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由德国小学教育引起的反思

 儿童读书读史 2015-07-01


 刚刚看到这篇文章,忍不住写下这份文字:

 我一直以为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太长,课业太重。更重要的是:孩子们付出如此巨大的时间与精力后,并没有得到与付出成正比的收获。

 我不止一次产生过这种想法:小学阶段,让孩子们上午在学校学习就可以了。中午回来午休一下,下午的时间我们可以读书、作画、讲故事,或者出去玩也很好。只要让孩子的头脑不那么疲劳——尤其是这种无意义的疲劳——完全是在浪费孩子的精力与天分。

 但是家人们几乎全部反对这个提议。

 他们的理由只有一个:我们是在中国,全中国的孩子都是在这样的体制下学习的。

 于是我想问:那么,在如此体制下成长的中国孩子,又有多少是出类拔萃的?

 我所谓的出类拔萃,不是指学习成绩有多么好;是不是高考状元;念了多好的大学......

 我所谓的出类拔萃,是指孩子长大后是不是宽容、善良、有担当、才华横溢、充满创造力、以及对生活是否充满激情。

 至少我希望我的孩子们对生活有这样一种激情: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开始这新的一天,她们都是快乐的、信心百倍的、并且积极投入的。

“我要过好这一天,要这一天的时间有价值,我要有所收获!”

 试问,对生活如此热爱的孩子,又有什么可能会浪费光阴?又怎么可能会不强大、不成功?

 可是我很少听到谁家的孩子拥有这样的热情,除非在她们很小的时候。至少,是在进入校门之前。

 我们孩子小的时候,早上起来就会很开心地玩,很快乐。

 而进入学校之后,刚开始,孩子也是开心的。

 可是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按时起床都成为一种奢望。

 看上学路上,孩子们背着沉重的书包,无精打采,表情茫然,目光呆滞......

 每每看到这样的孩子们,我都会很心疼:他们明明应该是朝气蓬勃、意气风发的生命!

 而如今,是什么夺去了他们的朝气与快乐?变得死气沉沉?

 答案很明显。

 是我们的教育在堂而皇之地、肆无忌惮地摧毁孩子们的成长与快乐!

 您不心痛?

 我们的孩子在漫长的、日复一日的、似乎永无止境的学习、算题、考试中一点点失去了他们对生活的热情,对知识的渴望与对精彩人生的必得之心。

 所以,一旦有一天,他们觉得自己完成了“学习”任务,可以放下书本的时候,他们会迫不及待。

 所以,近几年的新闻中我们经常看到高考之后的孩子们撕碎自己的书本——他们对“学习”是有多厌恶?

 所以,我们看到无数大学生在学校睡觉、逃课、打游戏。对他们来说,最大的烦恼是失恋和游戏不过关。

 有几个头脑清醒的孩子会想:我的人生到了一个新的台阶,我要从这里出发,学习更多的知识来武装、强大自己,以成就我精彩的人生!

 所谓“成功的人生”再简单不过——就是一个不断努力的过程!

 一个不断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进取的人生,就是成功的人生!

 可是我们的孩子们呢?

 过早的投入学习、并且大多是一些无意义、无价值的学习。完全浪费甚至摧毁了孩子的人生!

 我们还要继续如此不科学、甚至可说是不人道的“教育”?

 这么多的事实摆在我们的眼前,我们还要继续一错到底?

 明知它是错的,为什么不纠正它?怎样纠正?

 讲到这里,想起昨天的线上课时,给孩子们讲,周公为什么要制订礼乐制度?

 他没事做闲的?

 当然不是,周公忙到一饭三吐哺,都得胃病啦,他怎么会有空闲?

 那他为什么还要花大量的心思与时间来制订如此内容庞大的制度?

 因为他想让他们的姬周王朝,长长久久地传承!

 

 他知道商灭夏,他经历了周灭商!

 武王对他说:曾经,天命与夏,令其绵延数百年;又授命于商,令其伐夏建商。如今,上赐天命于我,谁知道之后的哪一天,会由谁来结束我们呢?

 这是武王与周公终其一生都在思考并极力避免的“天命”。

 武王的方法是:更加勤政爱民,以仁治天下。可惜他时日无多,有人说灭商之后的第三年、也有人说是第七年,他就死掉了。

 周公冥思苦索之后,呕心沥血地制定“礼乐”制度。

 他认为:“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这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万物皆别。礼乐并行,无不治。”

 他将周王室安置在一个高高的、令万民景仰的地位,几乎与天地并列。然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子事父,臣事君,鞠躬尽瘁,义无反顾。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让子亡,子不得不亡。

 于是,天下有序,王室第一,诸侯臣服,万民拥护。

 于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宾,莫非王臣。

 周天子,天下之主,无与争锋。

 这是周公吸取夏、商灭亡的教训,殚精竭虑想出的方法。

 “礼乐制度”确实威力强大。

 甚至成为中华文化的主体,传承至今。

 但是,即便它如此强大,也没能让姬周王朝传承千古。

 为什么?

 因为后世子孙的无能,不思进取。

 你看,历史再一次验证了这个道理:

 失败的理由只有一个:无能。

 任何人、任何时期、任何失败,只源于人的无能。

 哦,我们再次体会到:无能,行不行?不行。

 国无能,则失国;民无能,则失命。

 那我们自己无能,没智慧,傻乎乎被人骗了都不知道的,行不行?

 不行。

 那怎么办?

 孩子们笑着答:好好学习啦!

