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昵称535749 2016-05-22

2016-05-21 15:00 | 豆瓣:桐原木月

主角视角论——对作品的意义

主角,一般情况下,在影视作品中处于一个核心位置,即核心人物,没有主角,则没有故事后续,没有剧情的延展。当然,我所说的是一般情况下,非一般情况分为两种,第一类是故事剧情的跌宕起伏复杂到使用常规叙事手法则会黯然失色,第二类则是为了增加故事的戏剧性和不可预测性。立马可以举出的例子有如《永生之酒》《无头骑士异闻录》这类群像剧。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常见的主角视点类型以创作叙事手法来看,一般而言主角有三种类型:

第一种是主角视点型,主角就是故事核心,也即人物核心,他的表现和行为将影响和推动剧情的发展,一但没有他整个故事就崩溃了。

第二种是旁观者类型,也可称为「华生型主角」这个术语的缘由不明,主角的作用是以自己视角重塑事件的发生,还原真正的主角,作为记录整件事的人物。

第三种则是群像剧类型,在同一件事情的发生过程中轮流更换不同的视角,用视角碎片拼凑并完善整个故事。多个角色的交替视角使得叙事的效果多元化,单一事件的多元化并不矛盾,反而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更方便观众考究各层面的细节。

由于第一类主角型视角在大多数作品中已经是司空见惯,屡见不鲜了,那么下面主要讲后两类类型的主角视角。

(一)旁观者视点——典型案例《凉宫春日的忧郁》

实际上旁观者视点又可以分成两种,第一种就是上面提到的「华生模式」,最典型就是《凉宫春日的忧郁》中的阿虚了。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将女主人公凉宫春日惹起的非日常式事件一直当做麻烦并采取了被动姿态的主人公阿虚,在剧中充当着主角的位置,但实际上,其作用是为了衬托出真正的主角凉宫春日。最主要的一点,事件的制造者是凉宫春日,无论哪个角度来看,阿虚从来都是被动的去解决事件。作者这样做的好处是,将阿虚的情感被置换成了观众的情感,观众就有机会吐槽凭什么非的要我去解决事件,或则参与事件很有趣为什么阿虚不耐烦,产生的这种吐槽或则代入的感情。而我们对于非日常世界的肯定或吐槽则直接被置换成了人物阿虚的成长的这种替换。

在这里我们看角色的角度就被抛出了对于角色的欲望之外,不止是单纯的喜欢角色,而会去代入的认知角色的情感,实际上就是情感偷换,也可以说情感欺诈。

(二)公路电影视点——典型案例《虫师》

第二种是「事件为主角,旁观者角度描述」的手法,说起来好像很复杂,但一说是「公路电影模式」各位就会比较明白了,主角踏上旅途,在途中遇到各种的人和事,主角是以自己的视点去看其他人的故事,而当主角离开之后该部份的剧情就会结束,而到另一个地方遇到另一个人再开始另一个故事。由于这类剧情常见主角驾着车在长长的高速公路前进,所以被命名为「公路电影」。其中广为人知的颇有深度的一部作品《虫师》,完美地诠释了这一个概念。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单个故事从时间上来说,足够精简精炼,所以故事性极强。某个地域,某个民族,某个事件的触发显现出故事人物的情感的多元化和某种正面情感的保持力。就好比虫师中的银古一直以来不属于任何时代,不属于任何故事,既作为事件的参与者同时也作为一个旁白者,每一个故事发生的地域,人文不同,在不断解决事件的过程中他也在不断的成长,潜移默化中升华了情感和思想,也多元化了自我的认知。

而不变的是他对待任何事物的态度,没有对错,只遵从自我内心的感受去判断和执行。

虫师银古作为一个目睹一切的中间人,串连起一个个虫与人之间关系变化的故事,并将一个个故事中虫与人的矛盾一一化解。“你没有过错,虫也没有过错,你们都只是在完成各自的人生而已……”这是银古的话。正如我们所看到的,虫师的存在意义就是调解虫与人之间因生存而发生的矛盾和冲突。

故事中的那一份低沉呓语,滞留在银古和我们的心中,在我看来《虫师》只可自怡悦,不可堪赠人。

(三)多重视点

这类在日系作品中比较少见,但外国的小说不少都喜欢以单一事件为中心,描写不同角色对着同一件事的反应和行动,然后以多角度来描写同一件事,以及因事件而作出反应的角色的个性。

