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优雅a 2015-07-03

中国古代文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沃土壤中,有着自己灿烂悠久的历史、丰富绚丽的内容、鲜明独特的风格,以及与整个中国文化息息相通的多渠道、多层次的联系。从先秦到清代,诗歌、散文、词赋、小说、戏曲,各种文学样式争奇斗艳;屈原、司马迁、陶渊明、李白、杜甫、苏轼、汤显祖、曹雪芹等一个个文学大师各领风骚,在文学的这颗丰硕果实中,几乎包含着中国文化基本精神与品格的全部遗传密码。中国古代文学是中华民族整体文化的形象、具体的反映和表现。

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的主要成就

中国古代文学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成就璀璨,高峰迭现,无论是诗歌、散文,还是戏曲小说创作都为我们留下了卷帙浩繁、灿如星辰的名篇佳作。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丰厚而珍贵的遗产,中国古代文学具有永久的魅力。

一、中国古代诗歌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中国文学中得到最为充分发展的体裁,所以人们习惯说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不仅包括近体诗和古体诗之类狭义的古典诗歌,也包括词、曲之类广义的古典诗歌。中国诗歌的两大渊薮是《诗经》和《楚辞》,此后的汉乐府、魏晋南北朝的五言、全面繁荣的唐诗、另一高峰的宋词、鼎盛一时的元曲等使中国诗歌的这一条大河波涛起伏、奔腾不息。

1.《诗经》

《诗经》是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故称“诗三百”。《诗经》每篇都可合乐歌唱,按性质和乐调不同,分为“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部分。。t风,,指《诗经》中的十五《国风》,它是当时各诸侯国和各地区的乐曲,是相对于周京都而言的地方土乐,大部分是民歌;“雅”指周京都地方王畿之乐的作品,有《大雅》和《小雅》,多是贵族文人的作品;“颂’’是祭神祭祖时配合舞蹈所用的颂歌,分“周颂”、“鲁颂”、“商颂”。《诗经》中的作者多不可考,其中民歌是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文人作品除少数篇章偶尔留下作者的姓名,多数篇什的作者也不可考知。

《诗经》真实而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现实,如《邶风·静女》、《召南·野有死麇》、《卫风’氓》、《郑风·将仲子》等,表现了中下层劳动群众的婚姻爱情生活;《邶风·式微》、《唐风.鸨羽》、《豳风·七月》等,反映了劳动人民贫困交迫的悲惨境况;《豳风·东山》等,表达了人民对战争的诅咒;《魏风》中的《伐檀》和《硕鼠》唱出了人民的愤怒和反抗。

《诗经》有很高的艺术成就。第一,其艺术风格朴素自然。《诗经》反映的主要是劳动人民朴实的生活和愿望,语言和形式淳朴自然,情由衷发,毫无忸怩娇柔之态和雕琢之痕。第二,赋、比、兴表现手法的运用。关于赋、比、兴,朱熹《诗集传》有较好解释,“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用现代话说,“赋,,就是对事物进行直接的陈述描写,直接表达思想感情;“比”就是比喻、象征,用一个事物表现另一个事物,使被表现的事物特征更为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或发端,先描述其他事物,借此引出所要歌咏的事物,一般用于一首诗或一章诗的开端。这三种表现手法,应用在不同的诗篇中各有侧重,难求一律。一般来说,一篇作品往往并用两种或三种表现手法。第三,重章叠句的方法的运用。《诗经》中的很多诗篇都是由几段叠唱组成,只在各段相应的位置上更换几个字,使之略显变化。这样重叠、回环反复,增强了节奏感,便于记忆和传颂,而且起到了充分抒情的作用。第四,善于使用双声、叠字和叠韵的词语。如“关关”、“陶陶”、“悠哉悠哉”之类的叠字,“参差”、“踟蹰”等双声词和“窈窕”、“崔嵬”等叠韵词,大大增强了语言的音乐性和表现力。第五,句式较为整齐。《诗经》以四言为主而又不受此限,经常杂用二言至八言等不同句式,整齐而又富于变化,灵活地表现了各种内容和语气。

总之,《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灿烂的起点,它开创了中国古典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有力地推动了后代诗人、作家去关心国家命运和人民的疾苦;确立了中国古典文学的抒情传统;确立了“哀而不伤,乐而不淫、怨而不怒”的含蓄、中和之美的审美原则;开创了中国古代诗歌中最有民族特色的表现手法——比兴手法。比兴不仅成为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而且在后世历代诗歌创作中得到了丰富和发展,成为中国文学的基本表现手法。

