一种平衡。最后,只有那些与手头上的管理工作有关的信息才需要提供,信息提供过多反而不好。
2.答案要点:(1)目的更加具体。大众传播的目的是向社会公众传播各类信息。组织中的信息传播是管理者的有意行为,是为了完成具体的工作任务而进行的。信息接受者必须按信息的内容去行为或不行为,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
(2)控制更加严密。大众传播只对传播过程进行控制,对受传者的控制是间接的。主要的控制工作体现在提高传播信号的质量、分析受传者的心理、按受传者的心理与需求进行信息编码等。组织中的信息传播除进行以上这些控制之外,还要直接、严密地控制受传者的行为,以保证传播目的的实现。
(3)时效更加显著。大众传播虽然强调传播时效,但如果传播不及时,传播者所受的负面影响有限。对组织中的信息传播来说,如果在被管理者需要按某种信息去行为或不行为时,或者在决策过程中需要某种信息时,该信息没有传播到位,就会造成直接损失。
3.答案要点: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努力做到:
(1)善于开发信息:信息开发包括外延式开发和内涵式开发。外延式开发是指对信息源和信息渠道的开拓与发掘,以便获取更多的信息。内涵式开发是指对已经掌握的信息进行深度加工、重组、激活,以产生新的信息或更具有价值的信息。只有开发出更多、更好的信息,组织的信息管理工作才能上一个新台阶。
(2)为信息价值的充分发挥提供组织上的保证:信息被正确地传递到正确的人手中并被正确地使用,需要经过多道环节,并消耗一定的资源。这意味着管理者应该在组织结构设计、资源分配、人员安排等方面为信息的利用创造条件。
(3)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管理者应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信息的价值。应认识到一些信息可能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事物本身的变化而变得不再有用,而另一些信息可能随着客观形势的发展而变得更有价值。
为了更好地利用信息,管理者应尽力避免以下现象的发生:
(1)信息孤岛:由于部门利益的存在或技术上的原因,组织中的信息有时不能被共享,出现信息孤岛。信息孤岛的存在会造成组织资源的浪费,同时它也是组织肌体不健康的表征。
(2)信息过载:在信息爆炸的年代,一些管理者在日常的工作中可能被大量的信息困扰,感到无所适从。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管理者应鼓励下属提供精炼的信息,同时在组织设计时适当地分权与授权。
4.答案要点:信息系统开发的第一步是系统调查。在这一步骤,组织确定是否存在一个能被信息系统处理的问题或机会。另外,也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定是否能在组织内建立一个新信息系统。一旦确定了一个信息系统既是必要的又是可行的,组织就可制定一个开发计划,争取获得管理当局的批准。
第二步是系统分析。这一步骤的目的是确定信息系统的功能要求。首先,要考察和分析目前使用的系统,评估组织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以及仔细评估最终用户的信息需求。然后确定一系列功能要求。
第三步是系统设计。这一步是考查系统的技术能力的第一步。设计人员确定所需要的硬件、软件、人员和数据来源,并对将要生产出来的、用来满足前一步中所确定的功能要求的信息产品进行描述。
第四步是系统实施步骤。这一步骤的结果是产生一个运行系统,要添置或开发硬件和软件,以组成新信息系统。在系统组成之后,就要进行全方位的调试,以保证系统能满足上面提到的所有要求。调试完毕后,系统就可以使用了,组织也就可以进行旧信息系统向新信息系统的转换了。
信息系统开发的最后一步是系统维护,以使它保持良好的状态并保证它不会遇到本来可以预防的问题。
以上五个步骤形成系统开发的生命周期,这些步骤是高度相关和相互依赖的。
5.答案要点:可以从这三个方面来分析:(1)电子数据处理和业务控制;(2)管理信息系统和功能控制;(3)决策支持系统和战略计划。
6.答案要点:首先分清哪些信息是值得收集的,哪些信息是不值得收集的。其次,比较收集获取信息的成本和收益,包括所有有形的成本和收益,以及无形:的成本和收益。
7.答案要点:(1)让新旧系统同时运行一段时间,通过试验,逐渐把新系统引入到新组织中;(2)忽然转换法:忽然终止旧系统的运行,同时开始新系统的运行,新旧系统之间不存在交叉。
8.答案要点:基本模块分别为财务管理模块(分为会计核算与财务管理两大块);生产控制管理模块(包括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物流管理(主要包括分销管理、库存管理和采购管理)。
9.答案要点:实施的基本过程是:(1)项目的前期工作(软件安装之前的阶段):包括领导层培训及ERP原理的培训,企业诊断,需求分析、确定目标,软件选型;(2)实施准备阶段(包括数据和各种参数的准备和设置):项目组织,数据准备,系统安装调试,软件原型测试;(3)模拟运行及用户化,这一阶段的目标和相关的任务是:模拟运行及用户化,制定工作准则与工作规程,验收;(4)切换运行;(5)新系统运行。

第五章 决策与决策方法
习题
一、填充题
1.决策被定义为管理者______的过程,或者管理者______的过程。
2.决策的主体是______。
3.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也可以和其他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
4.决策的目的是______或______。
5.决策遵循的是______原则,而不是______原则。
6.______是决策的依据。
7.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______”假设提出的。
8.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提出“______”标准和“______”原则。
9.行为决策理论认为人的理性介于____和____之间。
10.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______或______。
11.执行方案的过程中,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的______作保障。
12.在环境比较稳定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______进行;而在环境烈变化的情况下,决策一般由组织的______进行。
13.垄断程度高容易使组织形成以______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4.激烈的竞争容易使组织形成以______为导向的经营思想。
15.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
16.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
17.信息化程度对决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对______的影响上。
18.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______决策。
19.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______决策。
20.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有三种类型:_____、____和____。
21.组织中的任何决策既有成分,也有______成分。
22.个人价值观通过影响决策中的______来影响决策。
23.决策的本质是一个______。
24.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______。
25.在进取性组织文化中,人们倾向于______。
26.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____和____。
27.程序化决策涉及______,非程序化决策涉及______。
28.从环境的可控制程度看,可把决策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组织面对垄断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______导向的经营思想。
30.组织面对竞争程度高的市场,容易形成______导向的经营思想。
31.收集信息时要进行______分析。
32.根据决策者风险偏好特征,可以把决策者分成_____、______和______三种类型。
33.在计算机广泛应用之前,人们常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并以______分析为主的决策方法。
34.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倡导______。时间一般在______小时,参加者______人为宜。
35.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时,可以采取______。
36.集体决策方法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三种。
37.管理者有时需对企业某部门的经营活动方向进行选择,可采用______和______两种方法。
38.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认为,在确定某个单位经营活动方向时,应该考虑它的____和____两个维度。
39.对于“瘦狗”型的经营单位,企业应该采取______的战略。
40.政策指导矩阵法从____和____两个维度分析企业经营单位的现状和特征。
41.定量决策方法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三种。
42.______是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一种数学规划。
43.线性规划的模型包含____和____两大部分。
44.常用的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方法有_____、____和____。
45.解决风险型决策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
46.解决风险决策常用的一个目标是______。
47.在面对多阶段的风险决策问题时,人们经常采用______方法。
48.模拟是一种通过产生______的实验来求解随机问题的技术,又称______方法。
49.竞争模拟所具有的______、______、______是其他课堂教学形式难以比拟的。
二、选择题
1.决策过程的第一步是______。
A.明确目标 B.诊断问题C拟定方案
2.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略决策的目标是______。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3.通常用来指导组织战术决策的目标是______。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4.通常用来指导组织业务决策的目标是______。
A.长期目标 B.中期目标 C.短期目标
5.如果组织面对的是垄断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______。
A.如何改善生产条件 B.如何完善营销网络
C.如何扩大生产规模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6.如果组织面对的是竞争程度较高的市场,那么下列通常不是其决策重点的是______。
A.如何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向
B.如何对竞争对手的行为做出快速反应
C.如何才能不断向市场推出新产品
D.如何降低生产成本
7.在卖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
A.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和生产能力
B.市场需求情况
C.消费者的偏好
8.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组织所做的各种决策的出发点是______。
A.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
B.组织自身的生产能力
C.市场需求情况
★9.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______决策。
A.时间敏感型 B.知识敏感型
10.下列不属于决策者只寻求满意结果的原因的是______。
A.只能满足于在现有方案中寻找
B.决策者能力的缺乏
C.选择最佳方案需要花大量的时间和金钱
D.决策者只需要有满意的结果
11.下列不属于企业短期决策的是______。
A.投资方向选择 B.人力资源开发
C.组织规模确定 D.企业日常营销
12.集体决策的优点是______。
A.能够最大范围地汇总信息 B.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
C.能得到更多的认同 D.更好地沟通 E.做出更好的决策
13.决策的特点有______。
A.目标性 B.可行性 C.不可选择性 D.满意性 E.最优性
14.下列属于例外问题的有。
A.组织结构变化 B.重大投资 C.重要人事任免 D.重大政策制定
15.喜好风险的人往往会选择风险程度______而收益______的行动方案。
A.较高,较高 B.较高,较低 C.较低,较低 D.不确定
16.知识敏感型决策是指那些对时间要求______,而对质量要求的决策。
A.不高,较高 B.较高,也较高 C.较高,不高 D.不高,也不高
17.是日常工作中为______提高生产效率、工作效率而做出的决策,牵涉范围较窄。
A.战略决策 B.战术决策 C.管理决策 D.业务决策
18.非程序化决策的决策者主要是______。
A.高层管理者 B.中层管理者 C.基层管理者 D.技术专家
19.下列关于头脑风暴法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相关专家或人员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
B.所发表的建议必须要深思熟虑
C.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 D.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20.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时,可以采取______。
A.名义小组技术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技术
21.关于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
B.业务增长率反映业务增长的速度,影响投资的回收期限
C.“明星”型经营单位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
22.下列______是由波士顿咨询公司提出来的?
