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2015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题目解读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6-26

 2015年福建省高三质检作文题目解读

 

【题目回放】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70分)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

上面的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感悟?请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1)必须符合文体特征要求;(2)角度自选,立意自定,标题自拟;(3)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立意指导】

    什么样的考场作文能够拿高分?这是每个高三学子都关心的话题,因为高考作文占70分,是决定高考语文成败的关键。今天上午,作为高考前最大一次“练兵”的省质检语文已经落幕,海教君抢先拿到了今年的作文题。今年省质检作文考的仍是材料作文,给了一段文字:“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要求学生就材料,引发联想和感悟,并就此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怎么解读?

    点评人: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王兆芳

王兆芳老师认为,今年作文题是一道原创好题。这种题型,延续了材料作文不易被猜题、能考查临场审题应变能力的优点,又摈弃了以往长材料带来的主题多义性、歧义性、不确定性等困扰,显示出较高的科学性,成为目前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

王老师说,这则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事实呈现,“一年”和“ 360”两个数字作比较。第二句强调“365天”。第三句强调“1天”,重复365次。三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单调的重复与丰富的多样之间的比较。

那么,考生该怎么写才能得高分呢?王老师建议,本题的总话题是“如何过日子”,可以写自己的态度选择,写下定决心不重复、不机械、不浑浑噩噩过日子,要把每一天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也可以写如何过好、用好每一天,写不单调不机械的措施方法、付出代价等;也可以写警惕自己的惰性,与自己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作斗争,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宽生命的广度,倍增生命的价值等。  

“当然,考生若有能力,也可以反其意而写,写人活着就要简简单单,不必刻意加重生活的压力,挖掘所谓生活的意义,每天变花样折腾自己,以致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也可以写看似重复中可能蕴含的生活真理,重复并不可怕,简单也不可鄙。”王兆芳老师说,“正反立意,自圆其说皆可。但不管怎样,总话题应不离‘过日子’,主要观点也不可脱离‘365'和‘1’的比较,方能成功立意。”

 

【专家评析】

把单调的日子过得丰富多彩

——2015年省质检卷作文题略解

王兆芳(福州一中语文教研组组长)

不出所料,今年的省质检卷作文题为哲理短句材料作文。这种题型,延续了材料作文不易被猜题、能考查临场审题应变能力的优点,又摈弃了以往长材料带来的主题多义性、歧义性、不确定性等困扰,显示出较高的科学性,成为目前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趋势。

这则材料只有三句话。第一句是事实呈现,“一年”和“365”两个数字作比较。第二句强调“365天”。第三句强调“1天”,重复365次。三句话的主要意思是单调的重复与丰富的多样之间的比较。

所以,本题的总话题是“如何过日子”,可以写自己的态度选择,写下定决心不重复、不机械、不浑浑噩噩过日子,要把每一天过得丰富多彩有滋有味;也可以写如何过好、用好每一天,写不单调、不机械的措施方法、付出代价等;还可以写警惕自己的惰性,与自己的思维定势、行为惯性作斗争,提高生命的质量,拓宽生命的广度,倍增生命的价值等。

当然,若有能力,也可以反其意而写,写人活着就要简简单单,不必刻意加重生活的压力,挖掘所谓生活的意义,每天变花样折腾自己,以致把自己搞得精疲力尽。也可以写看似重复中可能蕴含的生活真理,重复并不可怕,简单也不可鄙。也可以写日子允许重复,而自己必须不断变化着、丰富着、积淀着、厚重着,这样即使每一天的吃穿住行还是单调重复的,但内心的景象却能气象万千,足不出户却能魂游像、驰骋河山,何须强求所谓的不同?而是否拥有丰富多彩的内心感受,要比所谓的不断变换花样的噱头更有意思、更有份量。

正反立意,自圆其说皆可。但不管怎样,总话题应不离“过日子”,主要观点也不可脱离“365”和“1”的比较,方能成功立意。当然,还要经过拟题目、选文体、谋篇布局等许多关卡,才能最终成功为文。

 

期待辩证而理性的分析

原(福州三中高三语文集备组)

本次省质检作文要求依据以下材料写出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或记叙文,这则材料的内容是“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了365天;有的人只过1天,重复365次。”由这则言论产生的感悟和联想,只要立意合适,可以从不同角度立论为文。

从材料内容看,其探讨的话题关乎的是对待生活的态度。“过了365天”表现的是每一天的生活有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旨趣;“只过1天”表现的是每一天生活内容的单一重复。因此,材料主要谈及生活的丰富性与单一性之间的关系。在语言形式与内涵上颇似福建省2012年的高考作文题——“运动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路程内看你使用了多少时间,人生中的赛跑,是在有限的时间内看你跑了多少路程。”换言之,本次质检作文题其实在思考的是在相同的时间内,我们的人生赛跑应怎么跑的问题,是沿着跑道一圈圈跑,还是去越野,去跑过不同的山川与公路。

应注意,材料作文的材料并非提供观点,而是提供可供分析的对象。学生们不必受“重复”二字的感情色彩影响,就认定只能肯定“追求多彩”的生活态度。因此,从材料出发,我们应尝试对材料所呈现的现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思考——

“为什么同样的365天,有人过得丰富多彩,而有人却一成不变?”

