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深读长春丨伊通河的前世今生:伊通河与长春文明

 叼烟斗的老头 2019-02-11

古人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伊通河虽然给沿河而居的人们带来了一些灾害

但是她对长春的孕育和滋养却功不可没

回溯历史,不难发现

我们这座城市的文明

与这条流淌不息的母亲河息息相关


长春城的孕育者

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一群流民选在伊通河西岸平坦之地落脚安家,并将这里取名“宽城”,俗称“宽城子”。有学者认为,“宽城”为南北窄、东西宽的城镇之意。

嘉庆五年(1800年),清政府在今天的新立城设立长春厅衙署。

道光五年(1825年),衙署迁到当时长春厅境内最大的城镇宽城子。此时的宽城子已经有了长春老城的骨架,居民已达2000多户。

 清末长春南关马市

 从照片上看,位于解放大路以南,全安街与伊通河之间

 这里应是长春最早的市场



长春城的地理分界线

成为厅治所后的宽城子,还未被称为“长春”,当时的伊通河在厅城东侧流过,所以长春人也称之为“东大河”。东大河不仅孕育了长春城,还是这座城的天然屏障。随后,长春人所建的护城河,一半以上利用了伊通河及其支流。

在近百年的发展中,伊通河都有着重要的地理意义


1

它是恒裕和抚安两乡的地理分界线

2

它是城镇与乡村的分界线

3

从城市发展角度看,清朝要推行自治,基本上以伊通河为界



百年前的开发与利用

史料记载,康熙年间,曾利用伊通河运送过粮食等军用物资。虽然后来河道淤积,航运能力大大削弱,但仍然可以用来输运货物,可以说,伊通河是长春农业的一条生财之“道”。

19世纪末20世纪初,借助铁路的修建,俄日势力开始进入长春,他们也都把目光盯在伊通河上。

到1919年,随着长春城内人口增多,头道沟污染极为严重,“于电机铁器甚不相宜”,商埠电灯厂决定移建到“取水便易”的“伊通河之西岸”。

1923年7月,陈明哲在伊通河上“研究水磨已有成效”,想办一座水磨面粉公司,还被当时的人们视为中国“实业上之一曙光”。

1930年,长春市政筹办处曾计划投资20万元,铺设水管,创建长春市自来水公司。

 上世纪20年代

 移到伊通河西岸的长春商埠电灯厂



河岸上的长春旧事


据志书记载,伊通河“沙底无鱼”,河中“冲淤沙滩”甚多,车辆在枯水期甚至可以涉水而过。但在春夏汛期,由于长春城东河道呈多个“之”字形,河床又高,导致“春夏泛涨,势如莾莽”。所以近河地带极少有人居住,而是“细柳成林”。其中一些柳林是农民的私产,成为他们养家糊口的来源。除了柳树,河套之中还会被种上庄稼,正常年份都有收成。


清末和民国时期,每到炎热的夏季,伊通河还是长春人的避暑胜地, 而她最吸引长春人的,当属每年阴历七月十五的盂兰会。这一天,人们最感兴趣的是晚上的放河灯活动。太阳一下山,伊通河畔已是游人三五成群,“粉红黛绿,蹁跹道左”。晚上8点后,“万家空巷”,而河岸两边则人流涌动。等过了晚上10点,在人们的翘首盼望之中,“红白河灯,随波荡漾,若隐若现,自上流而来”,于是人声鼎沸,互相欢笑。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伊通河的治理。特别是近年来,治理力度空前,成效也极为显著。成为长春人名符其实的母亲河。


END


作者:长春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科研处处长 杨洪友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