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夏日养生】三伏贴并非人人适合

 踏踏实实手艺人 2015-07-02
本期看点
1、夏季最简单的健脾祛湿、解热食品法推荐。
2、夏吃人参、冬吃西洋参,不是搞反了吧?
3、三伏贴不是人人都适合。

中医学对五脏与四季的关系是春肝、夏心脾、秋肺、冬肾。在夏至时节,我们已经讲过如何在夏天养心【后台回复BN 即可看到原文】,这一期继续邀请中医肿瘤专家麻仲学老师给大家带来夏日养生第二季:夏日如何养脾?

中医学的起源有二,一是黄河流域,一是长江流域。在长江流域,夏天到了七、八月份,往往是阴雨绵绵,有种没完没了的感觉,所以叫做“长夏”。雨天东西容易发霉,所以又叫作“霉雨季节”。霉雨,给人感觉很沉闷沮丧,甚至有点倒霉的势头。于是诗人们便改个名字,叫“梅雨季节”,顿时一股诗情画意扑面而来。

这个“长夏”的提法源自中医学。中医学源自阴阳五行学说,五行者,木火土金水也。五行相应五脏,则肝属木、心属火、脾属土、肺属金、肾属水。


心推动血液运行,澎湃不息,正如夏天之火热,阳气充沛、正能量永续。故夏天养心,即是让心脏有充分的能量推动血液运行。

脾脏,在西医学来讲是人体最大淋巴结,占全身淋巴组织总量的25%,是人体免疫的中心。这一点,中西医基本一致,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是说人体出生后,脾脏是管理人体抵抗力的中心。

不过中医对于脾脏的认识还有一种角度,认为脾是主管消化吸收的器官,这一点同西医就完全不同。饮食物进入胃,经过熟化进入肠道,小肠将饮食物精华交由脾脏,将液体废料交由膀胱、固体之糟粕交由大肠。脾脏则将水谷精华,输送到全身。中医叫做“脾主运化”,运化就是运输消化。运输消化有二种东西,一是水份,又叫做水湿;二是食物,又叫做谷。


大家想想,梅雨季节天雾地湿,自然界一派水湿。这些湿气,当然有大把机会侵犯人体了。前面谈到的暑,有二大特征,第一是含有夏天之炎热成分;第二,中医学指出“暑必挟湿”,所以湿是暑的第二种成分。夏天之炎热,必然容易导致体内的心火过盛;长夏之湿气,必然容易导致体内的脾湿过盛。那么治疗人体中暑,一是要清心火,二是要去脾湿。这就是中医学的奥妙,将自然界的变化与人体的病理变化相结合,并利用这种关系提出治疗原则,而这类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又是百验百效的。

我们已经知道了夏季养心的基本法则。夏季养脾的基本法则又是什么呢?养脾的方法也主要是通过食疗进行。

之前说过,夏季适当吃苦的东西,可以缓和心火。更有趣的是,当脾湿过盛,清心火的苦味,还同时具有使湿干燥的作用,叫做“苦能燥湿”。所以《黄帝内经》的“素问脏器法时论”就有说:”脾主长夏,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

美国矽谷地区,四季如春,雨季往往反而在深秋、冬季、或早春出现。此时就要根据湿度变化,及时健脾,而不是要等到夏天七、八月份,那时候也根本没有雨湿的。


我在多次的养生讲座中,推荐最简单的健脾祛湿、解热食品法:

▼▼▼▼

基本食材:薏米,绿豆
湿气偏重:薏米二份,绿豆一份
热气偏重:薏米一份,绿豆二份
只是湿气: 薏米;只是热气:绿豆
烹饪方法:熬稀烂粥,喝粥,成人每天一小碗,随晚餐;小孩半小碗,随晚餐。
这个方法当然也适合于中国大陆各地区的梅雨季节。

