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苏式面的倔强与蜕变

 苏迷 2015-06-27

记者 丁云

改良 不变不行

十几年前,连苏州人都忍受不了奥灶面的口味,太甜。潘晓敏对奥灶面做了改良,降低甜度的同时,添加了一些胡椒的味道,以此去鱼腥,略微有点胡辣感,以增添外地人对奥灶面的好感。

他手里的这碗奥灶面,从1992年开始改良,到现在能够尽可能多地适应更多人的口味,很不易。“口味这种东西,全国各地酸甜苦辣,能够适应那么大范围,不容易。”

改良,是不能停的。

吃面人的口味,也在发生着变化。环境、气候、自身的压力,影响了人的口味,以及对味道的感知。相应地,苏式面的灵魂,面汤,也必须不断调整。低油少汤少盐。在此前提下,还是得突出原有特色。

创新倒不是非得,但不断地研究、改良是必须的。以潘晓敏一代苏帮菜大厨的立场来看,这是每一代厨师的工作。哪一代如果没有好好做基本研究,当代的一些名菜、名点很有可能就在这代手里失传了,“也意思是被淘汰了”。

真金不怕火炼。拥有不断研究、改良,适应不同年代口味需求的能力,恰恰是餐饮品牌的内容之一。

除了有钱又有闲的人,对于大多数人而言,适宜的早上“皮包水”是无福享受了,真没这时间和功夫。但相比于上饭馆点菜,一碗地地道道、规规矩矩的苏式面,可以吃得更讲究,更体面,所以很多人选择在中午吃一碗面。这也是开面馆相对而言比开饭馆容易一些的原因。

在苏州,吃苏式面的,还是本地人居多。在扎根服务于本地的苏式面馆同得兴眼里,大部分外地面客,多是尝个新鲜。等慢慢适应了苏州的一方水土、生活习惯,喜欢上苏式面的新苏州人,也有,不也叫苏州人了嘛。潘晓敏工作的地方特殊,商务酒店,品尝那碗奥灶面的人多是来来往往的商旅客人。伴随着旗下酒店业务的拓展延伸,这碗面,也让更多外地人惦念着酒店,挺好。

坚持 精华不能丢

科学技术发达以后,固然会有人想到以调料去勾兑出面汤的味道,七七八八也能调个大概,但终究汤的韵味,敌不过那神秘的9小时,“烤制、磨粉的过程中,一定会有东西流失”,苏州人讲“说不出,话不出,总归有点不大对头”。可能里面流失了高蛋白、活性钙、氨基酸等。“工业化生产的口味、口感,也总与手工揉面、刀板剁肉有着差别。”肖伟民也很认同。

潘晓敏他们做学徒的时候,可不会拿鸭子来烧汤。当然,以前原料也好,鸡鸭的骨头架子都能熬出汤。现在原料变化了,人工养殖繁殖期短,鸡鸭的骨头架子熬不出汤,也经不起熬煮,为了增加鲜味,只能整鸡整鸭连肉扔下去熬,成本也比以前高了不少。

面浇大金刚之一,一块焖肉,要得有膘有瘦才好吃,纯粹瘦肉并不好吃,口感有木涩涩之嫌。但焖肉也不是简单地有肥有瘦就行。据说能够有极为恰当标准的肥瘦比例的,五花肉当中就这么一条,所以在苏式面中,肥瘦比例能够决定一碗焖肉面的价格。

好的苏式面馆,或者说苏式面品牌,是有自己的讲究与细致的。

外人不明白,同一种浇头,价格差距为什么会有几块至十几块的差距。只有深谙此面道的人会告诉你,差距在哪里。不完全是品牌、服务、硬件。

回到最原始的那块焖肉上,选择哪种猪肉,选择哪个部位,初加工、深加工的方法,用肖伟民的话说,等于选择如何演绎这碗面。

肖伟民最初在十全街开那家同得兴时,是开了苏州面馆业的先河的。但他也承认,前半年是“相当没有生意”。

类似一对一的服务,五星级大饭店吃面当然能够享受。但对于面客而言,面馆或许还是思维中的面馆,吃了几十年的5块钱一碗焖肉面,一下子被抬到了12块钱,要为那些小食小菜、硬木桌椅、不用排队取面而支付7块钱,不能接受。

回过头来看,5块钱与12块钱的焖肉面,面、汤、浇头确实不一样。

但更为重要的是,现在谁还愿意在窗口排队等面,眼看着两碗面从厨房甩出来时,伸出来的两只大拇指都浸在面汤里,随后更惊恐地发现,这两碗面是自己点的?

当然,最大的背景还是我们的收入增加了,出门吃碗面,当然要追求点质量与享受。即便是工薪族面馆,同质化竞争也更激烈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