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爱上黄梅天的大漆艺人

 苏迷 2015-07-03
爱上黄梅天的大漆艺人

 











已投身漆器事业30余年的林怡,技艺、经验自是不必多说,令人感动的是她那颗热忱的心。


十多年来林怡所在的“葆怡堂”奉行“精明古今之髹法”,制作漆画数百幅,受到国内外艺术界高度评价。


林怡正在为一件乐器上色,搅拌漆料,随后描漆,干至九分时,再沾松节油将赘余部分擦去……她需要抓住黄梅天的这段黄金时间,以完成那批工序复杂的作品。

林怡拿起放在阴房中的一件器物,对着平面轻轻地哈了一口气,她说,这口气可以告诉她漆器是否已经干透。

  □大沐文/图

  梅子黄时雨,听来格外诗意,而身处江南,对黄梅天最恰当的概括便是“湿意”。丝雨绵绵,雾霭重重,周围的一切都像大姑娘一般可以掐出水来。此时春色芳菲已尽,迎来的是“大珠小珠落玉盘”。这般阴晴不定的天气,总让人忍不住偷闲一回,啜一口热饮,打个小盹,慵懒地度过一个午后,或者一整天。
  然而并不是所有人都恼这样的天气,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有偷闲的机会。走进葆怡堂文化艺术传播工作室,此时,林怡正在为一件乐器上色,搅拌漆料,随后描漆,干至九分时,再沾松节油将赘余部分擦去……她需要抓住黄梅天的这段黄金时间,以完成那批工序复杂的作品。
  漆器是一门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其文化序列深植于远古时代,《盐铁论·散不足》篇中记载:一杯用百人之力,一屏风就万人之功,一文杯得铜杯十,今富足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足见其工艺难度极高,价值不凡。她从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代一路走到今天,从未间断,以其特有的生命力,薪火相
  传,积累繁盛。
  你若见过漆器,一定无法忘记它们色泽语言——浓郁肃穆的墨色衬托着燃烧的朱漆,只一眼就烙进脑海。不同于宋瓷的温润单纯,汉玉的浑然一体,金银器的交相辉映,漆器工艺者大胆地取用这世界上最为饱和,最为鲜明的两种色彩,任它们在一起肆意撞击,创造出突破性的配色。表面散发着幽光,是柔绵的素心。
  而漆器与黄梅天的契合点便是其独特的“涂料”——大漆。大漆又名天然漆、生漆、土漆、国漆,为一种天然树脂涂料,在涂饰化工、轻工、发电厂防腐蚀特定耐高温工程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大漆的适宜催干条件为温度40摄氏度、相对湿度80%,这使其与江南黄梅天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若无天时,林怡便开辟一间阴房,为漆器干透创造条件。整个空间以沙子打底,再铺上一层空心砖,在她看来,这样的组合饱水性最佳。避开钢筋水泥,空间与大地接壤,瞬间有了地气,信息都通过砖头渗透过来。常年与大漆相依相守的林怡对于温度与湿度格外敏感,事实证明,离地10-20厘米的湿度是最匀称的,也是她最想要的。阴房内放置了监测温度与湿度的表盘,房间的气流不同、位置不同,湿度就有差异,湿度大的干得快。如
  此,她便可根据数据,合理安排,提高效率。
  林怡拿起放在阴房中的一件器物,对着平面轻轻地哈了一口气,她说,这口气可以告诉她漆器是否已经干透。仔细观察水汽收缩的速度,若迅速消失,则几近成功,若滞留不散,则仍须待些时日。已投身漆器事业30余年的林怡,技艺、经验自是不必多说,令人感动的是她那颗热忱的心。
  作为苏州漆器制作技艺的非遗传人,林怡认为苏州漆器在清康、雍、乾时期进入发展的黄金时代。“吴下髹工巧莫比,仿伪或比旧为过。脱胎那用木和锡,成器奚劳琢与磨。”清代乾隆皇帝赞美苏州脱胎漆器的诗也印证了这一点。十多年来林怡所在的“葆怡堂”奉行“精明古今之髹法”,制作漆画数百幅,受到国内外艺术界高度评价。新近创作的漆画《百子图》里,情态各异、造型独特的小人儿天真烂漫,勾起无限童心。朱漆为底,欢快洋气,描以金边,华丽精美。在创作过程中,她尽量体现出苏州漆艺的“巧”字。
  林怡的内在想象和创造力正源源不断地释放能量,因此才能怀着饱满的热情,向周围的世界滔滔不绝地讲述她的漆器物语。在器物上的体现,便是独具匠心的形象,仿佛在给我们讲述一个个神奇的传说。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