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七律例评(讲座手记)

 醉月诗苑 2019-12-29

 


声明:舍得之间的诗词资料经舍得老师同意后始发醉月诗苑,推广诗词知识也符合舍得老师的传播精神,谢谢!

今天的讲座主要内容是七律点评。从七律作品的赏析中,我们与作者分享诗趣,同堂论诗,学习精彩之处,以借鉴之需,看到不足之处,以警戒自己。全方位的赏析作品,也是一大乐趣。这里选取的一些作品,主要来自群内竞赛作品,所以视作已经作者同意公开,不再另行征求作者本人意见的,后两期做词及对联的赏析,同样如此,不再另行说明。

闲话少说,我们先看第一个作品:

七律-远足 作者:影子

四十年来空自忙,风尘日渐老行囊。
青山历历儿时梦,人事萧萧两鬓霜。
欲向石阶酬世昧,拼将藜杖试秋凉。
浮生信有八千里,且趁满天明月光。

读格律诗,我们当然首先要看格律。符合格律是格律诗写作的第一要求,合律的往下看,不合律的,先把律正了拿来再看。体裁要求是基本的必备要求,这是我们一贯坚持的原则。从格律角度看,尾联的上句“浮生信有八千里”属于犯了“孤平”之拗病了,“千”字前后皆仄,属于孤平。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把这首诗看做是合律的作品,为什么?因为作者用下句,将此句的“拗”给救了回来。这就是我们在讲格律时说的“拗救”---对句救。

说起“对句救”,有时感觉挺有意思,经常看到的是,它救的不仅是上句,还经常自救。试看这里的结句“且趁满天明月光”,“明”这个位置,本来应该是仄声字,如果严格按仄声字写在这里,那么,上句的孤平(千)那就真的落实了,属于出律了。而且,结句本身也构成了孤平(天),也是出律了。但是,将它换成个平声字“明”,不仅救了上句,还救了他自己,利人又利己,呵,好。声韵协调性的合理安排,是格律诗格律的基础,寻常折腾折腾这格律的规律规则,就当咱是在摆弄五线谱了,在做曲呢,这其实也是一个乐趣,并不象有人说的那么枯燥可怕。

好,咱看这个七律。题目是《远足》,属于命题诗。这个题目是我布置的,呵。命题诗最需要注意的是要切题,千万别跑了题。那么,面对《远足》这样的命题,我们至少要知道“远足”是什么意思。这样,我们写的作品就是以它为主题来写了。所谓“足”其实就是“行”,远足者,远行也,所以首先要写出这个“行”的意思来,而且不是在自己家院里散步,是要在远方而行。“四十年来空自忙,风尘日渐老行囊”是这诗的起联。

我们可以把这联看做的“兴叹起”,本联看来就是一个感叹句。四十年来的岁月,转眼而逝,留下什么了?晃若一梦而已。比较耐人寻味的是下句的这个“老”字,老,是催老了的意思,在这里应该做动词解。“行囊”和“风尘”写出了人在旅途的境况。看是写物,其实是在写人。构思很新颖,“老”字炼的也好,是一亮点。但不足的是,“日渐”二字可再斟酌一下。日渐,是个时间上的过程,而品味这个“老”字,也有这个意思。催老了,不就是日渐而老的吗?所以,二者有相同含义,故略有重复之嫌,也显得罗嗦了。用“老”字,则不适合用“日渐”。上下句联系起来,那么就看出了,这里要写的不是什么一般意义上的“远足”,而是把人生当做一次旅途。风尘,有红尘,有岁月的含义,行囊,只是代言物,其实指的还是作者自己。这里的“老”字,也呼应了前面的“四十年”,上下句接续可见。

近体诗的起法有多种,“感叹起”也算其中一种比较常见的形式。这不同于一般的写景物的铺垫而起句的。感叹而起,承接之句就比较重要了,有所感,必有所因,谁也不会无缘无故的那在瞎感叹的。所以,接下来的承联,多是多其感叹的一种解释或细化的描述。这篇七律,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写开来的---“青山历历儿时梦,人事萧萧两鬓霜”。感叹岁月,很自然的就会有所回顾,那么,从“儿时梦”想起,再联系到当前的“两鬓霜”,体现的是一种反差,一种失落。

儿时天真无忧的快乐,用青山之翠绿来表现很好,那种青山之色彩,是生命的颜色,是希望的颜色。看到青山,自然会使人有种生机勃勃的印象,用来比衬儿时梦,非常得当。“两鬓霜”是与“儿时梦”比较鲜明的对比,这种对比,也说明了前面之感叹的原由所在。诗脉到此,连绵不断,层层深化,很好。这里感到不足的是“人事”二字。其实,这二字是不必说出来的,“人事”,与前面的“风尘”是等同意思的。不就是红尘中的纷扰喧嚣吗?