A.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 D.头脑风暴法 C.政策指导矩阵法
23.关于政策指导矩阵法,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是定性决策方法
D.采用严格意义的3×3矩阵来分析
C.对于竞争能力较强但市场前景不容乐观的经营业务,不应继续发展,但也不要马上放弃
24.下列关于企业竞争模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在竞争模拟中,各公司不能获得其他公司的任何信息
B.企业竞争模拟中的企业包含一般企业的主要机构和功能
C.管理层分工负责和团队合作是竞争中取胜的重要因素
25.当决策问题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可以采用______的决策方法。
A.定性 B.定量 C.以定性为主
26.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这种方法是______。
A.名义小组技术 B.头脑风暴法 C.德尔菲技术
27.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中所用的两个维度是____和____。
A.销售额 B.相对竞争地位 C.业务增长率 D.投资回收期
28.下列哪种方法是用来解决不确定型决策问题的?
A.大中取大法 B.数学规划 C.网络优化
三、简答题
★1.什么是决策?如何理解其含义?
2.集体决策有哪些优点?
3.简述古典决策理论。
4.简述行为决策理论。
5.为了使方案顺利有效实施,如何调动广大员工的积极性?
6.组织文化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7.决策问题的性质是如何影响决策的?
8.如何防止随意决策?
9.决策者如何避免“安于现状”心态的出现?
10.什么叫“决策近视症”?
11.决策者如何走出“自我为中心”的误区?
12.什么是风险型决策?
13.简述头脑风暴法的特点及原则。
14.什么是“名义小组技术”?
15.简述运用德尔菲技术的步骤。
16.简述“小中取大法”?
17.简述最大期望效用准则与最大期望收益准则的区别。
18.什么是企业竞争模拟?
四、问答题
1.迄今为止,有关决策的理论经历了何种发展?
2.决策的过程包括哪些步骤?每一步骤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3.决策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4.组织中常见的决策陷阱有哪些?组织如何避免这些陷阱?
5.决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为什么?
6.根据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企业经营业务的状况可以被分成哪四种类型?各自具有什么特点?
7.什么是“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方法?其步骤是怎样的?
8.在计算机已经普及的今天,为什么定性决策方法仍有用武之地?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识别并解决问题,利用机会
2.管理者
3.个体决策,群体决策
4.解决问题,利用机会
5.满意,最优
6.适量的信息
7.经济人
8.有限理性,满意度
9.完全理性,非理性
10.诊断问题,识别机会
11.资源
12.中低层管理者,高层管理者
13.生产
14.市场
15.组织自身的生产条件与生产能力
16.市场需求情况
17.决策效率
18.时间敏感型
19.知识敏感型
20.风险厌恶型,风险中立型,风险爱好型
21.事实,价值
22.价值成分
23.过程
24.维持现状
25.勇于创新、宽容对待失败
26.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
27.例行问题,例外问题
28.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
29.生产
30.市场
31.成本一收益
32.风险规避,风险中性,风险偏好
33.定性
34.创新思维,1~2,5~6
35.名义小组技术
36.头脑风暴法,名义小组技术,德尔菲技术
37.经营单位组合分析法,政策指导矩阵法
38.相对竞争地位,业务增长率
39.收缩甚至放弃
40.市场前景,相对竞争能力
41.确定型决策,不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
42.线性规划
43.目标函数,约束条件
44.小中取大法,大中取大法,最小最大后悔值法
45.最大期望收益准则,最大期望效用准则,多阶段决策问题与决策树
46.使期望收益最大化
47.决策树
48.随机数,蒙特卡罗
49.竞争性,趣味性,实用性
二、选择题
1.B 2.A 3.B 4.C 5.B 6.D 7.A 8.C 9.B 10.D 11.ABC 12.ABCDE 13.ABD 14.ABCD 15.A 16.A 17.D 18.A 19.B 20.A 21.C 22.A 23.B 24.A 25.AC 26.B 27.BC 28.A
三、简答题
1.决策定义为“管理者识别并解决问题的过程,或者管理者利用机会的过程”。对于这一定义,可作如下理解:
(1)决策的主体是管理者,因为决策是管理的一项职能。管理者既可以单独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个体决策;也可以和其他的管理者一道共同做出决策,这样的决策被称为群体决策。
(2)决策的本质是一个过程,这一过程由多个步骤组成。
(3)决策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或利用机会,这就是说,决策不仅仅是为了解决问题,有时也是为了利用机会。
2.能够最大范围地汇总信息;拟定更多的备选方案;能得到更多的认同;更好地沟通;做出更好的决策。
3.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2)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3)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4)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4.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1)人是有限理性的;(2)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3)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4)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5)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5.需要做以下三方面的工作:(1)将决策的目标分解到各个部门与个人,实行目标责任制,让他们树立起责任心,感受到组织赋予他们的压力;(2)管理者要善于授权,做到责权对等,相关主体拥有必要的权利,便于其完成相应的目标;(3)设计合理的报酬制度,根据目标的完成情况对相关主体实施奖惩,以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通过以上三方面的工作,能够实现责、权、利三者的有效结合,确保方案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路线演进。
6.在保守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受这种文化的影响,倾向于维持现状,害怕变化,更害怕失败。对任何带来变化(特别是重大变化)的行动方案会产生抵触情绪,并以实际行动抵制。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决策者会在决策之前预见到,带来变化的行动方案在实施中将遇到很大阻力,很有可能遭致失败,而在保守型文化中的人们不会轻易容忍失败,他就会产生顾虑,从而将有关行动方案从自己的视野中剔除出去。其结果是,那些旨在维持现状的行动方案被最终选出并付诸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文化的保守性。
在进取型组织文化中生存的人们欢迎变化,勇于创新,宽容对待失败。在这样的组织中,容易进入决策者视野的是给组织带来变革的行动方案。有时候,他们进行决策的目的就是制造变化。此外,组织文化是否具有伦理精神也会对决策产生影响。具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会引导决策者采取符合伦理的行动方案,而没有伦理精神的组织文化可能会导致决策者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
7.(1)问题的紧迫性: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非常紧迫,急需处理,则这样的决策被称为时间敏感型决策。对于此类决策,快速行动要比如何行动更重要,也就是说,对决策速度的要求高于对决策质量的要求。组织在发生重大安全事故、面临稍纵即逝的重大机会时以及在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所面临的决策属于此类。需要说明的是,时间敏感型决策在组织中不常出现,但每次出现都给组织带来重大影响。
相反,如果决策涉及的问题对组织来说不紧迫,组织有足够的时间从容应对,则这样的决策可被称为知识敏感型决策,因为在时间宽裕的情况下对决策质量的要求必然提高,而高质量的决策依赖于决策者掌握足够的知识。组织中的大多数决策均属于此类。
(2)问题的重要性:问题的重要性对决策的影响是多方面的:①重要的问题可能引起高层领导的重视,有些重要问题甚至必须由高层领导亲自决策,从而决策可得到更多力量的支持;②越重要的问题越有可能由群体决策,因为与个体决策相比,在群体决策时,问题被认识得更全面,决策的质量可能更高;③越重要的问题越需要决策者慎重决策,越需要决策者避开各类决策陷阱。
8.防止决策随意的办法主要有:(1)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决策;对于重大决策,在拿出最终方案前,要对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必要时可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详细论证,防止少数人的偏见主导整个决策过程;(2)树立并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对事后证明为失误的决策,要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3)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适当分权,防止决策者独揽大权、专断行事;(4)加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科学的手段辅助决策。
