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体上,大唐的综合国力要强于大食,同时,军队的专业、战力、士气正处高峰
![[转载]大唐与阿拉伯的中亚之战 [转载]大唐与阿拉伯的中亚之战](http://image108.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7/1122/105615660_1)
武德元年,也就是公元六百一十八年,隋帝国的军官李渊(隋炀帝的表兄弟,冉冉上升的军事贵族)夺取政权建立了唐,一个新的时代也就从此开始了。在唐帝国的建国初期,在经济上并没有非常的实力,但是他们继承了隋帝国的强大而先进的军事机器,这一点与汉是不同的。汉帝国建国七十年后才具备征服四夷的力量,而且这种力量是建立在强大经济实力保证的军事力量上的,而唐帝国从一建国就具备了宾服四夷的资本。因此他们并没有像汉初那样一度忍辱七十余年。
虽然同是征伐,但我个人认为唐帝国的征伐与之前的汉帝国是有本质的区别的。否则无法解释为什么汉帝国在征伐战争中国力不断的衰弱而唐帝国却在不断征战后让自己的国力达到顶峰,到是在后来的和平岁月里他们开始走向衰亡。
说到大汉民族历史上的对外战争我认为不能不提到秦大将军蒙恬,这位被称为鼻祖的大将军,开创了征伐北方强敌的先河,秦始皇以并吞宇内之势一统东方六国后,开始着手解决北方的匈奴问题,在吞并六国战争中一直无所建树的蒙恬终于在河套草原让自己名垂千古。三十万虎狼之师的秦军,纵横匈奴间,凶悍的秦骑兵战马上挂满了匈奴人的人头。只用了一年的时间,匈奴就被秦军击败,退出河套,而蒙恬也在这里完成了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防御工事-------万里长城。
匈奴人做为一个游牧民族,其韧性也是很强的,虽然他们被赶走,但是他们并没有被彻底消灭,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彻底消灭匈奴人恐怕比现在让老鼠灭绝还难。于是匈奴人后来又卷土重来,乘中原内乱再度占领了河套。在随后的八百年时间里,汉人与北方蛮族反复争夺着这片水草肥美的土地。即使是强大的汉军也没能彻底的解决河套的防御,一直到李唐帝国的出现,这一问题终于从根本上得到了解决。
唐帝国的对外扩张战争其实也正就是从对突厥人的战争开始的。突厥在唐帝国建立后不久就开始走向分裂,而同时的李唐帝国却正在走向空前的繁荣,贞观元年,也就是西元六百二十七年,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从此拉开大唐帝国对外征伐的序幕。
征服突厥,意味着大唐帝国首次远征就获得了如此完美的胜利,这也极大的鼓舞了这个帝国在随后百余年里继续向西征伐的决心。东突厥的灭亡,让西方的各个部落都感到了唐帝国的强大,纷纷臣服,表示愿意成为帝国的一部分接受唐帝国的保护,唐帝国也开始在这些地区设置行政机构--都护府。而唐朝的皇帝也就从此以天可汗的名义统治西域,乃至更远的中亚。
不久西亚的阿拉伯帝国也开始崛起,加入到了争夺西域的战争中来。唐帝国也在历次掠夺式的战争中获益非浅,首先磨练了自己的军队也增加了管理和协调突厥骑兵的经验,其次掠夺式的战争也增加了帝国的财富,对西域的绝对控制保证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大唐帝国能源源不断的从丝绸贸易中获得西方野蛮民族的黄金,同时大唐兵威迫使西方蛮夷必须对大唐皇帝朝贡,天宝年间朝贡的珍宝竟然用了两个几乎和国库相当的仓库才装满,而最终这些财富都在国家消费中成为国民财富,因此当时的大唐帝国可谓是富甲天下,经济总量超过了整个世界的一半。
