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说说长春区名那些事儿 宽城是长春市最早的区名

 毛9099 2015-06-29

南关、宽城、二道、朝阳、绿园、双阳、九台……说起咱长春市的这些老城区,大家再熟悉不过,可是说起它们名字的由来,绝大多数人就不免“卡壳”了,仿佛从小到大,这些名字就已经存在于记忆当中,被叫熟叫惯,至于源头,反而少有人能说得清楚。你知道吗,最早,宽城子曾是长春的代名词,九台因柳条边得名,双阳曾是东北大御道上一个驿站,而二道竟是因水得名……历史是最经得起推敲的故事,午后若是闲来无事,不妨一盏清茶,来听一听这些如今已经少为人知的、那些关于老长春城区的“前世今生”。

老长春与“茶阿冲”

说到长春的各个城区名字的由来,对此深有研究的吉林省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说,这必须首先说说长春这个名字的由来。

关于长春城市名字的由来,常见的说法有多种,不太靠谱的说法是长春源于中国第一副对联及诸典籍,那是五代十国后蜀主孟昶写的对联,“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此外还有说法是源于一种野生植物长春花,据说长春花可以越冬,但越冬开放的野生植物在长春不存在,感觉也不是那么贴切。

第三种说法就比较官方了,那就是长春源于长春州。施立学说,据《辽史地理志》记载,兴宗重熙八年置长春州。地点就在今天的前郭县塔虎城。至于为什么建长春州?主要也和当时辽国人的游牧民族生活习惯有关,每年随着季节变换,辽国皇帝常常四处巡视或游玩,皇帝每到一个地方都需要建立行帐或行宫。如今的大安月亮泡子就是辽国皇帝的行宫之一,“当时的皇帝会在正月上旬从上京出发来到这里,屯营冰上,凿冰钓鱼,还会放出海东青捕鹅雁,在捕得第一只鹅雁或第一尾鱼时,摆头鱼宴或头鹅宴。”施立学说,现在的长春就是昔年长春州属地,所以很多研究者认为长春得名于长春州。

此外,也有一种靠谱的说法是长春源于长春堡,即今南关区永春街道长春堡村。长春堡居民点,是清代乾隆朝中期因流民进入郭尔罗斯前旗垦荒而定居形成的,在边外是一个比较大的村落。乾隆末年,郭尔罗斯前旗札萨克辅国公恭格喇布坦因为私允流民入境垦荒,受到查处。但是怎么来表述已经开垦了的地方呢?当时就用长春堡做代表。长春设治以前,上自皇帝,下至各部和地方政府,都称今长春境内为“长春堡地方”。例如任命长春厅首任巡检的文书就直称“今授吉林长春堡巡检……”皇帝的上谕也说:“长春堡界内……”这类清代文献很多。

不过施立学表示,他研究多年史料,还是认为长春这个名字来源比较贴切的说法是源于女真语“茶阿冲”,“长春州水鸟众多,自古就是女真人春猎之地。”施立学分析,女真人出猎前有一种野祭仪式,即滴血酒祭天,这种仪式女真语称“茶阿冲”,长春应该是女真语“茶阿冲”的音转。

长春最早的城市雏形

依伊通河而建

说了长春名字的由来,自然不能不提这座城市是如何出现在如今这片黑土地上的。施立学说,这要感谢我们的母亲河——伊通河。

很多人可能根本不知道,伊通河满语的意思是“波涛汹涌的大河”。作为长春历史上的第一大河。古时的伊通河和现在截然不同,那时水面宽广,可载三丈五尺的大船。还曾经作为重要的运粮航道和黄金水道,在康熙年间抗击沙俄的雅克萨大战中立下过不朽的功勋。施立学说,翻阅历史不难找到有关的记载,康熙二十二年,为了解决反击沙俄侵略者的运粮问题,使关东的粮饷北运,康熙帝下令南北延长伊通河道,沟通松花江和辽河;为确保雅克萨大会战的胜利,下令在古吉林城造船百艘,每艘体长7.3丈,宽6尺,船腰宽9.8尺,后身宽6.6尺,每艘装粮200石,船上载有土炮,每艘船可运兵135人。在以后的1681年至1690年间,由大小运输船组成的粮草辎重船队,以威武的长龙阵式浩浩荡荡地穿过伊通河,经古伊通边门再向黑龙江瑷珲城进发,为前线提供粮食辎重,为确保反侵略战争的胜利,做出过重大贡献。

施立学说,最早长春建城时,这个城市就是随着伊通河水的走势慢慢发展起来的,所以城市的图案看起来并不规则,“非常像一个斧字,伊通河就是这个斧的斧刃。”

