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古希腊的自然派哲学家

 独孤九剑申 2015-06-28


在古希腊时代哲学和博物学还没有分开,处在囫囵一体的状态,比如生物学、力学、浮力学、机械论、生理学,所有这些学问总合在一起,没有分门别类,这个没有分化的科学叫“博物学”。他们研究自然的同时追问着“存在”,因此在古希腊博物学和哲学都是不分的,博物学家就是早期的科学家同时也是早期的哲学家,称为“自然派哲学家”,直到亚里士多德把博物学和哲学分开,并且把博物学分科,从而产生“科学”的概念,科学就是分科之学。

1)“质料”派

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位自然哲学家,只留下了“水为万物之源”这样一句话。

这一句话里包含了几层含义:

第一,这个世界都是假象,世界后面一定还有一个根源,要知道组成这个世界的根源是什么,必须突破世界直接呈现表象,因此只要追究这个世界之源,这种思想本身表明,他已经不承认他所眼看的这个世界是真实世界。

第二,如果认为这个世界的源头是水构成的,那么从世界源头演化出整个世界,一定有一个演化过程,表明他已经看出这个世界有一个演化体系。

第三,如果世界的源头只是一个东西,他已经看出这个世界最初是一个质,本质是一样的,包含两重意思:就是这个世界是由同一种东西构成的,即万物同质;第二,万物一系,就是万物是一系演化过来的,而在我们眼前的这个世界不是世界的本真,也不是世界的本体。

阿纳克西曼德: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根源是一个叫做“无定型”的东西或“无限定者”,有点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基本粒子”构成了世界的本源。

阿那克西美尼: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气”。他说世界是由“气”演化过来的,这点跟我们中国人的看法非常接近,在《黄帝内经》里中医最早就认为这个万物是气,因此我们到今天讲人体还是只讲两个概念“气和血”,所以可以看出古希腊早期哲学家追究世界本源的这个想法跟我们中国人很接近。

以上三人来自希腊在小亚细亚的殖民地米雷特斯,因此可以称他们为“米雷特斯的哲学家”,他们三人都相信宇宙间有一种基本物质是所有事物的源头。

同时代在希腊另一块殖民地意大利南部伊利亚一群哲学家也关心这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帕梅尼德斯:他认为万物都是一直存在的。世上根本没有真正的变化,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外一种事物。他不相信“眼见为实”,认为我们的感官使我们对世界有不正确的认识,这种认识与我们的理性不符。

另一位与帕梅尼德斯同时代的哲学家赫拉克利特则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是“火”。但他与帕梅尼德斯相反,认为“所有事物都是流动的”。没有任何事物是静止不变的,因此“人不能两次走进同一条河流。”同时他认为人的感官是可靠的。

他们两个人的观点南辕北辙,最后由恩培多克勒总结为世界不是一种物质构成,而是由“水”“火”“土”“气”四种物质构成,他是“唯物反映论”的鼻祖。他认为我们的感知是一个类似于真空的管道,外物直接投射进来就行,他甚至认为知识就是这些流射通过我们的感官进入血液,然后在心脏搅拌以后形成的就是知识,跟我们中国人说心里想是一模一样的概念。而同时代另外一位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也认为世界不是由一种物质构成的,但也不相信是由恩培多克勒说的四种物质构成,他认为这个构成这个世界的本源叫“种子”,就像一粒种子撒在土壤里可以长成大树一样,那么这个世界本源一定也有一颗“种子”。直到自然学派最后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德谟克利特,他是留基伯的学生,他们提出了“原子论”,认为这个世界的本源或本体根源是由“原子”构成的。

