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如何快速的步入脉学的神奇之门?(一文读懂)

 啃叶子的蚂蚁 2015-07-04


在未曾诊察脉搏之先,必须保证医者自身无病,并且要把自己的呼吸调整好,确保呼吸均匀、气息稳定,并且心若冰清、心无杂念,方可以诊脉。这个时候,医者犹如对敌之将,操舟之工,心如走珠,形似木鸡,不得多语调笑,妄论工拙;珍玩满前,切勿顾盼;丝竹凑耳,恍若无闻;方显医者之德。然而君子游艺,必须据德依仁,诊脉之法虽然在明朝后期被流为贱技,但是医者并没有苟且图功。所以《内经》有言:“诊无治数之道,从容之葆,坐持寸口,诊不中五脉,百病所起,始以自怨,遗师其咎。”其谆切垂训,无非欲诊者,收摄心体,忙中习定,使彼我之神交,而心手之用应也。如果医者在学术方面源远流长,明智无而歧惑,那么三指之下,便可以知道病者的十有八九。但是求诊之人夥矣,必须纷纭酬应,又加至酷暑严寒,舟舆困顿,则致医者之气息三五不调,在诊脉时也难与病者脉搏的至数准和。若是应病家邀请出诊,在到达病者家里之后,必先休息片刻,以使呼吸调匀,这样才能提高诊脉的精确度。


呼吸调均匀了,然后就开始诊脉。在诊脉之时,必先分男女,再别阴阳。男者,阳也,阳者左行;女者,阴也,阴者右行。于是按照男左女右的顺序来进行把脉诊视。这里我一再强调:在说明脏腑与脉位派对时的左右手,是指病者之手;若诊脉时,左大顺男、右大顺女时的左右手,是指医者之手;这两点切不可朱紫混淆,否则就会有张冠李戴、指鹿为马之嫌。把男左女右的顺序了然记在心里,然后进行按脉察色,以测其病,知道临床表现后,立即进行归纳、分析、作出判断,定为属于某种类型的证,再确定理法方药,这样就会井然有序,而不至于杂乱无章。


一呼一吸,叫作一息。在一息之中脉来四至便为正常,但是也会偶然出现一息五至,这也是正常现象。人在吸入大自然的清新空气和呼出机体内的浑浊之气的时候,往往很难尽畅气机,就出现了一吐为快,一纳为慢,于是产生了长气,这种长气是有节律的,一般为五息两叹,五息两不叹,平均十九息有七叹。,也就是说,脉搏的正常至数为一息四至五至。所以李时珍说:“四至五至,平和之则。”


一呼一息脉搏仅搏动三次,是为不及,这种脉象叫做迟脉(慢的意思),之所以脉来见迟,是因为寒邪侵袭人体,阳气相对减弱的缘故。出现迟脉就说明人的机体已经感受寒邪了。如果一呼一吸脉搏跳动六次,是为太过,这种脉数叫作数脉(快的意思)。之所以脉来见数,是因为热邪侵入人体,阳气相对亢盛的缘故。出现数脉就说明人的机体已经感受热邪了。


感受寒邪越深越重,那么脉搏就会跳得越慢,甚至一息二至,一息一至,两息一至。相反的,感受热邪越深越重,那么脉搏就会跳动得越快,甚至一息七八至,一息九至,一息十至等。为什么会这样呢?秦越人在《难经·十五难》中已经告诉我们了,他说:“脉有损至,何谓也?然,至之脉,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离经,四至曰夺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绝,此至之脉也。何谓损?一呼一至曰离经,二呼一至曰夺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绝,此损之脉也。至脉从下上,损脉从上下也。”其中,至,是指愈热之意;损,是指愈冷之意。这与李时珍所说的“转迟转冷,转数转热”是一样的道理。


既分清了迟、数两脉;还得分辨浮、沉两脉的特点。只有掌握了浮、沉、迟、数这四个主要脉象,从而分析内因或外因的病变才更为全面。关于发病原因,论述较多。如张仲景说:“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宋代陈无择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其中讲了外因六淫与内因七情,及刀伤、虫兽、房室、跌仆等不内外因。本书按照李时珍的说法,重点讨论“外因于天,内因于人。天有阴阳,风雨晦明。人喜怒忧,思悲恐惊”。外因六淫,在天为阴、阳、风、雨、晦、明之兆也。在地为风、寒、暑、湿、燥、火之气也。在人则寒、热、末、腹、惑、心之疾也。《左传·秦医缓和》说:“医和云:‘阴淫寒疾,阳淫热疾,风淫末疾,雨淫腹疾,晦淫惑疾,明淫心疾。’”这里讲的淫,是指淫佚偏胜,久而不复,并不是指男女间不正当的关系或行为。初学者切不可混为一谈。


