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在公司制律所里的成长 | iCourt

 铎爷 2015-06-29

我在公司制律所里的成长


作者:刘继承(广东胜伦律师事务所)

专业:劳动法、商业地产

微信:jiamu323470


编者按:今天推荐的是iCourt广东校友刘继承律师。“打动我的是招聘广告里那句话:你不需要为案源发愁,事务所会为你提供案源;你不需要整天东奔西跑,事务所可以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律师只做专业的事情。”


采那通过微信向我约稿,让我谈谈自己的经历和执业感受,这让我诚惶诚恐,我是一个很普通的律师,没有轰轰烈烈的创业故事,也没有妙笔生花的文采,但希望能给和我相同背景的人一些启发。


一、初入胜伦


2004年5月,在执业三年后,我离开江西来到广州执业,成为广东庞大的“江湖律师”(对从江西、湖南、湖北到外地执业律师的戏称)群体中的一员。初来乍到,没人脉没根基没案源,我和很多外地律师一样,经历了最初的徬徨、苦闷和迷茫,没有方向并且对未来十分悲观,这样的状态持续了近一年。


2005年3月,肖胜方律师创立了胜伦律师事务所并对外招聘,招聘广告中有一句话“不要问你能为事务所带来什么,而要问事务所能给你提供什么”打动了我,这是模仿肯尼迪就职演说辞中“不要问国家为你做了什么,而要问你为国家做了什么”的句式,招聘广告中说“你不需要为案源发愁,事务所会为你提供案源;你不需要整天东奔西跑,事务所可以提供强大的后勤支持,律师只做专业的事情”等等,相较于很多律所面试一上来就问“在广州有什么关系、有没有案源”的做法,这样的广告对当时的我还是有很大吸引力的。向周围的律师打听肖律师的情况,答复说:“第一,他劳动法很专业,第二,他无论寒暑都穿西服打领带,其他不清楚”。我想,嗯,专业、职业,这也许是我要的方向,我也第一次知道了在传统律所外还有一类叫“公司化”管理的律师事务所。


二、成长过程


在胜伦所成立最初的那一批律师里,我是最晚加入的,却是最后和唯一留下来的。由于此前我对劳动法业务有一些经验,在江西承办的劳动案件还曾被央视报道,我被分配主要跟进劳动法业务,当然也处理一些非劳动法领域的案件。有了团队归属感和专业方向感后,我自然是干劲十足,凡是交待给我的事情,事无大小必认真谨慎处理,保证不出一点差错,遇到专业上的难题穷尽一切办法也要找出答案,我的能力慢慢得到大家的认可。


2005年10月,一起涉及金额约三千万的商事纠纷交由我来处理,甲乙两个国企成立联营公司合作建房,房屋建成后因客观原因登记在乙公司名下,后乙公司擅自将房产处分,在随后乙公司的改制过程中,乙公司的母公司将乙公司主要资产无偿划拨来设立新的丙公司,甲方想要维权,面临着多处难题,包括是以甲公司还是以联营公司名义起诉,物权的名义产权人与实际产权人之间权利义务如何确定,是否超过诉讼时效,在乙公司成为空壳的情况下如何实现债权等等。


为了确定诉讼思路,我查找了大量的资料,在网上不停变换关键词搜索信息,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查找到了佐证我的观点的重要材料,包括王利明教授、林嘉教授等专家的论文以及一个案情极为相似的最高法院判例;为证明资产无偿划拨的事实,我还在房管局手抄交易档案足足长达一周,将数十套共计三万多平方米房产交易档案全部摘抄出来,作为诉讼的关键证据。尽管如此,因案情复杂及案外因素的影响,该案还是历经五年四审,最终由省高院重审才定案,判决由乙公司赔偿联营公司被侵权损失,并由丙公司在无偿接收的划拨资产范围内承担连带责任,原告方大获全胜,该案获得当年律协的“业务成就奖”。


胜伦所从成立以来,无论是什么类型案件,都坚持一个底线,即“办案不搞司法腐败、不靠关系人情”,有些同行喜欢在接案时向客户明示或暗示自己的关系有多硬,而我们在接案之初就明确告知客户:“我们没有关系也不搞关系,但我们会尽最大努力且有信心赢得诉讼”。不搞关系并不意味着打不赢官司,甚至在部分案件中出现司法勾兑情况时,我们也总能准确判断并作出行之有效的反制措施。


