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我们为什么如此怀念马克宣和国产老动画?

 灯下听雨 2015-06-30

原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导演马克宣4月6日在上海病逝,享年76岁。消息一出,众多动画迷在微博上表示深切怀念和沉痛悼念:“给我们童年留下回忆的人,一路走好!”“真正做人民艺术的大师,哪部都是经典!”也有人惊呼“中国的宫崎骏去世了”,然而,对于我们来说,他才不是什么“中国宫崎骏”,他是《大闹天宫》和《三个和尚》的缔造者,是中国动画辉煌年代的见证人,是“中国最后一个做水墨动画的人”,他叫马克宣。

马克宣原籍广东潮阳,生于上海。1959年毕业分配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去世前为北京大学软件与微电子学院动画设计系教授。他的名字或许有些陌生,但是他参与创作的动画作品却部部经典,在给无数人留下美好童年回忆的同时,也为中国动画电影留下了难以超越的艺术巅峰。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他担任过动画长片《大闹天宫》和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牧笛》的动画制作,还担任过动画片《三个和尚》《哪吒闹海》等的首席动画设计、美术设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独立执导或联合导演过动画片《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新装的门铃》《超级肥皂》和水墨动画片《山水情》等,在国内外多次获得重要奖项。


看到这些陌生又熟悉的片名,我们被唤起的不只是光影落落的童年,还有云气缭绕的山,烟雾朦朦的水,那是中国动画的黄金年代。那时候,不仅有名声在外的水墨动画,以《猪八戒吃西瓜》为代表的剪纸动画、以《阿凡提的故事》为代表的木偶动画、以《大闹天宫》为代表的手绘二维动画,无不走出了一条浓郁中国风的特色之路。


小编与你一起回味马老参与制作的那些轻灵优雅的国产老动画。

1
《大闹天宫》1961年
片长:106分钟


剧情简介


话说在东土傲来国有一座花果山,山上有一尊石猴吸收日精月华化身为一只神猴(邱岳峰 音),统领着山中的猴子猴孙。为求得一件称心的宝贝,神猴孙大圣潜入龙宫,强硬求来大禹治水时的定海神针如意金箍棒。东海龙王(毕克 音)心有不甘,于是上天将此事诉诸玉帝(富润生 音)。玉皇大帝命令太白金星(尚华 音)下界招安,许以爵位。不知有诈的孙大圣欣然前往,却发现只是负责养马的弼马温。得知受骗的猴王反下天庭,与天兵天将在花果山展开大战……


《大闹天宫》也许是唯一没有人会错过的动画片。


从人设到动作,从脚本到音乐,是完全的超越,使它每个镜头都仿佛可以让你忽略过去这个突飞猛进的动画40 年。


在无国界的动画世界里,它表现了最早的跨国界影响力,引发了日本漫画教父手塚治虫的漫画代表作《我的孙悟空》诞生于世,这是一个不可逆转或改写的因果事实。


获奖记录


1962年捷克斯洛伐克卡罗维发利国际电影节短片特别奖、

1978年英国伦敦国际电影节年度杰出电影奖、

1982年厄瓜多尔第四届国际儿童电影节三等奖、

第二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2
《小蝌蚪找妈妈》1961年
片长:20分钟
凤凰网文化频道


剧情简介


影片开头是银幕上出现一本素雅的中国画画册,封面打开后,是一幅幽静的荷塘小景,镜头渐渐向画面推去,古琴和琵琶乐曲悠扬而起,池塘里的小蝌蚪慢慢蠕动起来,它们不知道自己的妈妈是什么样子,于是开始寻找妈妈……它们经过误认金鱼、螃蟹、小乌龟、鲶鱼为自己妈妈的一个又一个波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本片为世界首部水墨动画,影片根据方惠珍、盛璐德创作的同名童话改编,取材于画家齐白石创作的鱼、虾等形象。影片里小蝌蚪活泼可爱,犹如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


法国《世界报》评论这部影片时赞扬说:“中国水墨画,画的景色柔和,笔调细致,以及表示忧虑、犹豫和快乐的动作,使这部影片产生了魅力和诗意。”


漫画家方成说:“这部片子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可以说两个镜头都是一幅动人的画面,使观众感到象是走进了艺术之宫。”


