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转载]借班上课:请别小看课前五分钟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6-27

 借班上课:请别小看课前五分钟

 

浙江省杭州市天杭实验学校    郑英(310004)

 

开设公开课很多情况下都是异地借班上课,面对的是陌生的学生,更陌生的是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习惯以及他们的表达习惯等隐性因素。反过来,学生对老师也是陌生的,对教师的语言风格、提问方式以及性格特点等都不了解。再加上与常态课堂不一样的地点、环境、氛围,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紧张感和压抑感。由于学生通常会提前五分钟左右入座,如果教师能利用这五分钟来组织课前谈话,了解一些关于学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把自己的一些特质呈现给学生,无疑会有利于后继课堂教学的实施。实情表明,授课教师基本上都会组织课前谈话,可是在实施过程中,却还存在许多“剑走偏锋”的现象。

一、课前五分钟的“走样”现象

1.过度亢奋,声势虚高

常见现象一:师生问好之后,在彼此还不了解的情况下,就问:“同学们,你们喜不喜欢我给你们上课?”学生有口无心地迎合:“喜欢”,于是教师逐一提高语调“喜不喜欢?”直至学生近乎嚎叫“喜欢”才罢休。

常见现象二:自我介绍完名字,就问学生敢不敢叫自己的名字,学生先是底气不足地回答敢,并试着叫了教师的名字,于是教师兴奋地要求学生大声大声再大声,直至学生歇斯底里地吼叫才满意,课后还美其名曰“体现师生平等”。

课堂前奏是如此的“铺张排场”,听着震耳欲聋的呼喊声,授课教师暗自窃喜,这不就是所期望的“热闹”的课堂氛围吗?学生不是已经“活跃”起来了吗?事实上,这是一种虚假的声势,并不是学生的全情投入,这种热情又有多少是根植于学生的心田。这种近似江湖卖艺者圈地揽客的捧场语言又有多少价值?这种为求热闹效果而陷入虚假声势的课前谈话又有多少美感?

2基调不符,冲淡主题

有些课题属于基调凝重型,教师却在课前插科打诨,极尽幽默之能事,甚至有点油腔滑调,学生笑得前合后仰。到了正式上课,由于课堂的基调定歪了,学生很难进入与课堂相符的情境。

课前谈话虽然只是序曲,却能为课堂教学定好方向,所以需要教师创设与课堂相符的氛围,使它与教学内容的情感基调相吻合,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调,第一个音定准了,就为演奏和歌唱奠定了基础。如果调子定歪了,虽然能引发学生的哄笑,增加一点“笑料”,但对提升学生的素养不利,嘻哈有余,优雅全无。同时还会使学生的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课前谈话的内容上,一时调整不过来,产生不适应感。

3盲目模仿,东施效颦

有些教师是十足的“追星族”:人家名师自我介绍有一套,他也来这套,不顾自己有没有学走调;人家名师模仿伟人惟妙惟肖,他也跟着仿效,不顾有没有奏效;人家名师高歌一曲余音绕梁,他也来调嗓子,全然不顾是如何的鬼哭狼嚎……总之是跟着名师“依样画葫芦”。

追求噱头而贴名师的“标签”,不加深入研究,只顾盲目模仿,人云亦云,拾人牙惠。且不说这种方法多少老套,缺乏新意,其结果往往是因火候未到而学得走样变形,成为邯郸学步、东施效颦的翻版,如果是这样,它产生的结果就不是无效而是负效。由于每个人都是独特的,都有其自身个性鲜明的特点,一些名家的课前谈话方式往往是为自己“量身定制”,不具普遍适用性,所以如果没有十足的把握请慎而用之。

4设置不当,适得其反

教师想利用课前调节一下气氛,烹制一道“开胃羹”,特意设计了一些游戏或问题,结果却适得其反:学生还是正襟危坐,不但没有放松,反而更紧张了,教师也紧张起来,急得满头大汗,仓促收兵,草草了事,后继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出现这种情况可能是教师设置的游戏不当或选择的话题平平,勾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也有可能是学生一时还未放开手脚教师却已等待不及,不停催促或草草收尾,所以只有零星几个学生“前来”应战,大部分学生只是看客,课堂最终沦为教师唱独角戏的舞台。不论何者,无疑都会加深学生的紧张感,导致课堂气氛愈发压抑,弄巧成拙,适得其反,这样的课前互动还不如不“动”。

