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人体透视』话说“脱髓鞘”

 墨香斋舍 2015-06-26

导读

“双侧侧脑室旁脱髓鞘改变”是我们经常在颅脑CTMRI报告单上看到的诊断结论之一。经常有患者或朋友拿着这样的一份报告单,着急的问:“脱髓鞘”是个什么病,该怎么治?就这个问题给大家做个解答。


脱髓鞘是一种病理现象,在影像上准确的说应称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指髓鞘形成后发生的髓鞘损坏,脱髓鞘疾病是以神经髓鞘脱失为主,神经元包体及轴突相对受累较轻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包括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它是在1987年由著名的加拿大学者Hanchiski提出的影像学名词,是指双侧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在CT上呈低密度,而MRI-T2FLAIR上呈高信号。而具有这种影像改变所对应的病理伴有白质纤维髓鞘脱失,因此又被称为“脱髓鞘改变”。


遗传性脱髓鞘疾病主要指脑白质营养不良,以儿童多见。获得性脱髓鞘疾病又分为中枢性和周围性两类。周围性脱髓鞘疾病中最具代表性的为急性和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中枢性脱髓鞘疾病包括多发性硬化和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等。


“脱髓鞘改变”实际上是一种病理现象,在影像上准确的说应称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它是在1987年由著名的加拿大学者Hanchiski提出的影像学名词,是指双侧侧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脑白质的弥漫性斑点状或斑片状改变。在CT上呈低密度,而MRI-T2FLAIR上呈高信号。而具有这种影像改变所对应的病理伴有白质纤维髓鞘脱失,因此又被称为“脱髓鞘改变”。因此,“脑白质疏松”或“脱髓鞘改变”仅仅是一种影像学描述,而非疾病诊断,完全可以出现在正常人群,只有当伴有临床症状时,才能被称为“脑白质疏松症”。


根据其轻重程度,脑白质疏松被分为0-3级,如图所示:



LA在中老年人(50-75岁)人群中出现的比例大约是10%,而在老年人群(>70岁)中出现的比例大约是49.7%。其中大部分人可以没有临床症状,7%的人伴有缺血性卒中,30-40%的人伴有认知功能减退。且随着LA程度的加重,卒中和痴呆出现的比例会增加。


脑白质疏松症主要的临床表现是:


1.多发性硬化


起病年龄多在2040岁之间,多以亚急性方式起病,大多数患者表现为病变部位多发,病程呈缓解-复发特征。

1)肢体无力最多见,大约50%患者首发症状为一个或多个肢体无力。

2)感觉异常表现为肢体、躯干或面部针刺麻木感,肢体发冷、蚁走感等。

3)眼部症状急性单眼视力下降、眼肌麻痹。

4)共济失调部分患者可见眼球震颤、意向性震颤和吟诗样语言。

5)发作性症状持续时间短暂、可被特殊因素诱发的感觉或运动异常。

6)精神症状多表现为抑郁、易怒和脾气暴躁。

7)其他症状包括膀胱功能障碍,男性患者还可出现性功能障碍等。


2.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


好发于儿童和青壮年,散发病例多见。多在感染或疫苗接种后12周急性起病。脑脊髓炎多在皮疹后24天出现,常表现为斑疹正在消退,症状正在改善时突然再次出现高热、并伴有头痛、乏力、全身酸痛,严重时出现抽搐和意识障碍。偏瘫、偏盲、视力障碍和共济失调也较为常见。


3.急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可发于任何年龄,男女发病率相似。多数患者有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症状。首发症状为四肢远端对称性无力,很快加重并向近端发展。严重可致呼吸麻痹。弛缓性瘫痪。感觉障碍表现为肢体远端感觉异常和手套、袜子样感觉减退。肌肉可有压痛。双侧面神经麻痹最常见。


4.慢性炎症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任何年龄均发病,以中年男性多见。常无前驱感染史,主要表现为感觉和运动均有累及的周围神经病。体检可见四肢肌力减退,肌张力降低,减反射消失,四肢末梢型感觉减退。



治疗原则


①如有中毒、全身代谢性疾病等原发病,则应积极治疗原发病。

②积极控制危险因素:稳定血压血糖,戒烟戒酒,降低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等。

TIA或卒中的预防:与一般的二级预防不同的是,LA的患者出血风险较无LA的患者大,应用抗凝药物及抗血小板药物时需谨慎。

④改善认知功能:根据损伤程度选择胆碱酯酶抑制剂或NMDA受体拮抗剂,并可予改善脑代谢药物如艾地苯醌、茴拉西坦。

⑤扩张小血管:因LA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为小动脉粥样硬化,可予扩张小血管药物如尼莫地平、尼麦角林等。


资料来源:陕西省人民医院神经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