2.楚辞

楚辞是战国时期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人创作的具有强烈个性色彩和地方色彩的诗歌,它是用与《诗经》不同的新诗体写成的,后来被称为楚辞体或骚体。《楚辞》中大量引用楚地的风土物产和方言词汇,富有浓厚的楚国地方色彩,内容恢弘,形式自由,句法参差错落,灵活多变,感情奔放,想象力丰富,辞藻华美,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

楚辞以屈原作品为代表,包括宋玉、贾谊、刘向等人的作品。屈原有《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作品,其代表作是《离骚》,全诗三百七十多句,两千四百多字,是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抒情长诗。在诗中,屈原把他的思想、感情、想象和人格融为一体,通过绮丽绚烂的文采和高度的艺术手段,倾吐了自己的理想,表达出对昏庸王室和腐败贵族的愤恨,流露出爱国爱民的深厚感情。全诗可分为两大部分,从开头到“岂余心之可惩”为前半篇,侧重于对以往经历的回顾,多描述现实世界的情况;后半篇则重在表现对未来道路的探索。主要通过幻想的方式,描绘的是神奇灵异的虚幻世界。《离骚》虽然充溢着悲剧气氛,但却是一篇积极浪漫主义的作品。诗人为实现理想而顽强奋斗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其“虽九死其犹未悔”“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执著信念,成为后代士大夫重要的精神源泉。

屈原的诗歌作品在中国古代诗坛上是独树一帜的珍品,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创造。第一,开创了浪漫主义诗歌流派。屈原以丰富的想象、奇特的象征、大胆的夸张,把山川日月、神祗人君、贤者巫师、鲜花香草,宣泄纸上,构成一个既鲜艳又深沉的想象和情感的缤纷世界,以此来探索和追求现实中的理想。第二,开创性地塑造了人格伟大的抒情主体形象,并具有鲜明个性。在楚辞出现之前,中国诗歌属于群众性的创作,内容较单纯、篇幅较短小,还没有出现个性异常鲜明的作品。屈原的诗作特别是《离骚》塑造了一个纯洁高大的诗人形象,对后世有无限的感召力。第三,在形式上打破了《诗经》那种以整齐的四字句为主,简短朴素的体制,创造出句式可长可短、篇幅宏大、内涵丰富复杂的诗体,使诗歌容量与表现力大大增强。第四,屈原以畅达、放纵的文笔表现了强烈而激荡的情感,这有别于《诗经》“怨而不怒”的有克制、较为温和的情感表达,为中国古典诗歌的创作开辟了一条新道路,后代个性和情感强烈的诗人都从中受到了极大的启发。

屈原开创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与《诗经》现实主义传统并驾齐驱,成为古代诗歌创作的两大源头。由于《诗经》以《国风》影响最大,楚辞以屈原的《离骚》影响最大,所以人们往往用“风骚”来代表《诗经》和楚辞,并以之作为评论诗歌的最高准则。

3.汉代诗歌

汉诗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汉乐府和《古诗十九首》。因汉乐府属于民间歌谣,其内容和成就将在民间文学部分加以分析。

《古诗十九首》为当时文人创作的五言诗,作者已不可知,后由萧统将其选编在一起,题作《古诗十九首》。这十九首诗歌,大多表现游子的生活和情感,如写他们的离情别绪、人生失意和生命无常。一个根本的主题是对时光流逝、生命短暂的感叹、忧虑与及时行乐的生命意识的张扬。其艺术特点是书写委婉,语言浅近。代表作有《迢迢牵牛星》、《行行重行行》、《青青河畔草》、《冉冉孤竹生》、《西北有高楼》等。

《古诗十九首》的重要意义在于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正教的樊篱,自由地书写性灵,歌唱情感,不以功利为念,不以世用撄怀,主情任气,尤重感兴,为文学在魏晋时期的自觉唱出了先声;《古诗十九首》的出现标志着汉代五言诗的成熟,也标志着中国诗歌走向成熟。

4.魏晋南北朝诗歌

魏晋南北朝是文学的自觉时代,诗歌史也展开了崭新的一页。这一时期诗歌的普遍主题,

是个人与社会的矛盾、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诗人们感到生不逢时,怀才不遇,于是借诗歌来抨击现实,揭发礼教的虚伪。他们或隐逸田园,或放浪形骸,常常对统治者采取对抗或不合作的态度,并往往从古代的闲士或抽象的道德中寻找支持,向虚幻的仙界寄托灵魂。他们通过自己的所遇所感,联属天地万物,社会人生,借诗歌书写情怀,倾吐心声,嬉笑怒骂,无畏天地。其中,不同阶段的不同诗人又以不同的创作个性和特点,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以“三曹,,父子和“建安七子”为代表的诗人,慷慨任气,磊落使才,高扬个性,刚健道劲,形成使唐人仰慕不已的“建安风骨”或“汉魏风骨”。阮籍、嵇康等正始诗歌清峻遥深,隐约深晦,提供了一种独特时代的独特抒情方式。西晋诗华丽繁缛,情辞并溢,可谓“缘情而绮靡”。东晋诗多谈玄理,陶渊明歌咏农村田园,热爱自然真趣,风格恬淡质朴,成为我国田园诗的始祖。南北朝诗人以刻画自然景物取胜,讲求骈偶、典故、辞藻,揭示“声有飞沉,响有双迭”的平仄韵律,五七言格律诗已初具胚胎。