“过得丰富多彩的生活是否一定比过得一成不变的生活有价值?”

“什么样的丰富多彩,或是什么样的一阵不变才是有价值的?”

如此,在扣住材料的核心内涵的基础上展开论题,进行思辩,才是对材料的有效的分析。由这些问题出发,学生可以肯定前者的价值,来谈“体验人生不同的风景方得幸福”;也可以肯定后者的价值,谈“简单的重复也有非凡的意义”,或者对两者进行具体语境下的对比思辨“囫囵的多样不如简单的精致”,这都是有意义的话题。当然,也应注意学生可能产生的套题的倾向,比如从“有人过了365天”延伸去谈“人生要坚持梦想”等话题,就不够合适。

在对材料分析确切的基础上,应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对社会实际问题,有针对性地展开议论。比如对放弃工作、穷游世界的生活态度的反思,对边防战士,或科研人员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岗位的价值的思考,亦或是联系身为学生的我们,在日复一日的学习中如何找寻并明确自己的生活价值,这都是值得的思考。

同时,还应关注学生对论题展开分析时的思维品质。只是简单地肯定并分析某一种态度或做法,这样的议论就可能显得浅薄。而如果能具体分析某一生活态度在具体语境下的利弊,分析其与另一种态度的关系,以及分析在这种态度下,获得正面价值所需具备的条件,那么这样则会显得更加辨证而理性。

 

 

【教师下水作文】

用彩笔点染生命每一天

 

一年有365个日子,有的人过着满满当当的日子有的人只过了单调平凡的1天重复365次。有道是,一年365天,天天有故事。如果每一天,天空布满了灰色的云团,那么生命的画布必然是灰暗的一片。

因此,活在当下,我们更应以青春活力的心态,积极乐观,以七彩画笔点染出生命的绚烂图景。

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在《红楼梦》这一巨著里塑造了林黛玉这一不朽的人物形象。她美丽善良,多才多艺,但又多愁善感。她在《葬花吟》一词里吟出一句“一年三百六十日,风霜刀剑严相逼”,愁煞今古多少人!我们不否认林黛玉寄人篱下的凄苦身世与心境,但一味纠结于内心,愁肠郁结,毕竟不是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与人生境界。

诚如材料所言,365个日子仅过一天的人,就像黛玉一样,天空布满了阴霾。这一类人,或者整天愁肠百结,郁闷难解;或者胸无大志,神志不清;或者沉迷网络,无所事事;或游荡街头,不务正业……生活方式刻板,了无生气,毫无意义。此类人,现实生活中不胜枚举。而另一类人,就是把365个日子过得充实、过得精彩。他们可以在看似平凡的每一个日子每一件事中享受到了生活的无限乐趣与生命的无上价值,这样的人才真正感悟到了生命的真谛!

海子有一句著名的诗:“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这句诗之所以为广大读者所喜爱,是因为它向我们展示了充满希望、洋溢快乐的美丽图景。这个图景震撼人心,永存于每一个对生活充满热情与渴望的心灵之中。海子的人生轨迹虽然并不鲜明,甚至于黯然,但他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必将屹立于神圣的诗歌殿堂之上,光照无数热爱生活的人们!

要用彩笔点染生命的图景,必然要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慧眼。拥有一双慧眼,哪怕再平凡的日子,再平凡的事物,都会焕发出勃勃生机的气息。梭罗追求自然之美,他远离城市的喧嚣,居住在清澈透亮的瓦尔登湖。湖边的一草一木,湖里的荡漾清波,梭罗为之流连忘返。为什么呢?他从中发现了一种美,一种近乎原始的朴素之美。这种美,召唤着他的灵魂,激发他在瓦尔登湖畔唱出了不朽的圣歌!

人生在平淡中寻找幸福在细微中品味快乐。德国作家马雷克说:“在生活中应当抱有莫大的希望,并以热情和毅力来开拓自己的希望。”换一句话说,生活的意义在于每一天过得有价值,而不是让生命在每一天里沉沦,甚至消失。万物皆然,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何尝不是呢?

五颜六色的彩笔就在每一个人的手里,点染出一幅或色彩鲜亮或暗淡的图景,关键在于握笔者的心态和境界。

若有心,我必能点染出色彩迥异、精彩纷呈的365个日子。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