再次,战争增强了帝国的统治力,这里所说的同治力是指对藩属国的统治力。最能说明问题的也就是后来的突骑。在后面我们会具体的谈突骑。而在这里我们要来谈谈唐帝国如何解决阿拉伯帝国崛起后的西域问题。
阿拉伯帝国崛起后,也开始了向东方扩张的步伐,同时,吐蕃人在与唐朝的对抗中也始终处于下风。共同的敌人让阿拉伯人和吐蕃人走到了一起。在争夺安西四镇的战争中给吐蕃以毁灭性打击后,武则天于长安两年,在庭州建立了庭北都护府。
(与唐相比,大食对中亚有地理的优势和宗教的便利)
这是一个军事机构,主要负责天山南北的军事调度。在这几年的时间里,都没有太大的战事,吐蕃人忙着舔伤口,而阿拉伯人还忙着和中亚人打仗。唐帝国也在忙于国内的政治斗争,都无暇战争。
短暂的相对和平一直持续到唐玄宗即位,李隆基即位后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解决幽云地区的契丹人的问题。区区契丹竟然在大唐国力如日中天的武周时代横行河北二十余年,这是唐帝国无法容忍的,解决国内政治斗争后。
唐军开始对契丹的战争。契丹人很快被镇压。此时,西域问题被拿上了台面。而经过二十多年的调整,以及唐玄宗的励精图治。唐朝的国力也达到了鼎盛。当时唐帝国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了世界上所有其他国家的总和,这也就是后来被称为开元盛世的盛唐时期。
可以说,在开元时期,即使整个世界联合起来,也会被不可一世的大唐帝国的军队击败。而李隆基也是一个志存高远的皇帝,司马光用志吞四夷来形容唐玄宗。事实上也是,李隆基并不满足守成,于是先后对东北,漠北,西北发动大规模开边战争。
(唐的“中亚”孤悬西北,而大食的侧翼则有吐蕃--这个敌人的敌人)
![[转载]大唐与阿拉伯的中亚之战 [转载]大唐与阿拉伯的中亚之战](http://image108.360doc.com/DownloadImg/2017/07/1122/105615660_3)
开元三年和开元五年阿拉伯对中国的战争均遭到失败之后,阿拉伯仍旧执着地向中亚进行扩张。由于地理上的巨大优势,更因为唐军这个时期在青海和吐蕃进行大规模的战争而无暇顾及中亚,阿拉伯的影响力慢慢的体现出来,军事加上宗教的影响使得唐朝原本在西域的属国栗特诸国纷纷倒向了阿拉伯一边。
为了对抗阿拉伯在西域扩张,唐朝利用突骑施给了阿拉伯相当沉重的打击。这一段时间,突骑施在中亚是作为唐朝的代言人的身份出现的。又一个似血残阳的黄昏,李唐帝国走到了他的尽头。盛唐的辉煌也伴随着李唐帝国的灭亡而成为永远的历史突骑施败亡之后,大名鼎鼎的高仙芝终于在此时登场了。
高仙芝本是高丽人,出身于将门之家。二十余岁时即拜为将军到了开元末,即升任安西副都护、四镇都知兵马使。首先吐蕃以武力迫使小勃律(今巴基斯坦吉尔吉特)与之联姻,由于小勃律地处西域要冲,小勃律的转向使得西域诸国向唐朝进贡的通道被堵死,于是“西北二十余国皆臣吐蕃”,由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重兵驻扎于此,当时的四镇节度使田仁琬曾三次使用胡兵讨伐均未成功(“安西都护三讨之无功”)。
于是在天宝六载,气急败坏的唐玄宗任命高仙芝为行营节度使,率汉军步骑一万进行长途远征。最后终于以千余人大破小勃律,俘虏小勃律国王及吐蕃公主。天宝八载十一月,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奉命出军,遂于翌年二月击破竭师国,俘虏其国王勃特没。