“儿时梦”和“两鬓霜”都是人的形态活动之写照,而前面的青山,是物化的比照体,所以,从对仗的角度看,也该用景物、风物或具体一点的事物来对称上。所谓的“人事萧萧”,不需要直言写出的,其实它在这种对比和形容中已经表现出来了。不如继续借景物来说话,当更句有含蓄性,比如写成“秋意萧萧两鬓霜”(参考例句)。前两联在结构上很不错,构思也不落俗套,值得欣赏。

转联这里是个流水对“欲向石阶酬世昧,拼将藜杖试秋凉”。这里比较有诗味的是“试秋凉”三字,所谓秋凉,有季节之秋天,也有人生晚景之含义。藜杖者,拐杖也。用“石阶”和“藜杖”这样的意象,有攀爬之意,也有年暮之心态。值得商榷的是,这样的表现有些晦涩。“向石阶酬世昧”有些令人觉的怪异,不是“石阶”与“世味”不能联用,而是怎么用的问题。其实我们看出,作者在这里还是试图往题上扣,想贴近主题《远足》,但是石阶和藜杖不是远足代表的象征性的意象,更象是在说爬山。那么,“酬世昧”就比较牵强了。注意这里的“向……酬……”句型,使用目标不合理。如何想说石阶历经时代变迁,见证历史沧桑,那么可以向石阶“寻”世味而是“酬”,二者意味是不一样的。

从诗的结构上看,这里转的也显得比较突兀。前两联主要写的不是具体的远行,而主要是感叹人生之旅途的艰难和回味,那么,下面要借具体的意象来表现,就可以宽泛的选取一些代表性的经历事件或景物来表述。要注意的是,既然写的不是具体的行路,而是虚拟的意上的远行,那么,就要避开现实的远行的意象,不然会产生干扰的。用石阶和藜杖这样的景物,就对诗意主体产生了干扰。转联的下句“拼将藜杖试秋凉”是个好句子,味道也好,但是,要整体的看,这一联则显得与全篇的诗境有些不合拍了。

接下联系尾联看看“浮生信有八千里,且趁满天明月光”,句子写的也是挺好的,但是,由于尾联多是跟着转联走的,那么,这尾联则显不出多好了。也就是说,诗脉在转联处断了,那种意境上的连贯流畅性,那种一体感没了。虽然尾联又回到了“意”的层面上来,但已然有破碎离散的痕迹了。尾联,是借用了岳飞满江红里的词句“八前里路云和月”,表现的是比较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前面起联那种沧桑感慨形成一定的反差。先抑后扬的这种思路是不错的,关键是其间的过渡没处理好。重点是转联没把握住。转联的弱点,是其意象目标的选取不很合适,建议作者在这里再斟酌一下。

还有一点要提醒一下,那种“大貌”的词汇不可以使用过于频繁,比如诗中出现的“风尘”“人事”“世味”“浮生”等等,再加上那“四十年来”。其实,这些词意思都差不多,反复出现,则使人感到很空虚。不是不能用,而是要慎重的用,这种概括性的反应全貌的有总的代表性的意象,往往相当于点睛之笔,要使用在诗的关节点处才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写近体诗,真的象是在雕刻一幅精美的作品,首先要立意,知道自己要写什么,然后再根据立意,进行整体的构思。接下来,根据构思的布局来安排每一联每一句每一字。每个细小的环节,都要服从这整体的构思和规划,也就是所谓的谋篇。诗意的表现,就在于这起承转合的脉动之中。意象的组合,是构成诗之意境的重要元素,要选取贴合自己情感氛围的意象才好,比如一些景物和事件或形态行为等,因此,要注意这些意象间的协调搭配。敲打字句,诗的术语那叫“炼字”,意象或炼字,注意避免单调和重复。比如前面这诗里的一些意象,虽然词儿不同,但说的还是一个意思,这类的现象要尽量避开。