9.(1)牢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哪些是成功的障碍,努力克服这些障碍。
(2)不要把维持现状当作你的选择,应当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维持现状等于自取灭亡。
(3)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和努力。有的人想维持现状,是因为他已经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与心血,改变现状对他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没有舍弃便没有收获,弃旧才能扬新。
(4)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将来的“现状”是今日的“现状”不可比拟的。
(5)如果你有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要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10.患了“决策近视症”的决策者只看到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和不重视长远的利益。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和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和决策者所在的组织的制度(尤其是激励制度)有关。没有远大理想的人通常会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为一时之得而乐,为一时之失而悲。另外如果一个决策者在一个组织中的任期不长,而且其报酬主要取决于任期内的组织的绩效,那么他在决策过程中倾向于“近视”。
11.(1)采取行动之前设立成功的标准;(2)必须实现明确自己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结果;(3)行动结果出来前后,向与决策无关的人询问;(4)对一些重复决策尽量用统计方法判断在决策决定因素方面,自己的选择占多大比重;(5)定期列出遭遇的失败,并积极寻找原因;(6)积极从过去的决策中获取有用的信息。
12.如果决策问题涉及的条件中有些是随机因素,它虽然不是确定型的,但我们知道它们的概率分布,这类决策被称为风险型决策。
13.头脑风暴法的特点是:针对解决的问题,相关专家或人员聚在一起,在宽松的氛围中,敞开思路,畅所欲言,寻求多种决策思路,倡导创新思维。原则:(1)各自发表自己的意见,对别人的建议不作评论;(2)建议不必深思熟虑,越多越好;(3)鼓励独立思考、奇思妙想;(4)可以补充完善已有的建议。
14.在集体决策中,如果大家对问题的性质了解程度有很大差异,或意见有较大分歧,直接开会讨论效果并不好,可能出现争执不下、权威人士发言后大家随声附和的情况。这时,可以采取“名义小组技术”。管理者先选择一些对要解决的问题有研究或有经验的人作为小组成员,并向他们提供与决策问题相关的信息。小组成员各自先不通气,独立地思考,提出决策建议,并尽可能详细地将自己提出的备选方案写成文字资料。然后召集会议,让小组成员一一陈述自己的方案。在此基础上,小组成员对全部备选方案投票,产生大家最赞同的方案,并形成对其他方案的意见,提交管理者作为决策参考。
15.(1)根据问题的特点,选择和邀请做过相关研究或有相关经验的专家。(2)将与问题有关的信息分别提供给专家,请他们独立发表自己的意见,并写成书面材料。(3)管理者收集并综合专家们的意见后,将综合意见反馈给各位专家,请他们再次发表意见。如果分歧很大,可以开会集中讨论;或者管理者分头与专家联络。(4)如此反复多次,最后形成代表专家组意见的方案。
16.决策者对未来持悲观态度,认为未来会出现最差的情况。决策时,对各种方案都按它带来的最低收益考虑,然后比较哪种方案的最低收益最高,简称小中取大法。
17.计算期望时,用收益的效用乘相应的概率,再求和。除了风险中性的理性人,人们的效用函数一般是非线性的,用期望效用更能体现决策者的风险偏好。最大期望收益准则可以看做最大期望效用准则的特例,即效用函数是一种特殊的线性函数。
18.企业竞争模拟是运用计算机技术模拟企业的竞争环境,供模拟参加者进行经营决策的练习,适合学校进行管理教学和企业进行人员培训之用。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1)古典决策理论:古典决策理论是基于“经济人”假设提出的。古典决策理论认为,应该从经济的角度来看待决策问题,即决策的目的在于为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①决策者必须全面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②决策者要充分了解有关备选方案的情况;③决策者应建立一个合理的层级结构,以确保命令的有效执行;④决策者进行决策的目的始终都在于使本组织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
古典决策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完全理性的,在决策者充分了解有关信息情报的情况下,是完全可以做出完成组织目标的最佳决策的。古典决策理论忽视了非经济因素在决策中的作用,这种理论不可能正确指导实际的决策活动。
(2)行为决策理论:西蒙在《管理行为》一书中指出,理性的和经济的标准都无法确切地说明管理的决策过程,进而提出“有限理性”标准和“满意度”原则。其他学者对决策者行为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们在研究中也发现,影响决策的不仅有经济因素,还有决策者的心理与行为特征,如态度、情感、经验和动机等。
行为决策理论的主要内容是:
①人是有限理性的。②决策者在识别和发现问题中容易受知觉上的偏差的影响.而在对未来的状况做出判断时,直觉的运用往往多于逻辑分析方法的运用。③由于受决策时间和可利用资源的限制,决策者即使充分了解和掌握有关决策环境的信息情报,也只能做到尽量了解各种备选方案的情况,而不可能做到全部了解。④在风险型决策中,与经济利益的考虑相比,决策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起着更为重要的作用。决策者往往厌恶风险,倾向于接受风险较小的方案。⑤决策者在决策中往往只求满意的结果,而不愿费力寻求最佳方案。行为决策理论抨击了把决策视为定量方法和固定步骤的片面性,主张把决策视为一种文化现象。除了西蒙的“有限理性”模式,林德布洛姆的“渐进决策”模式也对“完全理性”模式提出了挑战,他认为决策过程应是一个渐进过程。决策不能只遵守一种固定的程序,而应根据组织外部环境与内部条件的变化进行适时的调整和补充。
(3)新发展的决策理论:继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之后,决策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新发展的决策理论认为,决策贯穿于整个管理过程,决策程序就是整个管理过程。组织是由决策者及其下属、同事组成的系统。整个决策过程从研究组织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开始,继而确定组织目标、设计可达到该目标的各种可行方案、比较和评估这些方案进而进行方案选择(即做出择优决策),最后实施决策方案,并进行追踪检查和控制,以确保预定目标的实现。最新的决策理论对决策的过程、决策的原则、程序化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组织机构的建立同决策过程的联系等都作了精辟的论述。
当今的决策者应在决策过程中广泛运用现代化的手段和规范化的程序,应以系统理论、运筹学和电子计算机为工具,并辅之以行为科学的有关理论。这就是说,最新决策理论把古典决策理论和行为决策理论有机结合起来,它所概括的一套科学行为准则和工作程序,既重视科学的理论、方法和手段的应用,又重视人的积极作用。
2.答案要点:(1)诊断问题或识别机会:在这一步骤中,管理者必须特别注意:要尽可能精确地评估问题和机会;要尽力获取精确的、可信赖的信息,并正确地解释它;同时,需要注意处在控制之外的因素也会对机会和问题的识别产生影响。
(2)明确目标:所要结果的数量和质量都要明确,因为目标的这两个方面都最终指导决策者选择合适的行动路线。
(3)拟定方案:这一步骤需要创造力和想像力,在提出备选方案时,管理者必须把其试图达到的目标铭记在心,而且要提出尽量多的方案。为了提出更多、更好的方案,需要从多种角度审视问题,这意味着管理者要善于征询他人的意见。
(4)筛选方案:管理者起码要具备评价每种方案的价值或相对优势/劣势的能力。在评估过程中,要使用预定的决策标准(如所要的质量)并仔细考虑每种方案的预期成本、收益、不确定性和风险。最后对各种方案进行排序。另外,管理者必须仔细考察所掌握的全部事实,并确信自己已获得足够的信息。
(5)执行方案:管理者要明白,方案的有效执行需要足够数量和种类的资源作保障。管理者还要明白,方案的执行将不可避免地会给有关各方带来变化,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可能会受到损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管理者善于做思想工作,帮助他们认识这种损害只是暂时的,或者说是为了组织全局的利益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在可能的情况下,管理者还可以拿出相应的补偿方案以消除他们的顾虑,化解方案在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阻力。管理者更应当明白,方案的实施需要得到广大员工的支持,需要调动他们的积极性。
(6)评估效果:用方案实际的执行效果与管理者当初所设立的目标进行比较,看是否出现偏差,如果存在偏差,则要找出偏差产生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如果偏差的发生与决策过程中的前四个步骤有关,那么管理者就应该重新回到前面四个步骤,对方案进行适应性调整,以使调整后的方案更加符合组织的实际和变化的环境。如果发现偏差是由方案在执行过程中某种人为或非人为的因素造成的,那么管理者就应该加强对方案执行的监控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确保已经出现的偏差不扩大甚至有所缩小,从而使方案取得预期的效果。
3.答案要点:(1)环境因素:包括环境的稳定性、市场结构、买卖双方在市场的地位。
(2)组织自身的因素:包括组织文化、组织的信息化程度、组织对环境的应变模式。
(3)决策问题的性质:包括问题的紧迫性、问题的重要性。
(4)决策主体的因素:包括个人对待风险的态度、个人能力、个人价值观、决策群体的关系融洽程度。
4.答案要点:(1)“近视症”。这种情况的出现可能跟决策者个人因素有关,也可能跟决策者所在组织的制度(特别是激励制度)设计有关。因此需要有远大理想的决策者,以及设计合适的组织制度。
