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不靠论文不靠课题,我们以什么来评价职称?

 呼吸科的故事 2021-12-22

昨天发生了两件事情,都是关于医务人员非常关注的话题——职称晋升,第一件是我们医院关于设立《不建议投稿杂志名单》,将以下9种杂志纳入第一批目录,分别为:

1、Oncotarget

2、Tumor Biology

3、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

4、Medicine

5、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Medicine

6、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athology

7、Oncology Letters

8、Oncology Research

9、European Review for Medical and Pharmacological Sciences(ERMPS)

医院通知说:

本着维护学术诚信,保障学科健康发展的理念,医院将不定期把“中科院及部分兄弟院校的预警期刊名录”纳入《不建议投稿杂志名单》,并建议医院科研人员审慎选择成果发表平台,共同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学术环境。纳入到第一批《不建议投稿杂志名单》自2021年5月1日后,投稿“不建议投稿杂志”的论文,不予报销版面费,也不予以绩效经费的支持。

另一件事情是医学界公众号上一篇刘又宁教授的文章

刘教授说:

做好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卖什么吆喝什么,本是一件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某些职业领域并不是遵照这条原则的。广大在第一线将毕生精力献给临床、医术高明的医生们,有时并没有得到应有的鼓励,在职称晋升时,论文、外语这两座“大山”常常让他们有心无力。

刘又宁 医学界

面对越来越高的晋升要求,刘教授坦诚地说:

对于不同的职业人群、医疗机构,当有不同的要求。实际上,对于我国绝大多数以医疗为主业, 在第一线工作的广大医生们来说,职称晋升根本就不必要求论文、外语,特别是对那些承担了我国大部分医疗工作的基层医院医生们,更应以临床能力为唯一的技术评价标准。

在国家,目前医生的晋升的模式大同小异,要经历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这几个台阶,越往上难度越大。不管晋升哪一级,都必须满足发表论文、进修学习、职称考试、申报课题这几个基本条件。

(图片来自网络)

前段时间,北京首都医科大学校长饶毅提出不用写论文的临床教授这个观点一抛出,非常吸引眼球。也给不少在SCI写作困难户们以希望。

不过,各位医生特别是年轻医生们不要激动和高兴,因为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为什么晋升越来越难,越来越高,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根据我的经历和观察,可以由以下原因所致:

  1. 由于我国的医院(特别是三级医院)大多数是公立医院,医务人员的工资是由财政拨款支付的,因此根据每个地方的财政状况,制订的晋升要求各不一样。

  2. 目前国内大多数三级医院都是医学院校的附属和教学医院,名气上去了,自然也要承受相应的代价。这个代价就是晋升要求提高,毕竟学校也是要生存和竞争的,而关键的一块就是文章和课题和数量和质量。

  3. 文章和课题是考核科室主任的重要内容,也是参加科室认证的重要组成部分。

  4. 我们目前除了文章和课题,没有很好地判定临床业务能力的手段和方法。

  5. 我们的医学教育模式难以适应未来对于医学人才的需求。

我将分别对上面的内容进行讨论,同时也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案。

首先,从职称设置的形成来谈谈职称体系的问题。由于公立医院的岗位是政府根据医疗行业发展的形势、社会发展的需求进行规划,例如某家医院要扩张,能不能增加新床位、增加多少新床位、在哪里增加床位,都是有严格限制的,相应的某家医院有多少主任医师、多少副主任医师、多少中级和初级医生是有比例的。通常情况下,越到高级医生,比例越低,据我了解,多数地区,正高职称的比例会控制在10%以内,副高职称在20%-30%,中级职称30%~40%,初级职称30%~40%。

考虑到每年会有一些医生退休,每年又会增加一些相应的职称空缺。

那么,如果某一年高级职称空缺比较多的时候,医院就会适当降低一些标准多晋升一些人员;而如果高级职称的空缺很少,那么竞争则会激烈一些。

之所以,晋升要求一年比一年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就是位置毕竟有限,除非有前面的医生退休或者政府给了大量的名额,否则必然会出现高个子再选择更高的。

晋升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医院课题从要求有课题,到要求高层次的课题,例如从市级课题,到省级课题,再到国家级课题,码是越加越高,已经到了很多人难以企及的地步。而且范围还越来越大,不仅要求有科研项目,还要搞教学项目,让临床医生分身乏术。

文章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从我刚工作时不需要文章,到晋升中级时要求两篇任意文章,到后来要四篇文章,再到后来要求有中华牌的文章,再到要有SCI文章;而某些医院SCI文章从要求一篇,到几篇,再到累积影响因子多少分以上。

课题和文章就是现实中临床医生的两座大山,让大家喘不上一口气。

越高级的医院、越好的医院要求会越高。

其实这也很好理解,就像你想去北京、上海落户,有积分制,分数越高才越有机会落户,但是每年的分数都在上涨,难度也越来越大。

另外,现在很多医院都成为了某大学的附属医院,而大学常常要比拼文章和课题数量,才能从政府手中获得更多的资助,那么必然对它的员工有更高的要求。你想呆在好的大学好的医院,那么你就必须要会付出,要会贡献。其实这也就是为什么近20多年来,当国内揭露造假问题层出不穷的时候,特别是一些知名教授被揭露后,仍然受到组织保护,过一段时间又恢复正常,因为他们对这个学校贡献更大。


其次,课题和文章也是对科室考核的重要内容,是科室获得行业内认可的一个重要指标。

下面这几张截图大家可以看一下:

这是现在呼吸与危重医学科(简称PCCM)的评价标准中关于研究方面的内容,PCCM的评价是从临床、科研、教学、人才等多维度进行评价的,总分值是200分,关于研究的总分是35分,别看这个分值占比不显眼,但是对于绝大多数医院,是能够争取高分的地方,毕竟有些分数我们是无法争取的,例如:

这个时候,谁能给科室和医院提供更多的分值,谁就可能在晋升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换成你是领导也一样。

今天就先说到这里,下一期继续和大家讨论如果没有文章和课题,我们用什么来进行医学人才的评价,谈谈我的一些看法。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