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八号探方曾昭燏先生往事

 看见就非常 2015-06-25

   
   曾昭燏,湖南湘乡人,生于1909年(清宣统元年)。曾祖父是曾国藩之弟曾国璜,父亲是举人,家境较好,父母书香豪门出身,十分重视对儿女的教育,曾昭燏的二哥曾昭抡是民国时期著名的化学家,大学教授。五弟曾昭杰是闻名当世的书法家,妹妹曾昭懿是名动中外的医师林巧稚的高足。
   
   民国初期,军阀混战,曾昭燏出生不久,家境开始败落,在严格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中长大的她,却已胸怀抱负。20岁那年,曾昭燏考入南京中央大学,在国文系学习,后来为了给自己日后出国打下基础,又转入外文系,主攻英语。1933年,曾昭燏以优异的成绩结束了大学学业。她青年时所处的时代正是社会上的妇女追求个性解放的时期,她那时意识到,妇女要有相男子一样的社会平等地位,首先要在经济上独立,不能依附于男子。当时在一些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妇女中流传着这样一种看法:结婚就是女子的坟墓,会葬送一生。曾昭燏也认为不少女子结婚后整天忙于家务,埋没了她们的聪明才智。为了自己向往的事业,曾昭燏决心不结婚,和也在南京求学的妹妹曾昭题一起过着独身生活。后来,曾昭燏果然独身未婚。从1934年起,这位个性有些孤僻的才女对考古生出浓厚兴趣。她听说金陵大学后山坡发现了一座己避过路掘的东汉光武帝王武将的墓葬,立即骑上自行车前往现场。
   中山大学、蒋介石表兄俞飞鹏、中央政要等人都冒着酷暑来到现场,争着看墓志铭、佩剑、陶器等少得可怜的出土文物,这一幕让曾昭燏印象深刻。同时,朱希祖之子朱偰,留德归来执教于中央大学,醉心于历史文化研究,曾昭燏先生对于考古的兴趣也颇受其影响。曾昭燏从那时起便渴望出国学习考古,但当时官费留学名额相当困难,多方求助亲友筹集费用,其中,曾昭燏的堂兄即为俞大维,俞之母亲曾广珊是曾国藩孙女。在俞大维的资助下,曾昭燏怀着对考古学的极大兴趣,赴英国伦敦大学留学。假期就去大英博物馆、皇家收藏馆、维多利亚收藏馆、艾伯特博物馆等地的东方部进行参观,见到成千上万件来自于中国的珍贵文物。曾昭燏深感痛惜,对斯坦因、伯希和等人前往中国内陆疯狂寻觅盗取文物宝藏的行为深感愤怒,一心想为灾难深重的祖国文博与考古事业做一些事情。期间在德国柏林国家博物院与慕尼黑博物馆实习了一年,以优异的成绩获得考古学硕士学位。
   
   1937年卢沟桥事变,抗日战争全面爆发,曾昭燏拒绝了伦敦大学聘用,毅然回国。她剪下上海《新闻日报》头版刊登的遭到日军轰炸后一片废墟残壁,一个幼儿坐在母亲遗体旁边哇哇大哭的图片,一直保留到抗战胜利。她除了留下回南京的旅费,把在英国结余下来的几十英镑连同自己的一枚金戒指,都委托抗敌后援会捐给了国军将士。随后返回南京,出任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专门设计委员,全力投入工作。战火蔓延至南京时,曾昭燏与李济等人夜以继日将博物院文物登记造册,装箱编号协助文物西运,连同运出的还有来自北平故宫博物院的一万多箱珍宝。1945年抗战胜利后,返回南京,继续主持文物整理工作。1948年,随着国民党军队在战场的溃败,蒋介石筹备将故宫博物院与中央博物院的文物紧急转运台湾,曾昭燏坚决反对:认为在途中或者到台湾后有任何损失,则主持者将永远成为民族罪人。但最终仍旧无法改变文物运往台湾的结果,这件事一直让曾昭燏至为痛心。
    1950年,曾昭燏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副院长,以极大热情投入新中国文博事业。1950年夏,从收集的一批文物中,发现了南京南郊被盗掘的五代南唐帝王陵墓,于是,亲自带队赴南郊祖堂山主持了对南唐二陵的发掘。曾昭燏常常手握拐棍,跋涉在泥泞的道路上。发掘结束后,出版有《南唐二陵》专注,赢得国内外赞誉。
    1951年,曾昭燏还带领南玻考古调查队在城岗头、小宝塔山、梁台岗等古代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拓展了该地区的考古学研究。1955年,被任命为南京博物院院长。
   