(2)方案评价随意。防止决策随意的办法主要有:①树立和坚持科学发展观,任何决策都要尊重科学,按科学规律决策;对于重大决策,在拿出最终方案前,要对每个可供选择的方案进行科学论证,必要时可组织内外部专家进行详细论证,防止少数人的偏见主导整个决策过程。②树立并强化决策者的责任意识,对事后证明为失误的决策,要对有关责任人严惩不贷。③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对组织结构进行重新设计,适当分权,防止决策者独揽大权、专断行事。④加强组织的信息化建设,借助科学的手段辅助决策。
(3)过分依赖直觉。防止的方法有:①在做出决定前,多做一些基础性工作,如深入实际调查了解情况、对未来可能的情况变化进行充分预测;②在决策过程中,要主动倾听不同方面的常见,尤其要认真对待反面意见;③扩大自己的社交圈,通过各种不同的渠道搜集对组织有用的信息,提高决策能力。
(4)以自我为中心,偏信个人经验与能力。为了走出“以自我为中心”这一误区,管理者一方面要正确对待自我,客观认识自我,要承认人是不可能不犯错的,关键是要认识错误并知错就改,不断提升自己。管理者另一方面要加强学习。
(5)被问题的形式所迷惑。避免的方法:①不要机械地接受问题,要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②尽量由本人提出一个辩证的、客观陈述事实的问题。③在决策过程中,要不断地怀疑问题。改变一下问法也许会使决策趋于完善。④当别人向你提出建设性意见时,想一想他看问题的角度与动机。
(6)安于现状。决策者要尽力避免“安于现状”心态的出现,可考虑的办法有:①牢记自己所确立的目标,了解在目前情况下哪些是你成功的障碍,努力克服这些障碍。②不要把维持现状当作你的选择,应当去发现其他的可能性。在竞争日益激烈,变化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现代社会,维持现状等于自取灭亡。③不要夸大自己的成本和努力,有的人想维持现状,是因为他已经付出相当多的努力与心血,改变现状对他而言意味着前功尽弃。但是,没有舍弃便没有收获,弃旧才能扬新。④要相信明天会更美好,将来的“现状”与今日的“现状”是不可比拟的。⑤如果你有比“维持现状”更好的选择,不要害怕付出努力,要逼迫自己去实现它。
(7)浪漫主义者。克服浪漫主义情绪对决策的影。向的办法主要有:①丢掉幻想,无论是作为一个人,还是作为一个企业,其在社会中的作用都是有限的。②在一时的成功面前,保持头脑冷静,要听听逆耳的忠言。③通常,在组织超常发展的背后潜藏着危机。作为领导人,要居安思危,采取措施,预防危机发生。④要认识利润对于企业就像健康对于人一样。企业存在的目的主要是追求利润,而不是其他。讲利而不唯利是图,讲义而不把企业办成“小社会”。⑤要客观认识社会效益对一个企业的作用。很多时候,社会影响带来的没有经济效益支撑的表面上的辉煌,恰恰是企业衰败的前奏。
5.答案要点:决策遵循的是满意原则,而不是最优原则。
现实中,(1)组织内外的很多因素都会对组织的运行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但决策者很难收集到反映这些因素的一切信息;(2)对于收集到的有限信息,决策者的利用能力也是有限的,从而决策者只能拟定数量有限的方案;(3)任何方案都要在未来实施,而未来是不确定的,人们对未来的认识和影响十分有限,从而决策时所预测的未来状况可能与实际的未来状况不一致。现实中的上述状况决定了决策者难以做出最优决策,只能做出相对满意的决策。
6.答案要点:(1)“瘦狗”型:市场份额和业务增长率都较低,只能带来很少的现金和利润,甚至可能亏损。
(2)“幼童”型:业务增长率较高,目前市场占有率较低。高增长的速度需要大量资金,而仅通过该业务自身难以筹措。
(3)“金牛”型:市场占有率较高,而业务增长率较低,从而为企业带来较多的利润,同时需要较少的资金投资。这种业务产生的大量现金可以满足企业经营的需要。
(4)“明星”型:市场占有率和业务增长率都较高,代表着最高利润增长率和最佳投资机会。
7.答案要点:决策者在选择了某方案后,若事后发现客观情况并未按自己预想的发生,会为自己事前的决策而后悔。由此,产生了最小最大后悔值决策方法,其步骤是:(1)计算每个方案在每种情况下的后悔值,定义为:
后悔值=该情况下的各方案中的最大收益-该方案在该情况下的收益;
(2)找出各方案的最大后悔值;(3)选择最大后悔值中最小的方案。
8.答案要点:(1)人们面对信息不完全的决策问题时,比如面对新的环境里出现的新问题,难以使用对数据依赖程度很高的定量方法;(2)当决策问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密切时,比如定量分析的目标函数如何确定,特别是当多个决策者意见有分歧时,需要采用定性方法或以定性为主的决策方法;(3)当决策问题十分复杂,现有的定量分析方法和计算工具难以胜任时,人们也不得不进行粗略的估计和定性分析。

第六章 计划与计划工作
习题
一、填充题
1.______过程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
2.______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______的逻辑延续。
3.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______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______、______和______安排的管理文件。
4.我们有时用“______”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
5.计划工作是对决策工作在______和______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地展开和细化。
6.计划工作具有秩序性,其最主要的秩序表现为计划工作的______和______。
7.可以用计划对______的贡献来衡量一个计划的效率。
8.计划工作必须追求______、______、______等方面的平衡。
9.根据计划的程序化程度,可以把计划分为____和____。
10.从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______、______及______,这其中,______是组织的主要计划。
11.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可以将计划分为______与______。
12.战略性计划显著的两个特点是______与______。
13.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____和____。
14.______和______是计划的两大显著特征。
15.______决定组织的性质,是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
16.预算是一份用______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17.组织的目标结构包括目标的____和____。
18.目标结构描述了组织中各层次目标间的______。
19.从过去发生的事件中探求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其基本方法有和______。
20.将某一大前提应用到个别情况,并从中引出结论的方法是______。
21.从个别情况发现结论,并推论出具有普遍原则意义的大前提的方法是______。
22.企业内部的物料可分为____和____两种类型。
23.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____和____。
24.开环的MRP能根据有关数据计算出相关物料需求的准确时间与数量,但没有考虑到生产企业现有的____和____的有关约束条件。
25.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______。
26.组织需要将抽象的目的和使命细化为______。
27.______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陈述书。
28.战略性计划是战术性计划的______。
29.计划工作的目的是______,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
30.目标结构描述了组织中各个层次目标间的______。
31.衡量代价时不仅要衡量时间、金钱或者生产等,而且还要衡量______。
32.计划的编制过程就是决策的______。
33.战术性计划是战略性计划的______。
34.流程再造是指对企业的现有流程进行______,然后重新构建新的流程的过程。
35.流程再造应该围绕______进行。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相关需求的是______。
A.原材料的需求 B.客户订购的产品 C.售后维修需要的备品备件
2.下列属于独立需求的是______。
A.半成品的需求 B.零部件的需求 C.科研试制需要的样品
3.描述产品的零件结构,把主生产计划展开成零件计划的是______。
A.物料需求计划 B.物料清单 C.生产作业计划
4.落实最终产品的出产进度的计划是______。
A.资源需求计划 B.主生产计划 C.物料需求计划
5.______的计划是有效率的。
A.能得到最大的剩余 B.成本等于收 C.详细
6.下列不属于基本MRP的依据的是______。
A.主生产计划 B.物料清单 C.库存信息 D.人员配置
7.采购管理不确定______。
A.合理的定货量 B.促销人员
C.优秀的供应商 D.最佳的安全储备
★8.根据计划的明确性,可以把计划分类为______。
A.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B.战略性计划和战术性计划
C.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D.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9.下列关于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与业务计划的关系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业务计划与人事计划是为财务计划服务的
B.财务计划研究如何从资本的提供和利用上促进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
C.人事计划分析如何为业务规模的维持或扩大提供人力资源的保证
10.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不包括______。
A.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 B.评估计划 C.修改计划 D.选定计划
11.最常见的对重要前提条件预测的方法是______。
A.德尔菲法 B.头脑风暴法 C.提喻法
12.闭环MRP的组成中不包括。
A.能力需求计划 B.营销计划 C.采购作业计划
13.计划是______。
A.面向未来的 B.过去的总结 C.现状的描述 D.面向行动的,
14.在经营计划调整方法中,______适用于品种比较稳定的情况下生产计划和销售计划的调整。
A.滚动计划法 B.启用备用计划法
C.时间序列分析法 D.综合评价法
三、简答题
1.什么是计划?
