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主角看世界﹣主角视点论

 惋_红曲 2015-06-30

文:杰特

主角,在一般情况下是一套创作的核心角色,没有他整套作品将不会存在。不过亦有其他情况下的主角并不等于就是故事中的核心,而且他所看的想的也不等于作品的视点。

常见的主角视点类型

如果以创作角度来看的话,一般而言主角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主角视点型,即是主角就是故事中心,他的行动将影响整个故事的流向,一但没有他整个故事就崩溃了。这可算是绝大部份创作中的主角的类型,而所谓「主角威能」也是这类型主角最常有的技能(所谓的主角威能是只有挂名为主角的人才能拥有的能力,强者可以拿大绝当普攻放,弱者也能自由的爆种/爆气。即使是废柴等级者也能得到破表的幸运值和远胜蟑螂的生命力)。其次是旁观者类型,简单就是所谓的「华生型主角」,他的作用是以自己的视点看真正的主角活跃,作为记录整件事的人物。至于第三种则是群像剧,在同一件事上不断更换视点,没有明确的主角也没有单一的视点。当然有时会三者混合使用,又或者中途改变形式等等,这等下会提到。


以下是这三种常见主角视点的模式。


(一)主角视点

这是最典型也是最简单的方法,故事由主角的视点开始到结束,虽然有时会跳到一些主角不在的第三者剧情,但基本上都是以单一视点作为故事的主线,这类故事占了绝大多数的创作,因为描写很简单,作者只要以单一角色的活动写下去就可以了,而更换主角也简单,只要换一个视点再来就好,像《机动战士Gundam Seed》就一直以基拉作为视点,去到Seed D则换成真作视点﹣对,虽然最后变成拉克丝一统天下,但整个故事其实还是以真作为视点去看整个战争,剧情也以他为中心。这也是判断一个角色是否主角的一个简单方法,只要看该角色是否就是整套作品的第一视点,剧情是否围绕着他发生就知道了。




这类型的主角描写的好处是简单,有时单是写主角的成长故事就可以写上一千回而且还不知什么时候才完,而且因为一切都只是以主角的视点来描写,所以其他角色的描写也变得简单,因为只从单一视点来看一个角色那能看到的始终有限,但反过来就不需要写得很复杂,可以由主角为中心点一级一级地将角色分类,最外围的路人配角就只需要画个样子就好,进一步是朋友就有基本个性,到最接近的好友就描写最多。这种以主角为中心的角色关系简单易明,不容易混乱,因为所有线最终都是连回主角身上。

但缺点就是角色描写容易单一化,最典型的是《足球小将》,由于一切都是通过大空翼的眼去看,后来变成整个故事都彻底美化主角,甚至最后于变成主角至上主义,总之主角就一定是正确,因为他相信这是对的所以任何非主角认为是对的都会被丑化,其中《GTO》就是典型的例子,凡是主角必定是对的,反对者必定是错的,将主角正确论推到一个很荒唐的境界。当然这是比较极端的例子,但实际上这类因为主角视点而变成主角做的必然是正确,对手失败是因为他不对的例子比比皆是,可算是以主角作为唯一视点的作品常会出现的问题。



(二)旁观者视点

其实旁观者视点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华生模式」,即主角不是视点,而是主角身边的人才是视点,最典型就是凉宫春日的阿虚了,另外《GS美神极乐大作战》的横岛忠夫也是属于这类,虽然他们名义上是主角,但基本上只是作为某人身边的跟班,看着某人大闹特闹,他们有时会是助手,有时会是吐槽者,甚至有时只是被卷入的可怜人。这类手法的好处是避免以主角为中心的过份神格化主角的问题,尤其当主角厉害得过火、主角威能不自重的情况时,把视点由主角变成主角身边的随从,这样不但可用抽离的角度去看剧情,也不会因为主角太强而变得很没趣。而且因为有种类似旁观者的感觉,所以看事件会更冷静,也更能看清大局,对描写剧情有相当大的作用。

不过这类作品往往有个问题,就是写到一半作者不知不觉会把旁观者变成主角,也就是越写真主角就越影薄,反而本来只是配角的主角却变成真主角。以上面提到的《GS美神》的横岛忠夫作例子,本来他的定位是搞笑役和视点役,作为美神令子的奴工的他在中前段都是旁观者的视点去看令子大发神威,但随著作者把少年漫画最老梗的特训成长加到横岛身上时,剧情就走偏了,去到后半甚至干脆将横岛拉到真主角,让他英明神武大收后宫。这种编剧的转变有时是作者对角色的偏心,有时是因为主角太完美不好写,所以渐渐转向一个不完美而可以慢慢成长的角色身上。说不好吗?就要看观众喜不喜欢主角了,但以横岛为例却是相当怪,首先漫画名字已写到明「GS美神」,但去到后半就发现其实跟本不需要美神,变成「GS横岛后宫大作战」,令子反而变成横岛的正宫般的存在,甚至人气还被其他后宫抢走,这就麻烦了,本来完美型主角就不是很受读者欢迎的类型,但因为是真正的主角所以还保持相当份量的存在感,但如果连真主角的身份也被抢走,那还余下什么?