长春老名曾叫宽城子

细说了长春这座城,施立学说,宽城应该是长春市各个城区的名字中出现最早的一个了,因为长春还有个老名就叫宽城子。清嘉庆五年五月,清王朝应吉林将军秀林的请求,决定在蒙地上“借地设治”成立长春厅,设理事通判衙门。这是清代开国以来在蒙地上设立的第一个地方政权。它标志着开发蒙地的开始,也标志着清政府封禁政策发生动摇。长春厅之名来源于长春堡,长春设治之前,清政府的各种文书都提到长春堡。长春厅最初在长春堡的伊通河东岸修建起一座小城,取名新立城。设治以后,人口猛增,考虑当时政治与经济形势的需要,道光五年长春厅治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在今南关四道街修建厅衙。1865年,马振龙起义军攻城之后,开始修建木板城垣,并筑崇德、全安、聚宝、永兴、永安、乾佑六座城门。

那么,“宽城子”这个看起来有点奇怪的名字又是怎么得来的呢?施立学说,当时的宽城子,南北长约3.5里,东西宽约7里,东西广于南北约一倍,所以有了宽城子之名。为什么东西为宽,南北为长呢?因为南北线为子午线,东西线为卯酉线,子午为长,卯酉为宽,当然就是宽城子了。所以长春厅治所自新立城北迁后,长春的俗名又被称为“宽城子”。

为加强行政管理和提高长春的地位,吉林将军长顺奏请,光绪十五年将长春厅升格为长春府。一八四零年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步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成为世界列强争夺的对象。日本和沙俄都是中国的邻国,一直垂涎中国的东北。一八六零年沙俄攫取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领土后,一八九六年又强迫清政府签订密约,取得在东北的筑路权和租借旅顺、大连的特权。一九零三年沙俄建成中东铁路,其支线北接哈尔滨,南抵旅大。在长春西北的二道沟设火车站,名“宽城子站”。随着火车站的建立,大批沙俄移民纷纷而来,在这里相继建立了教会、铁路俱乐部等,同时在今凯旋路以东一带修筑了一匡街,二酉街、三辅街。这样二道沟就形成了一个占地面积5.7平方公里,有俄式风格的“特区”。由于宽城站名的广泛使用,人们就把二道沟称作“宽城子”。随着铁路附属地及周边地区这个“新宽城子”知名度的不断提高,原来的宽城子旧城区反而渐渐地鲜为人知了,似乎宽城子之名从旧城区移到了宽城子火车站附近。很多七八十岁的老人会念叨的“宽城子搬家”的典故指的就是这种情况。

1937年10月,伪满洲国将新京市(今长春)划为18个行政区,在铁路北设宽城区,因宽城子火车站而得名,这时开始,宽城子由最早约定俗成的地片名变为政区名。

南关区因老长春城南门得名

道光五年长春厅治从新立城迁到宽城子后,并没有修筑大家经常在古代电视剧里看到的高高的城墙,“那时候的长春没有城墙,城墙是怎么修建的,这和一个叫马傻子的人有很大关系。”施立学说,1863年,在梨树县城东南15公里的团山子爆发了“马傻子农民起义”,领导人马振龙绰号“马傻子”。这支队伍是那一时期声势较大的一支农民起义军。马振龙在梨树举行起义,由几十人发展到500多人,渐渐名声大振。1865年,当马振龙的起义军逼近长春时,为防止起义军攻城,长春厅衙署紧急组织商民捐款修筑城池。当时的宽城子虽然已是一个大集镇,呈半城半乡之势,但经济并不富裕,又因仓促决定,时间紧迫,便凑了些钱匆匆建起木板城墙。

翻找老地图,我们大约还能看出一百多年前长春老城的模样,当时城区位于现如今的长春大街以南,城墙大致走向为是南起今大马路南端,向西经解放大路至民康路,然后向西北,沿民康路南侧至西三道街,再折向北,穿过四道街、平治街,经原长春市第七中学东侧折向东北,至大经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再沿长春大街南侧向东,穿过大马路、亚泰大街至东门里路折向南,顺东门里路东侧沿伊通河西岸台地向西南至大马路南端。