Tips直到十九世纪末期,欧内斯特·卢瑟福第一个做出现代科学的原子模型。他用的词就是留基伯讲世界是由“原子”组成的同一个词,概念上完全相同。

2)“形式”派

毕达哥拉斯:“形式派”哲学家,也是古希腊第一个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有一句名言“万物皆数”,他发现物是漂乎不定的,而数学的逻辑模型是给定的。他指任何一个东西都是数学模型,他甚至用数学来解人类的音乐,发现音律在数上可以分12个格,他把所有音律的12个格计算完毕,后人连一条都加不进去。但他研究“数论”不是为了研究数学。目的是从数的关系这个永恒不变中,探寻世界的永恒不变的本源。他把数学研究到认为人类面临的所有问题都是数学问题,也就是他看这个世界全是数学模型,万物的本源就是他的“数论系统”。

这一脉走下来后来经过“埃利亚学派”巴门尼德(存在是一)和芝诺(芝诺悖论)过渡,一直到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而日臻成熟,欧几里得做“形论”继续表达,其目的纯粹是给伯拉图的“理念论”作证证明伯拉图的“理念论”是正确的,最后到亚里士多德“形式逻辑”视为总结。

苏格拉底:

   在苏格拉底以前希腊的哲学主要研究宇宙的本源是什么,世界是由什么构成的等问题,后人称之为“自然哲学”。苏格拉底认为再研究这些问题对拯救国家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出于对国家和人民命运的关心,他转而研究人类本身,即研究人类的伦理问题,如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非正义;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怯懦;什么是诚实,什么是虚伪;什么是智慧,知识是怎样得来的;什么是国家,具有什么品质的人才能治理好国家,治国人才应该如何培养,等等。后人称苏格拉底的哲学为“伦理哲学”,他为哲学研究开创了一个新的领域,使哲学“从天上回到了人间”,在哲学史上具有伟大的意义。

柏拉图:“理念论”。

   柏拉图通过对毕达哥拉斯学说的理解,意识到这个世界最恒定不变的是一个“逻辑”,“逻辑”是这个世界的本体。伯拉图认为我们所看到的这个世界只不过“理念的分有”。

比如桌子,任何一张桌子用上几十年一定朽坏,但世界让为什么永远桌子永存,是因为在木匠的头脑里有一个桌子的“理念”,因此当这张桌子坏了他就会再造一张桌子,桌子在世界上不朽是因为木匠头脑中桌子的“理念”不朽。

《对话录》后半部分,映衬毕达哥拉斯对世界的追问。(柏拉图转型)

亚里士多德:他认为“质料”和“形式”仍然不能揭示世界的本质。因此他继续追问,质料和形式从何而来?他提出“四因说”,是他学说的重点也可以视为对古希自然派学说做了总结。

第一叫质料因,第二叫形式因,第三叫动力因,第四叫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讨论这四大问题,才能追究世界的本体是什么。

“质料因就是追究对象本源是什么;

“形式因”就是追究这种思维方式,他认为这个世界的本体一定是一个逻辑形式,我们把它叫形式论;

“动力因”就是万物为什么会演化,寻找推动力;

“目的因”就是研究他朝着什么方向运行。

 他开始把博物学分科,并创立“形式逻辑”,建立了第一个逻辑系统,即“三段论”理论。

3)小结:

从泰勒斯到留基伯,他们追究物的“质料”(质料论),到毕达哥拉斯至欧几里得他们走“理念”(理念论),这两派本质上都是在探讨物质的内涵或本体,只是探讨方式的不同而已,故称之为“本体论”

古希腊哲人的“质料”和“形式”这两路,中国人认为“质料派”这一路接近于“唯物主义”,“形式派”这一路后来就是逻辑学这一路接近于“唯心主义”,实际上“质料”和“形式”这两路全都是逻辑之路,比如“原子论”根本不是看到了原子而是一个逻辑模型,又比如泰勒斯说世界的本源是“水”,他只不过是用了一个低端逻辑,用比喻的方式来形容世界之根脉,所以从根本上讲“质料”和“形式”这两路归根结底都是主观逻辑模型,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他们的区别仅仅是一个属于低端直观逻辑,一个属于高端狭义逻辑仅此而已。

中国文化学习坊 王东岳课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