★2.简述计划与决策的区别与联系。
3.计划具有哪些性质?
4.规则与程序、规则与政策有什么区别?
5.简述开环MRP。
6.什么是闭环MRP?它与开环MRP有什么区别?
7.与MRP相比,MRPⅡ有何改进?
8.什么是战略性计划?试描述战略性计划的特点。
9.生产控制模块包括哪些方面?
四、问答题
1.计划可以分为哪些类型?
2.解释孔茨与韦里克的计划层次体系的基本内容。
3.计划的编制包括哪些工作步骤?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计划
2.决策,决策
3.文字和指标,方向,内容,方式
4.计划工作
5.时间,空间
6.纵向层次性,横向协作性
7.组织目标
8.时间与空间,明确性,程序化程度
9.程序性计划,非程序性计划
10.业务计划,财务计划,人事计划,业务计划
11.战略性计划,战术性计划
12.长期性,整体性
13.具体性计划,指导性计划
14.面向未来,面向行动
15.目的或使命
16.数字
17.时间结构,空间结构
18.协作关系
19.演绎法,归纳法
20.演绎法
21.归纳法
22.独立需求,相关需求
23.生产计划,采购计划’
24.生产能力,采购能力
25.秩序性
26.组织的目标
27.政策
28.依据
29.所有行动保持同一方向。
30.协作关系
31.个人和集体的满意程度
32.落实过程
33.落实
34.调研分析、诊断、再设计
35.结果而不是任务
二、选择题
1.A 2.C 3.B 4.B 5.A 6.D 7.B 8.C 9.A 10.C 11.A 12.B 13.AD 14.A
三、简答题
1.从名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用文字和指标等形式所表述的,组织以及组织内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未来一定时期内,关于行动方向、内容和方式安排的管理文件。计划既是决策所确定的组织在未来一定时期内的行动目标和方式在时间和空间的进一步展开,又是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管理活动的基础。
从动词意义上说,计划是指为了实现决策所确定的目标,预先进行的行动安排。这项行动安排工作包括: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进一步分解任务和目标,选择任务和目标实现方式,进度规定,行动结果的检查与控制等。我们有时用“计划工作”表示动词意义上的计划内涵。因此,计划工作是对决策所确定的任务和目标并对选好的目标提供一种合理的实现方法。
2.决策与计划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概念。说它们是相互区别的,因为这两项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不同。决策是关于组织活动方向、内容以及方式的选择。我们是从“管理的首要工作”这个意义上来把握决策的内涵的。任何组织在任何时期为了表现其社会存在,必须从事某种为社会所需要的活动。在从事这项活动之前,组织当然必须首先对活动的方向和方式进行选择;计划则是对组织内部不同部门和不同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行动任务的具体安排,它详细规定了不同部门和成员在该时期内从事活动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但计划与决策又是相互联系的,这是因为:
(1)决策是计划的前提,计划是决策的逻辑延续。决策为计划的任务安排提供了依据,计划则为决策所选择的目标活动的实施提供了组织保证。
(2)在实际工作中,决策与计划是相互渗透,有时甚至是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的。
决策制定过程中,不论是对内部能力优势或劣势的分析,还是在方案选择时关于各方案执行效果或要求的评价,实际上都已经开始孕育着决策的实施计划。反过来,计划的编制过程,既是决策的组织落实过程,也是决策的更为详细的检查和修订的过程。无法落实的决策,或者说决策选择的活动中某些任务的无法安排,必然导致决策一定程度的调整。
3.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查计划的性质:计划工作是为实现组织目标服务;计划工作是管理活动的桥梁,是组织、领导和控制等管理活动的基础;计划工作具有普遍性和秩序性;计划工作要追求效率。
4.规则不同于程序。其一,规则指导行动但不说明时间顺序;其二,可以把程序看做是一系列的规则,但是一条规则可能是或可能不是程序的组成部分。规则也不同于政策。政策的目的是要指导行动,并给执行人员留有酌情处理的余地;而规则虽然也起指导行动的作用,但是在运用规则时,执行人员没有自行处理之权。
5.MRP的基本任务是:(1)从最终产品的生产计划(独立需求)导出相关物料(原材料、零部件等)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相关需求);(2)根据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来确定其开始生产(订货)的时间。
MRP的基本内容是编制零件的生产计划和采购计划。然而,要正确编制零件计划,首先必须落实最终产品(在MRP中称为成品)的出产进度计划,即主生产计划,这是MRP展开的依据。其次需要知道产品的零件结构,即物料清单,把主生产计划展开成零件计划;同时需要知道库存数量才能准确计算出零件的采购数量。因此,基本MRP的依据是:(1)主生产计划(MPS);(2)物料清单(BOM);(3)库存信息。
6.闭环MRP系统除了物料需求计划外,还将生产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计划和采购作业计划纳入MRP,形成一个封闭的系统。
MRP系统的正常运行,需要有一个现实可行的主生产计划。它除了要反映市场需求和合同订单外。还必须满是企业的生产能力约束条件。因此.除了要编制资源需求计划外,还要制定能力需求计划,同各个工作中心的能力进行平衡,只有做到能力与资源均满足负荷需求时,才能开始执行计划。在能力需求计划中,生产通知单是按照它们对设备产生的负荷而进行评估的,采购通知单的过程与之类似,检查它们对分包商和经销商所产生的工作量。执行MRP时要用生产通知单来控制加工的优先级,用采购通知单来控制采购的优先级。这样,基本MRP系统进一步发展,把能力需求计划和执行及控制计划的功能也包括进来,形成一个环形回路,称为闭环MRP。
7.在20世纪80年代。人们把销售、采购、生产、财务、工程技术、信息等各个子系统进行集成,并称该集成系统为制造资源计划,记为MRPⅡ。MRPⅡ最大的成就在于把企业经营的主要信息进行集成。(1)在物料需求计划的基础上向物料管理延伸,实施对物料的采购管理,包括采购计划、进货计划、供应商账务和档案管理、库存账务管理等等:(2)由于系统已经记录了大量的制造信息,包括物料消耗、加工工时等,在此基础上扩展到产品成本核算、成本分析;(3)主要生产计划和生产计划大纲的依据是客户订单,因此向前又可以扩展到销售管理业务。
8.战略性计划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其特点有:长期性、整体性。长期性:指战略性计划涉及未来较长时期;整体性:指战略性计划是基于组织整体而制定的,强调组织整体的协调。
9.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车间控制、制造标准。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1)根据时间的长短,可以把计划分为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
(2)从职能空间分类,可以将计划分为业务计划、财务计划及人事计划;
(3)根据涉及时间长短及其范围广狭的综合性程度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战略性计划与战术性计划;
(4)根据计划内容的明确性标准。可以将计划分类为具体性计划和指导性计划;
(5)根据计划的程序化程度,可以将计划分为程序性计划和非程序性计划。
2.答案要点:(1)目的或使命:指明一定的组织机构在社会上应起的作用和所处的地位。它决定组织的性质,决定此组织区别于彼组织的标志。
(2)目标:组织的目的或使命往往太抽象,太原则化,它需要进一步具体化为组织一定时期的目标和各部门的目标。
(3)战略:战略是为厂达到组织总目标而采取的行动和利用资源的总计划.其目的是通过一系列的:主要目标和政策去决定和传达对想要成为什么样组织的预期。
(4)政策:政策是指导或沟通决策思想的全面的陈述书或理解书。但不是所有政策都是陈述书,政策也常常会从主管人员的行动,户含蓄地反映出来。
(5)程序:程序是制定处理未来活动的一种必需方法的计划。它详细列出必须完成某类活动的切实方式,并按时间顺序对必要的活动进行排列。
(6)规则:规则没有酌情处理的余地。它详细地阐明明确的必须行动或非必需的行动。其本质是反映了一种必须或无须采取某种行动的管理决策。