这两次艰难的远征使得高仙芝在西域获得了极大的声誉,被吐蕃和大食誉为山地之王。高仙芝的胜利也标志着大唐帝国在中亚的扩张达到了顶点。此时,中国已经成为塔里木地区、伊犁河流域和伊塞克湖地区的占有人和塔什干的宗主,大唐帝国控制了帕米尔山谷地区,成了吐火罗地区,喀布尔和克什米尔的保护者。高仙芝在库车驻地上,其行为俨然是中国在中亚的总督。
就在高仙芝忙于对付吐蕃的时候,阿拉伯的国内发生革命,在天宝九年四月二十六日攻陷首都大马士革,黑衣大食(西方蛮夷称阿拔斯王朝)建立了。在初步解决了吐蕃方面的问题之后,高仙芝开始采取手段对抗阿拉伯的势力,在阿拉伯帝国的压迫之下,中亚诸国均臣服于阿拉伯,虽然有突骑施曾经和阿拉伯对抗过一阵子,但是突骑施败亡之后,阿拉伯迅速的恢复了在中亚西部的统治地位。
为了打破阿拉伯的统治,高仙芝以石国(昭武九姓之一)无蕃臣礼节为由,发动了对石国的战争,高仙芝先欺诈石国王与其言和,然后动用轻骑兵发动了突然的袭击,因此让石国猝不及防。闪电般击败了石国,然后高仙芝大军在石国的都城进行了屠城抢掠,血洗石国震慑中亚,再度向西方蛮夷展示大唐兵威。
这场战争的实质是打击阿拉伯在中亚的势力. 攻其国实乃同大食争夺河中。志在利用这一大食易代,河中叛乱的良机。剪除大食羽翼。逐步扩大唐朝在岭外地区的政治主权,以进一步向西扩张。而几乎同时,陇右哥舒翰大军出兵吐蕃在血海尸山上攻克石堡城,扫除了进军逻些的最后屏障,大唐铁骑从此兵锋直逼逻些。天宝十载正月,“安西节度使高仙芝入朝,献所擒突骑施可汗,突厥酋长、石国王、师王,加仙芝开府仪同三司。可见高仙芝主持的西域反攻旨在扩大唐朝在河中地区势力的行动是成功的。
这种军事行动自然会遭到阿拉伯帝国的反击,怛罗斯(今哈萨克江布尔城附近)战役终于在天宝十年爆发。这是一场迟早要打的战役,唐朝要扩大在中亚的霸权就必须击败阿拉伯,而阿拉伯要完全控制中亚则必须击败唐朝。
(从地形上看,唐、蕃、大食争夺中亚的“三国演义”,显然有利于大食和吐蕃的联盟)
文章写到这里,我想,我们该来谈谈汉帝国与大唐帝国对外扩张战争的区别了。为什么同是征伐汉帝国却在战争中国力不断被损耗而唐帝国的军队却越战越强,国力越战越盛。让我们先来看看两次这两个帝国具有代表性的对外战争,
元狩二年,霍去病率领大汉精锐铁骑在一年内两次出征河西,杀五万,降伏四万,扫荡西域尽取河西,其战果不可谓不辉煌。然而,我们试想一下,若是匈奴人不是游牧民族而也建个城墙什么的,那汉军的骑兵还能如此轻松的去作战吗?六天穿越五个匈奴王国的大汉骑兵还能扫荡河西吗?
这次战役的模式几乎就是汉军北方战场的基本模式,全部使用骑兵,狂飙突进。虽然使用骑兵具有作战力强和机动的优势,但在攻城拔塞的战争中骑兵几乎成了废物。而汉军虽然在打败匈奴后也发动了多次对西域的战争,但依然是大量的动用骑兵,汉军在西域的作战模式也只是打败对方后骑兵撤离,偶尔留下一些步兵屯垦。
这种模式实际上是只要西域国家臣服既可,而汉帝国也没有灭亡他们,更没有强有力的军事存在,这种征伐的战果在很大程度上是暂时的。汉内部的矛盾却在对外战争的胜利的同时越来越激化。同时,汉帝国也没有对西域大肆掠夺,当时条件下丝绸贸易也是有限的。而汉皇帝还对内附蛮夷优厚待遇,国内矛盾必然更加激化,国内财富则不断减少。就是在这样的对外战争中,汉帝国在征伐三百年后走向分裂。
而对唐帝国,他的战争模式与汉是不同的,虽然汉帝国在南方战线上也使用了步兵,不过这只是因为南方战场没办法用骑兵而已。而唐帝国呢,我们来看看天宝七年的连云堡之战,唐帝国首先的征伐都是使用回鹘部落和其他一些西域部落的士兵,三次出兵没有获得成功,三个回鹘将军还战死在连云堡,