下面再看另外一首诗。通过赏析,提高我们写作的技巧和能力,打通我们的诗思。多交流,多“拍砖”,也能多获益。

七律-荷  作者:蕉下客

振翼蜻蜓立粉妆,圆盘挹露遍横塘。
凌波舞尽千茎绿,隔岸呈来一脉香。
玉貌妍时心亦淡,清姿独处梦还扬。
风流自古皆随意,哪管痴人抱恨长。

点评这个之前,在这里还是先罗嗦几句吧。这篇七律也是赛帖之一,题目仍然是俺布置的,呵。自古来,咏荷之诗数不胜数,名句名篇琳琅满目,所以,这是个老题目了,也就是所谓很“俗套”的题目。被人写滥了的题目我们还值得写吗?当然值得写!比如写明月,从李白的“举头望明月”,到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再到苏轼的“明月几时有”,几乎好词好句好的形容技巧都被他们用完了,我们还怎么写啊?但是我说,我们依然可以写!为什么呢?

写诗,不是比句子,而是写心写感写情写志。我们要认识到,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唯一无二的自己,我们写诗,只要把属于自己的这份情感,这份心思写出来,那就是独一无二的,那就是新的,就是前无古人的。我们应该这样看,前人的相关的题材的作品越多,越对我们的写作有利。我们要借鉴的是那种通感之美,表达的是自己的个性之思。所以,那些所谓的“好句都被前人写完了,我们无法再写出超越前人的好诗了”这样的论调,其实是不足取的。唐朝前好句名篇多不?有的是。可是大唐的诗人们依然灿烂辉煌。到了宋代,词人们的精妙之语依然是层出不穷。到后来,虽然时代不同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欣赏到大量精妙绝伦的精警名篇名句。我们要坚信的是,我们依托的是中国文化这片肥沃的土壤,文字再多也是的有限的,我们的情感思路却是不可以以数量来论的。

李白就是李白,不论他用什么句子什么文辞,他表现的诗意就是属于李白的格调。杜甫白居易李商隐苏东坡李清照……他们的诗词,也都表现的是他们自己,我们,也一样可以表现我们自己。重要的一点是,表现自己的个性和独到的视角。语言技巧可以模仿学习的,但是个性是无法复制的。

这篇咏《荷》七律,整体看我的感觉是挺不错的,尤其后两联,诗味很浓,有意境上的美感。虽然常言说“瑕不掩玉”,但是我们依然要找出这里的瑕疵来,目的不是破坏这种美,而是完善这种美,给同学之友以提醒。对于文学作品上的互相交流评析,互相指出不足,寻常我们网络上的语言叫“拍砖”,我认为应该叫做“铺砖”,为作者的更佳的创作铺砖垫瓦。好,我们现在就开始为这篇七律来“铺砖”吧

我们看到起联“振翼蜻蜓立粉妆,圆盘挹露遍横塘”会想到什么?很自然就想起宋时杨万里的那首《小池》“泉眼无声惜细流, 树阴照水爱晴柔。 小荷才露尖尖角, 早有蜻蜓立上头”。其实,作者可能也是借这句“早有蜻蜓立上头”来写荷的。说是引典也不算,是借用手法吧。我们写作近体诗,在诗意上可以表现的挥洒自如,但是动起笔来,讲究的还是精雕细琢。贾岛那句“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这意思,换句戏曲界的话说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那么我们开始讲究了,试问,蜻蜓立在荷上时,会振翼吗?当然不会!