获奖记录


瑞士第十四届洛迦诺国际电影节短片银帆奖

法国第四届安纳西国际动画电影节儿童片奖

法国第十七届戛纳国际电影节荣誉奖

南斯拉夫第三届萨格勒布国际动画电影节一等奖

法国巴黎蓬皮杜文化中心第四届国际儿童和青年节二等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百花奖”最佳美术片奖

3
《牧笛》1963年
片长:20分钟
凤凰网文化频道


剧情简介


初夏的早晨,江南田野上,一个口吹短笛的牧童在骑着水牛放牧。牛儿在一旁吃草,牧童在树上睡着了,做了一个梦:他的牛突然不见了,四处寻找,发现水牛正在欣赏飞流千尺的瀑布,自己的呼唤竟不能让它离开。牧童从风竹发出的音响受到启发,削竹为笛,吹奏出悠扬悦耳的乐曲。这音乐比瀑布更加动人,水牛终于回到牧童身边。牧童从惊喜中醒来,他忙吹笛唤牛,骑上牛背,踏着暮色的田埂悠然归去。


随着牧童的脚步,小桥流水、绿柳成行、竹林幽深的江南小景,以及崇山峻岭、飞流千尺的宏大气象在观众眼前展开。


影片中气宇轩昂、质朴无华的水牛是根据著名国画家李可染的风格绘制的。为了这部影片,李可染特地画了十四幅“牧牛图”,给剧组作参考。


曲笛演奏成为影片叙事的重要元素,并为影片增添了诗意的美。


《牧笛》是集诗情、画意、音乐之美为一体的艺术珍品。


获奖记录


1963年,《牧笛》获得丹麦第三届欧登塞童话电影节金质奖,这是20世纪60年代中国动画片在国际上获得的最高荣誉。

4
《哪吒闹海》1979年
片长:65分钟


剧情简介


陈塘关总兵李靖的夫人怀胎三年零六个月后,生下一个肉球,从中跳出一个男孩,被太乙真人取名哪吒,收为徒弟,当场赠他两件宝物:乾坤圈和浑天绫。

哪吒七岁,天旱地裂,东海龙王滴水不降,还命夜叉强抢童男童女。哪吒打死夜叉,又杀了前来增援的龙王之子敖丙。


第二天,四海龙王水淹陈塘关,要李靖交出哪吒。哪吒为了全城百姓的安危悲愤自刎。事后,太乙真人借莲花与鲜藕为身躯,使哪吒还魂再世。复生后的哪吒手持火尖枪、脚踏风火轮,大闹龙宫,战败龙王,为民除害。


《哪吒闹海》迄今为止都是中国动画电影的高峰之一(另一座高峰是《大闹天宫》),象征着当时动画电影界的最高水准,成功地摆脱了原著《封神榜》的黑暗色彩,呈现了了一个如梦似幻的美丽童话世界,电影中的色彩运用堪称出神入化,人物塑造也是极富神采。每一次观赏本片,就仿佛会将观众带回到那个年代。


获奖记录


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动画电影

文化部1979年优秀影片奖优秀影片奖

青年优秀创作奖青年优秀创作奖

菲律宾马尼拉国际电影节特别奖

法国布尔波拉斯文化俱乐部青年国际动画电影节宽银幕长篇动画片奖

5
《三个和尚》1981年
片长:20分钟


剧情简介


从前有一座山,山上有座小庙,庙里有个和尚。他每天挑水、念经、敲木鱼,给菩萨案桌上的水瓶添水,夜里不让老鼠来偷东西,生活过得安稳自在。在不久,来了个和尚。两个人抬一只桶,这样总算还有水喝。后来,又来了个和尚。他也想喝水,但缸里没水,于是他挑来一担水,立刻独自喝光了。从此谁也不挑水,三个和尚就没水喝。夜里老鼠出来偷东西,谁也不管。结果老鼠猖獗,打翻烛台,燃起大火。三个和尚这才一起奋力救火 ,大火扑灭了,他们也觉醒了。从此三个和尚齐心协力,水自然就更多了。