这样,唐帝国才动用了真正的正规军,汉人的军队,大量使用藩属国的军队是唐帝国作战的一大特色,这样将直接减少本土军队的损失,而付出的也只是一些掠夺来的金钱而已,因此不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根本的稳定,而汉武帝时期由于汉军的大量伤亡已经使得人口停滞增长,汉武帝西征大碗阵亡十万,这在唐帝国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还有就是注意,新旧唐书上的描述是,“步骑一万”。而恒罗撕战争中我们看到,唐军根本不缺乏战马,步兵行军都有马,只是作战的时候会下马,那为什么要使用步兵?步兵如何使用?这些问题的解释,都在告诉着我们,唐帝国作战的目的和形式。唐朝的汉军装备和训练都是胡兵所不能相比的。
唐太宗甚至说对付一万突厥骑兵汉军只用三百人就够了,虽然有些夸张,但也说明了当时汉军的作战能力。在连云堡战中,我们要知道,唐军的目的是夺取这个要塞,山地上的要塞。也就是说,要攻城。同时,这里是吐蕃的地盘,攻城的步兵受到吐蕃骑兵的威胁,那么唐军必须使用骑兵保护步兵。而当时唐军已经使用了多种先进的攻城武器,云梯,驴木,抛石机,床弩,火药。这些都是要大量后勤补给的。
因此必须有骑兵保护。所以说,唐军作战都是步兵和骑兵混合的。而这次作战的模式也基本上是唐灭突厥后在西方的基本作战模式。和汉朝汉军不同的就在这里,唐军步步为营,不会向霍去病指挥的那支汉军一样六天内突进两千里,而是以占领土地为目的,于是就有了安西四镇,有了西域的两百一十七个州县。
获得土地和臣服蛮夷的区别就是获得土地等于获得财富,而让蛮夷臣服只意味着远扬天威。唐帝国对西域实施的是有效的统治,财富源源不断的从西域流入中土,唐帝国在西域也有重兵把守,这样,西域成为了唐帝国的固有国土而不是名义上的属地。这也是区别与大汉的。
唐军在控制西域后越过了葱岭,继续对西作战,而在葱岭外,由于补给的问题,唐军也只是臣服,不过这种臣服可不是只要称臣就够了的,还要朝贡。这样,唐朝的财富就在战斗中不断积累不断增加,因此对外作战百年后的开元天宝年间大唐帝国国力走到颠峰。
而当时的大唐帝国竟然可以以无番臣礼为理由对外作战,更显示了这个帝国的空前强大。目空一切的大唐汉人从来就不平等的看待外族,任何外族在唐朝的汉人眼睛里都是番臣,都是蛮夷。蒙古帝国的兵锋不在大唐之下,可没人认为蒙古帝国是辉煌的。
辉煌是什么?辉煌是国家拥有的财富超过世界其他国家的总和,辉煌是帝国的铁骑带着优秀的文明征服世界。蒙古人可以打败欧洲人,不过他们都是蛮夷,都没有优秀的文明,这种战争和两群野兽撕杀没区别,胜败不过是弱肉强食的游戏而已,没有辉煌的文明就谈不上征服。
而唐帝国不同,唐帝国拥有人类最优秀的汉文明,大唐帝国的强大铁骑乃天子王师。什么是真正的征服?大唐帝国的铁骑带着伟大的汉文明去远扬我华夏天威,这就是征服,这就是帝国的辉煌。宾服四方蛮夷本来也就应该是大汉文明的基本教义。辉煌的汉文明,光芒照亮了一千三百年前汉人所看到的一切土地。
天宝十载,安西铁骑两万,越过葱岭开始了新一轮的征服之战。 在我看来,虽然这场争夺战,唐帝国没有获得最后的胜利,但唐帝国的军队在战斗中表现出的英勇是值得后世的汉人学习和敬畏的。高仙芝动用的汉军是两万人,包过骑兵和步兵。
唐朝统治者在当时并不认为这次战争将有太大意义。而没有动用西域的汉军主力去作战。因此,只有求功心切的高仙芝动用自己手上的安西汉军,同时,为解决兵力不足的问题,他还调动了葛逻禄军队。虽然葛逻禄人的战斗能力是无法和唐帝国的汉军相比,但还是用来凑了个数,让高仙芝想不到的是,就是这些凑数的垃圾军队改变了他的一生。
战争起初的时候,所向披靡的唐军可谓一路势如破竹的长驱七百里杀到恒罗撕,并围攻这座阿拉伯人控制的城池。此时,阿拉伯人开始调动其精锐骑兵四万人,以及其他中亚附属国军队总计近二十万赶往恒罗撕试图与唐帝国的军队决战。虽然在兵力上唐军只有敌人的不到六分之一,但是当时唐军根本就是无所畏惧。
