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面对医闹 看看美国的安保是怎样做的?

 渐近故乡时 2015-07-03

最近一次次的医暴不断挑战医护人员的极限。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暴力伤医事件,仅仅因为患者住院床位紧张,当班医生耐心检查并好言抚慰却没有换来患方家属的理解,反而被报以拳头和恶语相加。网传的伤医视频中患者家属自由出入整个急诊区,横冲直撞,打人、砸电脑。而该院同事爆出:呼叫保安后,十多分钟才到达现场,并且在现场并没有果断出手制止暴力行为。防爆警械也没有使用,而任由患方家属的暴力举动在急诊区上演。


我们不禁要问:医护人员安全的工作环境究竟在哪里?


美国急诊室的安保是怎么做的?


今晚我和远在美国做急诊的同事 Edward Linux 聊起此事,他听了之后感到很震惊,也许他离开太久了,对国内最近愈演愈烈的医暴并不太清楚。当他听说患者家属进入急诊区可以四处追打医生而无人制止的时候,问了一句话:「病人家属怎么可以随便进入急诊区」,这似乎提醒了我。我要他讲一下美国急诊室的安保设置情况。


其实在大洋彼岸的美国,伤害医务人员的暴力事件也时有发生,但是医院管理者会对员工进行相关培训以识别预防那些潜在的伤害发生。根据 Edward Lin 的讲述,我在此初步整理如下:


美国认定的急诊室暴力是指那些来源于急诊室的嘈杂环境和不安氛围而衍生的对医院雇员的潜在犯罪、武器以及爆力攻击。除此之外,急诊病人也会参与其中。


美国的医院管理者也在积极地寻找可能的解决办法,因为医学是一门不完善的实验科学,关于医院的安保内容也是在不断地完善中,经过了这么多年的实践,基本上形成了一套相对标准的流程。


首先对在医院急诊科系工作的所有人员都给予良好的培训。


培训效果应该达到以下标准:


1. 训练有素的员工能够识别并且迅速向其他员工告知那些潜在的暴力风险情况和具有暴力倾向的病人。


2. 对潜在的暴力风险和可疑人员的行为能保持警觉且及时报告。


3. 能够提供的有效干预措施包括:语言帮助、社工帮助、身体健康帮助和药物干预等措施。


具有严重的愤怒倾向或暴力攻击的预警信号包括:


1. 病人走来走去和(或)坐立不安


2. 拳头紧握


3. 在与其他人员交流时说话声音越来越大


4. 过度的坚持个人的理由


5. 威胁恐吓急诊科工作人员或就诊的人员


6. 对他人进行诅咒


一旦出现了袭医暴力情况,医院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


1. 有足够的员工编制,每班都有足够的医师可以临时顶替。


2. 给予遭受过医疗暴力伤害的医务雇员心理咨询和帮助。


3. 合理使用能提供合适安全保障的机械装置,如:


在隐蔽处安置紧急呼叫按钮,如急诊室、员工身上和登记区等处,可在应急情况下提供救助。这些按钮直通医院安保处甚至可以直通当地警局。


4. 在平时要做好预先防范措施,如:


调高监视器亮度和监控角度以保障监控信息完整,平时急诊科采取双人结伴活动,必要时可以互相支援。


采取措施限制进入急诊区或医护人员私人区的人员,通过刷门禁卡,急诊室出口为单向通道,外人无法进入,急诊入口安装金属探测器(以避免攻击性利器或枪支被带入急诊室)。


5. 对于那些已经被确认为具有攻击性的病人提供一间安全室。该房间要安装视频摄像机监控和直视监控,可通过窗户观察病人情况(估计要单向玻璃)


而留置病人的房间房门可以上锁,房内的病床具有约束带,用以将病人固定在床上,房内的家具都要固定在地板上,以免被病人掷向医院雇员。


我国急诊室安保又是怎么样的?


我们交谈的同时,我不断将以上每一条和我所工作过的国内医院急诊科比较。长春,辽宁,北京,上海,苏州,杭州,厦门,南昌,成都和重庆各地的三甲,二甲,公立和私立医院无数家,从国内号称顶级的医院到乡镇二级医院,医护人员几乎没有不被医闹困扰的情况。而国内这些医院也从来不曾具有面对医闹和暴力袭医明确可行的操作规程。


国内的急诊科基本是敞开式的急诊,而院方管理者似乎也热衷于搞豪华大楼,急诊大空间完全敞开式、各学科专业集中式应诊,美其名曰为一站式服务方便患者。而关于急诊安保措施的细节却很少顾及,安保控制暴力袭医的能力不足。


一旦医闹出现时,他们就可以横冲直撞没有任何限制,这对没有任何防范意识的医护人员就可以造成最大可能的人身伤害!就如昆明某医院的护士在众多保安人员面前被恶徒连续的砍伤,而那么多在场的保安却只敢拿着钢叉控制着暴徒的身体却不敢冲上去及时夺刀终止暴力。


我们缺少的医学精神


当我们的谈话接近尾声时,我脑子里突然浮现出昨天下午为曾经的同事 Dr.Scheller 离开成都回国而开的 Party 上,Dr.Scheller 脸上充满阳光的笑意。


之前我也在成都和他聊过中国的医患冲突,众多的医护人员成为了被伤害的对象,当时他一脸凝重,那难过的表情让我感受到了西医的人文本质是:关爱。而这似乎就是西医被引进中国近百年后,被我们一点点丢掉的吧?不知道我们花上多长时间才能把医学精神捡回来?


愈演愈烈的暴力袭医提醒着我们,也许中美之间的医学差距越来越大了,但差的不是公立医院的豪华大楼和 VIP 病房,也不是能够发表 SCI 数量众多的专家教授和达芬奇机器人。


也许差的就是医学精神——关爱!


请关爱医护人员,关爱每一位被疾病折磨的患者!


向远在美国德克萨斯州的 Edward Lin 医师致谢,感谢他无私的分享!


向即将回国的 Dr.Scheller 致敬,感谢他在中国期间为那么多病人提供了帮助,为我们带来致力医学的本源所应该秉持的信仰!


本文为作者投稿。


丁香头条新闻爆料和投稿邮箱:chenj@dxy.cn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