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谈哥汝二窑》作者 : 孙赢洲

 历史探奇 2015-07-03
谈哥汝二窑
作者 : 孙赢洲     

我初研究陶瓷时,读了一些讲瓷的书籍,这些书籍多着重于理论上的论述。如广州许之衡著《饮流斋说瓷》论:“古瓷之底有钉痕者,古人思想较拙,以铁签支皿底入窑而烧,烧成则撤去铁签,故底有钉痕也。”又有江浦寂园叟著《陶雅》论:“瓷钉有二种,有垂垂如足者,所谓爪者是也;又有以竹签支撑皿底而入窑者,迨火候圆满撤去竹签,则亦有釉如钉形即挣钉也。”这二位瓷学家对于支钉的论点如此。在光绪及以前的瓷学家也是如此。其论胎质釉色和真伪的分析多以想象为定论,是不能令人深主不疑的。我认为理论必须与实物相结合,这样做对于研究上才可能有帮助。由于我一向对宋代哥汝二窑很爱好,近两年来对我院藏的宋代哥汝窑器皿逐件进行了分析对照和研究,初步得到一些体会。愿意把我这些不成熟的体会提出来供参考。

 

 

 

 

 

 

一、   哥窑

 

哥窑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窑址在浙江省龙泉县之琉田市,处州人章生一、生二兄弟在此分窑制品。生一是兄,所制之器叫做哥窑。他制的器皿多是雅具、圆琢器,最大的皆不过尺。装饰只有弦纹线,再无任何花纹。除故做砂足外,余者里外皆满釉。哥窑器物传世至今少见。见于前人记载描述哥器造型种类很多。如砂足桶式花盆,盆内有胭脂润斑点和六个支痕(图一),鱼耳彝炉是裹足支烧,器内足内皆有显著的钉痕(图二),砂足海棠式花盆盆里有钉痕(图三),均为稀有的珍品。裹足支烧六出口盘(图四)、砂足六出口盘(图五)也很少见。

 

1.     哥窑的胎色、釉色、釉质

 

哥窑采用瓷土淘练细坚,因土非一种,故色也不一。我见到的有沉香色、浅白色、杏黄色、深灰色、黑色等胎色。

 

哥窑釉色有粉青色、灰青色、鱼肚白色、油灰色、深浅米色等。

 

哥窑釉质纯粹浓厚,不甚莹澈,釉内多有气泡如珠隐现故通称聚沫攒珠。泡沫明显均匀的其釉必灵活润泽。泡沫暗淡或无珠者,其釉必凝结而不润泽,这与釉料的配合和火度过之与不及都有关系。釉之光虽视若稍暗,而宝光内蕴,光泽像人脸上的微汗,润泽如酥。

 

2.哥窑的纹片

 

汉唐以来瓦器、瓷器釉上,多有本色细碎纹片,隐约可见,都是自然的纹片,而哥窑的纹片则是人工技巧控制而烧出的。哥窑的纹片多种多样,色也不一。以纹色而呼名的有鳝血纹、黑蓝纹、金丝铁线纹、浅黄纹、鱼子纹;以纹形而呼名的有网形纹、梅花纹、细碎纹、大小格纹、冰裂纹等,总名百圾碎。它的纹片乍视很明显,要用放大镱照视其纹片和釉质确是紧密的结合,毫无裂痕。但是金丝黄纹出窑时为本色纹,阅时既久,受烟尘的熏染变为黄色。如欲去掉,用白纸四层贴纹片上,再用硝酸将纸浸透置于瓷或玻璃器内,勿透空气,数日内黄色去掉,仍为本色纹。其它纹片是洗不掉的。

 

3.哥窑的支钉

 

宋代以前烧瓷用的窑具种类很多,简叙如下:有齿形托、大小桶式托、平面带足托以及其它各式支具。晚唐越窑烧制裹足器皿用平面带足托,在平面上用一种白色土(原料不详)捏成弯形上尖下宽的短段作为支具,这种支烧法可以说是宋代支钉的前身。宋代支烧用连底盘的坚细尖锐支钉。它烧制器皿有满釉裹足支烧器,器是底大足浅,砂足器器足小而深,支钉砂足器支痕多在器里和足内,许是垛支烧(图三)。其它窑也有采用此种支烧法。哥窑支钉烧的器皿盘、炉、洗、印池、水注及各类雅具为多。支痕的颜色多是支钉断面的颜色,呈酱色的深灰色。

 

4.哥窑的紫口铁足

 

烧时器口上仰而釉下垂,口边沿釉薄处透灰紫色,故曰紫口。

砂底足的特征常是上端窄而下端阔稍作斜形。其釉经火化下垂,釉常上厚而下薄,恰成垂直,而釉不过足,甚为规矩。其露胎处正见黑色和酱色,故曰铁足。但哥窑器中无紫口铁足或者有紫口无铁足、有铁足无紫口者也很多。

 

二、   汝窑

 

北宋宫廷日用器皿多属定州(河北曲阳县)烧制的白瓷,后因定瓷有芒,至北宋晚期特命汝州烧制“嫩青器”备宫延使用,故有“定州白恶有芒形,特命汝州陶嫩青”之句,因烧制时期短促,制品很少,故传世的汝窑器皿极少。文献记载当时有唐邑、邓州、河北等窑仿制,但都不及汝器。明清两代亦均有仿制,尤其是清代年希尧、唐英(雍正、乾隆时期)监陶期间,对宋代定、汝、官、哥、钧诸窑均全力仿制。官、哥、定、钧器窑确有突出近似之作品,惟有汝窑的仿制,其胎骨的重量、纹片的疏密以及釉质的结构都很难近似。

 

 

 

 

汝窑制器盘(图六)、碗、洗(图七、八),盏托等作品立足者足多外卷,胎骨多为深、浅灰色,露胎处也多为深、浅灰色,胎骨釉质(由断面看)比官、哥器稍薄而莹润过之。釉色有鸭蛋青、天青、虾青、冻青、茶青、卵皮青、粉青数种。汝窑烧瓷皆不过尺,无大器。圆琢器满釉皆支钉烧制,汝器支痕并不只芝麻花细小挣钉的一种,也有似官、哥支痕的,为数也不少,只是痕色不同,汝器的支痕多是淡淡微黄闪白。釉质润、坚、细,用放大镜照视,釉中的气泡如星斗有距离地分布在全品上。气泡比官、哥的大,而明亮如珠。官、哥气泡则小,形似聚沫。

 

汝窑也有刻花器皿,今也少见。其纹片皆是出窑时为本色纹,日久受烟尘的浸染,变成其它色的纹片,纹片有牛毛黄纹、柳叶纹、细碎纹、蟹爪数种。器物造型多种多样。

 

最后关于宋代哥、汝窑器的研究和鉴别问题,我所体会到较深的一点是首先要结合实物,同时还得掌握它的规律进行全面研究,只有如此,才能得到心领神会的理解。

来源 :  《孙赢洲的陶瓷世界》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