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割树开始,用3分钟说明白“漆器”那些事!

 自华居 2023-04-12 发布于广东

*本文为「大肉庄」原创内容




图片

明 朱漆菊瓣盘-“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漆器的味道是不是很刺鼻?

用漆器吃饭会中毒吗?

这些问题听起来很好笑,不过漆器确实给人一种“看起来就那么回事儿,但是又说不清到底是怎么回事儿”的感觉。

借着这次肉庄北京分舵“髹饰神工”中国古代漆器特展,旺仔从原料采集、制作工艺和器物保护三个层面,来给您盘一盘“漆器那些事儿”。

本期内容通俗易懂,欢迎转发点赞,让更多的朋友了解“漆器”这一中国传统艺术。

图片

大肉庄“髹饰神工-中国古代漆器特展”部分展品

01

百里千刀一两漆-原料篇

要说漆器,首先要介绍它的原材料。

“漆”指的是漆树树液,由“漆工”到树林中采集,用特定的镰形刀片划开树皮,树液会慢慢流出来。

再在下方的树干中横插一个贝壳(或树叶)做盛盘,漆液就顺着刀口流下来,一滴一滴流进盛盘里。这就是“生漆”。

图片

“生漆”的产量极为稀少,一棵成年漆树一年的产量只有约250g,平均到一天都不到1g。

漆工们需要从清晨开始,在一天内不断地换树、砍树、接取,才能保证采量,这也是所谓“百里千刀一两漆”这句话的由来。

图片

身穿防护服的“漆工”(漆本身含有“漆酚”会致敏)

刚采下来的生漆呈乳白色,是天然无毒的液体,遇空气会氧化变成褐色,放久了甚至会在表面凝固成一层“漆皮”。所以要赶紧用塑料膜封好,拿到加工点进行熬制 。

图片

刚采集好的桶装生漆,边沿处已经氧化变黑

熬制生漆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高温搅拌蒸发掉里面的水分,使生漆快速氧化成棕红色的“熟漆”,再通过过滤去除掉里面比如树皮等杂质。

滤好的“熟漆”呈红褐色,油亮油亮的,像我们日常炒菜用的菜籽油。到这一步,漆的准备就大功告成了。

02

形器不存,方存海纳-工艺篇

漆的附着性极佳,可以和陶、木、金属、皮革等各种不同材料的胎体结合在一起,是很好的修缮材料,瓷器中的金缮工艺就是用漆作为主要粘合剂。因为漆有“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特点,因此又被称为“大漆”。

图片

做漆器要用到的工具,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做漆器的第一步就是把大漆和砖墙瓦灰拌在一起,均匀地刷涂在胎体表面。这一步叫“批灰”,家里做过硬装的应该都知道,跟“刮大白”一个道理。

图片

批灰阶段,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到把器表面刮得整整齐齐之后,接下来就是非常重点的“裱布”环节。

裱布就是用苎麻制成的“夏布”贴合在胎体上,再刷上大漆,将四周铺平到严丝合缝。

图片

裱布阶段,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图片

器物裱布后的状态

不过,您是否会觉得这一步工序多此一举?都有那么厚的泥漆加固了,再铺上这薄薄的一层布有什么意义?

其实,这一波属实是把“以柔克刚”玩明白了。

“夏布”质地紧实,延展性极佳。依靠漆的粘性,可以牢牢地绑住胎体,有效避免由于胎体变形而导致的漆层开裂,能更长久地保护器物。而未裱布的器物,往往会在保存中产生严重的变形。

图片

宋 素髹黑漆钵标本,从断面可以看到木胎和批灰痕迹

图片

缺少裱布环节,变形程度严重

在刷漆的过程中,人们发现,随着漆层的不断加厚,干透的漆面质地较软,只要达到一定厚度,甚至还可以在表面进行雕刻和打磨。

根据这一特点,一场对漆艺的创意美学就此拉开,诞生了很多极富美感的漆器设计。其中又以“剔犀、剔红、螺钿、犀皮”四类最为典型。

图片

剔犀的做法,是先用毛刷在胎体上有规律地交替涂抹黑色和红色两种色漆。而且如果上一层漆面没有彻底干透,是绝对不可以刷下一层漆的。

一般颜色的比例是每涂40层黑漆后,再上10层红漆,就这样交替反复四次,也就是大概200层以后,漆层就做好了。

图片

匠人在剔刻漆表面,露出里面的红黑交错

等最后一层漆干透了之后,再用剔刀在漆面上雕刻出各式图案,刀口断面就会露出黑、红两种色漆,如“巧克力千层蛋糕”一样堆叠的状态,再用面粉进行抛光打磨,就会得到一件成品“剔犀”了。

