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青年医生 成长路上那些坎儿是怎么迈过的

 aabbdcw 2017-05-29

不轻言放弃 越努力越幸运

□消化内科 王小云



在我的成长经历中,我一直坚信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会把自己的经历和能量集中在我认为重要的事情上。我会坚持,不会轻言放弃。在这个过程中,也会迷失,也会困惑和犹豫不决,但是我知道我应该与值得珍惜的朋友结交,在来自外界的打扰中保持自由,不与无知的人作无谓地交谈。

读博是想给女儿做榜样

我硕士毕业工作近5年后决定去读博士,当时做出这个决定也是思考了很久,考虑最多的就是孩子太小需要母亲的陪伴。但是在复旦大学的入学通知书送达的时候,我还是毅然决定前往。因为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是给女儿树立最好的榜样。在后来的日子我更加坚定了这个想法,你只有努力成为你想成为的人,并且努力克服困难,不抱怨,积极乐观,这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她并没有在这个过程中感觉到缺失,相反她会因你而自豪,也会慢慢模仿。


在复旦大学读书的日子里,就像是上帝恩赐给饥饿的人美食一样,让我充满感激和感恩。

不经历风雨怎知彩虹的美丽

起初,周末看到艳阳高照的好天气,正打算出去逛逛,这时导师徐教授打电话来敦促我修改文章,并让周日晚上发给他。就这样在上海的三年里,我没有完整地度过一个周末,在别人过周末的时候,我在伏案疾书。


起初,我根本就不懂如何书写SCI文章,对于我而言,那是遥不可及的。用英语写一篇科技文章,还要经过几位母语是英语的大腕审稿,才能决定是否录用,这该是多么困难的事情啊!但一位朋友曾对我:“在这个世界上,方法比困难多得多。”我不会放弃。在没有努力之前就放弃是对自己的不尊重。


第一次写英文论文,我先模仿,别人怎么写,我就怎么写。科技类文章结构是通用的,我就模仿具体句子,把主语和宾语换成我需要描述的名称。已经不记得多少个日夜,用一个一个词语组织语言。在第一篇文章完成投稿的时候,感觉未曾有过的轻松。但是,不经历风雨,怎知彩虹的美丽。Reject,按照reviewer修改再投;reject,修改……终于,一天晚上12点,文章的状态变成accept,我感觉当时眼泪都要流出来了。


想起徐教授对我说的一句话:现在的付出都会在未来不经意间回报给你。这一次文章的接受,给了我极大的鼓励,有了自信心,接着我开始向世界内镜界数一数二的杂志《Endoscopy》投稿。开始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又经过无数个夜晚,无数次修改,无数次与编辑的沟通,文章最后终于接收了。此时我明白了:如果你非常想做一件事情,那就投入你所有的能量,循序渐进,不要担心失败,因为只要你努力,按照科学方法,严谨客观,结果不会很差。所以在我读书的时候,文章被世界消化周大会接受并交流,我前往美国圣地亚哥参加大会。在这次大会上我的视野进一步得到拓展,而且我也看到,在一些领域,国内很多研究及技术水平已经达到国际领先。


我在读博期间发表了3篇SCI文章,合计影响因子近15分。所以我再次坚信这条准则:订下目标后,需要的就是努力做好当下的事情。因为按照哲学观点,过去不可把控,将来有太多变量,只有当下是自我能够把握和实现的,越努力越幸运。


核心竞争力依靠踏实的脚步

□检验科主任助理 韩志君



转眼工作已经六年,感慨这些年走过的每一步,让自己不断成长,培养出独一无二的个人核心竞争力。而个人核心竞争力有诸多要素:专业能力、学习能力、跨界能力、性格要素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努力进取之心,要不断向高处攀爬。