《三个和尚》是根据谚语:“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创作的,这部精彩的作品不但没有配音,连音乐都被精简至几声木鱼声代替。人物设计造型更是别具一格,具有强烈的个性,寥寥几笔就完全表现出了三个人物的不同性格,既具有幽默感,又给人以朴拙、善良的美感。在场景造型上,参考了一些中国传统的绘画技法,如绘有山、水、庙的大全景具有水墨山水画造型的味道,影片还把西方动画片的现代漫画表现手法,巧妙地结合并融化在民族风格之中。生动活泼的画面形象中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获奖记录


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

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葡萄牙国际国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1980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

6
《天书奇谭》1983年
片长:89分钟


剧情简介


天宫“秘书阁”执事人员袁公私取天书下凡,因泄露天机触犯了天条,玉帝罚他终身看守石壁天书。一天,袁公路遇蛋生,他嘱咐蛋生拓下洞中石壁上的天书,运用天书为民造福。蛋生攻读天书,治蝗救灾,为民除害。狐狸精恨蛋生妨碍其作恶,窃去天书,祸害百姓。袁公到来,将狐狸精压死在云梦山下。袁公自料难逃天庭法网,嘱蛋生赶快把天书文字记在心里,用一把神火将天书烧尽。霎时雷电交加,玉帝圣旨下达,将袁公擒归天庭问罪。


在经历了《大闹天宫》《哪吒闹海》装饰味道极浓的美术风格之后,《天书奇谭》则采用了更为细腻的工笔重彩的艺术风格,更有“吴门画派”的影响贯穿始终,影片中的高山、田野、池塘、柳树、寺庙、街市、皇宫等等,无论浓墨重彩或是轻描淡写都是与影片的风格配合得天衣无缝,创造出了一个如诗如画的古代江南景象。中国味十足的美术设计在这部影片里也达到了顶峰。


获奖记录


丹麦第四届欧登国际童话影展银质奖

第三十二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

葡萄牙国际国片电影节最佳影片奖

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1980年文化部优秀美术片奖

7
《十二只蚊子和五个人》
1992年 片长:6分钟


剧情简介


屋内天花板上整齐地聚集着12只蚊子,从屋内相继进入了五个人,蚊子对五个人俯冲叮咬,同时画面上用数学等式计算着叮咬的成绩,引发了一系列戏剧效果,发人深思。


影片构思独特,富于哲理,导演采用抽象化、象征化、符号化的表现方法以及细节简化、背景淡化的拖法来突出人物,增强了艺术效果。


获奖记录


第二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F组奖

法国安纳西国际电影节教育片奖

第五届中国美术电影“童牛奖”优秀美术片奖

8
《山水情》1988年
片长:19分钟
凤凰网文化频道


剧情简介


老琴师在归途中病倒在荒村野渡口,渔家少年留老人在自己的茅舍里歇息。翌日,老人病体康复,弹奏一曲,琴声把少年引到他的身边。少年学艺心切,老人诲人不倦,两人结为师徒。老人携少年驾舟而去,经大川而登高山,壮美的大自然,使少年为之神往。临别时,老琴师将心爱的古琴赠给他,独自走向山巅白云之间。少年遥望恩师,灵感突来,他盘坐在悬崖峭壁之上,手抚琴弦,弹奏着心之曲,悠扬的琴声在山间回响。


含蓄、苍劲的《山水情》,在空灵的山水之间更加重了写意的笔墨,相比之下,画功也尤其显得纯熟,其中还大量使用了古琴曲,也大大丰富了这部美术短片深邃、悠远的人文情怀。


该片最大的特点在于充满了隐喻性,充满了中国式的优美韵味。那把琴是文士某种精神品质的物化;文士在最后离开走向茫茫前途时,除了水墨画出的重重山峦,还有呼呼的风响彻耳际,这也是非常明显的比喻。


获奖记录


1988年获中国第一届上海国际动画电影节大奖

1989年获第九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美术片奖

广播电影电视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

第一届全国影视动画节目展播大奖

苏联第一届莫斯科国际青少年电影节勇与美奖

保加利亚第六届瓦尔纳国际动画电影节优秀影片奖

1990年获加拿大第十四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短片奖。


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山水情》成了中国水墨动画片的绝唱,也成了中国动画彻底商业化之前的最后一部艺术精品。从此,中国动画在低龄化继而商业化的定位道路上越走越远。


为什么《黑猫警长》和《西岳奇童》烂尾了?为什么曾拍出《大闹天宫》和《山水情》的美影厂日渐式微?又是为什么,我们开始无比怀念国产老动画?