(7)方案:方案是一个综合性的计划,它包括目标、政策、程序、规则、任务分配、要采取的步骤、要使用的资源以及为完成既定行动方针所需的其他因素。
(8)预算:预算是一份用数字表示预期结果的报表。
3.答案要点:(1)确定目标:确定目标是决策工作的主要任务。目标是指期望的成果。目标为组织整体、各部门和各成员指明了方向,描绘了组织未来的状况。并且作为标准可用来衡量实际的绩效,计划工作主要任务是将决策所确立的目标进行分解,以便落实到各个部门、各个活动环节并将长期目标分解为各个阶段的目标。
(2)认清现在:认识现在的目的在于寻求合理有效的通向对岸的路径.也即实现目标的途径。认清现在不仅需要有开放的精神,将组织、部门置于更大的系统中.而且要有动态的精神,考查环境、对手与组织自身的随时间的变化与相互间的动态反应。
(3)研究过去:研究过去不仅是从过去发生过的事件中得到启示和借鉴,更重要的是探讨过去通向现在的一些规律。
(4)预测并有效地确定计划的重要前提条件:其重要性不仅在于。对前提条件认识越清楚、越深刻,计划工作越有效,而且在于,组织成员越彻底地理解和同意使用一致的计划前提条件,企业计划工作就越加协调。
(5)拟定和选择可行性行动计划:包括三个内容:拟定可行性行动计划、评估计划和选定计划。
(6)制定主要计划:拟定主要计划就是将所选择的计划用文字形式正式地表达出来。作为一项管理文件。拟写计划要清楚地确定和描述5W1H的内容,
(7)制定派生计划:基本计划几乎肯定需要派生计划的支持。
(8)制定预算,用预算使计划数字化:编制预算,一方面是为了计划的指标体系更加明确,另一方面是企业更易于对计划执行进行控制。

第七章 战略性计划与计划实施
习题
一、填充题
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______的。
2.战略性计划主要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阶段构成。
3.______是组织持久的和本质的原则。
4.公司环境的最关键部分是______。
5.某一行业被入侵的威胁大小主要取决于行业______。
6.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企业的各种价值活动分为两类:____和____。
7.企业成长的基础是______。
8.常采用的防御性战略有_____、____和____等方式。
9.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三项检验:_____、_____、
______。
10.加强型战略包括_____、____和____。
11.实践中计划组织实施有效的方法主要有_____、____和____等方法。
12.根据美国管理心理学家维克多?弗鲁姆的期望理论,人们在工作中的积极性或努力程度(激发力量)是____和____的乘积。
13.滚动计划法是一种______的方法。
14.______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
15.网络图由______、______和______构成。
16.有一些工序既不占用时间,也不消耗资源,它们叫做______。
17.比较各路线的路长,可以找出一条或几条最长的路线,这种路线被称为______。
18.韦尔奇提出,公司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是用概括性的、明确的语言确定______。
19.波特认为,一个行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取决于五种基本竞争作用力,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20,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______。
21.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_____、______。
22.______是企业存在的理由和目的。
23.外部一般环境大致可以分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部分。
24.一体化战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
25.多元化战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
26.加强型战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
27.基本战略包括_____、_____、______。
28.根据期望理论,效价指一个人对______的评价。
29.企业竞争的最终目标是______。
二、选择题
1.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不属于基本活动的是______。
A.内部后勤 B.技术开发 C.生产作业 D.服务
2.根据价值链分析法,下列属于辅助活动的是______:
A.采购 B.市场营销和销售 C.外部后勤
3.企业增加新的、但与原有业务相关的产品与服务,这一战略是______。
A.混合多元化 B.横向多元化 C.同心多元化
4.企业向现有顾客提供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这一战略是______。
A.混合多元化 B.横向多元化 C.同心多元化
5.企业增加新的,与原有业务不相关的产品或服务,这—战略是______。
A.混合多元化 B.横向多元化 C.同心多元化
6.企业通过加强市场营销,提高现有产品或服务在现有市场上的市场份额,这是______。
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7.企业将现有产品或眼务打入新的区域市场,这是______。
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8.企业通过改进或改变产品或服务而提高销售,这是______。
A.市场开发 B.产品开发 C.市场渗透
9.对于目标管理,下列描述不正确的是______。
A.管理人员和工人都由其上级来指挥和控制
B.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
C.管理人员和工人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
10.在“天、地、彼、此”中,“地”是指______。
A.企业竞争所处的行业环境 B.企业竞争对手
C.企业自身条件 D.外部一般环境
11.下列______不是实践中计划组织实施行之有效的主要方法。
A.滚动计划法 B.决策树法
C.网络计划技术 D.目标管理
12.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______。
A.战略选择 B.战略环境分析 C.远景和使命陈述
13.______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
A.作业明细表 B.网络图  C.关键路线
14.下列______属于加强型战略。
A.产品开发 B.成本领先 C.战略联盟
15.下列不属于基本战略的是______。
A.成本领先 B.多元化 C.特色优势
16.某品牌电视因在电视机上加装“VCD”播放器而大受欢迎,这属于________。
A.差异化策略  B.无差异化策略 C.集中策略 D.成本领先策略
17.用户潜在需求分析属于外部环境分析中的______。
A.市场需求分析 B.经济环境分析
C.政治环境分析 D.竞争状况分析
三、简答题
1.什么是战略性计划?其主要内容有哪些?
2.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哪些内容?
3.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4.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5.供应商讨价还价能力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哪些?
6.企业目标市场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7.良好的细分市场应具有哪些特征?
8.一项能力能否成为企业的核心能力必须通过哪三项检验?
9.在目标管理中,作为任务分配、自我管理、业绩考核和奖惩实施的目标应具有什么特征?
10.简述目标网络的内涵。
11.网络图是什么?它由哪些内容构成?
12.企业进行环境分析和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什么?
四、问答题
1.试分析行业竞争的五种力量。
2.如何理解各种战略类型?
3.目标管理的基本思想是什么?它要经过哪些过程?
