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还在为治疗贫血而苦恼吗?只需这么点刺几下就有效!

 雨润秋实 2015-06-28


小编导读

一个人是否健康,是否有良好的精气神,一看脸就知道,如果你脸色苍白,并且总觉得精神不足,这也许就是贫血所致。贫血现如今已潜移默化地广布于各阶段年龄的人群之中,无情地摧残着人们的身心。为将其消除,必须积极尽快的治疗,以下是用针灸治疗贫血的独特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贫血是一种常见的病理现象,当血液内红细胞数目或血红蛋白的含量低于正常时即为贫血。造血原料不足,骨髓造血功能降低,红细胞损失或破坏过多等,均可引起贫血。临床上常见的贫血有缺铁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和溶血性贫血。以缺铁性贫血最为常见,多因食物中内含铁过少及慢性出血(如胃肠道出血,月经过多或痔疮出血等)引起。

【临床表现】

一般症状为甲床、手掌、口唇和面色苍白,自觉头晕、乏力、耳鸣、目花,可见头发稀疏、皮肤干燥和指甲凹陷等。心悸、气促、恶心、呕吐、腹泻、腹胀、食欲不振等也较为常见,其他还有低热、妇女月经不调等。可有舌面光滑、舌乳头萎缩、舌质淡、脉濡细或细数。

【治疗】

方一

1.配穴

主穴分为2组,膏肓、肝俞、四花穴、三阴交为1组,脾俞、胃俞、肾俞、气海、足三里、阴陵泉为2组。心悸、气短配内关、膻中;纳减、腹胀、嗳气、呕恶配中脘;腹泻配天枢、大肠俞;头晕、耳鸣配百会、风池;发热配大椎、曲池;月经不调配天枢、关元。

2.操作方法

背部俞穴约30°角向下斜刺11.5寸,余穴按常规针刺,均用捻转刮针手法,间歇行针30分钟,10分钟行针1次;背部俞穴、气海、足三里针加艾条灸30分钟,每日针1次,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天。2组主穴按疗程轮换交替使用。

方二

1.取穴

膏肓、四花穴、脾俞、肾俞、命门、关元、足三里。

2.操作方法

用圆锥形艾炷隔姜片(约2mm厚)放在穴位上,点燃施灸,燃尽后再换一壮,每穴每次灸35壮,每次灸12穴,上述穴位轮转施灸,灸之局部起疱为佳,愈后可结一黑瘢,故名瘢痕灸。艾炷不宜太大,一般如大花生米大即可。

注:①小孩禁用;②血小板减少,皮肤出血者禁用;③患者极度虚弱,骨瘦如柴慎用。

【按语】

在中医文献中无贫血病名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应属于中医学“虚劳”“虚损”和“血证”的范畴。其病在肝、脾、肾。中医认为:“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和“肾主骨,生髓”。说明血液的生成和肝脾肾的功能密切相关,尤其是和脾肾的关系更为重要。“脾肾分主气血”,因为“肾为先天之根,脾为后天之本”。造成造血机制障碍,有先天不足,也有后天失调。先天不足主要是肾气不足,“血为精血生化”,肾不藏精,骨不生髓,髓海空虚,不能生化血液。后天不足,主要是脾虚,脾失健运,饮食减少,血液来源不足,正如文献载:“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谓血。”古人云“人之虚,非气即血,五脏六腑莫能外焉。而血之源头在乎肾,气之源头在乎脾”。因此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是脾肾虚衰,气血两亏。“损者益之”“劳者温之”和“形不足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是其治疗大法,而调补脾肾又是治疗本病的关键所在。上述方一、方二即本此而立。膏肓、四花穴是中医古代文献记载的治疗“虚劳”“虚损”的经验取穴。肝俞、脾俞、肾俞能疏肝、健脾、补肾,三阴交为肝脾肾三经交汇穴,能调节肝脾肾的气机,阴陵泉为脾经合穴,合治内腑,能健运脾土,增强“统血”“化生血液”的功能。足三里为强壮要穴,能改善胃肠系统的生理状态,旺盛其消化吸收的功能,既能补气又能生血。以上穴相互配合,作用于机体后,能够调整肝脾肾的生理功能,改善其生理状态,从而达到补肾健脾、化生血液的目的。针灸治疗贫血,近代不乏报道。实践证明针灸治疗本病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用于治疗缺铁性、失血性和维生素B12缺乏所致的单纯营养不足贫血效果更明显

在治疗贫血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地去除导致其致病的原因,如婴幼儿、青少年和妊娠妇女营养不良引起的贫血,应改善饮食;妇女月经不调引起的,应调理月经;寄生虫感染者应驱虫治疗;胃肠道溃疡出血引起的应积极治疗溃疡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