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明清玉器收藏的十大误区

 青花瓷收藏文档 2015-06-29

 

明末清初平升三级镂空玉牌,布满土沁

▲明代龙纹带板(官器)

清代翡翠文殊菩萨立件

明代福字镂空和田玉佩

▲明代青白玉太狮少狮把件

  笔者收藏、经营明清玉器10多年,深感目前一些义乌人在收藏明清玉器方面存在许多认识上的偏颇,现整理成十大误区,予警醒同好。

  误区一用强光手电相老玉

  强光手电是鉴赏珠宝与现代玉器的一柄利器。现在的老玉收藏爱好者,几乎也人手一只强光手电,用它照老玉器,看玉器有无开裂、有无隔路、有无脏(杂质)、甚至絮状玉花的多寡。总之,强光手电一照,玉器内在质地一览无遗。

  不过这样一来,不少人就会走入老玉器鉴赏的一个误区。因为在强光照射下,十全十美的古玉质地简直是凤毛麟角的。我们怎么能用现代工具强光手电来作为评判老玉器优劣的标准呢?古代何来强光手电?古代玉工们就是靠自然光目测、至多在太阳光下目测,来决定一块玉材的优劣,而我们现代人,偏偏要用显微镜、强光手电等现代工具来检测评判老玉器。这就像用显微镜来看美女,从此世上再无美女一样可笑了。

  强光手电是相玉的重要工具,它可以观察玉器内部的微观状态,但它不是评判老玉优劣的标准。过分的苛刻会错失许多收藏机会。相反,在强光手电照射下,现代俄罗斯玉、青海玉等倒是很少隔路很少杂质很少絮状玉花的。在这样的标准下,绝大多数老和田玉老翡翠都要归之于一般的现代俄罗斯玉、青海玉之下了。

  看老玉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像古人一样,用肉眼、自然光(至多是太阳光)看,看不出太大的问题,那就是一块好玉、美玉了。

  误区二要求老玉够老又够漂亮

  常常有客人一进店,就问有没有老玉器。等到见到那些老玉器,又嚷道:怎么这么难看?这就是典型的“叶公好龙”心理。

  许多顾客,听人说老玉器好,自己内心也希望拥有几件。但他对老玉不了解,平时所见又都是新玉器,所以难免用看新玉的眼光去看老玉器,要求老玉器够年份,又要像新玉器一样看起来够漂亮。这就如同要求80岁老太太像二八少女一样,够老又漂亮,这简直就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要用古代人的审美观去看老玉器,不能用现代审美观念来衡量老玉器。收藏世界里,个别老玉件,保存得比较好,其题材、造型、品相等比较接近现代人的审美,这种玉器少之又少,其价格也必然是不菲的。

  绝大多数老玉器的颜色、形状、器型、题材等是不太符合现代人的“胃口”的。由于有了一定的年份,老玉器身上多少带有一些旧气,有的布满磨损痕,有的甚至下过土,有了一些沁色。尤其是老翡翠,十翠九隔,隔路多更是老翡翠器件的正常现象。

  要使老玉器看起来“漂亮”,只有多学习传统文化,尽量以古人的审美眼光来“品味”老玉件,以传承先人物质文化遗产的心态去收藏鉴赏老玉件,这样越品才越有味,越看才越“漂亮”。

  误区三藏玉必羊脂

  还有一些人,玩瓷言必官窑、玩玉言必羊脂。这些人起点高是高了,但已严重地脱离现实了。现代的和田产羊脂玉,已经是可遇不可求了,何况是老玉羊脂?所以念念不忘羊脂玉的人,只有放下身段、改变思路,才能在老玉器中找到自己喜爱的藏品。

  误区四藏玉必白玉

  和田白玉固然是好东西,但白玉毕竟产量稀少,一些上好的和田青白玉身价同样不菲。在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有以清清白白做人自居,有的达官显贵也有以清清白白为官自榜,他们往往以佩戴青白玉件为荣。事实上,一些老青白玉籽玉的润度、密度往往在一般的白玉之上。只重视白玉,看不起青白玉,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误区四藏玉必白玉

  和田白玉固然是好东西,但白玉毕竟产量稀少,一些上好的和田青白玉身价同样不菲。在古代,一些文人雅士有以清清白白做人自居,有的达官显贵也有以清清白白为官自榜,他们往往以佩戴青白玉件为荣。事实上,一些老青白玉籽玉的润度、密度往往在一般的白玉之上。只重视白玉,看不起青白玉,这也是认识上的一个误区。

  误区五藏玉必和田

  中国有四大名玉:新疆的“和田玉”、陕西蓝田的“蓝田玉”、河南南阳的“独山玉”及辽宁岫岩的“岫玉”。现在的玉器藏家一般只重视和田玉,对其它玉料不屑一顾。须知,高古玉中地方玉的比重是非常大的,而且事物也是发展变化的,近年,老岫玉已经有价格启动的迹象,新黄龙玉等更是后来居上。所以,藏玉也要观念先行,抢先一步,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误区六天残不折价地残折半价人残不值钱

