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手把手教临床医生怎么做科研

 渐近故乡时 2015-07-01


导读:科研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我们也可以去做,做的也不一定比别人就差。


作者:李剑(温州市人民医院麻醉科)

来源:“医学界杂志”微信号


  临床医师中,很多人都有这样两种想法,第一个就是我只要好好看病,把自己的技术提高就可以了,至于那些写文章搞课题什么的都是面子工程,都是虚的假的,没那份闲心。另外一些人又是这样的想法,科研这东西多玄乎啊,我一个没有经过系统训练的本科生,哪有能力搞那些东西,还是老老实实做临床,科研都是大医院、附属医院的事情,与我何干。要晋升的时候没办法,随便买一篇,造一篇就好了。


  在这里,我要说的是,科研并不是大家想的那么高大上,我们也可以去做,做的也不一定比别人就差,也不一定要有经费,也不需要那么些复杂的实验技术,我们只要有一颗科研的心和为了科研去做出牺牲的毅力。在这里我分两个部分讲下自己这么多年的经历以及对科研的认识,不一定正确,也算是对大家有一个启发作用。


  一、如何获得好的idea


  (1)多听一些读书报告,特别是专家的一些专题讲座


  虽然现在的专家都忙于应酬与行政事物,甚少工作在一线临床,而且他所讲的内容以及PPT都是下面研究生帮他做的,他只是在前一天进行了解而已。但是不可否认,能站在这个讲台上讲课的人起码都是已经证明过自己,年轻的时候都是他们科室的精英,不论是临床科研或者外交情商等都在科室的金字塔中脱颖而出,虽然他们现在不参与具体事务,但他们的经验和嗅觉可以让他们对本学科说出十分有见地的话来。


  何况现在交通越来越方便,国内国外交流日益增多,大佬们基本都是一个月见几次面,他们的谈话可能引领一个学科的发展,因此,这些人的课还是值得你去消耗时间去听他40分钟的忽悠,最后五分钟的东西于你有用就好了。


  (2)多看文献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是人类精神粮食,再怎么强调书的重要性都不为过,特别是我们学医的,那么多的大部头读下来了,每个星期,每天抽一个小时看书应该问题不大。


  如何看文献,我已经在前面专门进行过详述,本文后面附上链接,介绍自己的读文献经验,这里不啰嗦了。有一点就是,大家在认为一个非常好的idea时,通常是无动于衷,而有心的人绝对不是这样,他们会对这样的论点进行查阅文献,看看国外对这样的东西是否有研究,研究到什么程度了,还欠缺什么东西,根据自己目前的实验条件可以开展什么,都会进行一个深入的思考。


  我自己的经验是,搜索相关的文献,进行阅读,对于重点的比较有意义的收藏起来,建一个文件夹,下次想到相关内容的时候再拿出来看,一目了然。同时对于pubmed的搜索式也进行收藏,并进行注册,相关的研究进展就可以定期发送到我的邮箱内,对其研究进展研究趋势可以基本掌握了。


  (3)因地制宜,因势利导


  一般认为医院的特色或者优势科室就是这个医院最好的科研资源,例如省内的浙一医院的移植与肝胆外科,浙二的骨科与神经外科,温医二院的儿科,他们医院大部分好的文章大致与此相关。因此我们在临床中多根据平时常见的疾病进行观察收集。


  这里有个例子,东方肝胆医院的俞卫锋,他们医院的黄疸病人肯定很多的了,黄疸可以引起迷走神经张力增加,术中心率减慢这个大家都知道,可是俞教授收集很多病例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以科学的态度告诉大家其原理,以及胆红素与迷走张力的量化关系。


  因势利导,指应当经常阅览自己科室的相关主流杂志的话,你就发现里面的文章大多是我们都能做的临床试验,可人家为什么能发表在这些杂志呢。除了必要的英文写作能力,更多的也是他们设计合理,结果可信。即使我们不能发表到这样高级的杂志,难不成不能在自己科室做一下,好歹也是国内领先啊。


  (4)临床中积累,临床中凝练


  一直认为科研应该是临床工作十年以上医师才能去做的事情,感情想一个毛头小伙子对临床一知半解,却还在研究里面的所谓机制,怎么都觉得难以让人信服。


  临床科研应该是那些高年资医师根据自己在临床中发现的问题进行自己的思考,找到可能解决的方法并对其进行论证。但这并不是说年轻医师无所作为,主任医师有主任医师的事情和精力,毕竟他不可能把所有的想法都由自己设计试验并进行论证,这就是研究生导师的来源了。而住院医师有住院医师的职责,但是任何人都是从小兵开始做起,如果那些主任年轻的时候没有这么细致的想法,也就不会有这么多idea了。


