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让孩子在大自然中成长

 小新绘本馆 2015-06-27
  随着暑假的到来,各种夏令营和这个炎热的暑天一样迅速火爆起来。但是,很多夏令营已经变味了。各式各样的培训班纷纷打着夏令营的大旗占领了夏令营市场的很大份额,还有一部分则存在着虚假宣传、收费太高等问题,真正的有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的夏令营却在离我们远去。夏令营应该是什么样子?也许,《博物》的夏令营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浏览一下近期的媒体广告,你会发现各种夏令营层出不穷,且花样不断翻新。有英语夏令营、体育夏令营、健康减肥训练营、精英成长训练营、遍布五大洲的海外夏令营、“封闭全能本土留洋夏令营”,等等。然而其中许多夏令营存在着虚假宣传、收费太高、内容和活动方式缺乏吸引力等问题。沈阳某校举办的美国夏令营收费高达2.4万元,很多英语夏令营其实就是英语强化补习班。
让学生重新走进自然
    如今的夏令营常常让孩子们去过一次就再也不想去第二次,甚至回来后大呼上当后悔。北京市第五十四中学的王倩宜却连续参加了《博物》杂志去年的夏令营和今年初的冬令营。她说自己在夏令营中收获颇丰:能学到很多科普知识,锻炼自己独立生活的能力。“这些活动我很感兴趣。我学到了很多关于植物、地质、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知识,并且其中一些地理、生物知识能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有些是在学校里学不到的。课本上的知识很生硬,只是一些文字和图片,而现在能亲身经历,全面观察,并且还能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认识更多来自全国各地的朋友,增加自己的阅历和对社会的了解。”王倩宜说。
    《博物》杂志是《中国国家地理》的青少年版,去年举办了中国首届博物夏令营,目前即将举办第二届。据《博物》杂志社的白莎莎介绍,本届夏令营将继续保持去年的传统,融知识性、科普性、趣味性于一体,包括草原生态、地质地貌、动植物观察、人与环境等丰富的内容,采用标本制作、幻灯讲座、演讲讨论等灵活多样的活动方式。届时将有中科院的专家和教授自然学科的老师为营员做指导,营员沿途将经过城市、山区和农业区,进入农牧区、牧区,在老师的带领下参观考察湖泊、草原、沙地、火山等各种地貌,了解地貌类型与特征;考察珍稀树种沙地云杉;参观达尔罕风力发电站,了解环保能源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在湖泊观鸟,了解各种野生鸟类的形态、叫声和生活习性;考察湖泊环境,了解湖泊的构造和成因;考察草原生态,采集、制作生物标本;考察浑善达克沙地,了解沙地成因、生态与环境的关系等。
    《博物》去年暑假的夏令营也给郭超然同学带来了很多收获:“我参加了《博物》杂志举办的第一届科普夏令营,通过这次活动,我第一次见到了真正的草原,真正的用于风力发电的风车,真正的火山……并且增长了许多有关植物、鸟类、火山地貌等方面的知识。这都是平时在家里、在学校学不到的。”
在大自然中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
    负责夏令营活动的刘老师介绍说,《博物》夏令营不是理论型的,而是感知型的,注重实践活动,学生很感兴趣,接受起来也比较容易,如观鸟、观察昆虫、制作标本等活动。更为难得的是,在这些活动中,领队老师自己对生物的热爱感染了学生,和孩子的沟通也非常好。除了白天参观考察,他们还在晚上做各种活动,比如有趣的知识讲座,但不是学校里那种枯燥的讲课。今年初的冬令营是和重庆市教委合作举办的,去了西双版纳,那里有中国最大的热带植物园,还有云南当地众多的少数民族,使专家给孩子授课的资源非常丰富,可以从自然讲到人文。在夏令营中,孩子们还自己动手做植物标本,互助活动也比较多,孩子反映收获非常大,家长反映也挺好。
    太原师范大学第二附属小学5年级的薛功腾,也相继参加了夏令营和冬令营。他说参加《博物》举办的夏令营和冬令营,能“看看大自然,呼吸呼吸新鲜空气,见识很多奇妙的东西”,“能了解很多知识,开阔视野,锻炼自己的自主能力”。在内蒙古夏令营,他学到了“很多动物、植物和生态环境方面的知识,看到很多以前从未见到过的东西”。在西双版纳冬令营,薛功腾见到了南方的植物和傣家山寨,体会到“大自然有多么美丽,奇妙”。《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社长助理才华烨认为,每个人小时候都有着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动植物的浓厚好奇心,国外非常重视在这些领域对于孩子进行教育,在大自然中锻炼他们的能力。《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希望在这方面作出一些努力,引导中国青少年在大自然中学习知识和健康成长。
    尽管已经参加了两次夏令营,薛功腾说,以后只要有时间,他还想参加,只是《博物》今年的夏令营内容和去年一样,所以就不去了。今年暑假,薛功腾的妈妈给他报了钢琴、奥数和英语辅导班,对于这些辅导班,他“有些喜欢,有些不喜欢”,因为“平常学习就很累了,几乎没有时间玩,不想暑假里再去学习和考试”。学校组织的夏令营薛功腾也不太喜欢,“学校是学习的地方,组织的夏令营大都与学习有关,听别人说分西瓜时还要做道奥数题,累死了。”他认为《博物》组织的夏令营比较正规可靠,组织得不错,起码不会出危险,不像一些私人机构组织的夏令营那样让人没有安全感。
