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书法,一般都从正楷入手,毫无疑问这个选择是正确的。但当手拿毛笔,在临习碑帖时,某些点画总是不尽人意。这些不尽人意、有毛病的点画称之为“病笔”。 图一 1.柳叶。如图十六,笔画似柳叶外形,俗称“柳叶病”。普通来说这在楷书中是不许可的,在颜真卿的《勤礼碑》帖中,有些长撇呈中间尖两头粗状,但它过渡天然,反差不大,具有长撇的特色与幽美抽象,两者之间有基本性的差别。点画成了柳叶状,也就成了病态。所以在临习时,要入帖,在出帖创作时,点画要更刚毅遒丽,形质幽美。 图二 2.脱肩。如图十五,转机处脱开,笔断意断,互不联系关系,既“脱肩”又“塌肩”,与“耸肩病”恰恰相反。脱肩病笔字形字貌上严重掉真,系缺少读帖与缺少临帖所致。对结体的形质缺少看法,故在书写时必需仔细读帖,理解布白,控制间架组合技能,防止如许的病笔。 图三 3.耸肩。如图十四,与鹤膝分歧的是,耸肩以方折为主,固然有楷书的“折味”,但过于低垂,故作姿势,与下方的竖画过于悬殊,不克不及天然过渡。与左方的横画亦得到比例,不克不及到达调和与分歧。故在书写时应予以注重,未雨绸缪。 图四 4.垂尾。如图十三,笔画的捺脚最初应顺势向上提,显得丰满有肉体,充溢抽象与姿势。假如笔力向下,倒垂滑出,则会形成“垂尾” 病。捺脚在楷书中是很主要的编缉,当毛笔在驻笔顺势踢出时,转捻下按的举措不克不及过大,在顿按提锋进程中,上边坚持平直,下边裹锋上提,笔力要到位,坚持捺脚的外型美。 图五 5.发丝。如图十二,在点画繁多的结体中,轻易呈现此病。其点画过于纤细,柔如发丝,运笔只提不按,缺少力度与变更。 图六 6.尖棱。如图十一,落笔过于露锋,致使点画呈尖角锐棱,耀武扬威,得到了点画圆润宛转的遒丽特色。要记住“逆入回出”的事理,可方圆兼备,但不克不及有“尖棱病”。 图七 7.锯齿。如图十,锯齿病笔普通是运用偏锋欠妥而致,以撇画者居多。稍不留意,其它点画亦有能够呈现“锯齿病”。它的次要特点是一边润滑,一边带齿状,也有双方带锯齿状的病笔。要克制这种景象,必需强调中锋用笔。 图八 8.柴担。如图九,样子与蜂腰差不多,但又不是“蜂腰病”,确实地说是“柴担”,或叫“扁担”。中间粗两头细,所分歧的是-全部笔画有较大的弯势,这种病笔大都表示在横画。因而,应逆入折锋,往右运转,以平横为主,按力不要大下压,依据结体需求略作弯势时,适可而为,不克不及过火,收笔顿笔回锋,留意法度。 图九 9.折木。如图八,指笔画收笔处犹似折断的木头,参差不齐,圭角盲生,完全违背了点画收笔的法度与要求,用笔时没有作回锋处理,只是轻提飘扫而书。故书写时,要耐得住气,心思泰然,笔笔送到,该回锋时必定回锋,切不可偷工减料。 图十 10.钉头。如图七,钉头与牛头分歧,它好像一颗钉子,头大身子小。普通系指力掉控,为所欲为而致。这种情况应努力防止。 图十一 ![]() 11.鼠尾。如图二,常呈现在撇画上,似老鼠的尾巴,样子欠好看。次要缘由是用笔有力,庄重在纸上,飘滑而去。毛笔在运转时有提无按,不得撇画用笔方法所致。书写撇画使用笔冷静,向下的按力平均,笔锋送到顶端,由粗向细的过渡要迟缓天然,中锋用笔。 图十二 ![]() 12.牛头。如图一,像牛头状。次要是笔头墨水过多,形成涨墨过火。或是笔锋转驻过重,下按之力太大,而出锋太快,提锋大疾所致。故在书写时,笔头濡墨不宜过多,下按之力依据字的巨细适可而止,笔锋逆入回返时速度略快于提锋出笔。 图十三 ![]() 13.扫帚。如图三,指导画收笔时,散锋过多,无回锋之状,而狼藉的出锋像扫帚一样,故而得名。假如经由藏锋回出,笔锋送到末尾,提锋收笔。仍不克不及改动“扫帚”之状时,建议更换毛笔。 图十四 ![]() 14.鹤膝。如图六,丹顶鹤的脚又长又细,而它的膝盖则圆而粗大,很有特征。人们把点画线条细柔,而转机、驻笔处浑圆凸起的病笔,称为“鹤膝”。为了防止这种情况,请求在起笔或收笔,转机或横钩时,惯性不克不及过大,不克不及有太多的圆转与下按之力,驻笔、顿笔时笔锋举措不克不及过大。坚持原帖上的姿势,见好即收。 图十五 ![]() 4.竹节。如图四,点画似竹节状。这是由于对点画形质看法隐约,用笔欠妥所致。经察看可知,下笔逆入方位不敷准确,笔锋转驻时大僵硬,而两头运转过于上提,收笔应提锋时却下按,使点画掉态,盲生圭角。“竹节”在大多半楷书中系病笔,但在某些魏碑法帖中,有所使用。 图十六 ![]() 16.蜂腰。如图五,这种病笔呈现在弯钩、竖画及横画等笔画中。中间浑圆粗大,而两头细柔,像蜂腰式。这种病笔的发作,经常是起笔和收笔下按过重,不留意中锋运转,形成两头和中间比例掉调。故书写时,要提按颠簸,用力均匀,出锋天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