5.唐诗

唐代是中国诗歌全面繁荣的黄金时期。唐诗辉煌的成就为中国赢得世界诗国的美名。唐代不仅诗人众多,而且诗作浩繁,流传至今的作品有5万多首,有记载的诗人达2000多人,很多诗句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句,李白、杜甫等更是闻名世界。

初唐是唐诗繁荣的准备期,当时有两股诗歌潮流,一股是以上官仪和杜审言、宋之问等宫廷文人为代表。他们继续着六朝诗人未走完的路,将近体诗的形式进一步完善,内容上大多是歌功颂德,而声调格律十分精工。另一股是以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为代表,他们高举诗歌革新的旗帜,自觉批判六朝文风,有意拓展诗歌内容,开创新的诗风。他们留有不少传世佳作,如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骆宾王的《在狱咏蝉》、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等。他们的创作把诗歌从宫廷移到了市井,从台阁移到了江山朔漠,端正了唐诗的发展方向。

唐代开元、天宝年间,经济繁荣,国力强大,唐诗也出现了全面繁荣。这时期出现了以高适、陈参为代表的边塞诗派,以孟浩然、王维为代表的田园山水诗派。我国诗歌史上的巨擘李白、杜甫也产生在这一时期。

人称“诗仙”的李白继承和发扬了我国古代诗歌的浪漫主义传统,以自己天马行空、遗世独立的人格特征和喷薄而出、炽热如火的情感力量,创作出了大量清新飘逸、气势豪迈的诗歌杰作。其诗中充满了强烈的叛逆精神和追求理想、蔑视权贵、向往自由的精神。李白的诗歌语言纯净自然而又优美隽永,笔势灵活多变,极富夸张与想象。其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等。李白以其独有的诗歌风格及诗歌作品中反映出来的人格魅力和个性魅力,把唐诗的发展带入一个后人难以企及的历史高度,并影响一代又一代的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李白有着不可替代的不朽地位。

被称为“诗圣”的杜甫是唐代社会转折时期继往开来的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前半生是在唐朝的鼎盛阶段度过的,在他身上可以看到盛唐士人的狂放精神和开阔胸襟;可他的后半生历经战乱、四方漂泊,对普通百姓受苦受难的人生有极真切的现实体验。这种特殊的经历,使他的诗风前后判然有别——由前期的昂扬明朗到后期的沉郁悲壮。但总的来看,杜甫的诗歌感情深厚、浓郁忧愤,语言刚健道劲,音调铿锵有力,章法曲折有致,形成顿挫沉郁的独特风格。其诗歌在艺术上集前代之大成,同时又开启后世诗歌创作的无数法门。代表作品有《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北征》、《羌村》、《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兵车行》、《丽人行》等。

中唐是唐诗的继续繁荣时期,期间诗人众多,诗歌数量和流派也多。先后出现的两大诗派是“韩孟诗派”和“元白诗派”。“韩孟诗派”是以韩愈为代表,以李贺、刘禹锡、柳宗元、孟郊、贾岛等为羽翼,“元白诗派”以自居易为代表,以元稹、张籍、李绅等为羽翼。他们的诗歌质朴、自然、平实、浅近,为中唐诗坛增添了光彩。

晚唐是唐诗发展的夕阳晚照时期。这一时期的诗歌已失去盛唐的气象和中唐的格局,但形式更趋精美。最有成就的诗人是李商隐和杜牧,尤其是作为唐诗殿军的李商隐,以其独具特色的美轮美奂诗歌,登上了晚唐诗歌创作的顶峰。

