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牧马中原空有梦?中国历史上的15次汉族和外族的战争

 天空勇者 2015-06-29



有人的地方就有战争,作为文明古国的中国,战争的央视和水平比起世界上的其他国家来说更为复杂多样。对内,战争在地区间的惨烈程度有时候并不亚于对外抗击异族入侵的程度,而在对外作战上,中国虽没像亚欧大陆交接地区那种数千年你死我活拼到最后 一人的决绝气势,但依然在人类战争历史上尤其是亚洲战争历史上留下过浓墨重彩的记忆。下面我们就简单回顾一下,自混沌初开之时至今,中华民族在对外战争中值得我们了解和铭记的那些过往。


1、西北猃狁部族


年代:公元前998年 西周 穆王时期


作战对象:西北猃狁部族



周穆王十二年夏,公元前998年,西周已现衰落迹象,其时,西北猃狁部落,也就是俗称犬戎的蛮族,开始南下骚扰周朝边境。周穆王大怒,率领精锐步兵6万、战车300乘北伐犬戎。


战争双方—西周军 兵力8万 犬戎部族骑兵、弓箭手5万


战争结果—周军初始失利,再战一定乾坤,俘获犬戎5位部落首领,周穆王得白鹿和白狼各4头。


战争意义:中原政权第一次和外来的异族发生正面战争,并取得胜利,为此后历次对外战争开了先河。


2、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20年,经过其胡服骑射、全民皆兵的国家军事战略培养,赵国俨然从一个纯粹的农耕国家,变成为一个农业为军事服务的军国主义国家。赵国的青年男子以身着胡服、加入军队征伐三胡为荣耀。这一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10余万,开始了征伐三胡和灭亡中山国的对外战争。


作战双方—赵军 10万 三胡蛮族 不详 中山国 5万


战争结果—


武灵王大军兵锋所至,“林胡王献马”,楼烦王一部骑兵被收编,东胡不敢再入“无穷之门”(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张北县北)。从张北县南,向西沿大青山、乌拉山以西的高阙塞,黄河以南至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的广大地区,均被赵武灵王统率的铁骑征服。


从此,困扰赵国几代国王、一直悬而未决的三胡问题,在武灵王的手中彻底解决了,圆满完成了先王开拓胡地的未竟事业。


更重要的是,武灵王在消除三胡骚扰的同时,解决了一个长期困扰“胡服骑射”大规模推广的两大资源性难题——中原地区骑兵兵源与战马的短缺。


3、秦战匈奴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派大将军蒙恬率三十万大军北击匈奴,蒙恬的大军攻占了河南地(今内蒙、河套地区)、占据阳山(内蒙古乌加河以北),设九原郡(今内蒙古包头西北孟家湾),并将秦、燕、赵三国原筑的长城加以增修,建立起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使之成为了中原汉民族千年来抵御北方游牧民族的要塞。


战争双方—秦军 职业步骑兵30万 匈奴 骑兵10到15万


战争结果—匈奴惨败,退回漠北,秦筑造起首条连贯的长城防线。


4、汉朝和匈奴的战争


年代: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50年。主要战役:白登之围、河南之战、河西之战、漠北之战、定襄之战


参战双方:汉朝将军卫青、霍去病、李广、李广利、李陵、赵破奴、周亚夫等

军队参战无从考稽,每次大规模作战汉朝军队不会少于20万。


匈奴方面 莫顿单于、呼韩邪单于、伊稚斜单于、郅支单于等


匈奴骑兵量少精锐,作战凶悍,和汉军对阵通常兵力是汉军的半数,也就是一次有5万到10万骑兵的规模。



战争过程:


公元前一二七年,匈奴贵族集结大量兵力,进犯汉朝的上谷、渔阳,杀辽西太守,俘两千余人。为此,自文景之治以来养精蓄锐多年的大汉帝国采取了果断的回应,汉武帝即派年轻将领卫青统率大军自云中向西迂回,进攻久为匈奴盘踞的河南地。汉军以闪电之战术,先发制人,突袭匈奴,击败了匈奴白羊王、楼烦王,收复秦时大将蒙恬开辟的河南地,建立朔方郡,从关中移民十多万到此屯田戍边,由此不仅控制了河套地区,而且解除了匈奴骑兵对汉都长安的威胁。在此期间,卫青曾先后七次击退匈奴入侵,制止了匈奴贵族的掠夺,保卫了民众生命财产的安全。鉴于卫青的战功,汉武帝派特使奉大将军印授予卫青,由其统率所有抗击匈奴的汉军。