文/关中阿福


90年代的盛极而衰:天灾还是人祸?


缺乏资金似乎是一个最直白不过的理由,但深层次的问题则是落后的计划经济体制和僵化的国企经营机制。从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成立起的三十多年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美影厂一直吃的是皇粮,享受财政拨款,国家定价收购、限量生产,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这一统购统销制取消了。被“断奶”后要自己找出路,这对于多少年来从未真正参与过市场竞争的美影厂来说,处境之艰难可想而知。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长期以来蜚声国际的“中国动画学派”,其实是以宽松的创作环境、一流的美术大师、不计成本的精雕细琢为前提和后盾的。以《大闹天宫》为例,仅人工画稿就超过了7万张,投资成本保守估计也在100万以上,这在上世纪60年代不啻为天文数字。其他的几部“国宝级”佳作,如由齐白石名作改编的《小蝌蚪找妈妈》源自齐白石的名作,集中国绘画、诗歌、音乐于一体的《山水情》等,无不是投入了巨大的人力、财力与时间,但与市场接轨后,这些以剪纸、皮影、折纸、水墨画等中国传统美术工艺为手段的“工坊式”制作模式,显然很难抵得过日本、美国“多快好省”的大分工协作。


与之相比,人才的流失则是更致命的。据不完全统计,从1984年起到90年代初,美影厂的原画设计人员走了近四分之三。相关的经济帐很好算——当时美影厂员工的月工资只有一二百元,而东南沿海以及中外合资的动画公司,动辄就开出数千甚至上万元的薪酬,诱惑不言而喻。一个鲜活的例子可以说明“市场的魔力”——1991年,中日合资的兹普拉亚动画公司成立,当时在上海招聘30名原画员、80名动画员和100名着色员,结果前来报考的人数超过了一万五千人。以美影厂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动画工厂一度被逼到“人去楼空”的窘境。


将美影厂的衰败归于体制与机制的弊端,这几乎是业界给出的标准答案。一切皆属实,无需再赘述。但如果我们再从当年人们的心理层面和精神状态做些解读。也许能更好地厘清这一逻辑的怪圈——1991年之前,我国动画片共获得46个国际大奖,被国际评论界认为“达到世界第一流水平,在艺术风格上形成独树一帜的中国学派”。然而也正是从这一年起,我国动画片竟然10多年与国际奖项无缘。同样是计划经济实行时期,上世纪的八十年代前期,为什么国产动画精品层出不穷?而到了九十年代初却又几乎是在一间之间盛极而衰,从此一蹶不振?显然,一切不能都归咎于“市场经济惹的祸”。


始于1978年的改革开放,等于是把一个封存已久的人才库重新打开了。艺术工作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春天。“夺回逝去的青春”“莫让年华付水流”真正成了老中青三代艺术工作者迸发艺术创作热情的源动力。因为赶上了“前所未有的好时代”。人才济济加干劲十足,成了八十年代初期动画创作空前繁荣、佳作纷呈的一个重要原因--曾是上译厂第一代配音演员的杨文元先生,在下放青海劳动20多年后,终因拨乱反正,在上世纪70年代末,回到他熟悉的话筒前。他正是《黑猫警长》的配音演员之一。这批建国以来便聚集起来的“老人”直到改革开放初才真正焕发出艺术的青春,而到了九十年代初,他们开始陆续退休淡出。可见,八十年代曾经的“群英荟萃”其实早就是一种人才的透支。


改革开放的另一个务实成果,就是电视机开始走入千家万户。这一新鲜玩意在极短的时间内,几乎成了当时中国老百姓茶余饭后最主要的娱乐道具,电视动画片更是成了许多孩子们的开心果。与电视走俏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的电影院门可罗雀。这让上至主管部门下至制作公司在动画片制作的方向上有了明显的偏好——制作电视动画片、面向电视台供片成了一种共识。(见下图,原载于1989年《中国电视报》)这种认知上的偏差为日后国产动画的发展埋下了诸多隐患:包括面向电视观众而非影院观众制作的动画片过于低幼;仅仅指望着电视台购片以收回成本乃至盈利的单一模式,却未曾料到海外动画可以以免费赠送的形式全面来袭。