   1954年,曾昭燏从山东博物馆请来一位高手潘师傅,为南博修复文物。完工返乡时,潘师傅所带的盘缠己用得差不多了,他只好乘慢车,饿了一天才回到济南。曾昭燏知道后很过意不去,特地寄上自己工资里的20元给潘师傅表示歉意。曾昭燏历来所有的稿费,不是用在人来人往的公务招待中,就是为多子女员工的孩子缴学费。每逢节日,她还常拿出自己的部分工资慰问一些困难员工。曾昭燏的生活十分节俭,吃的是粗茶淡饭,所穿的衣服都是以前一些旧的,给亲朋寄信用的都是反过来的旧信封。1951年,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大炮时,她却带头捐出了所有的积蓄三百万(相当于新币三百元)。曾昭燏任南京博物院院长后,立下了一条不成文的院规:凡是从事文物工作的人员,尤其是做考古工作的,绝对不准私人收藏古董。曾昭燏自己身体力行,不玩古董,还把自己收藏使用的清同治年间的饵制自荼具捐给了国家。在她的影响下,院里的不少研究人员也这么做了,象陶瓷专家王敦化就将自己多年收藏的三十几件价值极高的元青花自瓶、明宣德大瓷盘等文物献给了南博。
   曾昭燏是一位多才多艺的考古专家,还擅长诗词、书法,这些和她的恩师胡小石先生是分不开的。她在《忆胡小石师》一文中写道"余自1929年秋始识师,其肘,师讲甲骨文及金文课,余往听讲,惊其引证之渊博,论理之致密,自是有课必往,亦尝登门请益…...余每习书,师自后观之。耳提面命,如诲蒙童……"胡宅的藏书楼更是曾昭燏经常刻苦攻读的处所,她往往着迷到"竟日不下"的地步。
   
   曾昭燏担任南京博物院院长之后,仍然常求教于胡小石,为方便起见,她特聘请老师为南博顾问。在她带队发掘南唐二陵时期,年过花甲的胡小石常常亲自到现场协助曾昭燏进行学术研究指导,鉴定文物等工作。1962年胡小石逝世后,曾昭燏亲自为恩师选撵墓地,并为其撰写墓志。1964年12月22日,曾昭燏这位为人正直,一生科研成果累累,为我国文博事业尽了全部力量的文博考古专家,以非正常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究其原因,主要还是曾昭燏在那时期受不了过于沉重的压力。在1957年反右运动中,她的二哥曾昭抡和在南京工作的侄儿曾宪洛都被打成"右派",受到极不公正的对待,而且她在文博学术界谈得来的朋友朱俱等人也都被打成"右派"。进入60年代,上边号召"反右倾",接着又号召"平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开不完的思想、学习会,写不完的学习汇报,令自尊心特别强的曾昭燏感到压力太大。她担心很快有一天自己也挨整,扣上"右倾分子"的帽子,于是以死亡求得解脱。
   
   1964年3月,患精神忧郁症,入院治疗。1964年12月(大年初三)曾昭燏乘坐院内小轿车悄然离开医院,她对司机说:“去灵谷寺吧!我想散散心。”在南京郊外灵谷寺前下车,她送一包苹果给司机,要司机等她。她一个人上了灵谷寺北塔,北塔第七层上纵身而下,落入枯黄的草丛,立即死亡。口袋里有张字条写道:“我的死与司机无关。”葬在南唐二陵。1965年2月,陈寅恪写诗《乙巳元夕前二日,始闻南京博物院院长曾昭燏君逝世于灵谷寺,追挽一律》。
   
   整理自:
   《女文博学家曾昭燏的风雨人生》,《档案与建设》,2011年第一期
   赵青芳:《忆曾昭燏先生》,《考古》,1981年06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