4.试分析滚动计划法的基本思想,并对其加以评价。
5.论述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及其优点。
参考答案
一、填充题
1.整体组织
2.远景和使命陈述,战略环境分析,战略选择
3.核心价值观
4.公司所投入竞争的一个或几个行业
5.进入障碍
6.基本活动,辅助活动
7.核心能力
8.收缩,剥离,清算
9.用户价值,独特性,延展性
10.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11.目标管理,滚动计划法,网络计划技术
12.效价,期望值
13.定期修订未来计划
14.网络图
15.工序,事项,路线
16.虚工序
17.关键路线
18.公司的目标
19.现有企业间的竞争,新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方的讨价还价能力
20.远景和使命陈述
21.核心意识形态,远大的远景
22.核心目标
23.政治、社会、经济、技术、自然
24.前向一体化、后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
25.同心多元化、横向多元化、混合多元化
26.市场渗透、市场开发、产品开发
27.成本领先、特色优势、目标集聚
28.工作目标有用性
29.为顾客创造价值并创造和获取顾客
二、选择题
1.B   2.A    3. C  4.B  5.A 6. C 7.A 8.B 9.A 10.A 11.B 12. C 13.B 14.A 15.B 16.A 17.A
三、简答题
1.战略性计划是指应用于整体组织的,为组织未来较长时期(通常为5年以上)设立总体目标和寻求组织在环境中的地位的计划。战略性计划的首要内容是远景和使命陈述。战略性计划的第二项内容是战略环境分析,即分析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战略性计划的第三项内容是战略选择,选择企业合适的发展途径。
2‘远景和使命陈述包括两个主要部分:(1)核心意识形态;(2)远大的愿景。核心意识形态由核心价值观和核心目标两部分构成,它给组织提供了长久存在的基础,是组织的精神。远大的愿景由10—30年的宏伟大胆冒险的目标和生动逼真的描述两部分构成。
3.(1)规模经济;(2)产品差别化;(3)转移购买成本;(4)资本需求;(5)在位优势;(6)政府政策。
4.(1)买方是否大批量或集中购买?(2)买方这一业务在其购买额中的份额大小?(3)产品或服务是否具有价格合理的替代品?(4)买方面临的购买转移成本大小?(5)本企业的产品、服务是否是买方在生产经营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投入?(6)买方是否有“后向一体化”的威胁?(7)买方行业获利状况;(8)买方对产品是否具有充分的信息?
5.(1)要素供应方行业的集中化程度;(2)要素替代品行业的发展状况?(3)本行业是否是供方集团的主要客户?(4)要素是否是该企业的主要投人资源?(5)要素是否存在差别化或转移成本是否低?(6)要素供应者是否有“前向一体化”的威胁?
6.(1)总体市场分析。包括市场容量分析、市场交易便利程度分析。(2)市场细分。包括确定细分变量并细分市场、细分结果描述。(3)目标市场确定。包括评价各细分市场、选择目标市场。(4)产品定位。包括为各细分市场确定可能的定位概念、产品定位选择。
7.(1)可测量性,即市场规模、容量和购买力可以测量;(2)丰富性,即市场规模足够大且有利可图;(3)可接近性,即市场可以有效地接近且能为顾客服务;(4)可实现性,即企业有能力满足该市场的需求。如果细分市场对企业具有吸引力,但市场容量过大,企业过小,从而无法满足该市场需求,则应该对该市场进一步细分。
8.(1)用户价值。核心能力必须能够使企业创造顾客可以识别的和看重的,而且在顾客价值创造中处于关键地位的价值。(2)独特性。与竞争对手相比,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所独具的,如果不是独具的,其必须是比任何竞争对手胜出一筹的能力。(3)延展性。核心能力必须是企业向新市场延展的基础,企业可以通过核心能力的延展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产品。
9.(1)层次性;(2)网络性;(3)多样性;(4)可考核性;(5)可接受性;(6)富有挑战性;(7)伴随信息反馈性。
10.目标网络的内涵表现为以下四点:
(1)目标和计划很少是线性的,即并非当一个目标实现后接着去实现另一个目标,如此等等。目标和规划形成一个互相联系着的网络。(2)主管人员必须确保目标网络中的每个组成部分要相互协调。不仅执行各种规划要协调,而且完成这些规划在时间上也要协调。(3)组织中的各个部门在制定自己部门的目标时,必须要与其他部门相协调。有人研究得出结论,一家公司的一个部门似乎很容易制定完全适合于它的目标,但这个目标却在经营上与另一个部门的目标相矛盾。第四,组织制定各种目标时,必须要与许多约束因素相协调。
11.网络图是网络计划技术的基础。任何一项任务都可分解成许多步骤的工作,根据这些工作在时间上的衔接关系,用箭线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画出一个由各项工作相互联系、并注明所需时间的箭线图,这个箭线图就称作网络图。它包括工序、事项和路线。
12.战略环境分析使得企业认识自己所面临的机遇和威胁,了解自身的实力与不足,以及能为何种顾客进行服务。战略选择的实质是企业选择恰当的战略,从而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和满足顾客。
四、问答题
1.答案要点:(1)现有企业间的竞争研究,包括影响竞争状态的因素:(2)入侵者研究,包括影响行业进入障碍的因素分析;(3)替代晶生产商研究,包括:判断哪些产品是替代品,判断哪些替代品可能对本企业经营构成威胁;(4)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研究影响买方讨价还价能力的因素;(5)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研究,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2.答案要点:(1)基本战略姿态:企业基本战略揭示企业如何为顾客创造价值。一种基本战略姿态可以有多种实现形式,比如,多元化和一体化战略都可以是成本领先或特色优势战略姿态。同样,一种战略形式可以为多种基本姿态服务,比如,多元化战略既可以实现成本领先的战略姿态,又可以实现特色优势的战略姿态。
(2)企业核心能力与成长战略:企业成长的基础是核心能力。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一体化、多角化和加强型战略等战略形式在企业内扩张,另一种方式是核心能力通过出售核心产品、非核心能力的虚拟运作和战略联盟等战略形式在企业间扩张。
(3)防御性战略:在企业成长的道路上,经常采取一些防御性战略。以退为进,以迂为直,以使企业更加健康地成长。常采用的防御性战略有收缩、剥离和清算等方式。
3.答案要点:(1)基本思想:①企业的任务必须转化为目标,企业管理人员必须通过这些目标对下级进行领导并以此来保证企业总目标的实现。凡是在工作成就和成果直接地、严重地影响企业的生存和繁荣的每个部门中,目标都是必需的,并且期望于经理取得的成就必须是从企业的目标中引申出来的,他的成果必须用他对企业的成就有多大的贡献来衡量。②目标管理是一种程序,是一个组织中的上下各级管理人员会同到一起来制定共同的目标,确定彼此的成果责任,并以此项责任来作为指导业务和衡量各自贡献的准则。一个管理人员的职务应该以达到公司目标所要完成的工作为依据;如果没有方向一致的分目标来指导每个人的工作,则企业的规模越大、人员越多时,发生冲突和浪费的可能性就越大。③每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的分目标就是企业总目标对他的要求,同时也是这个企业管理人员或工人对企业总目标的贡献。只有每个人的分目标都完成了,企业的总目标才有完成的希望。④管理人员和工人是靠目标来管理,以所要达到的目标为依据,进行自我指挥、自我控制,而不是由他的上级来指挥和控制。⑤企业管理人员对下级进行考核和奖惩也是依据这些分目标。
(2)过程:①制定目标;②明确组织的作用:③执行目标;④评价成果;⑤实行奖惩:⑥制定新目标并开始新的目标管理循环。
4.答案要点:这种方法根据计划的执行情况和环境变化情况定期修订未来的计划,并逐期向前推移,使短期计划、中期计划有机地结合起来。具体做法是,使用近细远粗的办法制定计划。在计划期的第一阶段结束时.要根据该阶段计划的实际执行情况和外部与内部有关因素的变化情况,对原计划进行修订,并根据同样的原则逐期滚动。每次修订都使整个计划向前滚动一个阶段。
评价:滚动计划方法虽然使得计划编制和实施工作的任务量加大,但在计算机普遍应用的今天,其优点十分明显。其最突出的优点是计划更加切合实际,并且使战略性计划的实施也更加切合实际。由于人们无法对未来的环境变化作出准确的估计和判断,所以计划针对的时期越长,不准确性就越大,其实施难度也越大。滚动计划相对来说缩短了计划时期,加大了计划的准确和可操作性,从而是战略性计划实施的有效方法。其次,滚动计划方法使长期计划、中期计划与短期计划相互衔接,短期计划内部各阶段相互衔接。这就保证了即使由于环境变化出现某些不平衡时也能及时地进行调节,使各期计划基本保持一致。第三,滚动计划方法大大加强了计划的弹性,这对环境剧烈变化的时代尤为重要,它可以提高组织的应变能力。
5.答案要点:网络计划技术的原理,是把一项工作或项目分成各种作业。然后根据作业顺序进行排列,通过网络图对整个工作或项目进行统筹规划和控制。以便用最少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用最高的速度完成工作。
优点:(1)该技术能清晰地表明整个工程的各个项目的时间顺序和相互关系,并指出了完成任务的关键环节和路线。因此,管理者在制定计划时可以统筹安排,全面考虑,又不失重点。在实施过程中,管理者可以进行重点管理。