就在《黑猫警长》断尾的1987年,玩具大亨孩之宝的《变形金刚》登陆计划已在悄然酝酿之中了。最终,就在美影厂的所在地,这部95集的动画片以免费赠送的形式花落上海电视台。此后开始在上海、广东、北京的全国热播。不久,对于中央台提出的免费重播《米老鼠和唐老鸭》的请求,动画巨头迪士尼也慨然应允。令人遗憾的是,在孩子们津津有味的欣赏这些令人眼花缭乱的商业之作时,整个主流社会在或泰然接受或颇有微词的应对中,仍然是从艺术性和思想性等方面来评判这些舶来品的优劣。至于这些国际大鳄是如何以旗下动画片为线团,暗暗织起整张产业链大网的,却无人能看清这背后的玄机。不久,当变形金刚玩具横扫中国大陆之时,当年负责本片译制的某负责人方才惊呼上当:“我们这是免费给人家的玩具做广告啊。”


与此同时,在经历了“飞船大炮外星人金刚圣衣美少女”的进口动画片潮水般的“洗刷刷”后,中国观众的眼光的眼光也变得挑剔起来。曾经在八十年代初期显得高大上的经典国产之作,此时也已是“泯然众人矣”。包括《黑猫警长》,在某些人的眼中也变得浑身都是“毛刺”了。(下图是当年某位专家对《黑猫警长》的指责之词,原载于1987年《北京广播电视报》)


八零后的怀旧心绪:从耿耿于怀到喋喋不休


八零后是中国的第一代动画观众,是与动画渊源最深的一代。上世纪80年代初,八零后不仅伴随着《哪吒闹海》、《阿凡提》、《天书奇谭》、《黑猫警长》、《葫芦兄弟》等一些80年代动画作品度过了美好的童年,同样因为文化解禁和电视兴起,而将那些尘封已久的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经典动画尽收眼底,《神笔》、《猪八戒吃西瓜》、《济公斗蟋蟀》这些新中国建立初期的动画精品都是在这一时期才重见天日的。


在电视机频道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只有央视、省台、市台的情况下,在没有网络、光盘、电脑的岁月里,搬个小板凳看动画片之于当时已经开始睁眼看世界的八零后的重要意义,无论是他们的父母,还是如今的孩子,都是无法体会的。当年,看动画片的状态只有两种:“赶上了”和“错过了”;看动画片的选择也只有两种:“看”和“不看”。单一的观看渠道,稀缺的动画作品,是那个年代单调的娱乐生活的特征。在近三十年后,这种只属于一代人、一群人的共同记忆已经成为一种集体共鸣。


相同的信息接受源、相同的童年成长轨迹,使得八零后在八十年代经典老动画这个话题上最易牵动心弦,最易找到情感共通的交流基础,这是之前身处动荡年月的父辈和成长于新世纪多元时代的学弟学妹们都不具有的特质。也因此,每每当作为意见领袖的八零后谈到怀旧动画或者八十年代老动画时,作为同龄人的八零后听众总是会积极响应。


爱之深,责之切。作为八十年代中国动画市场上促成万紫千红繁荣状态的另一支重要力量,外国经典动画同样是八零后童年美好回忆的重要组成部分。三十年来,这些优秀的海外作品始终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一直在与时俱进,推陈出新。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黑猫警长葫芦娃们已经渐行渐远。如今,当80后早已为人父母,电影院竟然还在放《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虽然经过了重新修复),游乐场的喇叭里居然还在播《黑猫警长》和《葫芦兄弟》的主题歌,这让曾经经历国产动画巅峰时期的一代人难以接受。


三十年过去,中国动画的进步不可谓不大。但当低幼动画片长期保持着影院票房亿元俱乐部的冠军头衔时,当原创国产动画片的新生代《魁拔》和《81号农场》等黯然收场时,80后面对正在经历童年的自己的孩子时,心情是微妙的。


80后,作为一个拥有最为广泛的共通情感基础的群体,他们对于国产动画爱恨交织的复杂情绪,在网络上得以放大,甚至成了精明商家的重要商机。这是怀旧动画总会被耿耿于怀,总会被喋喋不休地吐槽的一个重要原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