公元前一二一年,汉武帝派年轻的骠骑将军霍去病率领精兵万骑,自陇西两次出击,一次逾焉支山(在今甘肃山丹县),一次逾祁连山(今甘肃境内)奔驰千余里,数败匈奴骑兵,计斩获匈奴四万余人,迫使匈奴浑邪王杀掉休屠王,领数万人来降。汉王朝便将他们安置在陇西、北地、上郡、朔方、云中五郡的塞外,号称五属国。自此汉朝控制了河西地区,切断了匈奴与羌人的联系,打通了通往西域的道路,为远东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经济的交流上准备了必要的条件。霍去病前后六次击退匈奴进犯,战功卓著,不让其舅卫青,由是受到汉武帝的宠信与重用。


公元前一一九年,此次出兵是历来规模最大的,远征漠北,为汉朝与匈奴的大决战。汉武帝征调了大量兵士,令卫青、霍去病各领骑兵五万人、步兵十万人及马十四万匹,分道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部队。卫青率西路汉军出定襄,渡过沙漠千余里,与匈奴单于交 战。卫青立即以战车“自环为营”,并指挥五千精锐骑兵向匈奴阵地冲杀,先发制人。匈奴亦派一万骑兵向汉军猛攻。双方激战终日,飞沙走石扑面而来,两军阵容 都分不清,仍互相拼杀搏斗。最后,卫青派出两支轻骑兵,分左右两翼迂回包抄单于,单于遂败退,率领数百亲骑突围逃走,汉军则追至窴颜山赵信城。 霍去病也率东路汉军出代郡塞外两千余里与匈奴左贤王接战。汉骑兵冲杀勇猛,连续作战,彻底打败了匈奴东部兵,捕俘匈奴酋长八十三人,斩获七万余人。左贤王 率残部溃逃,霍去病猛追不舍,直至狼居胥山才胜利回师——此即后来辛弃疾所说之“封狼居胥”也。这次大战匈奴损失八、九万人,大漠以南,再无匈奴之“王 庭”。汉军也死了数万人,马十多万匹。总之,双方都损失严重。可是,汉军胜了,匈奴却败了。从此,匈奴远遁,塞北漠南不复有单于政权,匈奴已是“牧马中原空有梦”了!


5、曹魏平鲜卑之战


年代 公元218年到公元235年 北方魏国统一,和大漠蛮骑鲜卑部族发生了旷日持久的战争。


主要战役:代郡之战、雁门云中之战、并州之战、马城之战等等

参战双方:曹魏步骑兵 每次战役规模为10万上下 鲜卑骑兵 规模适中 每次战役5到8万之众


战争结果:


自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魏与鲜卑在代郡首次军事冲突,鲜卑各部到青龙三年(公元235年)勇士韩龙刺杀其首领轲比能,鲜卑“种落离散,互相侵伐,强者远遁,弱者请服”[1]为止,双方共进行几十年的征战,曹魏通过军事反击,政治利诱,借力打力,拉弱攻强,经过曹魏几代君臣将帅数十年的努力下,终于整垮了鲜卑这一劲敌,巩固了北疆之地,保卫了曹魏北疆人民的生命安全,壮大了国威。


6、隋朝征伐高句丽



598年,高句丽联合靺鞨骑兵万余偷袭辽西。隋文帝大怒,命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为 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大军30万,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六月二十七日,隋文帝下诏黜除高丽王高元官爵,同时,汉王杨谅率陆路隋军出临渝关。时 逢雨季,道路泥泞,粮草供应不上,军中疫病流行,虽勉强进至辽水,但已无力投入战斗;水路隋军由周罗喉率领,自东莱出海,直趋平壤城,在海上遇大风,船多沉没。九月二十一日,水陆两路被迫退还。死者十之八九。高句丽王慑于隋军威,亦遣使谢罪自称辽东粪土臣元,于是得到隋文帝的赦免。


