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五石散”为什么又叫“寒食散”?|五石散|阴病

 johnney908 2015-06-26

“五石散”为什么又叫“寒食散”?在魏晋南北朝盛行之后为何又逐渐消声匿迹了?

魏晋时代的士大夫,玄学清谈之风盛行,同时还盛行服石。所谓服石,就是长期服用“五石散”。“五石散”主要由石钟乳、硫黄、白石英、紫石英、赤石脂等五种石类药物组成,故以为名。由于此散服后,感到体内烦热异常,因而喜“一切冷食”,无论衣食起卧,愈寒愈舒适,所以又称“寒食散”。据说服用此散之后有使人“心加开朗,体力转强”的感觉,故人皆趋之若鹜。魏晋之时,战乱不断,社会动荡,就是统治阶层也有朝不保夕之感。于是或求长生,或倡玄学而尚清谈,然而大多数人则追欢寻乐,耽迷声色,生活靡废。魏尚书何晏,人称“傅粉何郎”,于清谈之余,更是借五石散之力以恣情纵欲,人们竞相仿效,遂成一代风气。晋皇甫谧著《寒石散论》(已佚,部分存于《诸病源侯总论》中)说:

近世尚书何晏,耽声好色,始服此药,心加开朗,体力转强,京师翕然,传以相授,历岁之困,皆不终朝而愈。众人喜于近利,未睹后患,晏死之后,服者弥繁,于时不辍。

何氏是服石之风的始作俑者。服石后药力发作,状如温疟,头痛心闷,坐卧不安,甚则可见颠狂之状,名为“散发”。当此之时,须顺其势,着宽衣大袍,到处乱跑,叫做“行散”。一时间,“行散”竟成为士大夫的时髦活动。一些败落的士大夫,虽无力置石服用,也要装着服散后“散发”之状到处乱跑,以示其身份地位,其流习之深可见。

服用石类药物,起源颇早。《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齐王侍医遂病,自炼五石服之”的记载,并说扁鹊认为“阴石以治阴病,阳石以治阳病”。可见服石一法的出现当在战国,最迟亦不晚于西汉初年。皇甫谧《甲乙经》序还记载有张仲景用五石之事,说:“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王仲宣嫌仲景语多触犯,不信其言,不肯服用,致“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此备言仲景医术之高妙,但是否确如皇甫所述姑且不论,就中所用之五石汤是否即五石散之类?考仲景书,已有“紫石寒食散”方,用治“伤寒令愈不复”。方由紫石英、白石英、赤石脂、钟乳石、栝蒌根、防风、桔梗、文蛤、鬼臼、太一馀粮、干姜、附子、桂枝组成,则“五石汤”之属“寒食散”一类方药是没有问题的。皇甫谧所纪张仲景事,可说明五石在防病治病方面已是常用。至于何晏辈借以为纵欲之资,则与其本意大相径庭了。从五石药性分析看,石钟乳气味甘温,甄权谓有大毒。朱震亨说:“石钟乳为慓悍之剂,《内经》云:石药之气悍……凡药气之偏者,可用于暂而不可久,夫石药又偏之甚者也。”李时珍也认为“其气慓疾,令阳气暴充,饮食倍进而形体壮盛。昧者得此自庆,益肆淫泆,精气暗损,石气独存,孤阳愈炽”,发为淋浊、痈疽等病。(见《本草纲目》)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夏英公禀赋特异,与众不同,睡眠时即全身僵冷,无细毫热气,因此每天早晨以钟乳石粉入粥食之。有一小吏偷食之,致患疽而死。但用之得宜,也不失为治病之良药。临床用以温肾纳气,确实有效。诚如时珍所言:“须直命门火衰者宜之,否则当审。”硫黄更为酸温有毒之物,《本草经》列为中品,仅治疮蚀,攻冷气脚弱,并不作药饵之用。苏颂《图经本草》说“古方未有服饵硫黄者”,“近世遂火炼治,为常用丸散,其效虽紧,而其患更数”。硫黄内服可转化为硫化氢等毒物,产生吞咽困难、呕吐、腹泻、头痛等毒性反应。其性刚烈燥热,如属阳虚命门之火衰微,临床用之有效,所以李时珍也称其为“救危妙药”,但又指出:“炼制久服,有偏胜之害,况服食者又皆假此纵欲,自速其咎。”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素来不信丹砂秘药服饵之法,且深知其害,但在晚年却因误服硫黄而致死。此事虽有歧议,但服硫黄致害是无疑的。所以寇宗爽《本草衍义》谓此物“中病当便已,不可尽剂。”寇氏还认为“紫白二石英,攻疾可暂煮汁用,未闻久服之益”,故“久服当详审。”如果石英与钟乳石同用,则两物相激,药性发作最是难治。因此又说:“乳(钟乳)石(石英)同用而相反畏恶,动则为害不浅,故乳石之发,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诚不可轻饵也。”再如赤石脂,甘涩温,有止血涩肠固下作用,是常用药物。张仲景桃花汤治下痢脓血,赤石脂禹馀粮汤治下痢不止,均是有效方剂。但石脂与诸石同用,则令石性沉滞久蓄,发作更烈。寒食散中,除五石之外,尚有其它药物,术便是其中之一。按《乳石论》所言,“服钟乳石当终身忌术”。五石散反更用之,是欲借术之力激之,令石发如火。刘敬叔《异苑》认为服石尚可,惟五石散不可服,谓:“人不服石,庶事不佳。石在身中万事休泰。惟不可服五石散,盖以五石散聚其所恶,激而用之,其发暴故也。”张杲《医说》载有马军帅雷世贤服乳石事说,雷家富厚多侍妾,纵声色,常饵钟乳石等,昼夜煎炼,每日服食以助其欲。其妾父,苦病寒泄,不嗜食,求得丹药十粒,只服了五粒,即觉脐腹之间热如火焚而不可耐,于是绕屋狂走近百圈,仍不解其热,遂跳入井中。及救出,遍身已起紫泡如巨李,呼叫六日而死。史载一位叫裴秀者,因服石而暴死。皇甫谧本人亦曾服“寒食散”,以致隆冬裸袒食冰,当暑畏热悲恚,几欲自戕。以深谙医术的皇甫氏尚且受其惑,其馀之人,概可想见。孙思邈目睹其危害之甚,直言警世:“自皇甫士安(谧)已降,有进饵者,无不发背解体而取颠覆。”“余自有识性已来,亲见朝野仕人遭者不一。所以宁食野葛(一种剧毒草药),不服五石,明其大大猛毒,不可不慎”,呼吁“有识者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久留也”,使“其方以从烟灭,不复须存,为含生害也”。(《千金要方》卷二十四《解五石毒》)亟言五石散养生服饵之弊。他在《千金翼方》中说:“五石、三石,大寒食丸散等药,自非虚劳成就偏枯若床,惟向死近,无所控告者,乃可用之,斯诚可以起死人耳。平人无病,不可造次,著手深宜慎忌!”谆谆之言,拳拳之心,真可谓大医精诚。

服石之风盛行,石毒之病大量出现,一时间《寒食散方》、《解寒食散方》一类书籍达廿余种之多。由于毒性大,发作之时又是“方治虽多,而罕有济者”。在众多服石者死于非命的铁的事实面前,此风才逐渐消歇下来。至唐代,已成强弩之末,加上思邈的号召“焚方”,服石之风才完全匿迹。

更多中医动态,请下载古方中医药报客户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