(曾经厮杀的战场,尘土里仍有勇士的气息)
在那时,唐军几乎是不可战胜的。因此也从来没有过对战斗的畏惧,更不会把任何对手放在眼里,哪怕是六倍于自己的敌人。由于在战斗中,军官是允许士兵掠夺的。因此,唐军对战争的渴望是超过汉朝军队的。在武器上,拥有强弩硬弓和玄甲重骑的唐军绝对是当时世界第一。而在士兵素质上,也不可能有那个国家的军队能比的上无敌盛唐的强大骑兵。
当战斗开始时,唐军利用强弩的远程攻击和超强铁甲重骑的冲击一度完全压制住了阿拉伯军队。然而,这次唐军显然低估了他们的对手,两万对二十万,阿拉伯人实在太多了,双方在哈撒克草原撕杀了五个昼夜,依然不分胜负,唐军阵斩敌军数万人。虽然形式已经渐渐的对唐军不利,但唐军在高仙芝的指挥下依然没有退却的迹象。
就在一个残阳似血的黄昏,当唐军玄甲铁骑又开始发动新的一轮冲击的时候,战争的形式改变了—————葛逻禄人叛变了。他们从中路切断唐朝骑兵和步兵的联系,同时从背后冲击唐朝重装骑兵,分割唐朝轻骑兵。尽管唐军是非常训练有素的,但是在血战五日后面对这种突如其来的变数,唐军也陷入一片混乱。
阿拉伯人乘机全面包围唐军轻装骑兵。并且动用数倍于唐朝重装骑兵的阿拉伯骑兵冲击已经陷入混乱的唐军重装骑兵。我们可以想象,当时哈撒克草原上的惨烈。尽管唐帝国的军队在战斗中遭遇如此变数,但他们仍然选择了勇敢的战斗而不是屈膝投降。
(勇敢的阿拉伯骑兵,在军事技、战术上略逊大唐)
身陷重围的高仙芝还是率领数千铁骑阵斩敌人数万后杀出重围。骁勇善战的高仙芝依旧不想就这么回去,若不是副将李嗣业极力劝阻,骁勇的高仙芝恐怕还会继续率领这冲出重围的四千多重装骑兵在去和阿拉伯人再一决高下。恒罗斯之战虽然安西汉军没有取得最后的胜利,但我想,他们依然是光荣的。他们在战斗中他们杀死了数倍于自己的敌人,只是阿拉伯军队实在太多了,他们才在战斗中始终没有获得最终的胜利,
而葛逻禄的叛变是唐军没能在这次战役中最终战胜阿拉伯人的直接原因。在战斗中,安西汉军表现出的惊人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意志,让阿拉伯人甚至不敢追击他们。阿拉伯人也从此彻底放弃了东进的念头,仅两万安西汉军就斩杀了他们起码五万人,这足以让他们从此一见到唐军就胆寒了。
而在唐帝国这边,虽然唐玄宗已经因为杨贵妃荒废了朝政,但当时的汉人是个极为崇尚战斗的民族,在恒罗斯战败的第二年,边令诚就调动其他西域汉军发动了雪耻之战重新收复了阿富汗和哈撒克南部,次年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对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再度发动战争(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
(大食、大唐、吐蕃扮演了那个时代的“战略三角”,唐在中亚的失败或许是必然的)
由此可见盛唐时期的帝国恢复能力是惊人的。安西的实力在如此短的时间就基本恢复。只是天宝十四年,胡奴安录山在范阳发动叛乱,唐帝国不得不从西域和陇右撤回他的数十万大军用来平叛。
西域和中亚也从此脱离了唐帝国的统治。经过八年的内战,唐帝国官僚制度,经济制度的僵化,土地的严重兼并,割据势力的形成,使得这个伟大帝国再也没能恢复到开元时代的辉煌。这个一度占世界经济总量超过一半的富庶的帝国也从此走向衰落。征服更从此淡出了汉人的思维方式。
恒罗斯的战败没有能阻挡住这个势与天齐的伟大帝国征服世界的脚步,到是后来的安史之乱断送了大唐帝国的辉煌。
(转、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