5.时机不当,提前兴奋

课前,教师口若悬河侃侃而谈,学生兴趣昂然意犹未尽,结果到了正式上课,学生依然期待教师继续出色“发挥”,反而对教师的提问没多大兴趣,懒懒散散,结果使得课堂冷冷清清,毫无生气可言。

这样的结果除了与教师设置的问题本身有关之外,还与教师的课前过度发挥密切相关联。课前谈话原本应该是简洁明快、点到为止,而非拖泥带水、无止无休。原因有三:一是课前谈话只是“序幕”,不可喧宾夺主;二是时间宝贵,经不起“挥霍”浪费;三是人的兴奋期是有一定时限的,如果师生过早兴奋,待转入教学正题时,学生反而找不到兴奋点,有点“再而衰”了。

6.故作姿态,随意而为

有些教师为了体现自己的语言功底和应变能力,故作豁达,让学生自由提问,喜欢问什么就问什么。结果很多时候因没有学生提问题而冷场;或是学生提的问题很尖锐,教师一时回答不上而尴尬;或是学生有太多的问题而失控,这些都影响了课堂应有的气氛。

课前谈话是上课的预热阶段,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解紧张的情绪,或让学生熟悉身边的环境,集中注意力,很自然地进入特定的学习情境中,从而为一堂课的顺利实施奠定基础。这就需要教师充分掂量自己,三思而后行,并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巧妙安排,精心设计。那种未经思维“过滤”的随意行为,尤其是过高估自身调控能力基础上的故作姿态,都容易使课堂走向反面,要么失控,要么冷场,得不偿失。

7.吹捧奉承,逢迎讨好

很多教师为了“取悦”学生,让学生好好配合自己,常常会利用课前谈话时间吹捧他们是如何如何优秀,听起来肉麻至极,甚至不惜“开涮”自己来“衬托”学生的优秀。没想学生却担心出错而毁了班级“一世英名”,所以背负包袱,放不开手脚。

教师以近乎“贿赂”的方式讨好学生,“高帽子”批发,变相拍马,还美其名曰“情感沟通”,试图以这种方式获得高额回报即学生的精彩表现,最终达到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事实表明,公开课上的情感贿赂方式除了语言上的过度“甜腻”和对学生形象的过度“拔高”之外,还表现在许愿上,比如“这节课同学们表现好的话,老师会有奖励”,以此为诱饵“稳住”学生,这些都容易滋生学生的浮躁习气和功利心理。

8拖沓冗长,超时超载

常见现象一:教师滔滔不绝的讲述,像说单口相声,没完没了,以至上课铃声响了,还没有停歇的意思,使得学生和听课教师都听得云里雾里,不知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到底是什么。

常见现象二:活动冗长,待铃声响起,一时“刹不住车”,继续也不是,中断也不是,使得教师骑虎难下。

课前谈话需要精练简洁,一旦冗长就会产生如下不良结果:一是容易使教师的话显得絮絮叨叨索然寡味,让学生在第一时间里就心生反感和排斥感;二是容易淡化主题,使课前互动变成脱离教学主旨的“高空作业”,与沟通师生情感、活跃课堂气氛的本质相脱节,很难自然地过渡到课堂教学内容;三是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长时间沉浸于课前的氛围里难以“自拔”,这些无疑都会大大削弱课堂教学的实效。

二、让课前五分钟成为美妙“前奏”

课前这几分钟,是“序曲”,是“前奏”,是“热身”,一个妙趣横生的课前谈话会让一堂好课锦上添花,妙不可言,所以不可等闲视之。那么如何有效利用这课前五分钟,第一时间里走进学生,为课堂教学创设佳境?可采用以下办法。

1.衔接内容,无缝焊接

孙双金老师执教《天游峰的扫路人》前,自我介绍姓孙,并问学生还知道哪些孙姓的名人,学生列举孙中山、孙武、孙权等一众名人。教师再让学生说说自己本家的名人,学生自豪无比地一一介绍。最后教师追问,名人都是从什么人开始的?学生有说伟大的人,有说一般的人,有说普通的人,教师接下话茬:“是的,名人都是从普通人开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普通人的文章,他是一个扫路人。”