但实际上作者却以不同的角色,不同的角度去描写故事,由于以多个不同的人去看整件事,所以视点会变得很立体,能够从多方面去理解故事,也能籍此建构出完整的角色群像。

由于这类手法需要有一件大事件才能够扯得够多的角色加入,而且每个角色都有其不同的立场,才能够描写出不同的角度。但也因而相当麻烦,对于功力不够的作者来说很容易就会失去方向,不知该如何去处理大量不同角色的戏份。像《无头骑士异闻录》这类有大量角色的作品,可以说每一个人物都是主角,亦可以说其实并没有主角— 主角是「事件」,所以观众会产生找不到切入点的困惑,而且因为每一个角色都有牵扯到两三个事件,随着剧情发展,事件越扯越多,最终变成一个蜘蛛网般的故事,给人一种散乱无章的感觉。所以《无头骑士》在后期的制作已经处于失控状态,这里不予以过多的评价。

《机动战士Gundam OO》在第一部的大半时间其实就是用这一招,名义上天人是主角,但实际上却只是作为「事件引爆者」的角色,再以其他角色的角度去看他们的行动,以及应变的方法,由于整件事够长且单一,所以比起无头骑士显得更有组织性,观众可以通过众人的行动来了解事件和世界的转变。

可惜的是这种手法很难集中视点,尤其是以卖角色为主的少年向作品,只卖事件而不卖角色,也没有主要视点(主角或主角的旁观者),再加上剧本偏向写实手法,这几样放在现在并不讨喜,所以Sunrise在第一部后半强行拉回主角就是第一视点的模式,那时开始剧情就回到以天人为中心的视角了。其实这是很可惜的,因为会转型不是因为手法的失败而是在于观众层难以理解。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主角设定——对故事的意义(少女校园漫为主的展开讨论)

写小说的作家们很多喜欢用一种很烦的手法『延迟』,尽量拉开读者与终点的距离,拖延到达时间,使得小说无法平缓的前进,让读者不时觉得会发生些什么,从而造成因为不顺利而陡增的心理期待。利用事件的重复来丰富内容,使得小说推进得更有层次。大家对娱乐作品没有一个放之于四海皆准的标准,容忍度却是有额度的,虽然因人而异,但显而易见的是,故事中使用延迟手法次数过多之时,容易招致人们的反感,造成观众的流失。

恋爱漫画中的普通配置是女主角负责制造矛盾,男主角负责解决问题,其他的人要不是助攻,要不就是背景板。

故事前戏阶段各有各的长处,慢慢提高好感度的中间过程大多都非常有看点令人享受。但是,由于连载等 商业因素和作者自身阅历不足,一旦等到主角的恋爱线完成,想要再让故事顺势继续下去,剧情就不可避免地反复之前的套路,不断登场的新人物 (基本都是第三者),小事件引发的误会和信任危机,磨磨蹭蹭个十多话才再次和好,消耗了读者之前积攒下来的大部分好感,将人气消耗殆尽后才拖泥带水地完结了。

这种感觉仿佛是你玩LOL好不容易费尽千辛万苦打通了上路,支援了队友,掌控了局势,然后到了最后胜利在握被对方偷了塔而莫名的失败(作者的拖沓或则突发奇想),这样的郁闷和气愤会一直在你脑海挥之不去,加深憎恶。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另外,校园漫关于一个主角初始背景的第一场景设定,一般主角会被设定在坐在靠窗位置。

那么这样设定的缘由何在?心理学有个叫“边界效应”(boundary effect)的东西。是心理学家德克·德·琼治提出来的。他指出:“森林、海滩、树丛、林中空地等的边缘都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区域,而开敞的旷野或滩涂则无人光顾,除非边界区已人满为患。”在城市里,随处可以观察到这些现象,街边的咖啡馆和小餐厅,室内的座椅少有人坐,而临街的餐桌则被抢占一空,人们边吃喝、边欣赏过往的行人,既说明喜欢交往是人的天性,也说明位于建筑物边缘临街的餐桌是人们喜爱的逗留处”。


论“主角视点”和“主角设定”的故事性意义

人类学家爱德华·T·霍尔进一步阐明了边界效应产生的缘由:“处于边界有助于个人或团体与他人保持距离”。这里表达了人的三个心理需求:

1.人喜欢观察空间和观察人,人有交往的心理需求,而在边界逗留,为人纵观全局、浏览整个场景提供了良好的视野。

2.人在需要交往的同时,又需要有自己的个人空间领域,这个领域不希望被侵犯,而边界使个人空间领域有了庇护感。

3.人在交往的同时,需要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即人际距离。

这个位置之所以受到青睐,显然是因为处于空间的边缘为观察空间提供了最佳的条件,人选择边界逗留比站在外面的空间中暴露要少一点,这样,既可以看清一切,又有自己的私人领域。(注释:心理学摘自百度百科)

相关推荐:

『聚焦』——“细田守作品的电影特征与魅力”!动画电影作品的创新性考察!

动画作画的深层次考察——虚构的描线和变形的细节(化物语、SHAFT作品)

欢迎关注豆瓣用户:桐原木月

悦读、漫研、考察。

不定期为各位推送的动漫考察栏目和动漫剧评解析,还望各位多多支持。

查看原文  ? 版权属于作者  商业转载联系作者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