蜻蜓的振翼是为了飞翔,所以,这句“振翼蜻蜓立粉妆”就不合适了,这是炼字不细琢的原因。把这“立”字炼一下,换成“觅”“惹”“戏”这类的字,是不是更合理一些?“立”字属于静态描写,与“振翼”在义上不谐。下句“圆盘挹露遍横塘”写的也过于随意了,没有注意意象间的协调性。“挹”这个字算比较生的字了,动词,就是舀或盛的意思,这里的圆盘大概是指荷叶而言的。这句大致意思是,圆圆的荷叶象盘子一样盛着露水,这样的景致遍及横塘。

我们可以看出,1,圆盘形容的并不美,尚不及荷叶的原义来的自然。2,“挹”字声涩且不贴切。前面说了,“挹”就是盛或舀的意思,咱可别真的把荷叶当做盘子盆子或大勺来用了。如果用“荷叶沾露”这样的形容,来取代那个挹字,是不是更自然贴切一点?遍横塘的是荷的广貌,而不是荷叶“挹露”这样的具体的细节。所以,在意象的处理上,小和大间的互动协调性要理清。如此看,前两句写的都不算成功,弱在对诗的意象的把握上不够准确。想到哪就写到哪了,过于随意了。

看承联“凌波舞尽千茎绿,隔岸呈来一脉香”,和起联一样,也是这毛病,描写不贴切,只属于想象而脱离现实。“凌波舞”是属于什么样子的舞呢?可以形容燕子掠波而过,可以形容蜻蜓点水,却不可以形容荷的动作。荷乃有根植物,它只可以随风摇摆,而不可以“凌波起舞”,也就是说,荷只能跳“摇摆舞”,而不能跳“霹雳舞”。一个“凌”字,其实就把这荷给连根拔起了,呵呵。“凌波舞尽”这词本身是挺美的,但是如果不贴切自己所要描写的对象,那么就会闹笑话的。

所以,写诗,是要用心的。看下句“隔岸呈来一脉香”,还是不合适哦。差在哪呢?“隔岸”一词,一般着是指着江或河的对岸,而这里描写的背景是荷塘哦,隔什么岸呢?再看这“一脉香”,多细弱啊!如果是满塘荷花,那将是一片香,满塘香,到处香。“一脉”相当与一缕若隐若现的暗淡的香气,于所描写景物不合。

说到这里,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现在找出来的毛病,其实都不是所谓诗学技法上的错误,而是作者的思路及视角的问题。上面这些道理,要是说起来作者也一定会明白的,但是为何还要这样写呢?这不是特殊的现象,是初学者的一个普遍的问题,具有典型特点。把诗写成---荷叶上停立着扑动翅膀的蜻蜓,作者看到了自己也会笑,但还是这么写了。为什么会出现这类现象?原因就是只为了“凑词”,而忘几了“谋篇”。写诗,其实就是在作文哦,也就是在说话哦,首先要语义通顺。

如果这拘泥于华丽辞藻的堆砌,只注重那种文辞上的华丽表现,就很容易“谨毛失貌”,破坏了整体的和谐性,影响了自己对客观存在的客观观察,也就是为了用辞对那些自然现象可以视而不见。通观本律,好词儿是不少,也就是所谓的文辞华美,但是,没注意照应协调。谋篇和炼字,是永远的课题---这是舍得常说的一句话。

转联的描写,是采用修辞手法了,以物拟人,寓情于物---“玉貌妍时心亦淡,清姿独处梦还扬”。对仗有些宽了,不够工整。“妍时”与“独处”词性不对,“处”在这里有“立”的含义,此处应做动词用的。淡,形容词,扬,动词。上下句分开看都还不错,挺好的,合起来,却不甚协调。“玉貌”可特指荷花了,当得。“独处”则无来由了,这个荷塘哦,是满塘的荷花,哪来的“独处”可言呢?心淡是静,梦扬是动,这动和静之间通过什么对比呢?

刚说了,“独处”不合理,那么,就失去了对比的前提。尾联还是比较自然的,只是“哪管”二字,不是诗家语,过于直白了。整体结构,作者还是有意识按章法而走的。但我们说过了,谋篇布局,是要由每一句,每个词,每个诗中表现的意象来完成的。盖一座房子,这少个梁,那少几个钉,也影响整体结构的稳定不是?描写诗境,可以不必具体细化的真实写来,也就是不必太实,但是,首先要合理。可以表现的“意料之外”,却不可以跑出“情理之中”。

好,今天就以这两篇为例,做一赏析吧。点评皆是舍得的个人观点,提供的是参考意见,望作者理解,也希望和作者及各位诗友交换意见,谢谢!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