6.宋词

词又叫长短句,兴起于唐代,形成于五代,繁荣于宋代,是继诗以后兴起的新的诗歌体裁。宋词分婉约派与豪放派。

婉约派多写男欢女爱、情愁别绪及个人遭际,词句委婉、绮丽,追求精巧、细腻的感情和韵味,讲究音律格调,代表人物有欧阳修、柳永、晏殊、秦观、李清照等。这一词派有三百余年的发展历史,柳永是第一个有影响的作家。他把词的内容扩大到城市生活和羁旅行役,突破词写闺情、花间的传统题材;在形式上创制了大量慢词,把小令所难以表达的内容曲折尽致地表现出来;在表现手法上极大地增强了词的表现力,较高地运用白描和赋体,铺排渲染。代表作品有《八声甘州》、《雨霖铃》等。李清照的词分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多描写她少女、少妇时期闲适的生活以及难以排遣的离愁别恨。如《醉花荫》(“薄雾浓云愁永昼”)、《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等;在靖康之变后,李清照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的打击,她的词风有了较大的变化:往往于自我身世的哀怨中,融人了故国之思和伤时之感,显得深沉厚重,如《永遇乐》(“落日熔金”)、《声声慢》(“寻寻觅觅”)。李清照的词素雅、淡远、委婉含蓄、饶有韵味,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后人称之为“易安体”。

豪放派风格豪迈奔放,结合现实生活,或思古抒怀,或写景言志,词句质朴,其代表人物有苏轼、陆游、辛弃疾、文天祥等。苏轼作为刚健词风的开拓者,在词史上有突出的地位。他扩大了词的题材,打破了“诗庄词媚”的传统偏见,把一向只写男欢女爱、情愁别绪的内容扩展到咏史怀古,描写山川景物、农舍风光等各个方面,使词摆脱了仅仅作为乐曲的歌词地位,成为一种独立发展的新诗体。代表作有《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大江东去”)等,其内容丰富多彩,其感情坦率真切,表现了鲜明活脱的个性和旷达开朗的胸怀。苏轼词还突破了音律束缚,为表达的需要,语言上或吸收古人精华,引用典故,或以口语、虚字入调,使词的表现力更丰富细密。辛弃疾的词作将词引向更为激烈的社会现实(将抗战救国的内容大量纳入词中,用词来写时代精神),扩大了词的题材;开拓了词的意境,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语言,进一步提高了词的表现力。辛弃疾上承苏轼豪放词风,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词风格沉郁顿挫,苍凉悲壮,同时兼有婉约俊秀、典型清新的特点。代表作有《水龙吟》(“渡江天马来”)、《南乡子》(“何处望神州”)、《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等。

词至元代被曲所代替。元曲实际上包含着性质不同的两种文体,一是所谓的“散曲”,是一种配合音乐、可歌的长短句,和词差不多,是属于诗歌一类性质,内容十分广泛,有反映社会政治黑暗、百姓生活艰难困苦的作品,也有叹老嗟贫、咏史归隐之作,更不乏描写爱情的风月情事之作。散曲的语言表达大胆呈露、曲尽情怀,艺术风格力求雅致与通俗相统一。代表作品有关汉卿的《不伏老》、马致远的《秋思》、张可久的《怀古》等。一是剧曲,又称杂剧,是一种以曲词为主,但有说白、有故事、有人物动作、可以扮演的戏剧,属于歌剧一类性质。作为一门综合艺术,它把文学、表演、舞蹈、演奏、歌唱融为一体,以一种雅俗共赏的形式,开辟了我国戏曲的黄金时代。代表作家和作品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等。他们的剧作反映当时的社会生活,富有现实主义精神。元杂剧的兴盛标志着中国叙事文学在中国文坛上占主流地位的开始,后来就出现了大量的小说。

二、中国古代散文

在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古典散文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古代的散文是指一切和韵文、骈文相区别、相对应、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我国古代散文,开始于先秦,发展于两汉、魏晋,到唐宋达到历史高峰。

1.先秦散文

先秦散文指秦朝统一中国以前的古典散文,包括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历史散文主要由

各国史官积累的大量档案资料整理加工而成,记载了各国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事件以及统治者和策士的言论,重在叙事,代表作品有《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其中,《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相传是与孔子同时代的鲁国人左丘明所撰。《左传》的内容极为丰富,它不仅记载了春秋列国的政治、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及有关言论,还记载了天道、鬼神、灾祥、卜筮、占梦之事。《左传》具有极高的叙事艺术:叙事富故事性、戏剧性,善于描写复杂的战争事件,善于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表现人物性格。《左传》作为一部文学性很高的历史散文著作,是历史著作写法的辉煌典范,对文学的影响以其叙事的生动精练、富有文采成为后来的散文家、小说家的楷模。《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行的书。它擅长写人、叙事,人物形象生动,富于个性化,文辞明白流畅,分析形势、利害往往细致准确;文风铺张扬厉,气势纵横;善于通过巧妙生动的譬喻和丰富的寓言故事增强语言的说服力。先秦历史散文的叙事传统和语言艺术对后世史传文学、散文和小说创作都有很深的影响。