 这样的对话,几乎成了我们每次课程的结束语。

 但是我能感觉到孩子们从最初的不以为然,到如今的有所领悟。

 我想,这就是我与孩子们学习历史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知道什么样的人会成为强者、什么样的人会一事无成。

 所以,孩子们知道自己因何而努力学习。

 不再是父母家长经常挂在嘴边的:你要好好学习,考好大学,赚大钱,过好日子......

而是他们逐渐了解到了:那些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什么样子的,他们都做了什么、有哪些成就?他们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成就?

 而那些失败的人,又什么失败?是因为他们无能?

 大部分是的。然而也有人不只是因为做错事而失败,还会因为他们站错了位置,选错了道路。其实,这也是一种智慧的欠缺而导致的后果。

 ......

 我想,这就是有价值的教育。孩子们这70分钟的时间,再一次领悟:什么样的人,会成功,会成为强者。而我,要从现在开始,更加努力。

 

 如果我的孩子们每天在学校花费的时间与精力,能够得到等值的收获,那么我感激。

 可是事实上并没有。

 所以我忧虑,我在试图补救——让孩子在快乐、轻松中学到让他们受益一生的道理与智慧!

 

鸣谢:以下文章来自网络,版权归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告知我们删除

徳裔获全球一半诺贝尔奖的秘密: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1.德国幼儿园没有年级,所有年龄的都混在一起;

  2.德国学校都是半日制的,下午没有课,只有课外活动;

  3.英语3年级才开始学习;

  4.小学4年级毕业,根据老师推荐升学,学习技工,中专或者上以后能上大学的文理中学。上大学的比例还没中国高;

  5.没有本科生(后来根据欧盟要求更改了一些),要么就读到研究生;

  6.重视实践课程,抽象的数学学习进度至少比中国晚2年……

  为什么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世界上一半的诺贝尔奖?答案竟然是——不要过早过度开发儿童智力。

  所谓”输在起跑线上”是伪命题,提早读的都是没用的,最多给家长们乐乐,炫耀一下,显得自己孩子比人家能会外语了、会背古诗了等等,没用!

  德国宪法禁止学前教育。

  徳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占总数的一半。通过国家介入,禁止对孩子过早开发智力,避免将孩子大脑变成硬盘,留给孩子大脑更多的想象空间。孩子在小学前“唯一任务”就是快乐成长。

  1.不该过度开发孩子智力

  原以为在德国只有幼儿园的孩子不允许学习专业知识,后来才发现上小学的孩子也不能学习额外的课程,即使这个孩子的智商超过同龄人。

  来自科隆的桑德拉写到:“今年我儿子7岁,我向学校老师提出,能否额外教他一些东西,因为他5-6岁的时候就自己在家学会了基本的阅读、书写和简单的数学计算。

  老师表示反对并说:您应该让您的孩子与其他孩子保持同步。

  一个星期后我再次去见老师,并出示了孩子高智商的证书,希望得到她的理解和支持,但老师用一种奇怪的眼光看着我,似乎我像来自外星的人一样。

  老师进而解释,孩子智力被过度开发并不是一件好事情,因为必须给孩子的大脑留下想象空间。过多的知识会使孩子的大脑变成了计算机的硬盘,常此下去,孩子的大脑就慢慢地变成了储存器,不会主动思考了。

  尽管如此,我对德国禁止学前教育的做法还是不太理解。为了搞清楚这个问题,我专门请教了德国的教育人士,他们让我找《基本法》来看看。

  翻开联邦德国《基本法》(即宪法),我大吃一惊。其中第七条第六款明确规定,禁止设立先修学校(Vorschule)。

  我还是不明白德国宪法为何这样规定,只好再请教有关的教育专家。他们告诉我,孩子在小学前的“唯一的任务”就是快乐成长。因为孩子的天性是玩耍,所以要做符合孩子天性的事情,而不应该违背孩子的成长规律。

  如果说在上学前对孩子非要进行“教育”的话,那“教育”的重点只有三个方面:

  一、基本的社会常识,比如不允许暴力、不大声说话等。

  二、孩子的动手能力。在幼儿园期间孩子会根据自己的兴趣参与手工制作,让他们从小就主动做具体的事情。

  三、保护孩子情感胚胎,培养情商,培养领导力。

  原以为只有德国才有如此奇怪的规定。后来查了一下欧洲有关国家的情况才发现,他们对待小孩子的做法基本上大同小异。

  2.学前教育破坏想象力

  与欧洲相反,中国的孩子在幼儿园期间已经把小学一年级的知识基本上都学完了。

  人们有理由担心,欧洲的孩子在起跑线上已经输给了中国的孩子。其实,这样的担心是多余的。

  欧洲人普遍认为,孩子有自身的成长规律,他们在相应的阶段要做相应的事情。

  表面上看中国的学前教育和基础教育很扎实,但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已经被破坏掉,由此造成了孩子被动接受知识而疏于主动思考的习惯。

  暂且抛开中西教育优劣的争议和评判,让我们来关注德国教育的成果:

  自诺贝尔奖设立以来,德国人(含移民[微博]美国、加拿大等国的德裔)获得的诺贝尔奖人数将近总数的一半。

  换句话说,8200万的德国人分享了一半的诺贝尔奖,而全球另外60多亿人口只获得了剩下的一半。

  难道这是种族的问题?恐怕没有这么简单。

  让我们重新审视德国的教育,看看他们的做法是否值得我们鉴借。朋友们,我们要对”起跑线”和中国的教育体制有重新的认识了。”硬盘”的后果是毁了一切的未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