最好的课前谈话,是让谈话内容与教学内容无缝焊接,不露痕迹地由谈话引入新课,由谈话铺垫新课,为学生的新课学习做好知识、方法、情感等方面的准备。孙老师寥寥几笔,就从“自我介绍”转而“学生介绍”引申“同姓名人”最后落脚“普通人”,让学生了解了自己,也让自己了解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自豪感和学习热情,更重要的是浑然不觉中导入了新课,几乎分不清哪是谈话,哪是导入,可以说是“踏雪无痕”。

2.真情告白,拉近距离

由于前一节课异常精彩,加上是同一批学生,这让后一节课的老师感到了压力,于是教师选择真情告白:“现在已经是10点30了,就算中间不休息,上完两课时,也已11点50了,大家的肚子早就唱‘空城计’了!俗话说‘民以食为天’,后面的听课老师肯定没带干粮,那么,咱们能不能用精彩的表现让老师们忘记饥饿和疲劳?”学生大喊:“能!”教师继续:“这样吧,我们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缩短时间,就算是我们送给在座各位老师的‘压缩饼干’吧?”全场一片会心的笑声。

恰似朋友间的聊天,毫无雕琢之感,这样的开场白虽然只有短短数语,却包涵着真诚、幽默、信任与温暖,折射出教师的智慧和教学艺术,学生没有理由不喜欢这样的教师,甚至连听课老师也被他那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所折服。它引起了学生情感上的共鸣,迅速地建立起和老师的亲近感,在学生心目中,老师已不再高高在上,而是一位真诚平等的朋友,课堂教学就在这样的平等和谐中进行了。试想:在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怎能不畅所欲言?

3.直落反差,出奇制胜

《大瀑布的葬礼》一课,教师先给学生出脑筋急转弯“什么布剪不断”?学生自信满满地回答“瀑布”。“错!”教师断然否定,学生错愕。教师继续:“我们今天这个瀑布就给人剪断了,这瀑布曾经是世界上流量最大的瀑布,汹涌的河水从悬崖上咆哮而下,滔滔不绝,一泻千里,并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许多游客,人们在这从天而降的巨大水帘面前,流连忘返。但是有一天瀑布给‘剪断’了。今天我们就来举行一场——”“特殊的葬礼”学生异口同声地接应,直入正题。

这是个别具一格的开场白,先出示学生自以为熟知的脑筋急转弯,再出其不意地引出课题,这样的互动环节,有点类似于修辞上的“突降”。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及时把学生的视角引向教学主题,让学生的注意力在最短时间内集中到课堂上,且迅速地投入思考,一举两得。经教师的断然否定,学生的思维发生强烈碰撞,也为课堂学习垫定了感情基调,正可谓“未成曲调先有情”。事实证明,这样的氛围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意识和能力大有裨益。

4.铺垫孕伏,预约重点

靳家彦老师上《两小儿辩日》一课,先板书“辨”,然后出示6句话让学生辨真伪:①我姓靳,叫靳家彦;②我是文三街小学的语文老师;(上课的学生是文三街小学的)③我今年60岁;④我喜欢阅读和写作;⑤《两小儿辩日》是我写的;⑥今天,我们就上《两小儿辩日》。学生一一回答,老师一一评点,直入课题《两小儿辩日》,书写“辩”,对比前面的“辨”有何不同?为什么?

用辨真假的形式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参与热情,很自然地与学生拉近了距离,同时巧妙地渗入了对“辩”的生字教学,不着痕迹地与教学内容产生预约。它注重学生语感、思维、灵性的发展,轻松而自然,展现出课前谈话的另一种智慧。它孕伏重点,蕴涵着教师运筹帷幄、高瞻远瞩的智慧,是教师对课堂过程通盘考虑、周密安排的集中体现,是展示教师教学艺术的“窗口”。

5.幽默诙谐,激趣引领

虞大明老师课前给学生做“智力体操”,让学生猜猜老师是用什么养大的?学生好奇心大发,不知老师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发挥想像,争相抢答,答案不下十种,最后虞老师公布谜底,虞老师是用酒养大的,因为有个词叫“久仰大名”(酒养大明)。听课老师和学生在欢笑声中放松了心情,也放飞了思想。