  那么年轻医师可以干些什么呢。首先做好自己的基本临床工作,对每个病人,特别是特殊病人进行密切观察,深入思考,及时查阅资料,结合其转化转归,进行总结。对不懂的问题多向上级医师请教。第二,把握机会,在参与科室的临床研究中发挥自己的特长,努力学习相关实验技术与实验思维,为自己今后科研之路铺下扎实的基础。


  二、掌握技巧,团队协作论证idea


  (1)建立一个科研团队


  经常大家看到一个课题组在一个老板的带领下,专注于一个领域,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久而久之,他就成为了这方面的专家了。其实这中间就有一个团队的力量在里面。毕竟一个人的精力与见识是有限的,即便你是享誉行内的专家。因此建立一个团队十分必要,而这个团队并不是人数简单的增加,而是每个队员都有自己的特点,自己的长处,在团队内起到互补的作用。例如有些人很细心,可以做一些临床观察,数据收集这类的东西,有些人对数据统计,试验设计非常在行,这方面的工作就非她莫属了。这其中科室或者部门领导的作用十分重要。在临床研究中,领导的支持绝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很多事都必须他出面才可能协调好。而且他们在你无助的时候的一句话可以让你少走很多弯路。


  (2)多联系其他科室


  这个科室包括影像超声检验病理等辅助科室,甚至包括护士。


  记得我曾经有一个课题涉及到术后抽血,可是那些护士就是不肯,将心比心,人家这么忙再麻烦护士姐姐实在是不好意思啊,最后还是护士长出面摆平了。现代医学最大的进步就是诊断技术的提高,很多以前模棱两可的东西,现在只要简单的一个化验就可以了。


  还在开始学医的时候,每天看到那些老教授说我们迷恋超声,辅检,他一个听诊器走遍天下什么的,固然说的有道理,但是一个心超就啥都出来了,又何必去纠结于只能凭借经验的听诊呢。大家看到的很多文章都发现他们都是运用了很多先进的检验,影像,病理等诊疗技术,将文章的层次提高到新的水平,而这些也是临床医师所欠缺的。也是没有足够精力去做的,这时候你的朋友圈中有这样一帮人,刚好可以施以援手,而不是你一大把年纪还要学习那些ELISA,PCR,免疫组化等实验技术了。


  (3)学习基本科研技能,提高科研素养


  基本的科研技能包括搜索阅读文献,试验病例的选择,试验数据的采集,处理统计论文的撰写,投稿的技巧,如何与审稿人编辑打交道等等。


  很多人听到这些肯定是头皮发麻了,如果按照上述说法的话,我也就是科研达人了,还要在网上学习这些繁琐的东西么,在这里我有两个建议。


  第一个就是和你科室有这方面才能的人做好朋友,最起码平时多和他接触,在自己尝试解决这些问题出现困难时及时向他求助,这个就有点类似读研究生阶段与好的师兄以及旁边寝室的同学学习差不多,不要怕觉得没面子,学到的东西都是自己的。


  第二个就是抓住进修的机会,毕竟大医院人的素质更高,在进修的过程中如果有机会的话尽量参与他们科室的科研计划,不论是基础与临床试验,要知道毕业之后,能真正认真静下来学东西的也就是进修了。此外争取在科室认识一到两个好的老师,以备以后回来可以随时请教。


  至于科研素养,这个和个人平时的习惯性格以及修养有很大关系,归根到底就是细心,耐心,有毅力,实事求是,踏踏实实。可能会有一些小的窍门,捷径,更多的时候科研是考验一个人做人的准则了。但这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建立的,首先得对这方面有兴趣,碰到问题能够及时去看书,去搜索,并在实施的过程中能根据实际遇到的问题进行反思。


  链接文章:


  医生如何阅读英文文献


  我与NEJM不得不说的故事

  

(本文为“医学界杂志”原创文章,转载需经授权并标明出处。)


请关注“医学界杂志”,

200万医者正在看的医疗新媒体!




  如果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不错,请点一下底部的小手指,给界哥界妹一点鼓励吧~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