诸子散文又叫哲理散文,以说理、论辩为特征,主要记述儒、道、墨、法等各个学派代表人物的言论。代表作品有早期的《论语》、《墨子》,中后期的《孟子》、《庄子》、《苟子》、《韩非子》等。《论语》是语录体散文,主要记录孔子言行及孔门弟子与时人言行,行文自然明快,说理简洁深刻,表达上吸收了大量口语虚词,因而在表现人物情绪、气质与个性方面,发挥了更大效能。《孟子》的文章长于辩论,气势充沛、笔力雄健、词锋犀利、文采华赡,具有很强的说服力与巨大的感染力。《庄子》散文风格独特,其艺术成就在诸子散文中首屈一指:想象丰富,文思奇幻,文笔洒脱,言辞富丽,句法多变,气势磅礴,仪态万方,充满浪漫情调。《荀子》散文多长篇大论,且气势恢弘,析理透彻,逻辑严密,长于比喻,文笔遒劲。《韩非子》散文直言不讳,斩截凌厉,大量运用历史典故和寓言故事说明自己的观点或讽喻某种事物。这些都对后世的散文创作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2.汉赋和汉代史传散文

汉代的散文,最有特色的是汉赋和史传散文。

汉赋是一种介于诗与散文之间,以铺张扬厉为主要特色的特殊文体。其本质是通过精心安排美丽的文字、对称的句式、严格的结构,表现社会和自然的种种奇特事物和绚丽景象,刺激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代表作品有贾谊的《吊屈原赋》、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的《子虚》、《上林》等。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样式,汉赋的文辞汪洋恣肆,铺陈意象灿烂,对于骈文、七言诗的产生起着直接的作用。

史传散文以司马迁的《史记》为代表。作为一部伟大的历史著作和文学著作,《史记》不仅以难能可贵的实录精神,记载了自黄帝至汉武帝时代长达3000余年的历史,而且语言艺术造诣精深,炉火纯青,有极强的表现力。同时,《史记》写人,重在刻画人物个性和心理,它通过选取代表性的事件,巧妙运用典型化的细节、个性化的语言等塑造人物的方法,给我们展示了一幅幅生动的人物形象图。《史记》树立了纪传体史书和史传散文的光辉典范,被鲁迅先生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3.唐宋散文

唐宋两代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唐时期,在韩愈、柳宗元的倡导下,形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古文运动,提倡先秦两汉散文的传统,反对在文章中使用华丽的辞藻,提出语言应该流利生动,明了易懂;反对言之无物,提出“文以载道”,即文章为政治、现实服务。在古文运动的影响下,唐宋时期出现了一批著名的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史称“唐宋八大家”。韩愈的散文十分重视艺术独创性,其说理文如《原道》、《师说》、《进学解》等说理精辟,语言凌厉,感情激愤,气势逼人。其叙事散文如《张中丞传后叙》,叙事生动,议论愤激,爱憎分明,气势充沛,表现出了极高的文学造诣。其抒情文如《祭十二郎文》则一气贯注,满篇皆情,被誉为祭文中的“千年绝调”,是所谓“至情”文字。柳宗元的散文内容丰富、风貌独特。其传记散文如《捕蛇者说》等善于选择典型人物与事件,作精心的描写与刻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其寓言体散文如《三戒》(包括三篇寓言)等善于把握事物特征,构思精巧,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形象生动,寓意深刻奇警,风格严峻凌厉。其山水游记如“永州八记”清新自然,具有丰厚的内蕴和永恒的艺术生命力。欧阳修的散文文体多样,有议论文如《朋党论》,有墓表、碑志、书序如《泷冈阡表》,有抒情写景文如《醉翁亭记》、《秋声赋》等,他的各体文章都有名篇传世。总的来看,欧阳修的散文条理畅达,摇曳生姿,曲折委婉,从容不迫,实现了散文的形象感和抒情化的有机结合。他拓宽了散文创作领域,推进了文学散文创作的历史进程。其散文创作不仅对同时代的散文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对元、明、清直至近现代散文家产生了巨大影响。

三、中国古代民间文学

民间文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是文学的源头。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千百万年前的原始社会。

1.神话

神话是远古人类创造的关于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具有高度幻想性的故事,是人类祖先留给人们的重要文化遗产,是民间文学宝库中一宗重大的财富。。