(2)可对工程的时间进度与资源利用实施优化。在计划实施过程中,管理者调动非关键路线上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事关键作业,进行综合平衡。这既可节省资源又能加快工程进度。
(3)可事先评价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该技术指出了计划实施过程中可能发生的困难点以及这些困难点对整个任务产生的影响。准备好应急措施,从而减少完不成任务的风险。
(4)便于组织与控制。管理者可以将工程,特别是复杂的大项目。分成许多支持系统来分别组织实施与控制,这种既化整为零又聚零为整的管理方法,可以达到局部和整体的协调一致。
(5)易于操作,并具有广泛的应用范围,适用于各行各业以及各种任务。

第八章 组织设计
习题
一、填充题
1.组织设计涉及两方面的内容,在_____的基础上进行____和____。
2.组织设计就是对组织的结构和活动进行_____。
3.随着外部环境条件的日趋复杂,必须以_____、_____的观点来理解和重新设计新的组织。
4.组织设计的任务是设计清晰的_____,规划和设计组织中各部门的_____,确定组织中_____、_____、_____的活动范围并编制。
5.组织结构可以用_____、____和____三种特性来描述。
6.组织纵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_____,横向结构设计的结果是______。
7.组织设计的原则有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
8._____是组织设计的基本原则。
9.部门设计根据的是_____标准,层级设计则是根据_____的原则。
10.影响组织设计的主要因素有以下五个: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1.伍德沃德等根据制造业技术复杂程度把技术分为_____、____和_____。
12.技术受到两个方面的影响,即工作的_____与_____。
13.奎因和卡梅隆把组织的生命周期划为四个阶段:_____、_____、____和______。
14.劳动分工要求组织活动保持高度的协调一致性,协调的有效方法是______。
15.在品种单一、规模较小的企业,按_____进行组织分工是理想的部门化划分形式。
16.当组织面临较高的环境不确定性,组织目标需要反映技术和产品双重要求时,_____应该是一种理想的组织形式。
17.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以_____为中心的,动态网络型组织有时也被称为“_____”。
18.有效的_____是决定组织中层级数目的最基本因素。
19.管理幅度是指_____。
20.由于组织任务存在递减性,从最高的直接主管到最低的基层具体工作人员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层次,这种层次便称为______。
21.组织层级与组织幅度的互动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组织结构形态:一种是的组织结构形态;另一种是______的组织结构形态。
22.职权跟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______紧密相关,跟______无关。
23.管理层次受到____和____的影响。它与组织规模成______比,在组织规模已定的条件下,它与管理幅度成______比。
24.组织层级化设计的核心任务是______。
25.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环境包括____和____。
27.管理幅度的影响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组织中的职权分为______、______、______。
29.职权是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______。
30.____和____是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两种相反的权力分配方式。
31.授权的含义有_____、_____、_____。
32.授权的一般过程:_____、_____、_____。
33.授权的原贝IJ有_____、_____、_____、_____。
34.组织设计的实质是对管理人员的管理劳动进行______和______分工。
35.管理中的组织职能就是在_____的基础上,设计出组织所需的______及其之间的关系。
36.矩阵组织是由纵横两套系统交叉形成的复合结构组织。纵向的是______;横向的是为了完成某项专门任务而组成的______。
二、选择题
1.下列属于常规型技术的是______。
A.战略计划的制定 B.会计做账技术
C.服装业的设计技术 D.汽车装配部门的装配技术
2.下列属于工程型技术的是______。
A.战略计划的制定 B.会计做账技术
C.服装业的设计技术 D.汽车装配部门的装配技术
3.下列不属于工艺型技术的是______。
A.工程设计技术 B.烹饪师的烹调技术 C.服装业的设计技术
4.下列属于非常规型技术的是______。
A.服装业的设计技术 B.银行出纳部门的出纳技术C.战略计划的制定
5.______是按照工作的过程标准来划分的。
A.职能部门化 B.产品部门化 C.地域部门化
6.______是按照工作的结果标准来划分的。
A.职能部门化 B.流程部门化 C.顾客部门化
7.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______。
A.职权跟组织层级化设计中的职位紧密相关
B.职权跟个人特质紧密相关
C.职权是指组织内部授予的指导下属活动及其行为的决定权
8.由直线管理者向自己辖属以外的个人或职能部门授权,允许他们按照一定的程度和制度,在一定的职能范围内行使的某种职权,是______。
A.职能职权 B.直线职权 C.参谋职权
9.影响有效管理幅度的因素不包括______。
A.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内容
B.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能力
C.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工作报酬
10.下列因素中有助于管理幅度扩大的因素是______。
A.主管所处的管理层次较高
B.计划制定得详尽周到
C.下属的工作地点在地理上比较分散
11.规模的扩大对组织结构的影响不包括______。
A.分权化 B.集权化 C.规范化 D.复杂性提高
12.下列因素中对分权没有促进作用的是______。
A.组织的规模 B.政策的统一性
C.培训管理人员的需要 D.活动的分散性
13.下列_____不是扁平结构的组织所具有的优点。
A.信息传递速度快
B.每位主管能够对下属进行详尽的指导
C.有利于下属发挥积极性和创造性
D.信息失真的可能性小
14.矩阵式组织的主要缺点是______。
A.分权不充分 B.多头领导
C.对项目经理要求高 D.组织稳定性差
15.一家产品单一的跨国公司在世界许多地区拥有客户和分支机构,该公司的组织结构应考虑按______因素来划分部门?
A.职能 D.产品 C.地区 D.矩阵结构
★16.企业中管理干部的管理幅度,是指他______。
A.直接管理的下属数量 B.所管理的部门数量
C.所管理的全部下属数量 D.B和 C.
17.某总经理把产品销售的责任委派给一位市场经营的副总经理,由其负责所有地区的经销办事处,但同时总经理又要求各地区经销办事处的经理们:直接向总会计师汇报每天的销售数字,而总会计师也可以直接向各经销办事处经理们下指令。总经理的这种做法违反了______原则。
A.权责对等 B.命令统一 C.集权化 D.职务提高、职能分散
18.在下述______情况下,管理幅度可以适当加大?
A.所处管理层次较高的主管人员
B.工作环境不稳定
C.计划完善
D.不同下属工作岗位的分布比较分散
19.组织设计的任务是______。
A.研究与开发 B.提供组织结构系统图
C.分析财务构成 D.编制职务说明书
20.在各组织中,管理层次要受到的影响。
A.组织成员 B.组织规模
C.管理幅度 D.组织层次
21.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反比关系决定了两种基本的______管理组织结构形态。
A梯形 B.方形 C.扁平 D.锥形
22.组织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人的因素即______。
A.有利于人的能力的提高  B.有利于人的发展
C.有利于个性的发挥 D.有利于个人潜能的发挥
23.过分集权的弊端包括______。
A.降低决策的质量 B.降低决策的频率
C.降低组织的适应能力 D.降低组织成员的热情
三、简答题
★1.组织设计的目的是什么?
2.用哪些指标可以描述组织结构?
3.大型组织与小型组织在组织结构上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4.组织生命周期各个阶段中的特点是什么?
5.组织部门化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6.什么是职能部门化?其优缺点是什么?
7.简述矩阵型结构的优缺点。
8.什么是组织的层级化?
9.试比较扁平式组织结构与锥型式组织结构的优缺点。
10.管理中的职权来源于哪几个方面?
11.法兰西和雷温把权力分成哪几种类型?
12.何为授权?它与分权有何不同?
13.要想使授权具有充分而理想的效果,组织必须提供哪些要素条件?
14.有效的授权必须掌握哪些原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