阴气偏胜,则过于清冷,而阳气不至,寒疾从起,就会发生四肢厥逆,中外寒憟之类的疾病。阳气偏胜,则过于炎燠,而阴气不至,热疾烽起,引发狂谵烦渴,血泄吐衄之类的病变。风气过胜,则过于动摇,而疾生杪末,容易导致肢废毛落,昏冒瘛瘲的折磨。雨气过盛,则过于水湿,而疾生肠腹,也就难免腹满肿胀,肠鸣濡泄的病苦。晦气过胜,则过于昏暗,阳光内郁,而成惑疾,比如说百合病(由于阴血不足而影响神明,时而出现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和感觉等失调的现象,症状表现为:常嘿嘿(默默)不言,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想进饮食,但不能食,有时胃纳甚佳,有时又厌恶饮食,如寒无寒,如热无热,诸药投之不效,唯有百合方能取效,所以叫做百合病。也有由于阴虚生内热而出现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的现象)。狐惑病(由湿热虫毒引起,在病变过程中,可出现发热症状,形如伤寒。临床表现为:沉默欲眠,食欲不振,甚至恶闻饮食气味,虫毒内扰,卧起不妄,目不得闭,面色变幻无常,或红或黑或白。虫毒上蚀咽喉,伤及声门,则声音嘶哑,虫毒下蚀二阴,则二阴溃疡,严重的咽喉、二阴同时溃疡,因虫毒湿热引起,所以叫狐惑)。热中藏燥(多由情志不舒和思虑过多,肝郁化火,伤阴耗液,心脾两虚所致。一般表现为精神失常,无故悲伤欲哭,频作欠伸,神疲乏力等症)。明气过胜,则过于彰露,阳光外散,而成心疾,如恍惚动悸,错妄失神之类的病变。可见外因六淫对人的机体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也难怪环境能够影响到人。从而反映了中医学的整体观念。


内因七情。七情是一个泛指,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这里是指七种致病因素,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喜则气缓,因喜气缓和,营卫通利,而不致病,但若太过,则病作矣。大喜则伤心。因为喜为火所司,过喜则心火受伤,心火受伤则病,喜者不及,常常闷闷不乐,则变生忧愁,也易致病。怒则气上,因怒气逆,甚至呕血及食,所以叫做气上,但如果精神紧张,工作劳累,偶尔小怒,对身体并无害处,因为这样可以排遣心中的烦闷和不惬意之事,使抑郁烟消云散。但暴怒,则往往使肝气横溢,中伤脾胃出现吐逆。如果不怒,也会使人受不了,毕竟我们不是圣人,很难达到“清虚静泰,恬淡虚无,海纳百川,土载万物”的境界。忧则气郁。因忧则抑郁不解,寂寞难耐,致使气无出路,而停滞于人体,从而忧心忡忡,寝食难安。若是忧虑太过,则会情思凝结,厌恶红尘,这样就会有误走极端的可能。若是忧虑不及,则会无忧无虑,天真无邪,这样虽然使人处于放松状态,但是过于放松等于放纵。思则气结,这里所说的思是指思念、思绪。如果思念在一定限度之内,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过于思念也会导致茶饭不思,彻夜失眠。也难怪《诗经》中有“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的描绘。假如没有思念,那么人类就会变得愚蠢起来,因为只要是人,都难免有私心杂念。悲则气消,悲能缓和喜,悲可由喜转化而来,因为“乐极生悲”。所以说在大喜过妄、喜笑不休时,适当的悲或恐能缓和情绪。倘若过度的悲伤和哀鸣,则会使人意志消沉,精神委靡,甚至肝肠寸断,痛不欲生。如果没有悲伤,就无法抑制狂喜,有失心理平衡。恐则气下,这里的恐是指恐怖、惧怕、敬畏的意思。过于恐惧则心无所虑,则怔忡不宁,肾无所闭,则二便失禁。但是没有任何恐惧则会使人骄奢淫逸。惊则气乱,人一旦受到极度惊吓,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但是没有任何惊吓,那么就会胆大妄为。


在这里,我们切莫把悲与忧,惊与恐混淆,悲与忧似乎相同,都有伤心、伤神、思虑、思念之意,但程度上和情节上又有所不同。悲的伤心程度比忧要重,但忧的愁思程度又比悲重,望初学者身临其境,细细体会。惊与恐似乎相同,都有惊吓、恐怖之意,但在场景上和心理上又有区别。惊是突如其来的惊吓,心里上毫不准备,而恐是在已知的情节的严重性而产生的一中惧怕心理。望初学者深入场景,发挥时空思维,仔细推敲。其中奥妙也如拨云见日,昭然可见。


外因见浮脉,多属风寒表症;外因见沉脉,多为感冒初期,寒邪深入,紧束于里,一时不能穿越;外因见迟脉,是脏器不充,邪气留连不解的阴症;外因见数脉,是风热伤经,邪气在表的阳症。


内因见浮脉,定是精气不充,虚风内动;内因见沉脉,可断气陷、气郁,有所积滞;内因见迟脉,必定元气大虚,阴寒冷积;内因见数脉,邪火炽盛,阳热燔灼无疑。


在临床中,脉象不完全单一的出现,而是几种脉象同时出现。比如说迟脉当有浮沉之分,有力无力之别。那么表里虚实也就不一样。还要定形气、分阴阳、辨冷热、昭内外、划虚实、明表里等。病情是千变万化的,但是脉象却是有限的。必须运合自然,互相参透,才能把渊微浩繁的脉理琢磨透彻,才能凭脉辨病,立方处药。


脉学的理论的确博大精深,浮、沉、迟、数只不过是一个纲领而已,通敏者应该把它引申触类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