大业七年二月,隋炀帝以高句丽本为箕子所封之地,今又不遵臣礼为由,下诏征讨高句丽,隋炀帝开始募集军队。募集的军队被集中在现在的北京。八年正月,应征士兵全部集中于涿郡,据说共一百一十万 人,号称两百万,隋炀帝将其分为左、右十二路大军。初三,第1军出发,以后每日发一军,前后相距40里,经过40天才出发完毕。各军首尾相接,鼓角相闻, 旌旗相连960里,炀帝的御营最后出发,又连绵80里,史称“近古出师之盛,未之有也”。隋唐时期的辽东地 区,人烟稀少,物资匮乏,大兵团的补给全靠后方。且六、七月多雨,道路泥泞难行,八、九月至次年二、三月天寒地冻,故适于军事行动的时间很短,不速战速 决,就会陷入困境。三月,隋军强渡辽水,在辽水东岸大败高句丽兵,死者数万计,并乘胜进围辽东城。五月,高句丽军几次出战受挫,乃婴城固守。每当情况危 急、城池将陷时,守军便声言请降。因炀帝想以德服人讨伐高句丽,在出征前曾下令:“凡军事进止,皆须奏闻待报,毋得专擅”,“高丽若降,即宜抚纳,不得纵 兵'。诸将只得停止进攻,派人驰报远在后方的皇帝。待炀帝旨令传回军中,高句丽守军已将城池加固,防御调整完毕,即拒降,隋军不得不重新开始攻城,如是者 再三,炀帝仍不醒悟,致使辽东城久攻不破。隋军长期顿兵坚城之下,人困马乏,士气和战斗力大减。六月,炀帝命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等九大将率三十万大军,自怀远镇渡辽水越过高句丽后方,向鸭绿水挺进,准备与水军协攻平壤。高句丽大臣乙支文德采 取诱敌深入的计策,宇文述军一日七胜,很快渡过萨水,进至距平壤30里处。乙支文德佯为请和,宇文述见将士疲惫已极,且军中粮尽,平壤城又坚固难拔,遂被 迫还师。高句丽军乘其后撤,从四面抄击隋军。宇文述等且战且退,七月,至萨水被高句丽军半渡击之,大败而溃,据说退至辽东城时仅余2700人。右翊卫大将 军来护儿率水军经海道入湖水,在距平壤60里处击败高丽军,乘胜以四万攻城,遇伏大败,还者不过数千人,退屯海边。及闻宇文述兵败,亦引军还。隋炀帝第一次攻高句丽之战遂以失败而告终。


高句丽与隋的战争发生在598年至614年,隋朝先后四次征伐高句丽,最终未能灭亡高句丽。


7、隋朝征服海南、交趾


隋炀帝大业元年正月,公元605年春,刘方率舟师主力至海口(林邑入海处)。林邑王梵志派兵据险抵抗,被隋军击溃逃散。三月, 刘方率军进至阇黎江,林邑人据南岸立栏栅,意图阻止隋军渡江。刘方命令兵士盛举旗帜,雄击金鼓而进。隋军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强大的阵势与军威完全把林邑人 惊惧了从而溃逃。刘方随即指挥大军渡过阇黎江。行至三十里,林邑人乘坐着大象,从四面八方围聚而来。妄图与隋军决战,威震住隋军。刘方忙命令士兵们用强弩 射击大象,大象被纷纷射中受伤而溃乱逃跑,林邑人的军阵被受伤的大象践踏冲乱。刘方乘势指挥精锐之兵发起进攻,林邑军溃散。隋大军全线发起猛攻,大获全胜,只是抓着的俘虏就以万计。此次战役波澜壮阔场面宏大,隋军英勇善战表现出无畏无惧的英雄气概。


刘方率大军一路向南追击,屡战屡胜,战无不胜。于是济区粟,度六里,前后逢贼,每战必擒。隋军进至大缘江,林邑人又据险为栅,又被击破之。并追过了马援铜柱以南。随后隋军又向南追击了 八天,终于抵达林邑人的国都。夏季,四月,林邑王梵志被迫弃城奔逃到海上。刘方率隋军进入林邑都城,缴获林邑人都是用金子铸成的庙主牌位十八枚。“获其庙主金人,污其宫室,刻石纪功而还。”刘方命令刻石记录了这次征伐的功绩后班师还朝。


