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流派简单介绍

 廿氏春秋 2015-07-03

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动荡的时期,五霸七雄粉墨登场,人民饱受战乱;同时这也是中国思想、学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代表各阶级、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试图按照本阶级(层)或本集团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对社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或提出主张。他们(新的阶级士”)著书立说,广收门徒,高谈阔论,互相辩难,于是出现了一个思想领域里“百家争鸣”的局面。


所谓“百家”,主要有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其次有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小说家等等。后人把小说家以外的九家,又称为“九流”。


1、儒家(进取):


儒家代表人物:孔子、孟子、荀子。


作品:《论语》、《孟子》、《荀子》


儒家是战国时期重要的学派之一,崇尚「礼乐」和「仁义」,提倡「忠恕」和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主张德治」和「仁政」重视道德伦理教育和人的自身修养。


儒家强调教育的功能,认为重教化、轻刑罚是国家安定、人民富裕幸福的必由之路。主张「有教无类」,对统治者和被统治者都应该进行教育,使全国上下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


孟子的思想主要是“民贵君轻”,提倡统治者实行“仁政”,在对人性的论述上,他认为人性本善,提出“性善论 ”,与荀子的“性恶论”截然不同,荀子之所以提出人性本恶,也是战国时期社会矛盾更加尖锐的表现。


儒家思想是封建时的主流思想,这种思想是想用「仁」、「守礼」等伦理道德来恢复社会秩序。想要做到“仁”,就要准守“礼”。什么是“礼”,就是各阶层的人安守本份,你平民就老实干活,贵族就老实做贵族不要想着别的阶层的事情,比如当皇帝。看到这里你就应该明白为什么儒家思想会是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了吧。


同时我们要看到,这种思想代表的是旧奴隶主的利益。他们想的是不要改变,还是像战前一样井然有序不好么?


所以儒家思想在战乱的时候不适合,尤其是新阶级想要代替旧阶级的战国时期,所以孔子一生在政治上多碰壁。只是后来又经过与法家思想融合后成为了主流。


二、道家(潜隐):


代表人物:老子、庄子、列子。


作品:《道德经》、《庄子》、《列子》


道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又称「道德家」。这一学派以春秋末年老子关于「道」的学说作为理论基础,以「道」说明宇宙万物的本质、本源、构成和变化。


认为天道无为,万物自然化生,否认上帝鬼神主宰一切,主张道法自然,顺其自然,提倡清静无为,以柔克刚


道家政治理想是「小国寡民」、「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


如果说儒家讲究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种不断进取的精神的话,道家学说就是对在进取中如果遇到挫折的一种补充,潜隐退守。


一味进取有所得还行,如果无所得就不能钻牛角尖,道家让人在遇到挫折时懂的顺其自然。退一步,因为柔有时也能克刚,水也能穿石。


《论语》、《老子》,这两本书读起来都很有美感,我准备在以后儿子的学习中,先让他学习《论语》,然后《老子》,然后配合着唐诗宋词。


宋初宰相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不想自己能怎么样,读读还是受益良多的。


三、墨家:


代表人物:墨子。


作品:《墨子》

  

墨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创始人为墨翟。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流派。


墨家反对世卿世禄制度,主张尚贤,使「官无常贵,而民无终贱」。


他要求有一个社会秩序安定的政治局面,「兼爱」「非攻」,对卑贱的人也要给予平等的地位。这种抹煞阶级界限的抽像的人类之爱,在阶级社会里,只能是幻想


墨翟死后,分裂为三派。至战国后期,汇合成二支:一支注重认识论、逻辑学、数学、光学、力学等学科的研究,是谓「后期墨家」,另一支则转化为秦汉社会的游侠。


四、法家:


法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主张以法治国(跟今天的依法治国不同点在于当时的依法治国不包括一国之主,「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之为法家。


代表人物:李悝、商鞅、韩非子、申不害、慎到等。


韩非子综合商鞅的「法」、慎到的「势」和申不害的「术」,以集法家思想学说之大成。


他认为「法」是根本,就是说,新兴地主阶级的政策、法令是社会的准则,要大张旗鼓地宣传,使之深入人心。「术」是政治斗争的策略手段,包括按照人的才能来派定官职,对群臣暗中考察。「势」是指君王的地位和权力。韩非认为只有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就是主张「罢黜百家」,崇尚法制。以法为教,以吏为师。


法家学派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利益。其学说为君主专制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


我们说儒家学说是主流思想,那是因为后来的帝王多推崇儒家,实质上,后来的儒家思想已经不再纯粹,其本质“外儒内法”。统治者都想要法家思想,可是法家思想严厉,所以包着儒家的糖衣。


五、名家:


代表人物:邓析、惠施、公孙龙和桓团。


作品:《公孙龙子》


名家是战国时期的重要学派之一,因从事论辩“名”(名称、概念)“实”(事实、实在)为主要学术活动而被后人称为名家。


著名论辩“白马非马”。


六、阴阳家:


代表人物:邹衍


因提倡阴阳五行学说,并用它解释社会人事而得名。这一学派,当源于上古执掌天文历数的统治阶层。


七、纵横家:


代表人物:鬼谷子(后面两个人的老师)、苏秦、张仪。


主要言论传于《战国策》


纵横家是中国战国时以纵横捭阖之策游说诸侯,从事政治、外交活动的谋士。


八、杂家:



代表人物:吕不韦


杂家是战国末期的综合学派。因「兼儒墨、合名法」,「于百家之道无不贯综」(《汉书.艺文志》及颜师古注)而得名。


秦相吕不韦聚集门客编著“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是一部典型的杂家著作集。


九、农家:


农家是战国时期重要学派之一。因注重农业生产而得名。此派出自上古管理农业生产的官吏。他们认为农业是衣食之本,应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


十、小说家:


小说家,先秦九流十家之一,乃采集民间传说议论,借以考察民情风俗。《汉书·艺文志》云:「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街谈巷语,道听途说者之所造也。」不入流哈。


……


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反映了当时社会政治斗争的激烈和复杂。虽然流派很多,但阶级阵线非常鲜明,主要是新兴地主阶级和没落奴隶主之间的阶级斗争。这个时期的文化思想,奠定了整个封建时代文化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化有著非常深刻的影响。


为什么在那么一个动乱的年代,思想文化上却大放异彩,影响至今?究其原因,概括起来是以下几点:


1、生产力的发展,使得生产关系开始改变,奴隶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旧的思想体系已不能满足新阶层的需要,而新思想体系的建立,必然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难免会出现认知上的分歧。


2、各诸侯国的国君为了在争斗中取得霸主地位,竞相招贤纳士,运用不同思想学说以使自己的国家富足强大起来。这便给百家争鸣创造了一个宽松的学术氛围。


且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使原来有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向社会下层扩散,下移于民间(这种历史现象被称为“文化下移”),致使“私学勃兴”。  

  

3、“士”阶层出现。


各个学派之间、同一学派的不同流派之间,既相互斗争又相互学习和借鉴。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是中国学术文化、思想道德发展史上的重要阶段,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下次我们将重点讲一下影响最为深远的儒家、法家、和道家。


注:

三教九流中三教指的是中国三大传统宗教:儒、释、道。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