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宋代官窑窑址之谜

 文锦汇 2024-03-01 发布于河南

宋徽宗时期,官府在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地区设立窑场烧造瓷器,名曰“官窑”。从此,宋代官窑伴随着宋王朝的颠沛起伏,由汴京转至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在漫长的岁月里,见证着赵宋王室的辉煌与衰落。

北宋官窑瓷器釉质晶莹剔透,釉面有裂纹或呈冰片状,釉色粉青、紫口铁足。宋室南迁之后,在都城临安凤凰山下设立了官窑,器型较多,出现了尺寸较大的产品。

北宋官窑窑址之谜

宋代官窑是宋代官府设立的宫廷用瓷窑厂,也是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关于宋官窑的建置时期,南宋顾文荐在《负暄杂录》中记载:“宣政间,京师自置窑烧造,名曰官窑。”

关于北宋官窑的窑址,虽然在古代文献中有零星记载,但随着现代考古学的兴起,在宋代五大名窑纷纷被揭开面纱之后,考古学家们仍然未能找到北宋官窑的确切所在,虽然学术界的一般看法都认为在都城汴京,可是目前却无法确认。关于北宋官窑的具体窑址之谜,仍然需要时间来继续探索。

宋室南迁与南宋官窑的设立

北宋末年发生了靖康之变,金人在汴京大肆搜掠,北宋府库也被洗劫一空。南宋王朝建立之初,朝廷若再行祭典活动,因财力、原料所限,已不可能像北宋时大置新铸铜礼器,于是绍兴年间的祭典活动,多数祭器改用了陶瓷器。

绍兴十四年(1144年),宋高宗下旨在都城临安的凤凰山、乌龟山设立官窑,继续烧造官窑瓷器,供宫廷祭祀及日用。1984年至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对位于现在的浙江省杭州市南郊乌龟山一带的南宋官窑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在复原的器物中,除了日常所用的盘、碗、盆、瓶、罐等器皿外,还发现了瓷质的觚、琮式瓶、香炉、熏炉、花盆、器座之类的陈设瓷。这些陈设瓷的器型皆仿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的样式,应为专为祭祀活动所烧造的礼器,这是北宋末年开始出现的具有复古风格的器物。

如上图这件南宋官窑粉青釉贯耳瓶,即为一件用于礼仪活动的官窑器物。此瓶直口,从颈部微微向外侈,下腹部鼓出,喇叭形圈足,颈部有一对对称的贯耳,器身还有若干道弦纹,器身通体施有粉青色釉,并有开片,口部开片较密集,腹部开片较疏朗。根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开始编纂的《辞源》第二册“官窑”栏所述:“宋代五大名窑之一,北宋大观间京师置窑烧瓷。胎骨有白、灰、红之分。其土取自汴东阳翟,淘炼极精。釉色有天青、翠青、月下白、大绿。粉青为上,淡白次之。”可见粉青釉在宋官窑的各种釉色中堪称最优。这件贯耳瓶做工精致规整,釉色纯净无瑕,保存又如此完好,可谓是传世的宋官窑瓷器中难得的上乘佳品。

官窑青瓷的釉色以粉青为上,与汝窑基本一致。由于杭州与汝州瓷土原料产地不同,汝窑的胎土呈香灰色,釉色青中带粉;并且釉面的玻璃质感不那么强,看上去有如美玉一样温润沉静。宋官窑因胎体中含铁成分较多,故瓷胎为稍带褐色或紫色的黑胎,釉面极其肥厚,玻璃质感很强,因此看上去比汝窑光亮,摸上去特别润滑。

南宋官窑也具有紫口铁足、器身开片等特征,因此历史记载中,常将官窑与哥窑相提并论,甚至互相混淆,以至有“官哥不分”的说法。这从另一个角度也反映了南宋官窑既吸取了北宋汴京官窑、汝窑等北方名窑造型端庄简朴且釉质醇厚的特点,又吸取了南方哥窑、越窑、龙泉窑等名窑薄胎厚釉、釉面莹润、造型精巧的特点,合众家之长,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

难以分辨的官窑与哥窑

传世的官窑和哥窑瓷器,有很多相似之处。陶瓷学界也一度对一些传世的哥窑和官窑器物难以辨明,故流传有 “官哥不分”的说法。从釉层看,官窑和哥窑都以粉青和米黄色为主,釉质温润失透,其中普遍开片;器型多以盘、碗、碟等日常用具为主,兼有一些仿青铜礼器的式样。但是官窑的开片较哥窑稍大些,片纹稀疏,多呈黑色,而哥窑瓷器的釉面开片则是黑色主纹与淡黄色辅纹相互交织,俗称“金丝铁线”。

结合器物形式的相似特征以及科研工作者们所做的大量研究调查可知,宋代时期的官窑与传世的哥窑在原料、技艺等方面,有着传承、影响的联系,在互相学习中不断发展进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