  这是10年前老玉器的收藏规则。所谓“天残”,主要是指玉器先天带来的不足与原先加工时就已经存在的瑕疵,瑕不掩瑜,故天残不折价;所谓“地残”,主要指出土玉器在地下受到土壤中有关成分的侵蚀,而形成的沁色等,前人认为过分受沁影响玉器的美观,故地残折半价;而玉器被人为损坏,则是“人残”不值钱。

  当年老玉器藏品丰富,好中选优是人之常情;但如今,在老玉日益稀少的今天,这个规则应该改为“天残、地残不折价,人残有残值”,否者,就不符合当今的收藏现实了。更何况地残形成的沁色,现在的收藏者反而更喜欢呢。

  误区六天残不折价地残折半价人残不值钱

  这是10年前老玉器的收藏规则。所谓“天残”,主要是指玉器先天带来的不足与原先加工时就已经存在的瑕疵,瑕不掩瑜,故天残不折价;所谓“地残”,主要指出土玉器在地下受到土壤中有关成分的侵蚀,而形成的沁色等,前人认为过分受沁影响玉器的美观,故地残折半价;而玉器被人为损坏,则是“人残”不值钱。

  当年老玉器藏品丰富,好中选优是人之常情;但如今,在老玉日益稀少的今天,这个规则应该改为“天残、地残不折价,人残有残值”,否者,就不符合当今的收藏现实了。更何况地残形成的沁色,现在的收藏者反而更喜欢呢。

  误区七不重视“官器”

  收藏界历来重视“官窑器”,瓷器尤甚。但奇怪的是老玉器收藏中,许多像明代玉带板、清代官饰白玉或翡翠灵管、背云佩、龙勾等很明显的官器,竟然不受一般人重视,这很值得大家反思。

  误区八不重视“其它件头”

  义乌许多收藏爱好者均认可可以佩戴的老玉器件头为好,如花片、牌子、手镯、手链等等。它们可以古为今用,挂在脖子、胸前或腰间,或戴在手腕上。反之,那些不能佩戴的件头就认为不好。故那些高雅的文房、大气的摆设件、精致的镶嵌件、素雅的头钗、雍容的烟壶、华贵的龙勾等皆不入许多人法眼。

  说穿了,这是收藏初级阶段的表现。随着对老玉收藏的深入,对文化遗产认识的加深,义乌收藏人的观念一定会发生变化。只可惜,如果收藏观念一直滞后下去,若干年以后,待大多数人都意识到这一点时,那些当年不被义乌人看好的“件头”,价格可能已经扶摇直上九万里,令人望而却步了。

  误区九老玉贵不过新玉不重视老玉的历史价值

  现在收藏市场中还存在一种奇怪的现象,同样的和田玉,一般新玉的价格要贵过老玉,甚至一块玉料的价格都可能高于老玉,这种现象是极不正常的。

  有人说现在老玉的价格“目前还不到它真正价值的十分之一”,这话比较中肯。单单从老玉的手工制作工艺看,有资料记载,一般一块像样点的老玉,其制作工时至少需要一个熟练工匠工作一年以上。也就是说,目前许多老玉器的价格连它的制作费都还未达到,更不用谈它的材料价值、历史文化价值了。这在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今尤其令人深思。

  所以,新玉的价格贵过老玉,这里面存在相当的不合理,不合理就有商机,坚信明清玉器的材料价值、工艺价值、历史文化价值总有一天会真正体现出来。

  误区十“和田玉”并不稀缺,满大街都有

  数千年来,和田玉都是指产地在新疆和田、于阗的玉器,这是传统的狭义的和田玉概念。在2003年11月颁布的《珠宝玉石国家标准》中,“和田玉”被统一定义为所有矿物成分为透闪石的玉石,从此,和田玉成了一种泛称,不具备产地含义。但在古玩收藏界,一般人仍然认可传统的狭义和田玉概念。

  目前鉴定机构对新疆和田、俄料、青海料、韩料也一律给出“和田玉”的鉴定结果,这也造成了“和田玉”满天飞的现象。所以,不要以为有“和田玉”鉴定证书的玉就是新疆产的和田玉,卖家往往钻这个空子,告诉你随便去鉴定,因为他可以保证是“和田玉”,没保证是“和田的玉”。

  相对而言,明清玉器除了翡翠、岫玉等外,基本上是正宗和田产的玉,而现代珠宝玉器市场中真正产自和田的玉器已经越来越少了,所以许多收藏爱好者就转向明清玉器中去寻找和田玉。在明清玉器中,收藏概念的、狭义的和田玉的比重还是非常高的。童晓文/摄

来源: 义乌商报 作者编辑: 吴潮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