图片

“髹饰神工”展览剔犀展品

剔刻后的漆层肌理与犀牛角横断面肌理效果极为相似,因此得名“剔犀”。“乌间朱线”间透着一股浓烈又神秘的宗教气息。

图片

元 剔犀盖盒-“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图片

剔红,其实属于“雕漆”的一种。

“雕漆”是在胎体上髹多道色漆,少则数十道,多则二三百道。当色漆形成一定厚度后,在漆层上雕刻出图案。

图片

刻刀在红漆表面雕刻“松树”

图片

明永乐 剔红花卉纹圆盒-故宫博物院藏

在明代漆工黄成所著《髹饰录》将此技法归为“雕镂第十”,“雕刻为隐现,阴中有阳者,列在于此。”

明代雕漆根据不同漆色,分为剔红、剔黄、剔黑、剔彩等种类,其中剔红漆器为最主要类型。

图片

清 剔红丰收图纹盘-“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图片

清乾隆 剔红三多纹盖盒-“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剔红,经常用作婚嫁场合。除了本身的工艺精良之外,更是体现了中国人对“红色”发自基因的极尽宠爱。

刻刀的一铲一挑造就了器物的繁复精彩、雍容华贵,不管是制漆时的刀锋起落间,还是使用时的浓情蜜意里,都是如诗的中式美学。

图片

清乾隆 剔红人物故事纹大盖盒-“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图片

螺钿,是镶嵌工艺。

《髹饰录》中对螺钿的解说“螺钿,一名甸嵌,一名陷蚌,一名坎螺,即螺填也”(谐音梗出现)。反正都是跟贝类相关的叫法。

图片

元嵌螺钿花鸟纹方盘-“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螺钿的叫法虽多,但是做法却是一致的。

将螺、蚌、鲍鱼的外壳打磨到极薄(一说沸水煮制分离,一层一层的钙状壳脱离取下),按图样大小镶嵌在漆器的表面,再在上面刷几层薄漆堆平表面。

图片

宁波工匠用钢丝锯切割螺片边缘

最后,用极细的砂纸摩擦将画片“磨显”,就得到一块既平整又精美的螺钿漆器。

“螺钿”的美除了在于贝类天然自带五彩斑斓的蛤蜊光之外,更是将人物与漆黑的背景分离,有一种跳脱和灵动的感觉。

图片

明嵌螺钿人物故事纹黑漆长盘-“髹饰神工”展览展品

图片

犀皮漆,有点考验您的理解能力和我的表达能力。这个工艺,其实就是玩的一个高度差,跟初中地理中的“等高线地图”是一回事儿。

在等高线地图中,越内圈代表海拔越高,最核心的位置,就是这块地图中的制高点。

图片

等高线地图

图片

犀皮漆表面

同理,换到在漆面上也是如此。先用加入蛋清(增加粘稠度)的漆液点在胎表,形成一处处凸起,行话叫“打埝”,意思就是拉出一条小泥块。

图片

打埝阶段-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这些埝线干透之后,再一层一层的上漆,把下面这些不平整的地方都盖上;漆的颜色没有固定的要求,为了保证最后成品的视觉效果,通常都会使用红、绿、黄等颜色交替。

图片

髹漆阶段-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等到胎表全干后,就可以开始进行打磨了,然后磨着磨着,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

随着漆层因为打磨变的越来越薄,底部的“埝头”开始露出来,并且漆层以埝为中心开始一层层扩散开来,整件器物瞬间变得流光溢彩。

图片
图片

打磨及成品阶段-视频来源《了不起的匠人》

犀皮漆正是利用漆层起皱和点纹高低起伏的变化,在光滑平整的表面也能做出波纹,就像春日的湖面,在微风吹拂下荡起阵阵涟漪,令人称奇。

图片

松石绿金彩犀皮表面

图片

朋友圈借图-杭州西湖水面

03

物以“漆”为贵-保护篇

漆是柔软的,可以完美附着在其它物质表面。人们用如胶似漆,来形容一段蜜里调油、亲密无间的关系;

漆是坚硬的,时间赋予它盔甲,让它有“脱胎”换骨,成为只做自己的权利。

图片

朱漆瓜棱碗,河姆渡遗址出土,迄今为止最早的漆器。

形器不存,方存海纳。

漆器是一种特殊的藏品。用手去触摸,能够感受到它的温度。从距今7000年前在河姆渡文化中发现朱漆瓜棱碗到如今漆艺百花争鸣,中国传统漆艺正在被其他国家学习、效仿、保护和创新,并享誉世界。

这是值得高兴的事,但也提醒着我们,漆器与其他类别的收藏一样,同样有重要的文化和艺术价值,是中国传统工匠精神的缩影。

图片

漆器的魅力远不止此,如果您也想来了解漆器,欢迎来肉庄北京空间,一起上手感受千百年前的温度,和圈内大佬来一场偶遇吧!

END



P.S.
本次展览另有配套电子图录,包含全部36件展品的来源出处详细解读,以及各种角度的高清底图场景美图等等。

一册图录,就是一本学习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