神话作为一种具有相当特点的意识形态,在思想和艺术方面都有鲜明的特色。

第一,神话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是原始人类世界观的自然表露。人们通过神话解释万物,总结经验,传授历史,组织劳动,表达愿望,鼓舞斗志,辨美丑是非,表彰英雄能手,颂扬祖先和神灵。如《女娲造人》的神话中,就表现了原始人类对自身来源的认识:人是由女性创造出来的。《羿射九日》神话中,反映了人们对于干旱原因的认识:认为干旱是由“十日并出,,造成的。《夸父逐日》中,夸父是一个形体高大的巨人,他追赶太阳,道渴而死,临死前把手杖抛在荒野之中,长出了广阔的桃林,以此表现了人类不屈的意志。《精卫填海》中,炎帝的小女儿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化为小鸟精卫,天天衔着木石去填广阔无边的东海,通过大小、强弱的鲜明对照,表现了一种感人的精诚和毅力。第二,神话的内容,有相当一部分是对远古时代人类生活的反映。当然,这种反映并不是历史地反映,而是一种通过幻想进行的艺术反映。如《黄帝与蚩尤之战》的神话就是历史事实(原始社会晚期,部落之间为了争夺生活资料而发生武力搏斗)在幻想中的反映。《刑天舞干戚》的神话描述了一个与统治势力抗争的形象。刑天与天帝争神座,被砍了头。但他仍然“以脐为口,以乳为目”,一手拿着盾,一手拿着斧,不停地挥舞,死也不肯屈服。这里的天帝显然是地上统治势力的模拟形象。这里,神话及时传达出了被统治者反抗暴力统治的信息。第三,神话中的人物形象都是神或半人半神。在原始人看来,各种自然现象是神奇而不可知的,他们以为其背后一定有个巨大的超人的力在支配着,他们把这种想象中的力,称之为神。所以就有了风神、雨神、马神、蛇神等。而这些神的形象,又一定会和人长得相像,所以有不少神话中神的形象都是人的头与动植物的躯体合在一起的形象。第四,神话是民间文学中最富于幻想的形式。没有幻想就没有神话,而这种幻想又都是由现实生活引起,由现实提供材料的。

神话对后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神话的英雄主义鼓舞人们积极变革现实,树立改造世界的信心。它新奇的幻想、热情的夸张,极大地启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它的情节、题材往往成为后代文学创作的“土壤”。同时,神话中表现出的惩恶扬善、公而忘私、英勇不屈、追求光明的精神,对今天弘扬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神话随着人类童年的消失而不再产生,但历史也已证明:神化具有不朽的魅力和无穷的生命力。

2.民间歌谣

民间歌谣是劳动人民集体的口头诗歌创作,属于民间文学中可以歌唱和吟诵的韵文部分。民间歌谣包括民歌和民谣两部分,就所反映的生活内容看,歌和谣没有大的区别,不同的是:民歌受到音乐的制约,有比较稳定的曲式结构,所以歌词也有与之相适应的章法和格局;民谣大都没有固定的曲调,唱法自由近于朗诵,所以谣词多为较短的一段体,在章句格式的要求上不像民歌那么严格。我国古代歌谣远在两三千年前即已产生,但由于不受统治阶级的重视,许许多多的民歌随时间的流逝、社会的变迁而自生自灭、湮没不传,只是在个别时期统治者主要是为了娱乐的目的而搜集民歌俗曲,才使得少量的民歌俗曲得以记录保存下来。

第一,汉代乐府民歌和汉代民谣.

“乐府”原是汉武帝时设置的音乐机关,是专门给诗配舞、曲,采集民间歌谣的组织。后人就把乐府里收集的诗歌称为“乐府诗”、“汉乐府”或乐府民歌。汉代乐府民歌流传下来的虽只有40多篇,但它们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广阔的社会现实生活和人民的爱憎感情。有的表现了剥削者的残酷、强暴和人民对阶级剥削、压迫的控诉与反抗,如《妇病行》所反映的便是在残酷的剥削下父子不能相保的悲剧。有的反映战争与徭役的劳苦、惨相,离乡背井的哀怨,如《战城南》、《十五从军行》、《古歌》、《悲歌》、《饮马长城窟行》等,揭示了兵役制度的黑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灾难,表现了人民的怨愤之情。有的反映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对妇女的压迫,如《上山采蘼芜》、《白头吟》,表现了女子被弃和追求理想爱情而不得的悲诉与抗议。有的讽刺统治者卖官的政治丑剧和权门豪宅的荒淫生活,如《长安有狭邪行》讽刺了卖官鬻爵的现象。汉乐府民歌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陌上桑》、《孑L雀东南飞》、《孤儿行》、《十五从军征》等。