夏季养生有两个理论,非常有用。

第一是“春夏养阳”,第二是“冬病夏治”。

春夏养阳
人参VS西洋参

春夏养阳,是说春天夏天,人体要注意养护阳气。这就奇怪了:春夏天,阳气一个比一个旺盛,人体的热度也是节节高。过热是伤人体的阴呀,应该是养阴呀?我在多次的养生讲座中,往往举人参、西洋参的为例子说明这个问题。

春夏自然界温度和人体的热度,的确是不断攀升的。不用说,大家自然穿少,自然会多吃冷的饮品食物来降低体内温度。就在此时,过多的寒凉食物,就会伤胃;自然界有时的突然变凉,或者吹空调过多,都会产生外寒,刚好我们穿的少,就很容易侵袭我们的身体。所以,反而要吃点人参之类的热性保健中药,温暖脾胃,保护阳气不为内寒外寒所伤。

冬天外寒,人们穿厚衣物,加上食热性的东西,例如火锅涮羊肉,辛辣食品,都会产生过多的内热,身体又被厚厚的衣物包裹,里热难以外散,内伤津液,此时反而要吃点西洋参之类凉性的保健中药,养阴清热,保护津液不为内热所伤。

冬病夏治
三伏灸,三伏姜,三伏参,三伏酒

再来看看冬病夏治。冬天容易得什么病呢?冬天外寒容易侵袭,人体肺主皮毛,所以外寒首先伤肺,导致呼吸系统疾病,例如感冒、支气管炎、哮喘等。冬天体内也寒,肾属冬,主管泌尿、生殖、骨骼系统,内寒容易产生这些方面的病变、或使原有的疾患发作加重。心脏以火为主,最怕寒凉,所以内寒也容易诱发心血管病变。

如何让我们的身体能够产生和储备更多的热能来抵御冬寒呢?一年四季,夏天最为火热,阳气最旺。趁着夏天火热之际,治疗冬寒容易发作的疾病,包括呼吸系、泌尿系、生殖系、心血管系的疾病。到了冬天,人体已经将这些疾病预先治疗过了,人体已经储备的足够的热能了,那么这些疾病就极大程度上地得到预防发生发作。

7月13日开始就进入2015年夏季的三伏天了,面对宣传得轰轰烈烈的“三伏灸”,小编还是不太明白其原理,于是请教了麻医生……

小编问:麻医生,说起“冬病夏治”,现在几乎所有中医诊所都在宣传“三伏灸”,这个适合所有人吗?到底有没有用呢?冬病夏治的方法,除了三伏灸,我们还能做什么?
麻医生答: 冬病夏治的目的在于预防。如果夏天发病,就必须夏病夏治。为什么冬病夏治呢?例如哮喘、慢支、肺心病、肺癌、冬季容易感冒、风湿骨痛、心脏病、衰老等,多数属于寒性病理,肺脾肾虚寒。冬天来临,自然界之寒与体内素有之寒结合,不就寒上加寒成冰了吗?所以这些病到冬天治已经晚了一步,要夏治。夏天自然界阳热,三伏天热极,此时寒性体质者,外表皮肤虽然受热,然里寒藏匿深处不出,施以热熨之贴,逼深寒外出,因势利导,冬天体质不就没那么寒了吗?不就减少老病发作了吗?

三伏贴,只是一种很方便的手段。符合冬病夏治的人,三伏贴会有一定帮助。作为养生保健的手段,对于北方人比较有帮助,对于南方人体寒者也有帮助。但是如果千篇一律三伏贴,对于热性体质、冬季气候仍然温热的地区的人,显然不合适。中医讲究辨证论治,此之谓也。根据上面的理论,就可以知常达变:三伏灸、三伏姜、三伏参、三伏酒,随喜而为之。为什么一定要恪守三伏贴之一途呢?

本文作者:麻仲学博士


中医肿瘤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毕业。

1992年度,北京高等院校系统评定为26名青年学科带头人之一。
著述多部,分别由中国科学院科学出版社、台湾中华书局等出版。
1996年到美国发展,发明康梭疗法抗癌体系,是全美顶级医学院之一美国旧金山医学院邀请演讲中医药抗癌的第一人。

—— 编辑/米忽 ——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