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郭良原:从“站在一起”到“睡你”

 鲤鱼山九龙门 2015-06-27

湖北钟祥的农村妇女余秀华以一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引发巨大的探讨(争议)热潮。这其间,尤以二沈(旅美作家沈睿、诗人沈浩波)的评说为最。二沈因对余诗的褒贬悬殊巨大,引发各自为捍卫己方观点和地位的网上论战。一时间,诗坛内外骚动兴奋,沸沸扬扬。

我曾亲身参与了上世纪八十年代那场波澜壮阔的诗歌运动,此后远离诗坛多年。现在从余秀华和她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不由想到中国当代诗坛上的另外一个女诗人舒婷和她写下的一首诗。


1952年出生的舒婷,1969年下乡插队,1972年返城当工人。1979年4月,《诗刊》发表了她的《致橡树》。在诗中,诗人别具一格地选择了“木棉”与“橡树”两个中心意象,委婉而又坚定地表达了自己爱的主张。“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仿佛永远分离/却又终身相依/这才是伟大的爱情/坚贞就在这里/不仅爱你伟岸的身躯/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其所表达的爱,不仅是纯真的、炙热的、而且是高尚的,伟大的。它像一支古老而又清新的歌曲,拨动着人们的心弦,几十年来一直在被记取被传诵。“站在一起”,成了新一代中国女人对于爱情的崭新宣言。

时光之车行进到2014年,又是《诗刊》,在当年的9月号上,以《在打谷场上赶鸡》主标题,重点推出了余秀华的9首诗歌作品,并配发了她的创作谈《摇摇晃晃的人间》和编辑评论文章。同年12月17日,余秀华参加了由诗刊社和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主办的“最底层的人”的诗歌朗诵会。诗刊社特为此次朗诵会出版《诗刊》(号外),刊发她的诗歌作品20首。12月22日,《人民日报》以《诗里诗外余秀华》为题,刊发了记者专访余秀华的文章。于是,余秀华,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名字一下子进入国人的视线和听觉,她的诗《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更是火遍神州,病毒般蔓延。不看诗,光看题目,就足以让你目瞪口呆。“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而它们/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对于三十多年前她的前辈女诗人舒婷“站在一起”的爱情宣言,余秀华的“睡你”和“被你睡”,无异于高峡翻车,彻底颠覆。那痛彻心肺的无奈与呐喊,那不管不顾的赤裸与坦诚,那长久压抑下人性的复苏与迸发,让余秀华这个因为出生时倒产缺氧而造成脑瘫、行动不便的农村妇女登上了诗坛最显眼的位置。

舒婷的《致橡树》和余秀华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虽产生于不同的时期,但同样受到了诗坛的认可和读者的喜爱。究其成因,一是因了理想的烛照与引领,一是因了现实的需求与慰藉。《致橡树》的年代,国家刚刚结束十年动乱不久,一切都在拨乱反正,从混沌中走出来的年轻男女抖掉了身上的尘埃,公开谈论爱情,但真正的爱情到底是什么并不是很清楚。舒婷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个现象,写下了《致橡树》。诗人采用内心独白的抒情方式,坦诚、开朗地倾诉了自己对热烈、诚挚和坚贞的爱情的向往,表达了爱的理想和信念,赢得了全社会的共鸣和推崇。《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产生于网络时代,信息化高铁化的今天,大半个中国的距离也只是弹指一挥间即可到达。作者因了身体和婚姻的双重原因,现实生活中的很多愿望难以满足,在万般无奈和苦痛的煎熬下,索性以自尊和肉体为代价,纵情一搏,只为着人性的滋润和生命的完满。于是,便有了思想与文字完美结合的《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于是,便有了山呼海应般的回声和叫好。不同的时期,诗歌面对的是不同的读者和人群,理想固然重要,但现实同样不可忽视,这就是两个不同年代的女诗人写下的两首诗同样受到大众欢迎的根本原因。

中国新诗究竟该如何发展,究竟该向怎样的方向发展?这是诗坛应该重视的问题。新时期的诗歌创作,也必须要“接地气”,也必须是出自生命本身的需要,否则,别无他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