汉乐府民歌,不仅具有广泛、深刻的思想内容,也具有独特的艺术特色。汉乐府民歌最大、最基本的艺术特色是它的叙事性。这一特色是由它的“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内容决定的。在《诗经》中虽然有一些具有叙事成分的作品,但还缺乏完整的人物和情节,缺乏对一个中心事件的集中描绘,而在汉乐府民歌中则已出现了有一定性格的人物形象和比较完整的情节,诗的故事性、戏剧性比《诗经》中那些作品都大大加强了。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性具体表现在:通过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既有罗敷和使君的对话,又有老年、少年见罗敷时不同神态的描写,人物形象生动、具体;语言朴素自然而带感情。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又饱含感情;形式自由多样。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以杂言为主,并逐渐趋向五言;浪漫主义的色彩。汉乐府民歌多是现实主义的精确描绘,但也有一些作品具有不同程度的浪漫主义色彩。如《上邪》中那种如山洪暴发似的激情和高度的夸张,便是浪漫主义的表现。《孔雀东南飞》,从精神到表现手法都具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因素。

汉乐府民歌是继《诗经》、《楚辞》之后,我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又一重要阶段,其“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贯穿在从建安到唐代的诗歌史上;其诗歌形式为五言诗的产生和兴起开了先河;其艺术手法特别是叙事诗的写作技巧成为后世一切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人的学习榜样。

汉代除乐府民歌外,还有不少未经当时乐府采集而不曾入乐的徒歌和谣谚。这些谣谚,是当时社会现实最尖锐、最直接、最迅速的反映,都有的放矢,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鲜明的时代性。在这些谣谚中,有的讽刺统治阶级的荒淫奢侈,如《天下为卫子夫歌》;有的抨击当时政治的腐败,如《顺帝末京都童谣》;有的控诉官吏的贪污勒索,如《刺巴郡守歌》;有的揭露战争的破坏生产和兵役的不均平,如《小麦童谣》。

民间谣谚不仅内容丰富,而且自具艺术特点。虽形式比较简单,语言也较少加工,但短小精悍,往往一针见血,具有匕首投枪的作用。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的直叙其事,有的使用比喻或隐语,有的老辣,有的又很幽默。它对后代文人诗也有一定影响。

第二。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乐府民歌是继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我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它不仅反映了新的社会现实,而且创造了新的艺术形式。南朝民歌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的叙事长诗《木兰诗》为这一时期的民歌生色不少,《木兰诗》尤为卓绝千古。

南朝乐府民歌共约500首,其内容几乎全是情歌,而且这些情歌十之八九出自女子之口,

且有不少为妓女婢妾所作,而其中某些情歌还含有较浓厚的色情成分和脂粉气。因此,我们对南朝乐府民歌的看法要有区分,有鉴别,既不能把它和来自广大农村的汉乐府民歌等量齐观,也不能认为这就是南朝民歌的全部,更不能把一些色情作品或文人窜人的拟作者看成是真正的民歌。

南朝民歌在内容上尽管有较大局限,但就其主体来说,它基本上还是现实主义的。因为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某些方面的现实,并在一定程度上表达了那时以市民阶层为主的社会底层人们的爱情、理想与追求。在艺术形式方面,南朝民歌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和周、汉代民歌不同。其次是语言的清新自然。第三是双关语的广泛运用。巧妙的双关语增加了语言的活泼与委婉,也显示了民歌作者的丰富想象。民歌在艺术上的创造,对文学的影响很大,如鲁迅所说:“如子夜歌之流,会给旧文学以新力量。”

北朝乐府民歌共约60多首,大部分是当时北方民族在马上演奏的军乐歌词,由北方各族人民共同创造。北朝民歌虽然数量上远不及南朝民歌多,但内容却丰富得多。北朝民歌相当全面、丰富地反映了北朝200多年间的社会状况和时代特征,战斗性也较强。有反映战争的,如《企喻歌》不仅反映了人民所受的战争灾难,而且也表现出了广大人民的反战情绪。有反映人民疾苦的,如《紫骝马歌》,风吹叶落,一去数千里,写出了被俘远徙的人民的苦况。有反映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的,如《折杨柳歌》,就是一首北国健儿的赞歌,它赞美健儿,赞美快马,赞美健儿与快马的完美结合,这充分表现了北方各族人民剽悍的个性、尚武的精神。有反映爱情生活的,如《地驱兵歌》、《捉搦歌》。由于北方各民族性格和习俗的差异,同时又不曾或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因此,北朝的情歌有它自己的特色:心直口快,有啥说啥,毫不遮掩,毫不扭捏。还有反映北方民族的游牧生活和北国风光的,如《敕勒歌》,以粗犷的线条描绘大草原辽阔壮美的山水风光:并反映了北方民族的生活面貌和精神面貌。

北朝民歌不仅内容丰富,在艺术上也有其独创性。其语言质朴无华,表情爽直坦率,风格豪放刚健,是名副其实的悲壮激越的军乐、战歌。体裁方面,北朝民歌虽亦以五言四句为主,但同时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七绝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这也是南朝民歌所不及的。