    《博物》主编王蓓蓓认为,“一定要让孩子们普遍参与,让孩子们能够表现他们自己,发挥他们的热情,让他们产生兴趣。这个世界本身是很和谐的世界,没有分出来数学、化学、语文,我们在学课程的时候为了方便分成很多学科,实际上本来是一个整体……世界不是被分割开的,不是在显微镜下面看到的分子和原子,而是一棵树,是树上的鸟和树下的花……”
还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和技能
    “在西双版纳,每天似乎不是24小时,而是长了许多许多。每个白天,我们徜徉在各种令人目眩神迷的植物王国当中;晚上,则有紧张的游戏与比赛。我们学会了割橡胶、制作标本、摘下巨大的柚子与菠萝蜜,热带雨林像一个巨大的迷宫,永远深藏着我们看不尽听不完的神秘宝藏。
    在所有活动中,最值得我回味的是结识了许多当地的傣族同学,他们与我们年龄相同,话题相似,但是他们的生活又与我们那么不一样。没有紧张的考试和测验,却有对外面世界的好奇与渴望。在短短几天里,我们就成为言无不尽的好友。在城市的高楼和傣家的吊角竹楼之间,从此会有许多书信来往了。”
    这是王倩宜今年初从西双版纳冬令营回来后写的一段感言。“这个夏令营特别好,他们能请到好的教授、老师,这是旅行团办不到的。”
    “我们组织的比较精细周到,有内容,不是瞎玩。”《博物》杂志编辑部主任徐健介绍说。为了办好夏令营,去年他们请了很多专业老师,有内蒙古大学地学系的教授,还有北师大和南开大学生物系的一些研究生。“他们对动植物有比较深入的研究,实践经验非常丰富,可以说是这方面的专家。这些有专业研究的老师带领同学们考察火山地貌,教同学们如何辨别矿石、昆虫、植物等,并在达里湖进行水样测定。好多孩子都非常感兴趣,去年参加了夏令营,今年初又去参加冬令营,家长也很支持,有些孩子自己坐飞机从桂林、宁波等地被‘托寄’到西双版纳。”徐键有些兴奋地说。
引导学生做大自然的朋友
    “我们倡导走到野外去,走到大自然中去,体验与大自然的感情。与大自然多接触的人比较开朗,比较宽容、平和,而与大自然接触较少的人往往容易烦躁孤僻。据科学研究,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有段时间对自然非常敏感,通常是小学三到五年级,这段时期他们对自然最敏感,最亲切。”然而,“现在没有这种空间,我们的青少年儿童离大自然越来越远了,这对他们的成长不利。我们想力所能及地做一些事情,但不一定能起太大作用。这是教育体制的问题,学生负担太重了,根本问题不解决,改变还是很难。”徐键无奈而又淡然地说。
    博物学是最原始的科学形态,博物学传统与数理传统是自古希腊以来科学的两大传统。西方近代科学史上的林奈、布丰、拉马克、达尔文、洪堡等博物学家,对现代科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当代也有不少出色的博物学家,如劳伦兹、威尔逊、古尔德、珍妮·古道尔等。中国也有非常深厚的博物学传统,孔子就提出《诗经》能使人“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山海经》、《梦溪笔谈》、《本草纲目》等都是我国的博物学经典。自古以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中国读书人的理想,司马迁、李白、沈括、李时珍、徐霞客、顾炎武等都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在日常生活中,也有非常丰富的博物学知识。我们小时候学的“看云识天气”、“二十四节气”等就是博物学知识。这些知识使我们认识到大自然的亲切与和谐。然而,今天生活在现代都市丛林中的人们,与生养他们的大自然愈来愈疏远了。从幼儿园到高中,中国孩子是世界上课时最长、课业负担最重的受教育者,几乎无暇走进大自然,如今许多大学生甚至研究生都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13年前,中日两国的儿童在内蒙古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在这次夏令营中,中国孩子身上的懒惰、自私、怯弱、涣散、无教养、自理能力之差令人震惊,与日本儿童形成强烈对比。1993年7月,孙云晓发表了《夏令营中的较量》一文,引发了罕见的中国教育大讨论,引起了从中央领导到普通教师、家长的广泛关注。然而,13年过去了,我们进步了多少?
    夏令营始于1861年夏天,一位来自美国康尼狄克州的教师肯恩(W.Gunn),率领孩童进行为期两周的登山、健行、帆船、钓鱼等户外活动,目的是使儿童身心获得健康均衡的发展。哈佛大学前校长爱略特曾言,“有组织的夏令营是美国在教育方面对世界的一个重要贡献。”然而放眼今天的中国,夏令营越来越商业化、应试化、贵族化,很多学校和机构堂而皇之地以夏令营为招牌,实质却是将其办成辅导班、培训班、补习班式的“集中营”,不少昂贵的“修学游夏令营”变成了出国旅游团,如此等等,不一而足。它们能给孩子带来什么已不言而喻。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要使青少年健康成长,必须让他们回到大自然,了解和热爱大自然,做大自然的朋友。《博物》提出复兴博物学传统的口号,引导学生身体力行地走进自然,培养他们勇于实践、博学广纳、探索求知的素质,建立充实丰沛的人生理想。“在求知欲旺盛的中学时代,学生们应穿越深邃的知识隧道,广泛涉猎天文、地理、历史和生物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并充分享受知识带来的乐趣。”这是《博物》杂志倡导的教育理念,也是《博物》举办夏令营的宗旨。
(编辑:笪百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