隋军此次过于深入南方,作战长达数月之久,从冬季打到夏季。班师回朝途中正处炎热的夏季,隋军士兵不适应南方闷热潮湿的气候,加上长途跋涉,士兵们很多染上疾病,死去十之四、五。刘方将军也染上了病不幸死在回军途中。炀帝知道消息后痛心为之惋惜,下诏褒奖赞美刘方将军。诏曰:“方肃承庙略,恭行天讨,饮冰湍迈,视险若夷。摧锋直指,出其不意,鲸鲵尽殪, 巢穴咸倾,役不再劳,肃清海外。致身王事,诚绩可嘉,可赠上柱国、卢国公。”


刘方将军此次对林邑的征伐是历史上中国军队在最南方的征伐,不仅挫败雄壮的大象军阵的攻击,而且攻下了异国的首都,这是中国历史少有的地道的侵略行为。震服了南海百蛮,从此对隋朝贡不断。《北史》、《隋书》赞曰:“ 刘方号令无私,治军严肃,克剪林邑,遂清南海,徼外百蛮,无思不服。”


8、隋朝收复琉球岛屿之战


琉球可能是今天的琉球群岛也可能是台湾岛。大业三年,公元608年隋炀帝杨广曾令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到达流求。因言语不相通,抓住一人,取其布甲而还。次年,炀帝又派朱宽到流求去招降,流求不从。于是派遣贲郎将陈稜与朝请大夫张镇周发东阳兵万余人自义安泛海击流求国。


隋军大海航行一个多月后才抵达流求国。流求人开始见着隋朝船舰,以为是商旅,和他们做贸易的。陈稜率大军顺利登岸。陈稜曾经从南海诸国招募士兵,其中有昆仑人能懂流求语。于是陈稜派其招抚。流求不从,拒逆官军。陈稜命张镇周为 先锋进攻流求人。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遣兵与隋军抗战,被张镇周频频击败。陈稜率主力进至低没檀洞,流求小王欢斯老模率军出战,被陈稜击败并斩了欢斯老模。


于是隋朝大军分为五军一路攻至流求国都。流求国王欢斯渴刺兜被迫亲自将出战又被隋军击败。隋军随即攻入流求国国都,并乘胜追击至流求军栅,攻拔之。隋 军斩杀了流求国国王欢斯渴刺兜,俘获其子岛槌,并摧毁流求的宫室。 “二月乙巳,武贲郎将陈棱、朝请大夫张镇州击流求破之。献俘万七千口。”陈棱把流求人带回隋朝。隋炀帝大喜,把流求俘颁赐给百官,加赏陈棱为右光禄大夫,张镇周为金紫光禄大夫。


9、唐与突厥


唐与突厥的战争(620年-657年)是7世纪中国唐朝建立初期同突厥两个汗国东突厥和西突厥进行的一系列战争。其中主要的战役和事件有五陇阪之战(624年)、泾阳之战和渭水之盟(626年)、阴山之战(640年)、庭州之战(651年)、唐灭西突厥之战(657年)等。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年),唐军降服东突厥,突利可汗投降,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大量突厥人迁到长安,各游牧民族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代门庭。


唐高宗显庆二年(657年),西突厥在唐军数次打击下覆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西域至此成为唐朝廷的势力范围。


突厥被打败后,沿着当年匈奴西迁的路线,往西遁入茫茫戈壁之中,最终到达美索不达米亚和小亚细亚地区,开始和穆斯林融合成为塞尔柱突厥人并占据了圣城耶路撒冷,由此引发了欧洲长达300年、10余次大规模的十字军东征。