同一问题也出自阿虚身上,最初凉宫春日系列是以凉宫为中心,看她在胡闹而身边的人想办法配合又或者阻止,但越后凉宫的戏份就越淡,虽然她还是所有麻烦事的中心,但剧情的走向却越来越偏向阿虚,而到《消失》更干脆把阿虚抬上真主角的位置,描写他享受凉宫所带来的非日常生活。这时凉宫已不再是真正的主角,而只不过是作者用来带新event的『作者代行人』,阿虚由近距离观察凉宫变成享受凉宫带来的麻烦的主角。一但变成这样的话剧情就很难写下去了,横岛的情况好歹还可以硬套少年漫画成长公式,但阿虚连这也玩不到,当观众知道其实阿虚很享受这种生活的时候,那就不会觉得阿虚可怜,而只觉得「一个愿打一个愿捱」,反正这种生活是你自找的,就少在这里吐槽了。



所以要坚持旁观者视点其实并不容易,《银河英雄传说》成功是由始至终都能坚持以尤利安?敏兹的视点来描写同盟,虽然故事上这点并不明显,但细心点就会发现整个同盟的剧情其实就是出自尤利安的眼去看整个故事,杨威利只是作为一个带动历史的人,但写这段历史的却是尤利安﹣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杨威利一直想成为一个「历史旁观者」,但结果却是历史舞台的主角,反而尤利安一直希望能参与历史,但结果却成了这一段历史的第一旁观者和纪录者。



第二种是「事件为主角,旁观者角度描述」的手法,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一说是「公路电影模式」各位就会比较明白了,主角踏上旅途,在途中遇到各种的人和事,主角是以自己的视点去看其他人的故事,而当主角离开之后该部份的剧情就会结束,而到另一个地方遇到另一个人再开始另一个故事。由于这类剧情常见主角驾着车在长长的高速公路前进,所以被命名为「公路电影」。说到最经典的例子可能你们没想到,就是有名的DQ系列!虽然勇者是主角,但他经过每一个地点所遇到的故事主角都不是勇者,而是该地点的人和事,这不就是公路电影的典型吗?附带一提,而日本则称这种把主角当成视点、解说役的手法为「狂言回し」。

(三)多重视点

这类在日系作品中比较少见,但外国的小说不少都喜欢以单一事件为中心,描写不同角色对着同一件事的反应和行动,以多角度来描写同一件事,以及因件事而作出反应的角色的个性,外国的例子最典型就是汤姆?克兰西的《追击赤色十月》了,名义上马克.雷明斯是本作主角,杰克?雷恩是同系列的共通主角,但实际上作者却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故事,由于以多个不同的人去看整件事,所以视点会变得很立体,能够从多方面去理解故事,而且因为有了事件出现角色不得不面对,也能籍此建构出完整的角色群像。

由于这类手法需要有一件大事件才能够扯得够多的角色加入,而且每个角色都有其不同的立场,才能够描写出不同的角度。但也因而相当麻烦,对于功力不够的作者来说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大量不同角色的戏份。像《无头骑士异闻录》这类有大量角色的作品,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亦可以说其实并没有主角 主角是「事件」,所以观众会产生找不到切入点的困惑,而且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有牵扯到两三个事件,随着剧情发展,事件越扯越多,最终变成一个蜘蛛网般的故事,给人一种散乱无章的感觉。

《机动战士Gundam OO》在第一部的大半时间其实就是用这一招,名义上天人是主角,但实际上却只是作为「事件引爆者」的角色,再以其他角色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行动,以及应变的方法,由于整件事够长且单一,所以比起无头骑士显得更有组织性,观众可以通过众人的行动来了解事件和世界的转变。

可惜的是这种手法很难集中视点,尤其是以卖角色为主的少年向作品,只卖事件而不卖角色,也没有主要视点(主角或主角的旁观者),再加上剧本偏向写实手法,这几样放在现在并不讨喜,所以Sunrise在第一部后半硬拉回主角就是第一视点的模式,那时开始剧情就回到以天人为中心的玩法了。其实这是很可惜的,因为会转型不是因为手法的失败而是在于观众层难以理解。



简单分类

当然,这些都是比较主流的手法,还有一些是主角就是作者的自我视点(像《人类衰退之后》和《四叠半神话大系》就连主角名都没有,只有「主人公」就算了),以至最抽离的事件式描写等等,但篇幅有限就只以这三种常见的来介绍一下创作常见的视点描写手法。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