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取常见之态造不常见之美——吴青霞笔下之芦雁

 海明山水 2015-06-30
  芦雁是中国画家钟爱的主题。其精神性的内涵远远超越了芦雁所具有的形式之美,所以在花鸟画题材里占有重要地位。自古以来画史上就不缺表现芦雁的能手,比如唐代韦銮的芦雁,工整严谨;明汪肇的芦雁,虽不失严谨,但风格已趋随性随意;清代边寿民的芦雁,笔墨疏简、以形写神、写意传神。而到了现代,上海中国画院画师吴青霞笔下之芦雁亦可圈可点。
  芦雁 吴青霞 90×49cm 1982年 上海中国画院藏
  吴青霞(1910—2008年),学名吴德舒,号龙城女史,别署篆香阁主。江苏常州人。1934年与李秋君、周錬霞、陆小曼等组成中国女子书画会。1956年受聘为首批上海中国画院画师之一。吴先生早年师法边寿民,后又得张大千、汪亚尘等先生指点,善画鲤鱼及芦雁。院藏藏品《芦雁》堪称佳作。
  题跋
  作品《芦雁》为吴青霞先生1982年所作,设色纸本;题跋:“壬戌夏五月中浣,吴青霞写于沪上”;钤印:“吴青霞印”(朱文)、“篆香阁”(白文),右下角有上海中国画院收藏印。
  芦雁 局部
  画作左下右上皆为芦苇,摇曳生姿、俯仰有致、天真自然,毫无造作之感。芦苇杆用笔挺而有力,有“锥画沙”之感。芦苇叶则轻松洒脱,起笔虽有停顿,但却停而不滞,一气呵成。整体看之,长枝疏密,短杆错密,聚散得当,照应有序。这就是所谓的“疏可走马、密不容针”。前方荷叶以花青、石绿写之。洒脱的笔触以及惟妙惟肖的变化极大地增强了画面的笔墨趣味性。再看画中点睛之笔,三只雁在水面上嬉戏,使画面极具生命动感。有动有静,自然生趣盎然。生趣源于瞬间的捕捉,取人常见之态,造人不常见之美。
  吴青霞先生的绘画可看出其心灵之写照,让人感到一种“气息”——这是一种生气、静心之气、书卷气、浩然正气、是生生不息的永恒之气。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