初到检验科的三个月是迷茫而辛苦的,首先我要学会仪器操作,了解仪器工作原理,根据化验结果分析疾病,结合临床资料再次验证检测结果,最重要的是要学会如何处理异常报告。异常报告原因有很多,如个人操作问题、疾病本身、机器问题等,需要我们一一排除,查找原因。忙碌之外的“碎片时间”也要充分利用,这才能有效提高效率。


渐渐地,我发现检验、临床与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做好这件事,有利于自身综合成长。如通过临床科研,我学会了解决临床问题的一种最佳途径,就是大量阅读文献,通过文献求解知识,并与同事分享。


工作两年,我慢慢认识到在一个单位工作时间久后,思维模式会慢慢固化,于是我决定突破这种思维固化,抓住每一次交流学习的机会,与大家探讨摸索前进的道路,同时,不断融入更多的学习交流平台中,参加交流和学习。


第三年,我开始组建团队,包括带教在职研究生、培养科内年轻职工、组织科室的读书报告会、鼓励团队参加学术会议等等,自己以身作则,不断学习提高自己,同时了解团队的每个人进行合理分工,抱着“真心培养”的心态对待每一个人,让每个人都能开心快乐地工作学习。


工作的第五年,要开阔视野,要思考检验学科未来,如精准医学、POCT、区域化检验中心等趋势。我也深深明白了一个道理:成为一名出色的检验人员,只会操作仪器、签发报告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跨界,去涉足其他领域了解更多的专业知识,如仪器的检测原理、试剂盒的原料组分等。同时,要为检验行业做一些有意义、有情怀的事,我参与了智力众筹,创办微信公众平台,参与创办中国检验学科第一本英文杂志《J Lab Precis Med》。


工作第六年,我把工作重点放在年轻人的培养、科室文化的积累以及三年内新职工培养中,给他们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参与科研积累自己,多参观多交流,扩大知识面扩宽视野。


工作六年我从不因荆棘而另寻他路,从不因孤独而放缓脚步,时刻提醒自己保持着谦虚的态度和努力向上的心。回首六年,我对人生有了更深的感悟:认真工作、开阔视野、待人以诚,保持青春心态,努力做最好的自己。


别撕裂临床与科研的关系

□普外科 陈义钢



来医院已有三年了,如何做好新时代的外科医生,我也有了自己的体会。


创新与人才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所有优秀的临床医生都呈现出“两栖”特性:既有很强的临床能力,又有敏锐的科研思维。我们经常上午还在手术室开刀,中午又钻进了实验室,下午在科室学习会上发言,晚上又去图书馆查文献。我们就这样在医生、实验员、学生等多重身份中不停地变换。经常有人问 “你们这么忙,还有时间谈恋爱吗”,其实他们不知道,优秀的人不缺爱情。


以前课题申请堪称“蜀道难”,经费报销要“跑断腿”,而在我们医院,无论是课题申报的反复提醒、查新的一再确认、报销流程的高效简洁,都体现着医院对“两栖医生”的人性化关怀。在这里,你要做的就是静心做实验、耐心写文章。在这种环境下,出成绩是正常的。我近三年时间内发表了SCI文章7篇,总影响因子21.18,获专利授权4项,省市级课题4项。


经常有人错误地把临床与科研对立起来,认为它们是“相爱相杀”的一对冤家。前段时间我看到一篇文章《临床科研,被忽视的风景》,深有感触。我以前也是做纯基础实验的,那时总有人格分离的感觉,因为精心完成的基础实验和深爱的临床工作两者完全不搭。于是我们尝试在临床中找问题,找到问题后用科研的思路来解决。比如,我们发现腹腔镜手术与开腹手术相比存在淋巴结识别困难的问题,面临仍需做小切口吻合的尴尬,通过查阅文献,在夏加增主任的带领下,我们开展了纳米碳精准引导下全腔镜胃癌根治术un-cut Roux—en—Y吻合等一系列手术,改善了胃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发表了科研文章,走出了一条逐渐清晰的临床科研之路。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