10、唐与日本


公元4世纪,朝鲜半岛形成高句丽、百济、新罗三足鼎立的政治格局。655年,高句丽与百济联合进攻新罗,新罗向唐朝求援。660年,唐高宗派大将率水陆联军13万前往救援,大败百济,俘获其国王。同年九十月间,百济遗臣两次遣使日本朝廷,请求援助。661年正月 日本齐明女皇和中大兄皇子亲赴九州, 欲统兵渡海西征,但齐明女皇于当年七月病死,出征计划被迫推迟。八月,中大兄皇子监国,令先遣部队及辎重渡海。九月,5000日军护送百济丰璋王子归国即 位。662年正月,日本向百济赠送大批物资。同年五月,日本将军率舟师170艘增援。日本本土则“修缮兵甲、各具船舶、储设军粮”,随时准备渡海作战。 663年三月,日本又增兵2.7万人,唐朝也任命右威卫将军孙仁师为熊津道行军总管,统舟7000进驻熊津城(今韩国公州)。五六月间,百济君臣之间发生严重内讧,实力锐减。唐军与新罗军队趁机调兵遣将,于八月十三日包围了百济王所在的周留城(今韩国扶安)。至此,惨烈的白村江海战拉开序幕。


唐高宗在出兵百济获胜,遣仁雅相、苏定方率军进攻高句丽,高句丽因而也谴使于公元662年三月赴倭乞师,敦促倭军迅速开赴战场,与唐军作战。 决心参战的倭王政府,遂命令百济战场的倭军立刻投入战斗。公元663年八月二十七日上午,倭军战船首先开战,冲向唐军。由于唐军船高舰坚利于攻守,倭军船 小不利于攻坚,双方战船一接触,倭军立刻处于劣势。倭军指挥慌忙下令战船撤回本队,其指挥互相计议说:“我等争先,彼当后退。”(注9)遂各领一队战船, 争先恐后毫无次序地冲向早已列成阵势的唐海军。唐军统帅见倭军军旅不整,蜂拥而至,便指挥船队变换阵形,分为左右两队,将倭军围在阵中。倭军被围,舰只相 互碰撞无法回旋,士兵大乱。倭军指挥朴市田来津虽“仰天而誓,切齿而衅”,奋勇击杀,直至战死,但亦无力挽回战局。不过片刻之见,倭军战败,落水而死者不 计其数。中国史书记载:唐军与倭军海战,”四战皆克,焚四百船,海水为丹”(注10)百济王先在岸上守卫,见倭军失利,乘乱军之际,遂逃亡高句丽。倭海军战败的消息传到周留城百济境内倭军集结于以礼城,于九月十九日撤回本国。


11、宋辽战争


一般是指自979年宋朝北伐以来,终於1004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的一系列战役。最终宋辽双方约为兄弟之国,结束了25年宋辽战争。百年后金朝建立,宋徽宗与金太祖订立海上之盟,于1122年派童贯、种师道、刘延庆率军联合金朝攻打辽国南京,未能成功。


宋朝在灭掉北汉刘姓政权后,马上挥师对辽国展开攻伐战争,目的是为了夺回五代十国期间由后晋皇帝沙陀族人石敬瑭拱手送于契丹人的幽云十六州,以期达成战略上重新掌握缓冲地带确保中原长久安定的目标。


12、宋金战争


宋金战争是北宋宣和七年(金天会三年,1125年)至南宋端平元年(金天兴三年,1234年),宋朝为抗击金军南攻,收复失地与金朝进行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郾 城之战: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五月,分兵两路向陕西和河南大举进攻,在很快夺回了河南、陕西之后,又率大军向淮南大举进攻。这时宋高 宗慌了手脚,急忙下诏让已经辞职在家守母丧的岳飞从襄阳出击,牵制向淮南及陕西进攻的金兵,并“图复京师(开封)”。


但是进攻淮南的金兵却 在顺昌(今安徽阜阳)遭到刘佑所率原“八字军”的沉重打击,金兀术不得不撤回开封。金兵对淮南的威胁很快就解除了。宋高宗也马上改变主意,立即向岳飞下了 “兵不可轻动,宜且班师”的命令。岳飞却认为机不可失,大举北上,向中原进军,分别攻占郑州、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等地区,并派遣梁兴等深入黄河以 北,袭扰金军后方。金兀术乘岳家军兵力分散之机, 亲率精锐骑兵15000 以及步兵十万向岳家军指挥中心——郾城(今属河南)发动进攻。宋军以少胜多,给金军以沉重打击。宋军如能乘胜前进,收复故疆大有希望。但宋高宗赵构和秦桧只图利用胜利,作为对金乞和的资本,遂下令班师,断送了这次战争的胜利成果。