史料记载,长春开始修建木板城垣,并筑成了十二座城门,组合的长春城垣,非常不规则,地图上看略呈九角形,面积达七万平方米,有绕城的护城河。各城门楼最初为板筑结构,后改为砖木结构。南有全安门,俗称南门、南关。1896年重修,门两侧有砖墙66米,门上有望楼,檐下前额题有“众山远照”四个字,“长春市内没有山,这个众山远照,指的应该是净月附近的山。”施立学说,全安门楼前及两侧有雉堞31堵,每堵砌有炮眼。西南有永安门,位于全安街与大经路交会处,与永安桥相对,城门上方刻有“永安门”字样。西为聚宝门,亦称西门,为砖木结构。西北有乾佑门,砖木结构。北有永兴门,俗称北门,位于大马路与长春大街交会处。1896年重修,形式与南门相同,砖木结构,门上有望楼,望楼悬额题有“关左通衢”四个大字。东有崇德门,又称东门,位于东门里路与东门路交会处,砖木结构,门两侧有砖墙,上有望楼雉堞,门楼与南门略同,筑有炮眼,城墙根有排水洞。1923年,补修为砖瓦结构。另外,还有6个小门,即马号门、小东门、小西门、东北门、东双门、西双门。

因为城墙是在特殊环境下应急之举,所以注定了长春的城墙跟其它规划出来的老城不同。时光推移到1910年左右,“七拧八歪”、“随形而就”的长春城郭,虽然在四十年间城墙陆续改为青砖结构,但毕竟底子薄、基础差,老城墙已难以抵御风雨盘剥,不时出现倒塌的情况。随着长春商埠地的规划和建设,1912年,首先拆除了北门。后来,虽然在1923-1925年期间对东门、西门和西北门做过维修整固,但到1932年前,大部分城墙和城门还是随着城市的不断壮大而消失了。1952年,最后一座城门大东门也被拆除,“城门”一词凝固在了长春的历史上。

“关于南关区名的由来,最广为人知的说法就是因宽城子旧城的南门位于南关区城区中心,俗称‘南关’,故取名南关区。” 施立学说。

二道区因二道河子得名

长春是一座什么样的城市,绝大多数年轻的长春人会觉得这座城市“缺水”,不像很多其他城市一样,有纵横交错的水道,不过时间向前推一百年,曾有人用这样充满诗情画意的诗句描述过老长春的地貌,那就是“六门四街一座楼,三桥四庙遍地沟。南高东低长流水,北平西坦望日头。” 诗句中的“遍地沟”说的就是长春城区多沟,像是石虎沟(一汽厂区)、兴隆沟(长影电影宫)、水平沟(解放立交桥)、碱草沟(新立城)、鲇鱼沟(乐群街)和黄瓜沟(儿童公园及双桥子)等等。

“老长春也曾有不少河流。”施立学说,这就不能不说说一处已经消失的建筑——日本桥。日本桥,始建于1909年10月,原址位于现上海路与大马路交会处。当年的这座桥,是一座宽20.74米、长11.33米,承载能力15吨的永久性桥梁。之所以有这座桥,就是因为当年这里是头道沟的河流流经地,其水来源于现胜利公园,向东一直流入伊通河。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头道沟明河分别被改建成地下涵沟。1935年8月,为了适应城市建设的需要,日本桥与头道沟被一起埋入地下,而像头道沟一样,渐渐随着城市发展而消失的水道,长春还有很多。

既然长春曾经也沟壑纵横水道众多,二道区的区名自然就与此有关。关于二道河子区的区名来源有几种说法。现在普遍流行且已得到公认的说法是这样的,二道河子原是双阳河的一条支流,它与伊通河同向流行,都由东南流向西北。过去,过了长春旧城南门(即今南关)便是伊通河。人们习惯把伊通河称为头道河,而把与伊通河同向流行的这条双阳河支流叫二道河子。当时,它流经的主要自然屯有四家子(今吉林省蔬菜研究所南)、西獾子台、于家油坊(今东盛路南)、莲花泡(今在二道河子区劳动公园内)、唐家菜园子(今二道河子区八道街附近)、二道河子屯等地。这个二道河子屯就因二道河子而取名的。

后来,由于年长日久,多年失修,河道淤积,加上各种自然作用,河水今已干涸,实际上,二道河子已不存在了。

日本侵占东北后,一九三四年伪新京特别市设和顺区。和顺区也是由伊通河得名。当年因顺伊通河有条街叫顺河街,后来又由顺河街演变成河顺街,河顺街又演变为和顺街。和顺区即由此而得名。国民党统治时期,继续沿用。解放后直到一九五三年仍沿用此名。一九五四年改称第五区,一九五六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八里堡办事处并入,并改称二道河子区,一九九五年更名为二道区,一直沿用至今。

朝阳区因东、西朝阳路得名

与宽城区、南关区、二道区不同,施立学表示,朝阳区的名字是比较现代化的,“这里是建国以后才得名的,你看,长春老城的大西门在今天的解放大路和人民大街交会处。人民大街再往西是今天朝阳区的范围,但在过去,那里是西南郊外了,人烟稀少。”