就我个人来说,最关键的是,坚持把专业的功夫做到最深,每一个案件必须把相关的法规、案例、论文研究透彻,立案前已经把案件的主要争议焦点及对委托人可能存在的风险反复讨论,庭审前必须把对方可能的抗辩观点及我方的反驳理由烂熟于心,无论是证据的取舍、材料的提交时机还是庭审问题的设计都反复推敲,疑难复杂的案件还要举办模拟法庭反复演练。当然,努力是一方面,要想胜诉还必须熟练运用诉讼技巧,从管辖权异议的提出、法院审级的选择、时效中断的设计、反诉措施的运用、追加当事人施压等等,都需要综合灵活运用。正是凭着坚持走专业化道路的追求,我才赢得了一个又一个难啃的案件,并先后四次荣获广州律协办理案件的最高奖项“业务成就奖”(后更名为“业务成果奖”)。


在《劳动合同法》出台前,劳动法是少有人关注的专业领域,由于胜伦所在劳动法方面较为突出,很多企业慕名上门,甚至很多律师同行也给我们介绍案源,这让我有了很多的煅练机会。我办理了大量的劳动法案件,并对海量的劳动法规规章及繁杂的劳动法问题有着如饥似渴的求知欲望,对于来请教劳动法问题的客户或同行,我都来者不拒,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又积累了知识。凭着胜伦所提供的平台以及自己长期专注于劳动法的努力,我在劳动法专业方面渐渐有所收获,先后在各种专业杂志上发表了劳动法论文数十篇,与胜伦所同事一起出版了四本劳动法专著,连续七年获得广州律协的“理论成果奖”;因成功处理群体劳动争议案件连续七年获得广州律协的“维护社会稳定奖”;先后担任广东和广州律协劳动法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广东律协劳动法专业委员会主任,并成为全国律协劳动专业委员会委员;先后受聘成为人大、华师、广大三所大学律师学院的兼职教授,讲授的劳动法实务课程颇受律师的欢迎;也先后被工会、企业联合会、工商联、劳动人事仲裁院等聘为专家顾问等。


三、参与管理


随着自己的成长,胜伦所也逐渐将一些管理职责交到我的肩上,我先后成为合伙人、执行合伙人和副主任,参与事务所的管理,从没有助理到带出了一茬又一茬的律师。


当然,胜伦所的发展也并非是一帆风顺,在2008年年底的时候,最先入所的那一批律师因各种原因先后选择离开,只剩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与稍晚进所的其他律师一起承担起服务客户的责任,虽然少了几个骨干律师,但胜伦的客户却没有一个因此流失,反而增加了不少新客户。此后,胜伦所保持稳定发展的趋势,不停跨上一个又一个的台阶,成立六年即获得“全国优秀律师事务所”,每年基本上都是广州律协获奖最多的律所之一,今年还获得了 ALB(亚洲法律杂志)“年度最具潜力律师事务所”奖项。


2013年开始,胜伦所调整管理架构实施事业部制,我兼任了劳动法律事业部的总监,独自承担起部门管理的重任,从过去主要注重业务过渡到业务与管理并重。针对过去部门劳动法律服务存在的问题,包括目标客户不清晰、专业优势不明显、营销手段太单一、服务产品不突出等问题,我对部门重新进行了定位和分工,制订了一系列的研发目标并亲自监督执行,在很短时间内就实现了劳动法律服务的转型,部门连续两年在各事业部中牢牢占据业绩最优部门的地位。再后来,胜伦所根据业务发展需要成立商业地产法律事业部,再次由我兼任部门总监,经过部门全体同事一年的努力,商业地产部也获得胜伦2014 “年度最佳业务部门”的佳绩。


与很多强所大所相比,胜伦还是一个小所,小到微不足道,但是对于我个人而言,胜伦却是我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成长与胜伦的发展密不可分、息息相关。一个心怀理想的人,带领一群志同道合的律师,坚持公司化道路的探索和专业化的发展方向,有过挫折、失败和徬徨,也有过精彩、收获和光芒,而我有幸成为其中重要的一员伴随成长并贡献力量。