南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显著。它继承了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精神,北朝民歌,尤其突出。在浮靡风泛滥的南北朝时期,这种刚健清新的民歌无疑是一种新力量、新血液。在诗的体裁方面,南北朝民歌开辟了一条抒情小诗的新道路,这就是五、七言绝句体。这对唐代诗歌的发展起到了示范性的推动作用;在表现手法方面,南北朝民歌对唐代诗人也有许多启发。如杜甫《草堂》诗中的排句就有对《木兰诗》的借鉴,此外,口语、双关语的运用对后代诗人也是很好的借鉴。

四、中国古代小说

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散文和诗歌属于正统,而小说和戏曲则是旁门邪道。这是中国古典小说起源较早(最早起源于上古时代的神话传说),但发展缓慢的原因。汉魏六朝的志怪小说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开端,后来经历了唐宋传奇小说、宋元话本小说,直到明清时代,中国古典小说才迅速发展起来,并出现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并产生了令世人瞩目的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从而确立了小说的历史地位。

1.《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是中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小说,是罗贯中在史书《三国志》和民间传说的基础上进行再创造的产品,120回。它通过曹魏和蜀汉、孙吴集团的斗争写三国兴亡史。该书构思严谨,情节曲折,人物形象栩栩如生。全书出现的人物超过400个,主要人物如诸葛亮、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均刻画得个性鲜明,像刘备的仁义、忠厚,诸葛亮的智慧、赤忱,关羽的神勇、忠义,曹操的残忍、多疑,杨修的恃才放旷,早已定格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典型性格。《三国演义》还善于描写各种战争,作者总是以人物为中心,写出战争的各个方面,双方的战略、战术,力量的对比,地位的转化,使大小战役各具特色,千变万化,并善于揭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三国演义》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雅俗共赏,具有简洁、明快而又生动的特色。

《三国演义》在宋元讲史的基础上,大大迈开一步,它标志着历史小说的辉煌成就,从此以后,历史小说开始大量兴起。

2.《水浒传》

《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一样,也是世代累积型作品,由北宋宋江起义的史实,到南宋的民间和戏曲传说,最后由文人加工而成书面作品。作者有所争论,但一般不出施耐庵或罗贯中或二人合作。《水浒传》以阔大的农民起义为场景,通过一个个相对独立而又环环相扣的故事,生动地描绘了以宋江为首的一批传奇英雄“全仗忠义”、“替天行道”的壮举,突出了“官逼民反”的进步主题。《水浒传》继承并发展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优秀传统,而且把二者结合起来。其艺术成就最突出地表现在英雄人物的塑造上:作者善于通过把人物置身于真实的历史环境中,扣紧人物的身份、经历和遭遇来刻画他们的性格;善于通过对比和富有特征的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个性。书中的英雄人物,不仅植根于现实的土壤之中,而且又是被高度理想化了的。《水浒传》的语言明快、洗练、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水浒传》不仅为后来文学提供了大量而丰富的素材,而且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特别是英雄人物的塑造方面,给予后人很好的启示。’

3.《西游记》

吴承恩的《西游记》是根据大唐僧人玄奘去天竺求取真经的历史事件加以改造的神魔小

说。该书以浪漫主义手法,成功地刻画了不同角色的鲜明个性。孙悟空幽默、乐观、英勇顽强、善识真伪,具有强烈的反抗精神,体现了人民的聪明智慧与乐观情绪及战胜自然、战胜邪恶的愿望;猪八戒贪吃、好色、爱财却又憨直笨拙,是一个身受人们喜爱的喜剧形象,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除此,唐僧的怯懦和沙僧的沉默温厚都得到了很好的表现。全书充满了神奇瑰丽的幻想,在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里,寄寓着对现实社会黑暗、腐朽的控诉。

4.《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最杰出的长篇小说,代表了我国古典小说的最高成就。作者曹雪芹在这部巨著中,通过对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盛衰过程的描写,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中心,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由盛转衰的必然性。《红楼梦》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写人物的类型化的方法,塑造出了众多有血有肉的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红楼梦》还打破了中国古典小说情节描写的传奇写法,细腻、逼真地描写日常生活,而这些日常生活又是经过作者精心提炼的,富有典型性和倾向性。《红楼梦》的语言简洁而纯净,准确而传神,朴素而多彩,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红楼梦》杰出的现实主义创作成就,给后代作家提供了丰富的艺术经验,对我国的现代文学,也有明显的影响。历来以《红楼梦》题材创作的诗、词、戏曲、小说、电影、电视更是不胜枚举。《红楼梦》不仅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一颗无比瑰丽的珠宝,在世界文化宝库中也熠熠生辉。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并吸引许多学者终生研究,这在我国文学史上是罕有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