翻阅资料,原来朝阳区在兴建以前,曾是几十个村屯和成片的农田。中华民国时期,这里是属于长春县乡五区的裕国乡、裕信乡和裕忠乡。

伪满洲国成立以后,从1933年开始,执行所谓的“第一期国都建设计划',强行征购土地、搬迁居民,拆迁三十多个村屯,建设伪满统治机关和日伪官吏住宅区。

在建设大同大街(今人民大街)时,沿途迁走城后堡(人民广场东)、下黄瓜沟、五虎屯(儿童公园南)、福安屯等四个屯子;在建设兴仁大路(今解放大路)时,沿途迁走碑楼子、阎家馆子、五里堡、八里堡、十里堡等五个屯子;在建设盛京大路(今南湖大路)时,占用了袁家窝棚、东丁家窝棚、东田油坊屯各一部分;在建设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占用了后黄瓜沟、前大房身、鲁家屯等五个屯子。到1942年,这里建成顺天、西阳和安民三个区。

长春光复以后,国民党占领长春时称该区为钟华区、西阳区。长春解放初期,曾叫中华区,不久就改为第四区。1955年7月以境内的东、西朝阳路的地名,把原来的第四区命名为朝阳区,并沿用至今。

绿园区因杨柳成荫得名

与朝阳区一样,相对于其他城区,绿园区也是个新城区,资料记载,当长春西部这片土地还是一片一片的村庄时,“绿园”指的并不是今天的绿园区,而只是今日绿园区内的一个地方。这一带树茂林密,杨柳成荫,大致范围东起正阳街、南到皓月大路、西达环城路、北止西安大路,面积约4.5平方公里,老百姓都称这里为“绿园”。

从上世纪40年代出版的地图中,开始明确标识有“绿园”二字。伪满洲国时期,区域内的村屯被强制拆毁,建起了百余栋砖瓦平房,供日本关东军连排级的军官居住,同时还建有日本的学校、陆军医院等。

1932年11月,一份由关东军特务部主导、与满铁经济调查会和伪满洲国三方协议后确定的《新京都市计划图》正式出炉,长春西部的大片区域第一次以现代都市的样貌被描画、设计出来。当时和平大路和盛京大路(现南湖大路)被设计为城市社交中心,规划设有高级饭店、酒吧、高尔夫球场、赛马场等等,西北部还设计有大片飞行场。

1933年,伪满国都新京在西部区域环线外侧率先修建了一座“大房身苗圃”。到1939年,仅兴安大路(如今的西安大路)南北两侧的一小片区域按照规划进行了建设。到日本战败前,按照几经更改的规划方案,西部街区仍断续建设着,其最为成形的街区就停留在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南北两侧的这片区域。也正是从这一时期,“绿园”的名字开始流传。

1957年3月28日,长春市郊区人民委员会成立,设在长春市黑水路53号,这是今日绿园区的前身。当时的郊区负责为长春供应土豆、萝卜等蔬菜,鸡鱼肉蛋等副食品以及各种时令水果等。

1989年,一份《关于将长春市郊区更名为长春市绿园区的请示》被提交到了市里。这是“绿园”第一次以城区名字出现在长春历史中。1995年长春市重新调整行政区划,在原来郊区基础上成立了新的绿园区。绿园正式成为长春市最年轻的行政区的名字了。

双阳区因双阳河得名

说到东北大御路,大家会觉得非常陌生,但提到清宫戏里常常有演到的贡品东珠、貂皮,你会不会有恍然大悟的感觉。没错,东北大御路也叫进贡路,是康熙二十一年开始修筑一条从山海关经奉天(沈阳),过吉林到黑龙江瑷珲的一条陆路交通大动脉。为什么要在这里提到东北大御路,因为这条进贡路和双阳区关系匪浅。

施立学说,大御路进入吉林的第一站是叶赫站,第二站是赫尔苏站,第三站是大孤山站。大孤山驿站形势险要,昔年清廷所需供品东珠、人参、貂皮、蜂蜜、松子、松花石、海东青、桦皮等正是通过此驿站,运往京城。沿东北大御路行走,过了大孤山,就是伊巴丹站俗称驿马站。过了伊巴丹站就到了刷烟站,满语苏斡延,因双阳河而得名,汉译为黄色的河,所在地为今长春双阳区,康熙二十一年夏,康熙曾驻跸于此。