13、宋元战争



1271年之前又叫宋蒙战争,是蒙古帝国(1271年改国号元)对南宋的战争,从第一次1235年-1241年和第二次1253年-1259年,到第三次1268年-1279年。与蒙灭西夏之战和蒙金战争不同之处就是蒙古对南宋战争曾因中间内乱与南宋时战时和,而蒙古骑兵也并没有像对西夏一样在南宋长江淮河边疆一带进行不断地洗劫或袭掠。不过传统上,仍认为宋元战争是蒙古帝国对一个政权最持久的战争。最后元世祖忽必烈灭亡南宋,统一中国。


14、明与日本



四世纪初叶,日本进入南北朝分裂时期,封建诸侯割据,互相攻战,争权夺利。在战争中失败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组织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国沿海地区进行武 装走私和抢劫烧杀的海盗活动,历史上称之为“倭寇”。明初开始,倭寇对中国沿海进行侵扰,从辽东、山东到广东漫长的海岸线上,岛寇倭夷,到处剽掠,沿海居 民深受其害。明初筑海上 16 城,籍民为兵,以防倭寇(《明史纪事本末》卷 55《沿海倭乱》),取得了一些成效。至嘉靖时,倭寇又猖獗起来,并与中国海盗相勾结,对闽、浙沿海地区侵扰如故。在倭寇长期为患之时,明朝军队中涌现了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奉 命抗倭后,立即改革军制,不用卫所制的世兵,招募流亡农民和矿工,精选3000人组建新部队。这些士兵多受过倭祸之害,戚继光就此以“保国卫民”训导官 兵,同时严肃军纪,实行“连坐法”,规定全队退却则队长斩首等法规,使所部战斗意志高昂。他还摈弃旧式“看武艺”的训练法,采取了鸳鸯阵等新战术,并建立了队、哨、营等新编制,组织调度比较灵活。戚继光还注重研究葡萄牙和日本的新式火器,仿制出鸟铳和“佛朗机”炮,从而使明军进入了冷热兵器混用的阶段。


军制改革后,这支军队出现在浙东沿海战场,抗倭形势很快改观。戚继光不把数量有限的部队分兵把口,而形成一个拳头主动出击,在台州九战九捷。大感惊恐的日本海盗转而窜扰福建、广东沿海后,戚家军也随之南调。戚继光根据倭寇在海边游动需要一些据点和岛屿作为巢穴的特点,也以主动攻击为主,其中夜袭横屿岛一仗歼敌2000人。戚家军经过在浙江、福建、广东三省转战10年,日本海盗因惧歼而不敢再犯。


和历史上很多有名的特殊部队不同,戚家军不仅人数只有区区4000人,而且其作战对象长期单一,基本就是海盗和倭寇,所以既要熟悉陆地战法又要精通水上要领,戚家军独门阵法鸳鸯阵奥益无穷,而后为对付街巷战倭寇而再次开发的三才阵、五行阵更是堪称一绝,倭寇每每对阵戚家军,往往自己损失殆尽,对方却只阵亡了寥寥数人,创下了古代战争史上少有的以少胜多,并且逼近零伤亡率的奇迹般战迹。


15、明清战争



明清战争,战争的双方,一为明朝,一为后金(清朝),间或涉及第三者农民军政权。明清战争在清朝兴起和明朝灭亡的过程中,明清之间发生的多次战争。从1616年(明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天命元年)后金建立,到1644年(明崇祯十七年、清顺治元年)清军入关,定都北京,大战小战连续不断。


明 清战争起自1618年后金与明朝在抚顺首次交锋,止于1662年清军活捉永历帝,南明最后一个政权被埋葬。(一说是1683年明郑政权的覆灭)这场战争历 时半个世纪以上,其间大战、小战交替发生,从数十、数百人的武装冲突,发展为千万人的激战,再扩大到几十万人的殊死搏斗。它既有平原旷野上的往来冲杀,也 有坚城之下壁垒森严的鏖战,从运筹帷幄,到决胜千里,规模之大,斗争之复杂,战局之多变,皆为亘古所少见。


明清战争是中国历史上所有战争中比较典型和突出的一次武装斗争。在这场战争中所运用的战略策略多为其他战争所不及,有丰富的历史经验教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