借班上课,师生之间的陌生感就像一道屏风树立在两者之间,所以放松心情式的课前互动是减轻学生紧张感的一贴良药,也是拉近师生距离的一颗蜜糖。案例中的教师用幽默诙谐的语言,寥寥几句就打破屏障,排解紧张情绪,缩短了师生的心理距离和隔阂,营造了宽松的对话氛围,制造了必需的心理磁场,使学生在轻松、活泼、欢快的环境气氛中不知不觉进入课堂情境,课堂成了学生思维的运动场。

6见招拆招,中肯

刘云生老师上课前,问学生有什么需要向老师提问的,学生从年龄而爱好而偶像,五花八门,教师一一作答。突然有学生提问:“刘老师,你觉得人是长得高好,还是长得矮好?”听者大笑,因为刘老师个子不高,他们等着看刘老师如何接招。老师坦然应对:“你的问题很难回答。我如果说高好,你瞧我,不就有点自卑吗?我如果说矮好,你瞧我,不就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吗?不过,我要告诉你,在智慧的王国里,计算人的高度,是从脖子以上开始计算的。”学生掌声如雷。

学生只有品尝到智慧的魅力,他们的学习才能摆脱外在的诱迫,而成为一种内在的需求,这里,刘老师无疑给我们作了最好的注解。置身于“个子高好矮好”的两难境地,老师凭借敏捷的思维,深厚的语言素养,在充满笑声的自嘲中,跳出了“逻辑陷阱”,最终赢得学生由衷的掌声。这掌声,是学生对老师语言艺术的欣赏,也是学生对“智慧决定高度”的认同。这背后,不仅是教师机智的体现,还是教师知识储备和人格魅力的体现。

7.欲进还退,以退求进

上课伊始,老师开诚布公地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并问学生想不想做老师的老师,学生兴奋起来。老师话锋一转:要想做老师的老师该怎么做呢?有学生老老实实地回答应该上课认真听讲,老师反问这岂不是又变成老师的学生了。此时有学生出其不意地回答,如果能指出老师讲课的错误,提出老师不能解答的问题,那我们就是老师的老师。全场鼓掌。

亲切地调侃,消除学生紧张的心情;睿智地启发,激发学生的昂扬斗志。先向学生伸出“橄榄枝”,最终让学生主动请缨,承担起挑战性的任务——当老师的老师,看似教师的“退”,实则为学生的“进”,正因为有了教师退出来的空间,才有学生进的余地,学生与老师的距离感也就此消失,而且不着痕迹。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此时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作了“自己人”,或者说已把老师当作朋友,接下来的课堂教学便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8.相机点拨,借力而行

学生看到听课老师座无虚席,于是个个正襟危坐,异常严肃。教师见此情景,顺势问道:“今天上课和平时有什么不一样?”“台下有很多老师。”学生怯怯地回答。“这么多老师听课,你们紧张吗?”教师追问。“紧张,”学生如实相告。老师劝慰道:“老师们冲着你们微笑呢?跟他们打声招呼,他们一定会鼓掌的。”有几个学生鼓起勇气打招呼,台下老师鼓起掌来。教师继续怂恿:“台下老师很想看看我们班所有同学的表现呢!”全班学生起立,用自己的方式跟台下老师打招呼,听课老师报以热烈的掌声。

“贵在真,重在情”,通过让学生实话实说,了解到他们的真实想法,然后根据实际相机点拨,一下子拉近了教师和学生的心理距离,为整节课教学流程的顺利推进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础。在这样的新关系下,学生消除了约束心理,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言向老师毫不保留地和盘托出。事后证明,经过教师的激励,学生开始活跃起来,整堂课学生勇于表现,积极参与,这与教师课前对学生信心的树立有着必然关系。

综上,智慧的课前谈话是安抚学生情绪的“镇静剂”,能缓解学生紧张的心情;它是融洽师生关系的“粘合剂”,能拉近师生间的心灵距离;它是推进课堂气氛的“兴奋剂”,能让学生的思维处在积极运行状态,让课堂渐入雪落无声、大道无痕的至境,奏响课堂教学优美的序曲。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