四、执业感受


回顾我十五年来的执业经历,感触最深的主要是以下几点:


1.关于团队。要不要团队这个问题在律师行业是越来越清晰,最明显的变化是现在律师在朋友圈发的宣传都在写“某某律师团队”而不是“某某律师”,哪怕实际上他只是一个人带一个助理。都说“一个人走,走得快;一群人走,走得远”。事实上,一个人走未必走得快,一群人走却肯定走得远。社会的发展已经从分工明确过渡到了高度协作,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连万科与万达这样的行业巨头尚需联手,何况势单力薄的律师。当然,团队也并不等于一定是公司化,传统律所也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小而美”的团队。另外,我很认同这句话:“人在一起不是团队,心在一起才是团队”。


2.关于专业。律师本来就是专业人士,看起来好像专业不是问题,但实际上很大部分的律师没有自己的专业领域,停留在“什么都做什么都不专”的万金油状态。专业意味着不仅要非常熟悉某个领域的法规案例,处理过大量的该领域的诉讼及非诉案件,更重要的是能够为客户提供行之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是否专业不是凭自己的感觉,也不是凭同事或同行的感觉,最终要由市场来检验,由客户来评判。对于年轻律师来说,无法与资深律师比人脉,更无法比经验,专注于某一领域成为专业的律师真的非常非常重要。


3.关于策划。结合自己多年的经验,律师在为客户解决问题时,如何完美策划非常的关键。我们曾经代理过一个中外合作纠纷案件,客户最先请的律师将这起案件做成了劳动仲裁,标的额300多万,以败诉告终,客户慕名而来找我们是想让我们代理劳动争议案件,而事实上案件已经过了十五天的起诉期限。经过认真研究和精心策划,我大胆提出“以中外合作纠纷之诉重新提起诉讼、以打促谈”的策略,并成功找到连结因素,绕开对方设立的“发生争议由新加坡国际仲裁中心仲裁”的法律防火墙,并将诉讼标的额提高到了1300万,到对方所在地法院起诉。不出所料,起诉后对方提出管辖权异议,两轮管辖权异议交锋下来,对方完败并撤换了律师,并被迫坐上了谈判桌,最终以近1100万的金额达成调解,而我们的实体证据都还没有完全提交。这个案件完全做到“超越客户期望”的境界,因为客户最初的期望仅仅是拿到300万的赔偿款。律师应该成为问题的终结者,一个好的策划真正可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但完美的策划需要扎实的法律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娴熟的诉讼技巧,缺一而不可,不懂得法律策划的律师不会是一个好律师。


4.关于学习。律师行业真正是需要“学到老”的行业,无论是法律知识还是实务裁判标准,可以说得上是日新月异,法律知识是没有老本可吃的,不与时俱进学习新知识将给自己带来巨大的执业风险。除了新知识的学习之外,执业技能的学习也非常重要,这就不得不提火遍全国律师行业的iCourt培训。我有幸参加了iCourt第一期MBA课程培训,让人感觉脑洞大开、豁然开朗。胡清平老师用很多生动的例子阐述了关于服务营销、互联网创新、大数据以及团队建设等方面的理念和技巧,而很多内容与我们目前服务和管理的一些做法不谋而合,为我们的服务和管理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持,对于既在一线参与客户服务又参与团队管理的我来说,非常实用。课后第三天,我就迫不及待地给同事进行了分享,并且结合课程内容让部门同事在部门定位、业务开拓、产品开发、客户服务、法律培训、团队建设、大数据运用等七个方面的改进完善进行了充分讨论,达成一致后付诸实施,效果明显。实际上,我个人认为,iCourt的作用不仅仅在执业技能或管理技巧的提升,更大作用在于促进了整个律师行业内的交流和融合。


以上是我个人一些非常粗浅的想法,“互联网+”时代的来临,给律师行业带来的变化和冲击太多太多,瞬息万变的社会也极易让人浮躁和迷失,“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面对汹涌的时代浪潮,我们要改变什么,坚守什么?相信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答案。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