“当年的苏斡延驿站是什么样子呢?”施立学描述得非常详细,驿站的门房有一排拴马桩子,一般养快马12匹,如果有快报到来换马不换人。送报人叫信使,也称驿使,他们身背信桶,信筒外刷桐油,防止风雪。如遇快报,当驿使打马飞驰而来,驿站人要立即送上两个馒头,两个扒好的鸡蛋和一壶老酒。驿使在马上接过,将酒一饮而尽,将馒头和鸡蛋往兜里一揣,扬鞭打马而去。如遇慢报,可以换人换马。

驿道的开通,加快了当时并不太繁荣的苏斡延向小集镇发展的速度。鉴于苏斡延所处的地理位置,距府治较远,不利行政管理。宣统二年吉林巡抚陈昭常奏请清廷,于双阳河地方设双阳区立一县,即名双阳县,县名即苏斡延的转音。

九台因柳条边得名

说起长春的城区,施立学说,有一个区的名字得来也是非常有趣,那就是九台区。“为什么说有趣呢,因为九台和大家常常说起的柳条边关系密切。”施立学说,柳条边是清军入关统一中国后,对东北实行的封禁政策,首先从南起今辽宁凤城南,东北经新宾折至开原北,再折向西南至山海关北接长城修筑的边墙。因修筑在先,俗称老边,又自康熙二十年,从辽宁开原起,沿今梨树、伊通、长春、九台至舒兰市法特镇松花江边,修筑了一条长达七百里的柳条边墙,俗称新边。老边与新边,在辽、吉两省形如一个大写的“人”字。

施立学说,所谓柳条边墙,就是在高、宽各三尺的土台基础上,每隔五尺插柳条三株,各株之间再用绳联结插条柳枝,形成约高五尺的柳条篱笆,即“插柳条结绳”,边墙外挖深、宽各八尺至一丈的沟渠作为护墙河,以禁止行人越过。柳条边墙也叫边墙、柳条边或柳边。

“当时,每个边台会有台丁,他们多半是吴三桂的降卒。”施立学说,当时每个边台设千总三至四员,下聘台丁150-200名。台丁由汉人入旗籍者(俗称汉八旗)充当,俗称“边台人”。《奉天通志》也记载:“台丁、站丁之南人,系康熙年间平定逆藩吴三桂俘虏,编管盛京部,拨往边台、驿站,充当苦役”。台丁的主要职责是于每年二月和八月,修壕补边,并于每年十月向朝廷进贡山货。

插柳结绳,筑起一道内堤外壕,堤壕相依的边墙,如今柳林虽已不复存在,但田间堤壕 痕迹随处清晰可见。这道东北鲜为人知的绿色长城,起伏于高山低谷之间。蜿蜒数千公里,如巨龙盘踞在关东大地,构成了一条柳条边墙,作为重要的历史遗迹。

施立学说,清修筑柳条边,主要基于以下原因,一是东北地区为“祖宗肇迹兴王之所”,“盛京、吉林为本朝龙兴之地”,“系国家根本之地”。为了维持东北满族聚居区,防止满族汉化,保持国语骑射的遗风,便把这一地区划为特殊地带,严禁其他各族人民尤其是汉人入内,以防损害“龙脉”。二是用以作为行政区域和经济区域的分界线。可见,修筑柳条边,除具有和蒙古科尔沁诸部牧区划分界线目的外,同时,也是为了区分盛京、吉林、内蒙等几个行政区。

为了更有利地控制东北的交通要道,沿柳条边去向,共设置了168个边台和20个边门,即老边边门16座,新边边门4座。伊通边门是当时宁古塔将军管辖的四边门之一。人们都熟知的九台区,就是当时的一个重要边台。即从柳条边最东边一门舒兰市法特哈乡东12里数起,12里为头台,法特哈门是第二台,往东每隔数里一台,一直排到十台,然后再从一台排至九台,称上十台,下九台。以松花江为天然屏障,江东二台,过江后九台区境内接由三台(今九台区三台乡三台村)、四台(今上河湾镇四台村)、五台(今上河湾镇五台村)、六台(今六台乡六台村)、七台(今城子街镇七台村)、八台(今苇子沟镇腰八台屯附近)、九台(今九台街道)、饮马河台(今放牛沟乡黑林村西南屯)出县境后为长春市郊区和双阳分界,境内柳条边全长262华里,设边台九处,多为水陆交通之要冲。全九台区因边而名的乡、镇、村、屯就达四十五处之多。下九台的名字,一直沿用到解放前夕,后来才改为九台。

而九台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柳条边文化。柳条边以南以东称边里,柳条边以西以北为边外,连大人哄孩子在炕上“骑马”时都说着这样的歌谣:“驾!驾!骑马上边外,去时带萝卜,回来换白菜。”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